“人民电影”对电影具体艺术创作的导引
2020-11-14万书亮
万书亮 孟 爽
(长春大学 音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就目前的现有研究文献资料来看,相关学者提出:从“人民电影”以及“人民美学”的层面来讲,其中凡是能够提到的人民性均受到了马列主义思想的影响,并且具有较为显著的阶级性质,这是中国电影与苏联电影的共同之处。
其中,人民性是“人民电影”以及“人民美学”所体现的关键特点,同时也是中国电影和苏联电影之间的首个相同特点。
一、“人民性”在苏联的提出及我国学者对其展开的探究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来看,早在19世纪之初,维亚泽姆斯基通过对电影发展史的研究,首先提出了“人民性”这一理念。“人民性”的基本内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和迁移,并且受到了苏联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别林斯基的作品当中,就将人民性和民族性进行了结合和统一。杜勃罗留波夫作品当中,对社会主义美学以及人民性展开了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并且提出人民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民的形式”。不但如此,对于人民艺术家来说,其作品要深刻体现出人民精神,通过观察人民实际生活现状,走进人民生活,拉近和他们之间的距离,这才是人民艺术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杜勃罗留波夫非常重视“人民性”当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与现实主义精神,并且消除了对于不同等级的所有偏见。但从十月革命开始,这一时期所提出的人民性美学却受到了学术界的批评与否定。其中,左派思想表现得最为突出。对于左派思想来说,他们不愿意肯定历史文化,并且对其加以打击和破坏,不承认艺术作品当中具有明显的人民性这一观点。列宁曾经对这一错误的思想观念进行了批判,不过人民性的基本内涵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并且产生了变化。列宁根据当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对人民性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他表示,无论是哪个民族,从本质上来看都是两个民族,而且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一方面,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的思想。二者存在明显的对立性。就文化的层面而言,人民性主要体现在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当中,资产阶级文化则与之相对立。在这一时期之后,个人崇拜主义高度发展的重要趋势,再加上高度集权的影响,使不少与无产阶级相关的文化成果以及活动都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同时人民性的基本内涵也融入了较为强烈的政治色彩。这导致了其所体现的阶级性特点更加突出。由于受到日丹诺夫主义的影响,人们更是将人民性与党性完全等同。直到解冻思潮之后,人民性当中所蕴含的美学精神才逐渐得以回归。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少学者对人民性的相关理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起源时间是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以左翼文化运动为重要节点。此外,延安整风运动也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苏联学者在人民性内涵方面的研究,对我国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当中,毛泽东同志所提出的理念对我国文艺事业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针对文艺问题进行描述的过程当中,也能够看出苏联相关理论的影子。在此次谈话中他提出:文艺是政治需要的一个重要体现形式,主要是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服务的。他的这一思想和列宁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基本相同的。在这一基础上,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文艺当中所体现的人民性认识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阶级性、政治性特点。举例来说,抨击《武训传》的过程当中,曾有人坚定地认为:文艺人民性的本质就是党性。尤其是在反右主义运动之后。这一理念更是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在我国政策方针与指导思想逐渐发生变化的过程当中,艺术界对于人民性的认识逐渐走向正轨,摒弃了以往将人民性与党性相互等同的错误理念,而是将二者放置于同等地位上,同时也更为关注人民性当中所原本具有的美学精神。学者周扬曾经在其相关文献中表示,从范围上来看人民性比党性所蕴含的范围更广一些。根据后期的发展实践来看,党性和人民性二者是不能够等同的,并且对他的这一思想进行了验证。通过以上的相关论述来看,由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人民性的基本内涵得到了我国与苏联的统一认可。而且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响,也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与当时的客观条件以及实践情况具有密切的联系。
二、“人民美学”在“人民电影”中的应用与相互辩证关系
“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的关键特点就集中体现在其主体性层面。也就是说,人民主体地位基本明确,并得到了广泛讨论,同时我国人民电影发展的重要服务主体就是工农兵。人民不单单是电影当中所树立的各种人物形象,而且更是人们生活中学习的榜样。除此之外,广泛呼吁大众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改造目标,这就导致了电影创作主角体现出了非常强烈的人民化色彩以及工农兵文化。从这一层面来看,电影创作实际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民主体性思想的影响。“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的重要本质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和现实主义,这是中国与苏联电影发展当中的重要体现。从制作方式上来讲,这一主题的电影在表现形式上体现出了很大的不同,不过从本质含义上来讲,其实都是相同的。除此之外,由于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人们的精神实现了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也集中反映到文艺创作当中,将其和工农兵使命紧密结合起来。所以,社会主义与现实主义从根本来说,与革命现实主义是基本一致的。
除此之外,“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另外一个关键特点主要体现到了解电影文艺形象创作当中,一直以来都非常强调将人物形象典型化。在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当中,高尔基的理论研究就非常具有代表性意义,他的相关理念对后续典型化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奠基作用。不过典型化创作方式在逐渐发展当中,产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对典型化创作方式展开分析与研究,对苏联电影制作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结合上文的相关论述与研究能够看出,我国与苏联电影在“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且具有相同的本质特征,这就意味着在中苏电影创作上,其联系性是必然存在的。简单来说:“人民电影”与“人民美学”的创作具有一定内在规律性。总体来说,“人民电影”以及“人民美学”的本质特点是要求文艺作品要服务于国家的政治需要,服务于人民。针对这一特点,在今后制作方式层面要结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或者革命现实主义,并且采取典型化的表现形式,对工农兵等人民主体进行表型,并且对其中的模范形象进行歌颂和赞扬,从而起到激励与教育人民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提出,无论是在我国电影还是苏联电影当中,二者都强调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与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作用,而且将此作为其发展的重要本质特征和影响因素。著名导演吉甘曾经提出,中国与苏联电影在其发展当中存在较大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政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主义社会在进行电影创作当中所制定的目标以及功能上,这对其电影事业发展具有关键性影响。也是因为这一共同本质特点的出现,才导致苏联电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事业发展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当然,苏联电影和中国电影之间还是有一些差异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两国的发展历史、国情现状、传统思想、文化以及政策主张等层面的不同所导致的,这必然会对电影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产生较大的影响。
具体来说,解冻运动在苏联发展开始之后,当时的电影艺术主要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涵进行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才开始将这一理念引入。之后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和我国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变化。因此在苏联不断深入研究人道主义精神,并且全面推动解冻运动这一时期当中,我国主要致力于人性理论和反右主义思想的批判与打击。除此以外,也在思想艺术风格层面体现了较大的不同。这主要是由于俄国传统历史以及文化意识的影响,无论是人道主义精神、宗教信仰、艺术文化,还是其民族文艺特点,都对苏联电影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而这也使得苏联电影和我国电影存在明显的不同。就电影发展以及社会实践层面来看,其差异性存在是体现了客观性的。
三、特殊时期电影传播的“奇观时代”及电影音画艺术的体现
电影是人类文明发展至现代社会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它通过视听两种形式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从内容上来讲,电影如同一只万花筒,囊括了人间百态。从艺术上来讲,电影更是一种综合艺术,因为电影的表现主体及题材不同,这些具体艺术形式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也就不高。但客观而言,因为电影的介质属性,相对于其他艺术于电影中的运用,音画于电影综合艺术的展现更是至为关键。综观电影发展史来看,不同时期的电影创作主体对电影中的音画艺术均给予了极大重视。这主要是因为该两种艺术形式分别通过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对受众施加影响,使其在心理上、情感上与电影主体、内容产生化学反应。
不同年代创作的电影均会呈现出不同的画面。即使同一创作主体,在不同时期,其创作相同内容、相同主体的“同名电影”时,呈现的画面会迥然不同。相对而言,年代差距较大,画面差异度也会较为明显。实际上,这是电影“人民性”使然的结果——包括音画在内的电影艺术成分均会受到电影人民性的影响。
就创作主体而言,其对电影画面的驾驭远远超过了自己对电影旋律的处理。人们通常看到的电影画面、场景是导演通过“镜头”捕捉的艺术。如果导演对演员的表演不满意,则需要重拍,直至其满意为止。电影旋律由作曲家整体创作,但其使用则由导演决定。双方通过配合,实现音画的有机结合。导演创作电影的过程中,导演需要基于画面,整体把握旋律,哪个片段需要,旋律即刻响起,以起到铺垫或渲染作用。即使哪个地方不需要,导演也需要考虑音画如何结合才能在顺应剧情发展的同时,起到突出强调画面效果的作用。相比之下,作曲家考虑更关注与电影旋律相关的问题,例如,如何设计旋律、旋律如何行进;如何按照导演的构思把各种元素融入其中,以便表达主题。这样,创作的旋律才能符合场景、符合氛围、适合人物形象刻画等。电影旋律整体上参与了电影的集体记忆建构,并于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样,音画以及其他艺术形式才可共同为观众营造记忆,传达社会文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等。实践表明,这在电影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过这一作用也会受到当下意识形态的影响,并且和消费文化、媒介形式等息息相关,随着发展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变化。不过值得肯定的是,虽然受到“文革”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这一阶段的电影发展仍然对我国电影历史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