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夺命地铁》的灾难叙事

2020-11-14

电影文学 2020年11期
关键词:伊莎灾难片安德烈

魏 星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外国语学院,海南 三亚 572022)

世界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的现实语境,以及伴随着人类科技发展产生的一系列环境危机,激发了群体危机意识的增长和对科技文明的深刻反思。自然灾难迫使人类从战胜自然的喜悦中清醒,重新审视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而科技发展所造成的各类灾难,则令人类陷入不安、恐慌、忧虑,继而反思,并寻找破冰之路。以此为前提,灾难片这一重要电影类型应运而生,应时而盛,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灵魂深处对自然的畏惧以及对灾难的恐惧,这种畏惧与恐惧与生俱来,深深烙印在基因之中。灾难片同样契合了人类艺术史中对于悲剧的审美需求,塑造了诸多英雄形象。

一、灾难电影的悲剧原型

纵观灾难电影,大多有其原型,或演绎自真实事件,或出自对未来的隐忧。《隧道》(2016)主要揭露人为灾难之后更令人崩溃的丑恶社会现象;《潘多拉》(2016)讲述了核电站泄漏对人类以及泄漏地区环境的毁灭性影响;《流感》(2013)探讨面对未知传染疾病时人类的应对、道德与情感的取舍;《唐山大地震》(2010)描绘出惨烈的自然灾害后普通百姓的众生相;《后天》(2004)、《2012》(2009)等电影构想出由于人类对自然无止境的索取与破坏造成的灾难频发的“未来”……

从众多灾难片的拍摄时间上,可以看出灾难片的数量在2000年前后几乎呈现井喷式增长,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灾难片的叙事手段与价值取向逐渐多样化、复杂化,创作者的视角脱离了单纯的视觉冲击,开始探索灾难背后的伏笔以及灾难到来时的应对,甚至更深层次地剖析悲剧的哲学内涵。

俄罗斯电影《夺命地铁》是在历史事件与现实基础之上提出的预言式的灾难预警。1955年,圣彼得堡地铁一号线某车站隧道坍塌。1995年至2004年间,还是圣彼得堡地铁一号线,两处车站之间的隧道因透水事故而停止运行。《夺命地铁》正是在这些真实事件的基础上,揭示老旧的设备、年久失修的隧道以及不负责任的员工,将造成怎样的灭顶之灾。电影上映仅仅一年多后,莫斯科发生了列车脱轨事故,造成20余人死亡,100余人受伤的惨烈后果。

灾难片是人类对于自身行为的真诚反思,是符合事件发展逻辑的悲观式现实推演,是在悲剧原型基础上的再次创作。其浓厚的悲剧色彩、激烈的悲壮氛围、惨痛的后果映照,往往达到其他类型片不能企及的思辨高度。

二、灾难叙事的套路与反套路

《夺命地铁》依然遵循典型的好莱坞式灾难影片的叙事结构,但影片中包含的反套路设定,使其与传统好莱坞孤胆英雄式灾难片有较为明显的区分。在情感诉求上,则体现出普遍化、平凡化的特点,即面对沉重灾难时的人性微光。当人群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恐慌当中,盲目地跟随群体行动,往往会造成灾难的进一步恶化,甚至造成巨大的人为事故。在一系列惨剧当中,在不断涌现的危机面前,人性中的善与恶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很多微小的细节中凸显出的人性之美,令影片更为真实可信、诚挚动人。

(一)循规蹈矩的灾难开篇

《夺命地铁》的开篇中规中矩,老维修工发现地铁墙壁产生裂缝,开始渗水,但他并没有太过在意,转身走开了。镜头此时切换至室内,将影片的情感纠葛逐一铺叙。镜头就在逐渐崩溃的地铁隧道与主角支离破碎的家庭情感生活之间来回切换。

男主角安德烈是一位擅长处理危急情况的急诊科医生,却对自己的情感危机束手无策。妻子伊莎出轨,出轨对象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安德烈明知此事,却暗自隐忍,力图维持家庭表面上的宁静。但他的隐忍与无视,令伊莎更加愤怒,家庭随时有可能分崩离析。另一边,当老维修工终于察觉到这次漏水的不同寻常,并将此事反映给管理人员时,大家一笑置之,根本不予理会,反而互相打趣,开着无聊的玩笑。殊不知,就在这样看似寻常的疏忽之中,灾难的种子就此生根发芽。

影片中一滴滴的水滴,谈笑风生的管理人员,老旧的地铁设施,阴暗残败的地铁环境,拥挤不堪的车厢,让处于全知视角的观众不由得屏住呼吸,紧张、焦虑的急迫感就此营造出来。

(二)反英雄的角色设置

《夺命地铁》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英雄,只有一个个面对危机茫然无措的普通人。在深藏地下的地铁隧道里,巨浪般的水流狂涌而来,没有人曾经历过如此恐怖的场景,存活下来的人们只能茫然地涉水狂奔,却不知更大的危机还在前方。

影片中的几个主要角色,都是最寻常不过的人物。男主角安德烈的性格有着明显的缺陷,面对情感危机时,他没有试图挽回妻子的感情,没有做出任何积极的反馈,哪怕是暴怒,哪怕大发雷霆,都没有。他只是沉默地,近乎固执地维系着日常生活。这种死水一般的沉默,看在妻子伊莎眼里,非但没有安抚她的情绪,反而令她几近崩溃。伊莎憎恨安德烈这种平静,才不断“挑衅”,试图激怒安德烈。她挂断他的电话,几乎毫不掩饰自己出轨的事实,内在其实在控诉丈夫的漠不关心,控诉他的疏于陪伴。伊莎并非对家庭毫无眷恋,否则在出轨对象的一再催促下,早该结束这段明显索然无味的婚姻。她的内心,其实希望看到丈夫因此愤怒、嫉妒,以此来证明他对自己仍然有爱。所以,安德烈越平静,伊莎就越愤怒。积累的情绪如同沸腾的火山,随时有可能毁灭一切。

那么,安德烈确实如同表面上所见的那般寡淡无趣吗?恐怕不然,在安德烈木讷死板的表象下,是一颗温柔细腻的心。伊莎第一次带出轨对象康斯坦丁诺夫回家时,康斯坦丁诺夫注意到桌上的玻璃花瓶里插着一束鲜花,当他怀疑这是安德烈送给伊莎的花的时候,伊莎告诉他,这是病人送给安德烈的。一个会把病人送的花带回家,并且珍视地插入花瓶中的医生,绝对不会是粗心而又冷漠的人。同样,面对妻子的出轨,安德烈也绝不是无动于衷。这一点,从他和女儿在餐桌上的对话可以看出来。当女儿不断追问妈妈的去向,询问安德烈是否知道的时候,安德烈终于控制不住吼出:“我怎么知道她死哪儿去了!”这一刻,他看似平静无波的面具终于裂开了一丝缝隙,无奈、愤懑、尴尬、痛苦倾泻而出。

这个疲惫无奈又沧桑寡言的中年男人,正是社会中随处可见的芸芸众生,这一设定拉近了观众与剧中人物的距离,使观众更能产生代入感和亲切感。除此之外,出轨的妻子伊莎,自负的商人康斯坦丁诺夫、惦念妻子的底层老工人、患哮喘病的年轻女孩、试图搭讪女孩的导游小伙子……每一个人都如此亲切而普通,如此可信。在这场灾难之中,没有英雄,或者说每个试图向他人伸出援手的,都是英雄。

当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时,普通人只能凭借本能与灾难抗衡,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掌握的常识,拼尽全力绝境求生。男主安德烈时刻担心着自己年幼的女儿,偏又在这种境况下遇到了妻子出轨的对象。为了活下去,两个明明势同水火的男人,必须摒弃一切前嫌并肩作战,为自己,也为队伍里的老弱妇孺争取生存的机会。

这种不同寻常的“反英雄”角色塑造,将英雄形象从神坛拉至人间,通过对细节的雕琢与刻画,将一个个形象立体的、平凡的、真实的、动人的角色呈现在观众面前。

(三)故事设定的套路与反套路

《夺命地铁》故事设定符合灾难片的通常设置,但在叙事空间的选择上不同寻常。灾难片往往追求场景的宏大、灾难的壮观、特效的逼真,利用奇观化的震撼场景达成理想的观影效果,《夺命地铁》反其道而行之,故事背景是莫斯科设备老旧、事务单调、工作散漫的地铁系统。深埋地下的老旧地铁,渗水事故频发,工作人员对于这种情况早就司空见惯,甚至漠不关心。他们抱怨着饮食的单调乏味,坐在陈旧的控制面板前面,机械地扳动着开关。当隧道渗水逐渐严重,一块块墙体从隧道顶部剥落时,呼啸着的地铁正从坍塌处下方经过。对于观众来说,这种日常的场景配合着灾难的发生,无疑带来巨大的冲击力。相较于雪崩、海啸、火灾、飞机事故等灾难设定,地铁这一叙事空间增加了影片戏剧冲突的张力,相对封闭的车厢空间、密集拥挤的乘车人群、固定的列车行驶轨道、地底的幽暗压抑,都会增加观众的代入感与紧张感,配合镜头的妥善运用,令观众身临其境般体会灾难的巨大冲击。

城市的过度建设,地铁的年久失修,是灾难发生的客观原因,管理人员的敷衍了事、蒙混过关才是灾难发生的直接原因。随着莫斯科河水的倒灌,地铁驾驶员紧急制动,歪歪扭扭的列车在塌方处彻底损毁。此时,控制室中的工作人员甚至不知道隧道中发生了什么,直到仪器显示排水量暴增,这才猜测出是发生了大规模的渗漏。慌乱中,工作人员指挥下一辆地铁退回到上一个站台,这才按下了停止输电的按钮。没想到,这一举动反而造成了衍生灾难——涉水逃出的幸存者全部触电身亡。

此时,紧急指挥中心的官员们正在开着冗长的救援会议,地下的情况完全不明,究竟有多少幸存者是个未知数。早高峰时拥堵的路况导致紧急救援车至少要3小时才能到达救援地点,而只要3分钟莫斯科河的河水就会淹没整个环线,10分钟后,全部地铁系统会被淹没,在那之后,半个城区即将坍塌。必须在塌方和渗水继续扩大之前封堵相关区域,才能避免莫斯科城毁灭的灾难。《夺命地铁》留给主角们的时间正是如此紧迫,一边是不断涌入的莫斯科河水,一边是马上就要封堵的塌方区域;一边是紧急救援人员对地底情况的一无所知,一边是主角们被逼迫着不断逃亡变换的位置。

在套路之中,增添反套路的桥段,为剧情增加了许多令人惊喜的小环节。幽默的对话、困境的解除,或许暂时冲淡了紧张的氛围,却令下一秒的危机显得更加猝不及防。一幕幕灾难的设置十分紧凑,又合乎情理。例如试图追求年轻女孩的导游小伙子,在灾难发生后逐渐清醒,他在破损的车厢和堆叠的杂物中救出了年轻女孩,她还活着,观众刚刚露出释然的微笑,紧接着年轻女孩哮喘发作,观众的心再一次揪起来。好不容易找到了哮喘喷雾,女孩转危为安,两个人继续逃生。经历过数次危及生命的险情后,没过多久,哮喘喷雾又丢了……一层套一层的危机,接踵而至。集体面对的灾难之中,还有属于个人的灾难,现实的灾难之中,还有情感的羁绊。就像那辆堵住渗水缺口的地铁车厢,被强大的水流推动,沿着铁轨步步逼近,后面是铺天盖地的水流。每当主角们看似暂时安全,就会有更大的危机袭来,他们不得不一直奔走,寻求解脱。

三、敬畏与反思

影片中,列车驾驶员发现险情紧急制动那一段的镜头非常精彩。慢镜头俯视人群,人们脸上的惊慌无措、四溅的玻璃和杂物、飞出车厢的人……灾难来临时所有的肢体反应和情感反应都被定格在当下,细微可辨。灾难发生后,信息传递的不及时与处理的延后,造成了衍生灾难,触电、踩踏接连发生。《夺命地铁》作为灾难片,其对于灾难的表现力可圈可点,剧情中的情感处置克制而隐忍。影片十分注重细节,并不倚重特效去表现灾难的沉重,而是通过情节的安排与情感的渗透,演绎出灾难背后值得深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伊莎灾难片安德烈
蝠王(下)
命途多舛的数学家:安德烈·韦依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超现实主义的反叛与创新——论安德烈·布勒东的《娜嘉》
茶壶自拍
婚礼的惊喜
从电影《1942》中看灾难片展现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安德烈的愿望
幸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