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角下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选择与美育实现
2020-11-14邵珠春
邵珠春
(枣庄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1911年,乔托·卡努杜发表了著名的《第七艺术宣言》,在书中,乔托·卡努杜称电影是一种综合了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诗歌与舞蹈这六大艺术的“第七艺术”。作为集六大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电影是现代科学技术与古老艺术相结合的产物。电影具有的综合性、运动性、逼真性和蒙太奇性使电影成为一门再现与表现生活的艺术,能够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再现生活的美好,表现英雄的伟大与崇高。电影艺术在声画同步的审美叙事中完成了对人的情感价值和审美境界的提升,持续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使人们在情感的同步体验中形成审美的通感效应,进而潜移默化地将电影所传达的审美内蕴内化于心,形成情感的持久震动。电影通过审美叙事进而传递出内蕴在审美图像之中的德育内涵,并作用于人的道德情感,使人在观影的同时得到心灵与视觉的双重审美感受,实现了对审美认知的价值提升,在内外两方面形成对人们心灵与情感的双重美育。
一、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的综合性决定了电影的审美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审美,其审美的时间性、叙事的典型性和声画同步性使电影成为审美素养提升的关键,尤其是作为大众审美的普及性,使观影成为提升个人审美素养的最佳渠道。这种借影像的方式以情感来影响观众的艺术形式,使镜头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使其成为一种没有文字的说服艺术,改变了我们审美提升的渠道和方式,成为大众审美提升的现实基础与精神支撑。
(一)体验的超越性
电影作为一项服务大众、教育大众的艺术形式,不能仅仅成为商业盈利的手段,应当担负起传播正面价值和美好事物的积极力量。引导受众对美的追求是电影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下,高校利用电影艺术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是最为直观有效的手段。“与传统教育相比,电影美育具有接受条件的全方位性和传播的高效性,电影能够使情感跳动起来,活泼起来,只有电影才能够使情感现实化和剧情化。”电影美育功能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艺术的沉浸式体验,观众在观影的同时能够产生一种在场的艺术生活体验。电影所要传递的价值观念、审美理想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观众的内心,进而对观众的精神世界产生直接的审美效应,使受众在观影过程和回味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加深了观众对艺术审美的同感效应。在认可电影形式、内容的同时增强对艺术的情感体验,从而在观影中产生了一个超越现实的“自我”存在。在此,观众产生了一种与剧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高峰审美体验,进而在这种紧张的超我状态下产生强烈的移情反应,潜意识里将自我与影片人物同化,进而以主人公的观察视角和审美视野来参与其活动。这种观影的“超我”体验将自我经验、个人情感和思想判断完全融入到观影过程,从而强化了观影者的主体地位和审美体验。电影直接作用于受众的移情体验胜过其他任何一门艺术形式,它所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和心灵震撼远超枯燥的艺术解读和道德说教。体验式的审美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审视自我,从而为其审美观的确立奠定基石,成为其审美认知的内在驱动。
(二)时间的浓缩性
电影的播放时间原来由于胶片的限制一般控制在120分钟左右,现在依然约定俗成地沿用这个时间,因其时间的有限性使受众不会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到疲劳,便于大众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对自我的审美关照与价值审视。时间的有限性能够防止类似对电视剧般的追剧行为发生,从而有效避免了单纯为了故事内容和情节而忽略审美主旨的审美偏离现象,使大学生能够集中精力去思考电影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和美学信息。电影文学叙事的浓缩性使思想与美学传达更为集中和深刻,增强了受众在短时间内的感官体验与心灵震撼。另一方面,电影色调的艺术化处理也更加贴合电影的叙事需求,符合受众的审美期待,故而扩大了受众的审美体验,有效防止了审美疲劳。此外,电影艺术中抑恶扬善的叙事内容使美育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价值溢出,形成了电影艺术在美育与德育中的双重审美建构。
(三)叙事的深刻性
正如弗雷里赫所说,电影作为一门交叉艺术形式,在视觉形象表现中具有与绘画、雕塑相似的视觉感染力;在听觉感知中又具有同音乐艺术相似的音响构成与节奏美学;在文学表现中具有与文学叙事相同的表现方式,能够通过语言、故事的情节反映现实生活。尤其是电影蒙太奇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够将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艺术形象呈现在同一画面,便利了电影审美叙事的直观表现,使受众更易捕捉到影片所要传达的美学思想与精神内涵。“从艺术生产的角度来看,影视作品是创作主体进行情感表达宣泄和升华的产物;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来看,影视作品也是接受主体情感赖以宣泄和升华的刺激物。”电影美育的过程正是艺术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视野通过电影的视角传达给受众,在感受叙事内涵的同时亦感受到创作主体所要传递的思想内涵与美学意蕴。
(四)影响的持续性
电影美育是伴随观影期待、观影体验、观影反思和观影交流构成的一系列动态过程。“电影美育的追求应以‘立人’为宗旨,走向深层的人文精神,着眼于人性的完美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它引导受众向善尚美、乐知笃行,一探电影艺术所要传递的人文艺术精神和美学内涵。电影的审美世界不仅是表象所传达出的画面审美与音响特效,还包括影片背后蕴含的直指主体内在价值的生命体验,电影在此成为这种精神内涵传达的中介,观众在观影的主客体统一中实现了审美的高峰体验,使个人审美和道德情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升华。影片的落幕并不意味着电影审美效果的完全结束,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反倒是审美体验的重新开始。影片所传递的审美体验伴随观众的现实生活以一种更为直接和理性的方式继续,离开影院的观众在现实生活与电影理想的对比关照中实现了对生活美学的更深层领悟,同时感悟到电影所要传递的更深层信息。照见现实、回归现实、影响现实是电影美育的最终目的,通过现实与电影的比照,观众更易产生对自我和世界的审美判断和价值提升,从而获得最终的审美愉悦,产生积极的价值追求和审美关照,进而领悟生活的本质和电影作品所要传达的深刻内涵,使其审美能力最终得以提升。
二、电影艺术的审美选择
影像相较于文字来说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审美共鸣,从而使彼此的交流更加方便。生物学指出,人类是通过视觉来体验世界的,这是镜像神经元的力量,它使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美好景象时会产生同样的审美期待。这种视觉刺激与大众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审美经验的视觉数据库相结合,从而产生共同的审美感受。影像艺术的视觉素养以新的潮流来影响当代受众的审美选择,它面向所有人开放,通过影像叙事的力量将寓于其中的审美传递给受众。对于受众来讲,最好的审美体验方式就是参与其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审美世界。
在当代,影响受众对电影艺术选择的因素有来自自身的文化因素,也有来自电影作品影像审美的外在因素。就当下影响受众选择的外在因素而言,主要表现为由电影不同风格所形成的不同审美形式,但无论是哪种艺术风格,其总是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当代社会的审美文化。就当下的电影艺术表现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审美表现:一是以“呆萌文化”为标志的“二次元审美”,主要以解构传统、背离崇高为典型特征;二是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娱乐式审美”,主要表现为追求娱乐至上、感官至上的视觉消费;三是以传播主流价值观、主流审美文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和正确价值观为主导的审美文化。
(一)二次元审美的流行
所谓二次元审美,即是以强烈的非现实的呆萌、卡通、动漫等形式呈现的具有拟人化、偶像化的虚幻审美世界。其受众主要以新生代、网生代为代表。二次元审美的产生,既有新媒体发展和媒介革命所带来的新的审美娱乐方式的影响,同时也与生产者投其所好的刻意引导密切相关。二次元审美使当代大学生沉迷于虚幻和游戏般的“乌托邦世界”不能自拔,形成了对现实中主流价值观的消解。“二次元电影美学重视作品内部完整的世界观和特定世界呈现,人物行为方式和关系力图体现腐、燃、虐、萌等较典型的 ‘二次元向’设置。还包括人物形象的低幼、萌化、中性、柔弱化; 被架空的虚妄想象和自我陶醉式的时空景观; 价值观念上崇尚庸常琐碎的日常生活体验与审美。”这种审美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影视的审美体验,对传统文化与经典审美的戏谑式恶搞与解读消解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电影《十万个冷笑话》中,二次元审美消解了观众对传统经典动画的认知,影片中的时空混乱映射出当代审美趋向的混乱,鸟不拉屎大王强大力量背后是如蝇般渺小的本体,所反映的是当代许多人强大身躯背后渺小与脆弱的灵魂,是对撕掉伪装的虚伪人士的嘲讽。对屌丝文化的推崇也暗合当下互联网流行文学的现状,白日梦与不切实际的幻想使人梦想一夜成为万众瞩目的英雄,充满调侃的画面语言消解了神圣、崇高和公众的传统认知,在重口味恶搞与屌丝文化的结合中,拯救世界的英雄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少年郎,力量源泉也变成吐槽。这既与当下电视综艺节目的引导有关,也与人们的精神危机有关,影片的热播体现出在当下媒体融合时代下因受众界限消失而引发的审美解构和认知颠覆。以《十万个冷笑话》为代表的二次元审美文化形成了对影视文化的中西杂糅,其一方面体现了当下动画原创思想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暗合了某些特定群体精神匮乏的白日梦生活状态。拼凑的画面、混乱的叙事体现出二次元审美的碎片化与非主流,本质上反映出价值观危机状态下的精神空白。
(二)娱乐式审美的泛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后现代文化思潮的推波助澜,一部分当代视觉文化只顾追求感性欲望,一味崇尚时尚流行,娱乐化、同质化问题严重,使得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以娱乐代替审美的影视节目使娱乐功能无限放大,利益至上、娱乐至上的审美观消解了电影艺术传播的崇高与神圣。对传统红色经典的解构、对抗战历史自嗨式的娱乐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小鲜肉、小萝莉、奢侈品成为青年一代竞相追逐的审美目标。审美弱化、审美异化现象的背后是长时间以来大学生审美教育、理想教育的缺失,是审美教育匮乏的直接表现。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进一步发展,以娱乐至上、金钱至上为特征的娱乐文化快餐会进一步将大学生的审美引入到功利、迷茫的审美异化状态。电影《西虹市首富》以极其夸张的表现手法,在戏谑性的叙事结构中展示出金钱的无所不能和娱乐至死的审美状态,从反面展示出对当下这一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讽刺。影片在表面上看是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和娱乐至死审美文化的追捧,实则是对这种审美文化的无情讽刺:屌丝逆袭、中年油腻大叔获取小萝莉的芳心……社会物质的极大发展和生存压力的急剧增长使充满幻想、不切实际的审美文化大放异彩,网络粉丝文化的流行导致部分人群的审美观、价值观畸形发展,而这部电影正是对这种审美文化的深刻揭露和无尽嘲讽。
(三)主流审美文化的重塑
对传统主流审美文化的当代建构和审美重塑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更好的传承。近年来不少主流影片以新时代的审美实现了对传统审美文化的价值重构,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美育内涵的当代传递,为大学生审美教育带来了无以复加的审美体验。电影《百鸟朝凤》以乡土美学的叙事视角,发出了对中国民间艺术在当代生存状况的深刻追问。影片以唢呐的传承发展为线索,实则深刻指向了以传统民艺为载体的中国传统道德秩序的破裂与重建。影片以朴实的乡村文化为出发点,触及了观众内心深处对灵魂故乡的怀念,伴随民间文化消失的不仅是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更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赖以生存的道德秩序与文化结构。影片从焦、游两代人之间唢呐艺术的生存现状,深刻揭示出当代社会变革下传统文化的生存危机,揭示出人们内心深处的精神焦虑。没有了故土,精神将何处安放?影片所传递的美学价值与审美视角引发了人们对自我存在与文化存在的深层思考,带给受众触及灵魂的审美体验;电影《沂蒙六姐妹》以独特的叙事美学,从女性视角为我们展现出孟良崮战役中后方人民的真实世界。影片通过对女性群体的集体歌颂与赞扬,让我们重温战争后方不被世人关注的普通女性及其在国家解放过程中表现出的牺牲精神、革命精神。影片以诗意的叙事画面向受众传达出一段凄美而又壮丽的历史诗篇;电影《战火中的芭蕾》以抗日胜利前夕中、苏两国人民同日本人的最后较量为出发点,讲述了战争中一位平凡的女孩学习芭蕾和对爱情的憧憬。富有诗意的唯美画面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凶残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战争的残酷性,使人在感受影片带来的紧张与残酷的同时,激起对当下和平与美好的珍惜。电影《战狼2》和《中国机长》通过对真实事件的改编,燃起了观众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责任、担当与价值的追问。这些电影以积极的正能量向受众传递着正面的审美价值观,实现了电影对主流审美文化的重塑与传播。
(四)影响电影审美选择的因素
从以上电影所呈现的审美表现来看,电影制作人的审美选择是直接影响影片审美趋向的关键。对制作人来讲,二次元和娱乐化影视文化应加以合理的利用,使之建立起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文化生态结构,提高美学品位和思想高度,从单纯的恶搞、拼凑等缺乏文化深度的浅薄审美中走出,要求影视制作人不能单纯追求商业利益而放弃对电影美学的审美追求和价值传递,应以原创精神努力提升作品的审美高度和文化内涵。
从观众的群体层面来看,对影像内容的选择也是影响电影审美趋向的诱因。观众对《战狼2》等主流影视节目的追捧是主流审美文化回归的催化剂。这就需要借助电影美育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判断力,从而建立属于自身的审美价值体系。在电影美育过程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学思想和中华美育精神贯穿融入到电影美育的课堂,使大学生在观影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影片拍摄视角所带来的外在视觉审美体验,更能感受到影片内在文化对人性深层追问所带来的审美感动。
(五)影片的选择和引导
影片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影片的四种属性:一是“思想性”。思想性指的是影片要能够体现出时代精神与文化内涵,体现出时代精神风貌和主流价值观,体现出人类共同的价值认同和正义属性,能够使大学生在观影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审美性”。审美性指的是电影要具备提高观影者审美素养的美学内涵,这里的审美既包含画面构成的视觉形象之美,也包含内容形式蕴含的情感启发之美,能够带给大学生更高的审美启发,开阔大学生的审美视野;三是“叙事性”。叙事性也就是电影的内涵性,通过故事的叙事节奏和情节安排能够轻松地将受众引入影片之中,进而产生移情的审美效应,使其与影片主人公建立彼此交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更加容易地体会到影片所要传达的内涵主旨。四是“方向性”。影片的审美选择应符合主流审美文化的发展方向,电影的政治立场是正确而客观的、内容是积极向上的,在影像传达中具有引导观众向善尚美的审美趋向。在选择过程中可以以豆瓣网、时光网、B站等网络平台的影片评价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同时从专业视角出发,通过对电影叙事内容、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美学表现、镜头拍摄等方面的专业表现进行考量,结合以上影片选择的四属性进行综合评价,选择适合大学生审美能力提高的优秀影片,提高电影美育的效果和水平。
三、电影艺术的美育实现
(一)加快高校影院建设与发展
高校影院建设是实施电影美育的保障。通过对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调查,发现中国绝大多数的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电影院,硬件的缺失导致电影美育功能在大学校园的缺失,没有形成对大学生的美育促进作用。当前许多高校和大学城位于离市中心较为偏远的郊区,周围缺少影院等设施,导致大学生更多地停留在以电脑代替影院的观影体验中。这样的结果削弱了观影的在场感与沉浸感,削弱了电影在大学美育中的存在价值。针对这一现况,高校可以与业已成熟的院线影视企业相联合,形成覆盖大学的校园电影院线。“校园电影院线既是一个聚合体,也是一个辐射源,可以发挥其特殊的吸引力,与其他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融为一体,形成协同效应。”进而在此基础上构建校园美育共同体、德育共同体,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使不同资源共同服务于大学生美育与德育。2014年11月18日,教育部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签署了《关于“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会商备忘录》,由此开启了全国校园电影院线建设的序幕。
校园影院一方面缓解了大学生对观影的现实需求,为电影美育活动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主流电影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高校影院将成为校园美育与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形成文化带动辐射效应,有效缓解大学美育教育缺失的现状。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华美育精神必将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广泛传播,为新时代青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年的12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为充分发挥优秀影片在促进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力争用3到5年时间,实现全国中小学影视教育基本普及。在此背景下,大学电影院线的建设不仅能够服务于本校大学生美育等各项教育的推进,同时还能辐射服务于周边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形成中小学影视教育基地,推动地域文化的不断提高和向前发展。
(二)加快相关课程、师资团体的配套设施建设
电影美育的相关课程与师资团体建设是电影美育实施的关键。没有相关课程作为引导,电影在很多时候只是大学生闲暇时的娱乐;没有师资和活动团体,电影就成为偶尔回忆时想起的时光片段。因此,实施电影美育有必要做好电影美育的前期准备与后期强化。在宏观上,成立高校电影美育指导委员会,按照影片选择的标准指导高校电影美育的内容与形式,合理地安排电影的播放时间。这样既能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同时又促进了大学美育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发挥了电影艺术在大学美育中的审美功效和文化职责。在中观上,开设电影赏析、电影评论、电影美学等相关课程,通过对电影导演与风格的讲解形成大学生观影的宏观视野,形成对电影艺术的审美判断力,能够有效解读电影传递的美学内涵和承载的文化信息;在微观上,对大学生观影活动及时跟进,形成由教师主导或学生团体构成的观影会,通过对影片美学品质、文化内涵、叙事结构等方面的探讨形成观影体验的审美持续,伴随电影审美叙事展开,对电影叙事内容与形式的探讨能够有效增强观者的审美体验,实现电影审美内蕴的有效传递。同时,高校相关的电影艺术团体亦能服务于周边的中小学电影美育活动,进一步促进电影美育价值内涵的提升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构建良好的观影体验是提高电影美育的前提,它一方面需要高质量的影片作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视听效果优秀的影院作为保障,只有在二者兼具的条件下,观众才有可能产生更高的审美体验。此外,由于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会依据自身审美经验对电影呈现的内容进行心理再加工,所以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也会影响观影体验。只有在自我形象与主角形象认知统一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移情的审美效应,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视价值观的影响。由此,电影艺术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与价值尺度使电影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从单纯的商业评价中独立出来,其对主流价值的影像投射、对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和对现实、历史的美学叙事重塑了观众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促进了大学美育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