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八洞村》:现实与诗意

2020-11-14

电影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洞村英俊现实主义

王 永 刘 冉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十八洞村》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题材的电影,跳出了以往此类电影的窠臼,打破常规方法,独辟蹊径,立足十八洞村的真实故事,在深入探访当地群众的基础上,选取十八洞村最自然美丽的风景,经过艺术的再加工,创作了一幅如丹青水墨般的生动画卷,在带给观众崭新的视觉冲击的同时深化了主题。浏览网络各大影视平台里群众对该影片一片叫好的评价,总是围绕着“真实生动”“自然”“人民”“诗意”“改变”这些关键词。广电总局副局长童刚在影片首映时也说:“作为一部真实反映中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电影作品,《十八洞村》不仅具有推陈出新的现实主义主题,同时还兼具较高的艺术品质,是一部能感动时代、留给历史的佳片。”看完《十八洞村》这部电影,不可否认,它是一部关于生命尊严而又诗意盎然的电影。该影片在弘扬主旋律这一主题上确实具有革故鼎新的品格,它带给观众的体验不仅是对十九大的献礼和对精准扶贫精神的弘扬,更像是一幅清新隽永的画卷,于真实情景之中深入人民内心,通过主要人物的塑造与观众产生共鸣,并营造了一种静谧安详的氛围。所以说,《十八洞村》作为一部弘扬主旋律的农村题材的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它具有选取真实故事和景物的现实主义精神,还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通过自然人文景观所营造的诗意氛围。

一、现实主义精神引领下的真实人物和场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极力倡导文艺作品中的现实主义,就像恩格斯说的“我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直到1844年二人合作撰写的《神圣家族》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真正确立。具体来说,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发展到现代基本可以概括为这样的创作原则:指文艺家在文艺创作实践中对于现实生活的一种忠实反映态度,以及文艺自身严格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根本遵循方法。我国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探索从未间断,近年来已达到渐趋成熟的效果。但纵观新时期弘扬主旋律题材的电影和以农村为主题的电影,成功的不在少数,虽不乏感人肺腑、生动至深之处,但总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但《十八洞村》这部影片,一改往日此类作品的惯常风格,深入农村内部,选取真实的场景,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向观众娓娓讲述了一名叫作杨英俊的退伍军人的脱贫致富的故事。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对影片中的景象都是难以忘怀的。无论是清新秀丽的自然景观还是具有年代气息的人文风物,无不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受,亦可感受到影片创作的精致性。为了影片创作的精致和真实,导演苗月提前一年就开始走访湘西苗寨,为《十八洞村》的创作准备素材,她不辞辛苦地取景,克服恶劣天气和大型设备的运输问题,也正是因为这份辛苦的付出,剧组拍摄到了很多珍贵的画面:小桥流水的生活环境、排落有致的青翠梯田、连绵起伏的群山……在人文风物的取舍上更是追求“精益求精”,杨英俊家的老相框可以说是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了。在准备该素材时,无论能工巧匠如何雕琢修饰都难以再现相框的历史厚重感,最后不得已只能使用原型,所以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相框就是杨英俊本家的相框,相框本身已超脱了它所具有的物象含义,更是象征着杨英俊原型和家人感情联系的纽带。用最真实的风物描绘出的画面才最能触动人心,这也是《十八洞村》能够在众多农村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的原因,不惜辛苦地“精准”扎根,是为了还原真实,亦为了使我们真实地体会到湘西的生活状态,也正是这份真实,使《十八洞村》悄然地深入我们内心。

《十八洞村》这部影片的现实主义精神不仅体现在选取景物的真实上,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的编排上更是有其真实原型。导演苗月来到乡寨后采访的第一户人家就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原型老杨,老杨退伍后守着自己热爱的土地勤勤恳恳地生活,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对土地的热爱,放弃出去务工的机会,却如何也想不明白自己竟种成了贫困户。同样的老杨夫妻的智障孙女也被写进了剧本,女孩虽然不同常人,但女孩穿戴整齐,夫妻二人像爱自己的生命珍爱那个女孩,苗月被他们的自尊和对生活的热爱深深打动。影片中,不仅是杨英俊,几乎所有角色都是来自现实的鲜活人物素材。老杨种地成了贫困户,这是许多农民根深蒂固的观点,只要自己老老实实地种地,怎么会贫困呢?这便是影片强调精神脱贫的原因,许多人抱守着传统的老旧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脱节,思想落后,必然经济也会落后。只有实现精神的脱贫,因地制宜寻找合适的脱贫方法,才是摆脱贫困的最好路径。《十八洞村》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取材的真实,更在于其对整个脱贫过程的完美呈现,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思想

“从来没人找我演过电影,而且说实话,我对‘主旋律’的刻板印象也有点顾虑”,杨英俊的扮演者王学圻后来谈道。我想,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初见《十八洞村》之时,也一定会有与王学圻一样的想法。但是随着影片的进展,我们会发现这部影片与传统主旋律电影的不同:没有直白的说教、生硬的演绎、浅陋的表白,而是聚焦下层,将镜头对准基层群众的生活和心路历程,向我们讲述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脱贫致富的故事。为了充分表达以人民为中心的主题思想,影片中无过多对驻村干部的渲染,即便略有突出的小龙和小王,也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杨英俊在生活和心理上的转变。影片除了主要刻画有强烈自尊心的退伍军人杨英俊外,还有哑巴的杨英莲,虽懒惰却热爱土地的杨懒,一心想生儿子却把生活重担推给妻子、自己无所事事的杨金三,甚至包括麻妹和小南瓜,每一个人物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有学者指出,“艺术作品中每个人物都不是一个具体的个体,而是代表了一类人的典型人物”。仔细推敲,我们或可从自己身边或略有耳闻的故事中找到与影片中人物切合或相似的原型。正是这些个性鲜明而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一方银幕上展演了中国大地上农村人普遍的生活图景。

除了展现群众生活,在杨懒和杨英俊对土地的坚守中亦可感受到影片充沛的人文情怀。杨懒以“懒”闻名,有自己的一方土地却从不种田。但当村里修路要占用他的土地时,他宁愿与村民喝绝交酒也不交出土地,“土要是没得了,我就更不晓得该怎么活了”,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自己的根。杨英俊对土地的热爱更是明显,先不说已经种了一辈子土地,他的思想早就与这方热土融为一体:“人生一辈子,过完了都要走,只有田土走不得,我这几十年,当兵,当农民,其实就是守一片田,保一方土,守好了,以后走得才安心。”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土地在人民生命中无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农民来说,更是其“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再如杨英俊夫妻的恩爱,麻妹不想与杨英俊分开而放弃外出挣钱的机会,杨英俊也从不舍让麻妹下地干活。杨英俊是在小王的帮助下脱贫的,在脱贫过程中,杨英俊不忘自己生活贫苦的几个兄弟,带领他们一起实现从精神的脱贫到物质的脱贫,这些感情使整部影片都充满了温情脉脉的情怀。

因此《十八洞村》这部影片取得成功的最大之处还在于它的人文情怀,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对土地重要性的描绘,无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从人民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它不落入以往主旋律电影俗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这一点上,《十八洞村》是成功的。

三、自然人文景观下的诗意氛围

所谓“诗意性”是电影欣赏追求较高的一个层次,即欲通过电影到达诗歌所能传达的思想和感情。此类电影一般以叙事为主,并且具有意味深长、富于哲理的主题。在电影的安排中,往往没有夸张的动作设计、曲折离奇的情节甚至冲突暴力的语言,一切情感和主题的传达都是在清新隽永、充满文艺气息的诗意镜头中缓慢流露,于潜移默化中给人以启迪。影视作品中的诗意性,可以说是受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的影响;而诗歌的浪漫主义情怀大抵可追溯到屈原的《离骚》。可见,我国的文艺创作一直不曾离开诗性的品格。自影视作品诞生以来,剧作家们一直在探寻通过电影表达文字所能传达的诗化、文艺化效果。我国电影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艺术美的诗意化特质:散点透视的镜头语言、抒情言志的表达方法、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以及散文化的叙事策略。

《十八洞村》亦具有这样的品格。开篇即以大气不失灵动的航拍俯瞰图博人眼球,苍翠欲滴的群山、层叠延绵的梯田和纯正的湘西口音将十八洞村的原生活状态诗意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开头,不免让人将它与文艺气质联系。影片中无论是自然风景还是人文风物,都采用了诗意化镜头的表现手法,早晨报晓的公鸡、木质结构的老屋、群山环绕、小桥流水、耕牛暮归,此时所有的风物已不再是单纯的物象,而是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似婉转动听的故事,在作者诗意而含蓄的镜头下娓娓道来。说影片中景具有诗意性,还在于与情的交融,无论是人物的或喜、或怒、或悲、或欢,作者皆以景呈现。如杨叔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甚至被冠以“拖了全国人民的后腿”的帽子,其心情不言而喻,杨叔的反抗大抵描述为与工作队的较劲,但人物心情的传达则更多的是通过景,被精准识别的当晚,杨叔便到田地拔秧以泄心中之“愤”,酒坛上早已不红的红字、漫无边际的稻田和影片前半部灰暗的基调,都从侧面映射了杨家生活的贫困和杨叔心中的抑郁。但在实现精神的脱贫和探索到致富的道路后,无论是激昂奋进的音乐背景还是逐渐明快的色调布局都预示着即将脱贫的美好未来,最后重新张贴的对联和酒缸上鲜艳的红字以及越发青翠的群山和梯田,是对人们欢愉心情的另一种描述。

除了作品中风物展现的诗意性外,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叙述也体现了作者的“诗人”气质。正如前文所说,《十八洞村》之所以被贴上“诗化”的标签,是因为无论是人物的语言还是情节的变换都没有表现出暴躁和突兀,而是用一种温情脉脉的方式,于任意点染中描绘了水墨丹青的画卷。最后影片的收尾方式更是将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发挥到极致,作者没有用更多镜头展示脱贫后村民的生活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水平,取而代之的是人人脸上洋溢的幸福笑容、家人的团聚和更加苍翠欲滴的青山梯田,最后在崭新的沥青马路,满载行李的客车上那三把晃动的木椅也象征着杨叔儿子的归来(这个含蓄的结尾容易让人想到著名的伊朗电影《小鞋子》的结尾)。影片到此戛然而止,留给意犹未尽的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开放式结尾,不落俗套,使影片更具有文艺气质和浪漫情怀。

总体来说,《十八洞村》作为一部新时代主旋律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情节的编排上确实突破了以往此类电影的窠臼,开创了主旋律电影的新形式。它立足农村脱贫的现实,深入人民内部,通过戏剧化的情节和风俗化的景物表现人物内心,是一部真正为人民抒写的电影。同时影片又不乏诗情画意,在赏心悦目中宣传自强不息的正能量和精准扶贫的主题,使思想和艺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洞村英俊现实主义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十八洞村:苗寨风光惹人醉
十八洞村 精准扶贫首倡地
精准扶贫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花垣县十八洞村为例
十八洞村的大变化
新法律现实主义
公平交易
英俊丈夫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