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鸭绿江纪事》的人文价值
2020-11-14刘国伟徐嘉仪
刘国伟 徐嘉仪
(1.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管理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2.吉林艺术学院 东北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鸭绿江纪事》作为央视纪录频道《故事中国》栏目播出的唯一一部以东北地域文化为创作背景的作品,以人文纪录片形式为载体,通过发现和质疑并存的视角将现存迹象与史书求证,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入手,寻找史料进行权威解读,立体展现文化的复合型与多元性,再现鸭绿江朝贡道在时代变革中独特的人文、政治与历史意义,对进一步挖掘、整理、发展和繁荣鸭绿江文化及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巨大的催化效应和推动作用。
一、慎终追远的文献内涵
特殊的自然禀赋和复杂的人文历史相互交织,文化的多元性与地域的独特性互为交融,东北地区文化类型丰富、文化特征鲜明。自2600年前有记载以来,鸭绿江便是东北文明与中原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历史通道与经济走廊,是开发长白山地区最早的“黄金水道”。2019年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第六年,鸭绿江朝贡道作为曾经东北亚丝绸之路的起点,其深厚的人文历史不容忽视。《鸭绿江纪事》从现实生活追溯鸭绿江朝贡道于唐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探寻先民生活的真实面貌,诠释人文纪录片的历史性特征。
《鸭绿江纪事》彰显厚重的文献价值。在第五集《东北大驿路》中,系统讲述了长白灵光塔山脚下鸭绿江黄金水道的前世今生,将长白山与中原内地著名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如何连接的故事娓娓道来。主创团队为还原历史真实面貌,专程赴国内8个省市博物馆及日本东京深入了解唐鸿胪井刻石复制品的故事,并邀请白城师范学院王仁富教授讲述“鸿胪井刻石”及“鸿胪卿崔訢”的历史故事。至此,东北大驿道,这条曾经的鸭绿江朝贡道连接边疆与中原的历史深度与文化厚度得以解读,并第一次以时间轴与故事情节互为线索的纪录片视角完整讲述。
《新唐书·渤海传》中记载:“鸭渌,朝贡道也。”唐代时期,从长安到长白山的四段路中,属“鸭绿江道”最为艰难凶险。崔訢,唐睿宗、唐玄宗时期著名的民政外交家。据《旧唐书·北狄·渤海靺鞨传》所载,在距今1300多年前的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间),唐廷派中郎将、鸿胪卿崔訢从都城长安出发,历时半载来到地方政权所在地东牟山古城。宣谕唐王朝册封,去靺鞨之号专称“渤海”,又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并在大祚荣管辖地区设置忽汗州都督,正式隶属于唐王朝,史称渤海国。从此,唐王朝正式对东北地区进行管理,而由唐鸿胪卿崔訢走过的这条跨海闯江进长白山的路,便成了“渤海每岁遣使朝贡”那条著名的宣谕路、朝贡路,成为中原通往东北地区的唯一通道,也就是后来常被人们提起的长白山至长安都城最早成型的唐渤海时期鸭绿江朝贡道和后来的东北大驿道。
崔訢在完成唐王朝赋予的历史使命后,于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春夏之交,沿着“宣谕之路”返回途中,又回到古都里镇,今旅顺口的黄金山下。为让后人铭记这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崔訢命人在南北各凿井一口,并在西北井旁,选巨石分三行刻29字,永为纪念。历史上著名的“唐鸿胪井刻石”由此成为渤海国隶属唐朝的历史证明,对中国版图的划定具有不可小觑的重要意义,为祖国统一奠定坚实基础。
《鸭绿江纪事》的拍摄,重新唤醒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百姓关于传统手艺的悠久记忆。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大豆、豆饼和豆油在内的“大豆三品”作为东北地区的特产,曾在近代东北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油坊业(榨油业)一度发展为东北地区民族工业的重要支柱,单在大连地区其最高产值曾达所有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榨油机械制造业应运而生。往日热闹的老油坊早已关门上锁,曾经不绝于耳的叫榨号子,已在岁月流转中淡出历史舞台,以传统制油工艺世代相传的牟家人牟乃波也改做木匠谋生。再次重温当年的看家本领,使得他重新进山、走村儿、串屯儿,去寻找打造老木榨的珍稀木料。
“牟家老油坊”的故事却并非个例,“段家铁匠炉”“吊打村姑煎饼作坊”,这样的故事在鸭绿江沿岸还有很多。在现代工业面前,传统手工业虽已逐步被取代,但其背后的人文价值却不容忽视。《鸭绿江纪事》总导演刘雁宾在发觉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组织专业团队开展系统的连环考证。通过对传统手艺没落原因的深度探寻,终于使其在镜头中重现往日叱咤风采。
以人文纪录片形式为载体,通过对文化记忆的追寻,立体展现文化的复合型与多元性,讲述鸭绿江朝贡道的前世今生,填补地域文化历史研究的空白。这对进一步挖掘、整理、发展和繁荣鸭绿江文化及东北地域文化,具有巨大的催化效应和推动作用。
二、独树一帜的艺术视角
以小见大,突出《鸭绿江纪事》中表现手法的人文性。纪录片的人文性是以人文的本质力量和生存状态、人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积淀、人的性格和命运、人和自然的关系而逐步显现的。《鸭绿江纪事》以声音效果展现其人文本质,通过还原真实采访内容的创新形式,以百姓不加过多修饰的讲述方式,娓娓道来一段段历史。运用访谈加解说式的表现手法,以大量本地居民的生活访谈,降低背景音中旁白的解说比重,削弱纪录片的主观介入程度,同时又以声音扩充画面信息量,将无法用画面直接表达的东西,翔实地传达给观众。辅以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改编为背景音乐,共同向观众述说鸭绿江流域的历史故事,完美扩展整部纪录片的表现力。
抽丝剥茧,突出《鸭绿江纪事》表现手法中的纪实性。对纪录片而言,纪实性是其最为重要的基本特征,是其本质属性的重要构成部分。据临江县志记载,临江有日过千帆、排过百张运送木材的繁忙景象,那时人们大多从事与木材相关的活计。在第三集《树的故事》中,老木把儿为守护原始红松林而开办豆腐坊,维持生计。春植、秋护、冬清林,满山的红松、鱼鳞松、落叶松成为他终生的信仰。大连市长隆德地主庄园,是清代辽南民居的经典之作。庄园中来源于长白山原始森林的红松大柁、红松立柱等栋梁之材,棵棵粗壮。如今,千里之外的珍贵原木,再度开始寻根之旅。
旁征博引,突出《鸭绿江纪事》表现手法中的真实性。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人文纪录片须在真实的基础及前提下,以真诚、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生活与创作。摄制过程中,主创团队为确保关于“鸿胪井刻石”和“鸿胪卿崔訢”等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跨省至多家博物馆深入了解唐鸿胪井刻石复制品的故事,并邀请高校教授进行细致讲述。讲述安东历史时,特至辽宁省丹东商埠历史博物馆,邀请地方史志研究专家王振山先生讲述《安东旧影》中当年的木都安东城。
托物言志,突出《鸭绿江纪事》表现手法中的审美性。纪录片不仅要坚持真实性的记录,更须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令记录变得从美学而言更加好看。主创团队运用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和美学素养,充分展示纪录片的知觉艺术,引起观众心中共情。全景式展现自然之美,流域内迷人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资源,呈现流域城市的靓丽形象。地域性展现文化之美,以北方纪录片的艺术视角,记录属于家乡的文化传承。平实而厚重的表现手法,再现往日风采,为打造东北地区特色文化品牌、传播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为观众提供了一部流淌的文化记忆。
在以交谈对话为主要形式的采访过程中,《鸭绿江纪事》以百姓的大事小情为切入点,将时间流转作为故事拍摄线索;以人物情感变化发展推动故事进程,在地理与历史的追溯中,穿插记录这一区域的人情冷暖。对创作素材和采访对象的深入探索,使纪录片在故事和情感的支撑下更显真实可信,亲历和见证更为传播增添力量。
独到的拍摄手法,多线性的叙事方法,寓意深远的背景音乐,影视记录语言的具象表述,人文性、纪实性、真实性和审美性相生相成,成就《鸭绿江纪事》独特的艺术价值。在夯实拍摄基础、积累创作素材的同时,深入倾听百姓内心关于鸭绿江记忆的真实声音。通过亲历者情感的主观表露、环境对情感的客观衬托、创作者的情感寄托、镜头语言和细节处理,细腻展现东北人民的性格特征。
三、润物无声的传播特性
在我国纪录片行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纪录片叙事故事化已逐步转为整体发展趋势。纪录片作为电视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塑造地区乃至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输出窗口,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责任与影响力,应该是纪录片的重要品性。因此,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在进行创作时,须对其所涉猎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索,在寻其根本的同时,探其创新。
《鸭绿江纪事》首先对题材选择方向进行创新,发掘地域文化创作需求,以创新角度作为艺术创作视角,把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作为追溯历史事件的整体源头,将现代生活作为追忆历史的独特切入点,为全集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其次对表述形式进行创新,以百姓口述的叙述方式将大段历史娓娓道来,舍去过多的艺术加工,保留与村民的真实交谈记录,以口述史形式原汁原味地讲述原地生活,更添纪录片艺术创作真实性。声音是影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纪录片中凸显出来的便是解说与音乐。该片背景音乐选用当地原生态顺口溜进行改编,讲究的声音效果在深化主题的同时,抒发对白山黑水的浓烈乡愁,再现历史的生命活力与生态环境的无尽魅力。
追寻历史的真实面貌,记录流域的人文现象,传承悠久的中华文化,传递不息的奋斗精神。作为央视纪录频道《故事中国》栏目播出的唯一一部以东北地域文化为创作背景的人文纪录片,《鸭绿江纪事》从生活中的真实现象入手,寻找史料进行权威解读,再现鸭绿江朝贡道在时代变革中独特的政治与历史意义。这条唐廷直接管理东北地区唯一的水路通道,更是见证了闯关东人民的迁徙历史。
纪录片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人是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主创团队在刘雁宾导演的带领下,四年间与百姓同吃同住,深度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了解地域文化的同时,将求真务实、尊重历史的文化精神传递给当地群众。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人物”反映“大故事”,立体展现鸭绿江沿岸百姓的生活风俗,实现了纪录片的故事化。
在创作中体现出可流传的文献品质和可言传的传播特性,《鸭绿江纪事》内容构成具有完整性与代表性,对东北地域文化领域研究产生不可小觑的文化力量。价值取向、创作选题的定位清楚明晰,电视艺术规律把握透彻得体,以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和剧情情节,提升全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将流域内的文化历史进行真实再现,弥补东北地区在纪录片拍摄领域存在的较大缺口,为地域文化的进一步探索提供重要的人文价值导向。
发展历史的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活态演变。以质朴的视角、平实的手法,真正担负起民族使命,讲述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鸭绿江口述史,为东北地域文化传播打开全新窗口。《鸭绿江纪事》使得白山黑水的执着坚守与世代传承跃然屏幕,流域历史得以生动再现,令观众对地域人文进行深入了解。这必将成为东北地域文化的全新展示窗口,推动多元文化自信,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地域文化传播,成为人们了解东北地区、讲好东北故事、揭开东北面纱的重要影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