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视域下的高校影视表演教学创新研究
2020-11-14蒋圣中
■蒋圣中
知识管理,由卡尔·威格在1986 年联合国劳工大会上首次创造和提出,他当时定义为“KN是系统的、明确的、有意识的构建、更新、应用知识,实现企业的知识相关的效能最大收益”。我国于1998 年由陈立辉第一次将其引入到国内学术界,主要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随着对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将该理论广泛运用到教育教育、公共管理、图书情报等多领域,并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
知识管理体系的基础是从大脑研究开始,从大脑层次结构、大脑关键区域的研究开始,我们知道大脑是人的行为认知基础,从知识理解和认知情景两个维度进行知识创造的研究,可以发现知识形成经历着“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个环节。知识管理研究的趋势侧重往“智慧”发展,关注网络、人工智能、计算机、数据信息等网络基础,这也是当今知识管理体系研究的总体方向。然而回归到行为认知基础的研究,却是强调对声音、绘画、文字等知识创造的物质基础作为研究对象。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个体物质基础的身体各个器官都具有思考的功能,只是思考的程度不一样、时间有长短、维度有差异,从最基础的身体器官的思考就是对“视、听、闻、味、嗅”五感的思考。由此可以见,作为舞台表演特征的专业学科恰恰需要调动演员和观众对五感的综合思考,进行表演作品的理解和创造。因此将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运用到影视表演专业的教学中,将具有积极的理论研究价值。
一、知识树与表演教学的逻辑关联
上个世纪80 年代,基于金融系统发展的知识树体系,把物理学作为知识的起源和基础,进而逐步产生生物学,再产生心理学,最后发展到社会科学,试图通过“matter—lifemind-culture”形成完成的知识体系。知识树的理论在儿童教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领域有了广泛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作为舞台表演特征的学科,是需要建立在物质本身基础上的体验和感受,呈现在舞台画面中的每一个物质都有特定的表现效果和特征。尤其是作为戏剧表演舞台上的实物,通过物质本身呈现的颜色、形状、软硬、影像等特质产生不同的人物情感和特征,折射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从而形成特有的人物关联。作为表演的主体,人物行动举止、着装头饰等都是不同物质基础的呈现,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行为等表现形式,最后呈现出特定的心里特征和故事情景,也正是从物质基础到社会化表现的过程,这样的理论逻辑,将知识树的底层逻辑与表演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让知识树在舞台表演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和实践。
因此,当我们将知识管理逻辑体系运用到舞台表演教学研究当中,探索物质起源本质的开发,注重声音思考、视觉思考、触觉思考带来的教学影响,注重个体、团体、社会组织三个层次的知识创造过程,将打开表演教育教学研究的新视角。
二、声音思考在台词教学的运用
以声音为基础的思考,是知识管理中的物质基础的核心,声音比视觉更早出现,在对知识的物质起源的研究中,首先探索的是什么是思考?在哪里思考?什么时候发生思考?舞台表演的台词课堂教学中,将声音思考的过程运用到教学中,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声音发出信号的思考”,这个环节是声音思考的基础,台词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是声音发出信号在大脑中的转化过程,不同认知基础的个体对信号的转化是不同,而台词表演本身是没有标准答案,更需要学生通过听取大量的声音素材去理解和感知艺术作品的声音特征、词语的表现力。当声音通过各种工具传递出来的时候,如:电脑、耳机、传声机、唱片、器乐等,人体会运用各种不同部位去接收声音。因此,台词教学中要尝试运用多种传媒工具,让学生接触了解不同工具声音传播的方式和特征,能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台词接收的不同效果。
“声音思考过程的训练”:当声音被接收以后,个体在调用各种接收器的过程,会将各种感官尽可能调用,这样的过程因人而异,这和个体之前已有的知识体系建立的接收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作为表演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一对一的对话训练,声音思考的训练开始于个体与个体的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不断纠正自我声音接收理解,不断的提升和改进自我认知的偏差。因此,教学中加入“一对一”训练、同一台词多人演练等环节,让声音思考不断得到训练。
“团体声音思考”,这个环节是辩证思考的过程。当学生通过倾听感受小组其他成员台词声音以后,会进入自我思考系统,寻找他人和自我抽象化理解的差异,逐步进行小组创造,不断的整合、纠正,我们可以发现,当学生个体表现台词的时候,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非常大,可是当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以后再次进行表现时,就出现了小组内部的整合,这本身就是知识创造和创新的过程,以小组为单位已经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台词理解和表现方式,这样的训练过程将有助于开发演员的台词理解和多样化表现能力。
由此可见,声音思考理论运用到台词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要尽可能给学生个体声音思考的过程,可以将声音临摹、台词揣摩等运用到教学训练中,有效激发个体声音思考才能更好的创造声音知识。另一方面,加大小组训练环节,让小组之间的共创为台词教学创造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教学中可以创设性的开展小组间方言临摹、相声表演、绕口令、新闻播报等多种形式的声音思考训练环节,尽可能调动学生对声音捕捉和辨别思考的灵活性。
三、视觉思维在剧本解读的运用
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是从声音开始,经历文字-图书-电脑-网络的环节,作为大脑思考的过程,从引起注意到思考过程,最后形成记忆。研究者发现绘画、图标、标识比单纯的文字更能具有吸引注意的效果,视觉思维的研究将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外化与内化过程进行探索,从而创造了企业管理中设计思维的理论基础,将此成果运用舞台表演教学设计中具有特定的价值。
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本身就是一次艺术创造的过程,对剧本的再创造。不同的演员具有不同的创造能力。表演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舞台创造能力,这正是设计思维的核心理论基础。因此,让学生将剧本创新性的通过情节发展流程图、人物关系图、情感发展脉络图等形象画面进行转化,这样转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对剧本的理解,并对其人物特征进行概念化提炼,在剧本概念化的过程中就在进行二度创作,全新的人物特征和故事情景已经在学生的各类图表中创作出来。这正如《英雄》这部电影的表现手法,导演采用了意念情节表现形式,创造出人物心中想象的故事环节和画面,通过不同色彩、服装、人物特征表现出来,很多决斗的场景都是人物意识中的,并不是真实的故事发展,充分运用了创造的效果,更有效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再比如,教学中让学生对《三国演义》《红楼梦》的剧本进行人物关系图的绘画,复杂的故事发展脉络在清晰的思维导图中展示,让学生逐步掌握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更好的抓住个体人物心理特征,能更准确的对人物性格、行为特征进行理解。
四、触觉思考在舞台教学中的运用
触觉是五感中很重要的一种的体感,触觉思考的过程和视觉、听觉有着显著差异,触觉的感知相对滞后且灵敏度不高,更为重要的是触觉思考建立在对事物整体认知理解的基础上,才不会出现“盲人摸象”的结果。因此,触觉思考的运用在舞台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表演舞台教学中,在面对视觉障碍的人物角色的表现时,就急需要对触觉思考进行有效调用,引导学生尝试用身体的各个体表与触摸事物,并逐步去构建事物的特征、所处的位置、发挥的作用等。另一方面,在舞台上对各类道具的理解和表达也跟触觉思考的差异有关。例如,在《窝头会馆》剧目中,倒药的灌、灌肠的盆、搓洗的衣服都对演员触觉思考的二度表演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用去触摸这些道具,条件允许的情况,可以尝试用不同类型、质感、色泽的道具,让学生去思考之间的差异,再通过小组讨论、表演、调整,不断找到与真实场景的动作表现,再让学生回到故事人物情境中,去感受人物当下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使用了触觉思考,更好的在舞台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逐步形成具有学生个性的艺术作品,形成具有学生风格的表演特征。
五、“ME-WE-US”三层次思维空间在教学中综合运用
知识管理体系的研究中,无论是声音思考还是视觉思考,都呈现出思考的不同维度,可以看到在不同思考维度对同一知识有着不同的认知概念化。那么,在知识创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个人-团体-组织”三个思维层次对表演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个体思考是基础。个人思考是思考的基础,当学生个体通过对声音、图像等可视化材料进行个体思考的时候,是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寻找与此匹配的个体知识体验经历,并将其转化为固有的知识概念,进一步进入自我辩证思考环节,去理解概念化背后的社会认知和背景特征,最后用学生可认知的思考方式再进行思维的转换。我们可以发现,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临摹、思考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不同学生固有的知识体系对台词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要加大学生个体思考的过程,当独自训练的时候,个人会在记忆、自我训练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这个过程就是自我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思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会剧本的表现内容、情景张力和心理特征,这样思考层次的第一步。
小组分享是关键。个体思考之后已经形成个体固有的概念化知识体系,这时让学生进行语言组织进行小组分享,准确表达出自己的理解显得更为重要。小组学习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宿舍讨论、社团活动、班级汇报等,要注重知识外扩化的过程,公开让大家知道个体的想法和观点,学生在进行个体知识传播的过程,将头脑中形成的社会认知通过自我的理解,提取自我理解的概念进行外扩化,将储存在个体大脑里的隐形知识变成显性知识。由此可见,教师要尽可能设计多样化的小组分享形式,通过鼓励、引导学生创设多元化的分享形式,进行对剧本的探讨和理解,才能逐步挖掘创造出个体思考的内在生命力。
公开展现是重点。公开隐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创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对剧本理解以后需要用自己的表现形式进行表达。我们可以看到,《演员如何诞生》节目组创作的核心就是表演知识体系的创作外化的过程,通过演员的理解、表演,评委的解读,将各个不同剧本的表现进行公开外化,从而创作出不同的表演知识。作为高校表演专业,科目汇报、毕业大戏、校外实践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创作过程,通过这样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展示学生的剧本创作能力和舞台表现能力,这也是更好地检验教学效果的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