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梆子戏的传承和发展
2020-11-14张华
■张华
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是我们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结晶。中国地方戏曲,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何保护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
地方戏曲能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提高全民素质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地方戏曲浅显易懂,容易被广大观众所接受。我所在的江苏省徐州沛县梆子剧团,经常演的传统徐州梆子戏有《赵匡胤下河东》《穆桂英挂帅》《对花枪》《包青天》《王宝钏》《刘公案》等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徐州梆子多演一些大架子戏,大红脸、大黑脸、大青衣,当地的老百姓也称为看大戏。我身为徐州梆子非遗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发展徐州梆子戏。徐州梆子戏既有北方戏曲刚硬有力的特点,又有南方戏曲婉转柔和的韵味。它以枣梆子为击节乐器,控制戏曲快慢节奏,激发演员演唱情感,容易抒发感情。
徐州梆子戏演唱特点是:大腔,大韵,大喷口,高亢有力。老百姓有一句土话,听了徐州梆子戏“真过隐”。上世纪八十年代徐州有一句话,“跑遍徐州四大关,也要看王艳玲的王宝钏”。我师傅王艳玲老师己经80多岁了,为国家二级演员,在在我们本地享有盛名,也是徐州梆子成就了她。徐州梆子是江苏省传承地方剧种,2008年6月1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州梆子剧种现在有三个剧团:江苏省梆子剧院、沛县梆子剧团、丰县小凤凰梆子剧团。党中央提出《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借着东风,对地方戏曲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有了好的政策。
沛县梆子剧团在县各级领导的关怀支下,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一年300多场送戏下乡演出任务,面向农村,做好服务,做好宣传,做好传承,传播正能量,多排一些讴歌英雄,讴歌人民,传播大孝大爱的戏曲为老百姓演出。现在国家政策好了,我们每年都有送戏下乡的演出任务,让老百姓不出家门看上大戏,把戏曲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做到村村看大戏,人人受教育,用地方戏曲演唱的形式传递真、善、美,让老姓看戏后得到精神享受和心灵的洗礼。送戏下乡是一项文化惠民工程,能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喜庆祥和的氛围,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人们在物质生活日渐充裕之后,农民对文化娱乐的追求也日益迫切,希望有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送戏下乡也能促使农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来往,通过看戏有更多的接触加强情感,了解一些国家政策和形式,让老百姓更多真正了解戏曲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和快乐,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戏曲文化的魄力。
戏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为了更好的将戏曲传承发展下去,国家给了很多好政策,“戏曲进校园”活动有利于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到校园传授戏曲知识,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戏曲从娃娃抓起。我们还特意编排了校园课本剧《第一次抱母亲》,让孩子们知道课本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戏曲有密切关系,每一篇课本都是一部感人的故事,这样既丰富了课堂生活,又缓解了学生压力,进而将地方戏曲传承下来,让学生更加了解地方文化,热爱地方文化,热爱我们的祖国,也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戏曲进校园”活动,对保护地方传统文化以及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给青少年学生注入戏曲细胞,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戏曲文化的熏陶,逐渐对传统戏曲感兴趣,喜欢戏曲,了解戏曲,热爱戏曲,会唱戏曲。这样地方戏曲就有了新生一代的观众基础,新一代的存在感,新一代的市场,也就有了生机,这必将有利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我国文化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无论是送戏下乡演出,还是“戏曲进校园”活动,都对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戏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财富,是我们的传家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我们每位文艺工作者都有责任,有义务,有担当参于传承发展,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地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奉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