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直播中出镜记者报道能力的提高
2020-11-14
出镜记者的发展概况
电视新闻节目要根据出镜记者现场需要和采访对象临时发挥的效果及时作出节目时间长短的调整。
在直播情况下,出镜记者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这类出镜记者是针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或连线报道等;另一种则是人物访谈或调查之类的出镜记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面对采访中的关键人物。
出镜记者在国外出现的时间比中国早了近20年。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时,CNN进行了24小时的现场直播,大批出镜记者为电视机前的观众报道战争的最新消息。这次直播将“出镜记者”这一角色带到了新闻直播中,而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出镜记者更是让所有人看到了最前沿、最真实的事件现场,在一场场连线报道中,向所有人展示了出镜记者的重要性。
这一切都证明,记者出镜是适应电视观众需求的。面对突发事件时,出镜记者对新闻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会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报道重大突发新闻事件时,出镜记者的现场反应、即时传播以及人性化的解读方式和第一视角,可以大幅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真实性和现场感。
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
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由于新闻的种类多样化,新闻事实具有突发性。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在面对突发的新闻事件时,迅速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同的新闻有不同的报道要求,比如记者在播报灾难新闻、节庆新闻、社会新闻时,应根据突发情况调整报道内容,面对混乱的场面,快速理清思路,抓住核心,向观众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内容。
应对采访对象的能力。直播采访是不加剪辑且与新闻事实同步的。在直播进行时,受访者可能无法及时适应采访或不能积极配合采访,此时就需要出镜记者进行引导、应对。出镜记者切忌先入为主,提前给受访者贴上标签。
与演播室的配合能力。目前,电视台广泛采用演播室与现场记者连线的报道方式。出镜记者要明确演播室主持人的关注点应该与演播室主持人配合默契,分工明确;语言应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切忌使用套话、空话,切忌答非所问,信息混乱。
国内外大型新闻事件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对比——以汶川大地震、新冠肺炎疫情和“9·11”事件为例
汶川大地震——国内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央视新闻频道组建了近400人的前线报道团队,在演播室与出镜记者的现场连线中,那些直击人心的镜头以及镜头背后的故事,多年以后仍然留在观众心中。这次汶川地震的出镜记者有许多突破,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人性出发,传达有温度的内容。温家宝同志曾经说过:“从事新闻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则来之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热爱。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和用心做作文章。”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出镜记者不仅是用专业来做新闻,更是用一颗心来做。观众至今都记得,出镜记者面对受伤灾民失声痛哭;也记得在连线镜头里,“可乐男孩”那稚嫩又坚强的面容。这都是出镜记者所传达出来的有温度的内容。二是联通社会与灾区,提供有效信息。地震发生后,汶川当地通信几近瘫痪,新闻媒体实时公布受灾情况、救援情况等,前方记者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在连线中反映出来,使问题得以更快解决。
新冠肺炎设情——国内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2020年春节期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央视出镜记者的镜头里,发热门诊人头攒动,人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与焦急,只有镜头前拿着话筒的出镜记者,坚定地向全国人民报道着疫区的现场情况。
在疫区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戴着口罩、护目镜,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与观众共情共感共同“战疫”;在出镜记者的镜头里,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其中有脸上被勒出深深痕迹的护士,有被防护服捂出满身汗、连衣服都湿透了的医生,也有病情程度不同的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场报道中,出镜记者的镜头所对准的主角不再只是一个个人物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人。
在疫情期间,观众对于真实信息的需求是迫切的,对于情感的共享和表达也是迫切的,出镜记者及记者镜头下的报道则帮助观众获得了真实信息以及情感表达。
“9·11”事件——国外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2001年9月11日,“9·11”事件让全世界瞩目。在现场直播中,美国的FOX、CNN等电视台播放了飞机撞毁大楼、人们从高楼跳下的镜头,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2001年,“9·11”事件发生6分钟后,CNN成为第一家报道该事件的媒体。随后,CNN的画面只是冒着浓烟和一片沉默。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使得新闻信息极少,当时的出镜记者只能靠自身发挥,灵活地对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我们看到的画面基本上是嘈杂混乱的,处在最前线的新闻记者,背后是浓烟滚滚、尘土飞扬,甚至楼屋正在倒塌。正在直播的记者,自身也在感受着灾难带来的恐惧,让观众深刻感到新闻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出镜记者的报道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出镜记者的现场报道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一道风景线。现场报道其实就是一场小型的现场直播。出镜记者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高直播中的报道能力。
对现场信息的掌控力和决策力。面对突发事件,电视直播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现场报道。在新闻现场,出镜记者要做的就是通过语言以及摄像机,把观察整理出来的重要信息传播给电视机前的观众。
突发事件没有彩排和预演,面对众多纷杂的信息,优秀的记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决策力。例如,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央视记者张泉灵报道:“从都江堰出发,车行20分钟,到第一个山坡一看,道路到这儿完全终止了,似乎成了一条断头路。事实上呢,它不只是被一些巨大的滚石截断了去路,而是整个山体垮塌下来。现场的工程人员告诉记者说,这里聚积、堆积了大量的泥沙。”
事实上记者在一开始报道的时候,就对自身所处的位置做了一些简单的介绍。她详细说明眼下所在的位置是为了告知观众“我在现场”,“我们车行20分钟”,“被一些巨大的滚石截断了去路”,“这里聚积、堆积了大量的泥沙”等细节则丰富了镜头画面的信息。
在张泉灵进行现场报道时,电视画面上只有一台挖掘机在工作,而围观的人很多,这显然是不正常的。张泉灵立刻在直播中进行信息补充:“现场看的人为啥多,工作的人为啥少呢?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无奈的困境,大家细想一下,这里是什么情况,目前的这条路又处于一种什么险境——它宽7米左右,往左手是一个断崖,往右手是一个山体。这样一个路面,只允许一辆挖掘机在上面进行作业。”
在这段直播报道中,出镜记者对现场情况进行了充分、及时的介绍,不仅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画面感,也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了解到救灾难度十分巨大这一信息。
语言组织能力。出镜记者要对一件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进行总结描述,同时引导观众去思考最有价值的内容。这就要求出镜记者必须具备强大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个优秀的记者语言表达应该是口齿伶俐的,但要言之有物,有逻辑性,有自己的思想。
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把握能力。在进行现场采访时,如何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十分重要。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Fallaci)曾说:“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战斗。”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除了记者的播报,更多的是与采访对象的沟通和交流,在向被采访者提问时,出镜记者要抓住重点,准确提出问题,同时又要引导被采访者尽可能多地说出信息。
结语
主持人和出镜记者是电视媒体最重要的标识和符号,是电视台宝贵的资源。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媒介竞争日趋激烈、急功近利成为普遍现象的当前,如何放大出镜记者的效应是电视台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除了应该具备普通记者的基本能力之外,还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提高随机应变能力、现场分析能力。我国新闻事业迅猛发展,出镜记者作为新闻事业发展洪流中的一分子,理当砥砺前进,提升自我,提高业务能力,争取成为优秀的出镜记者,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