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编导广播电视素养

近年来,我国传媒行业在互联网和电子技术的持续推动下,逐渐从大众传播媒体转向融媒体时代。目前,5G网络不断加大覆盖范围,影视创作已迎来以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的媒介深度融合时代。这就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新要求。为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并改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智媒体时代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智媒体时代提出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要求

理性看待智媒体,充分熟悉并了解新媒体终端所具备的传播特性与影像形态。进入智媒体时代,数字影像在形态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播放终端的多样态使得数字影像在视听表达方面出现明显变化。例如,18∶9竖屏模式成为当前短视频主流模式,已开始出现在大型媒体活动场景中,竖屏影像的勃然兴起,直接影响着传统影像的构图样态。另外,基于移动终端复杂多样、碎片化时间随机播放特点,在影像传播中,压缩模式、传输渠道、镜头运动、景别选择、色彩配置等均已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从业者必须掌握新媒体终端的各种传播特性,了解新的影像形态。即对编导人才及时并熟练掌握先进的媒体制作理念及相关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网络信息具备良好的分析及判断力,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网络传播。智媒体时代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具备突出的网络传播能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吸收和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及再传播的能力。当下的互联网平台中,信息呈现包裹性和爆炸性,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必须有能力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突出价值的信息,并确保相关信息高度真实与及时发布,再以合理的视听手段表现出来,使大众得到客观且有价值的内容。

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提升制作应用水平。智媒体时代,受众和传播者均处于相互融合状态。广播电视编导人员不仅要具备策划文案、评价鉴赏等基本能力,还要具备影像拍摄、包装制作、线上传播以及推广等各种实践能力。因此,广播电视编导人员应不断提升个人创新能力,提高审美素养,适应技术革新、媒体变化和思维方式转变等因素带来的变革,让自己迅速成长为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能力全面、业务突出的现代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现状

近年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业问题一直是阻碍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媒体经济的迅猛发展,该专业学生面临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目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跟上媒体经济发展步伐,主要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需要深入反思人才培养创新思路。

当前,各种媒体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当前专业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很多教师比较关注学术研究,实践应用经验相对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时,无法及时将知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进而造成该专业人才缺乏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很多编导专业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后劲不足,主要因为该专业为艺术类招生,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创造力较强,但文化基础整体薄弱,加上专业课中文化素养类课程安排较少,理论学习内容相对单一,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缺乏持久力,不利于学生较好地就业,影响其长久发展。另外,在智媒体时代背景下,各媒体均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有效提升节目质量和收视率,会同步招聘音乐、美术、新闻等专业人才,这使得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就业压力持续增加。若不及时创新并改革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将无法适应智媒体时代需求。

智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课程群模式,创新专业课程体系。要培养符合智媒体时代需求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就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功夫,比如调整课程分布比例、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方向性课程群,以实现系统化教学。在课程群建设方面,要注重理论知识、实践锻炼等关联课程的有机融合和相互补充,促使学生在知识学习、实践创作过程中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强化知识与能力间的逻辑关系。在基础性知识课程群构建方面,要突出“厚基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方法论和艺术基础知识,确保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建立科学的理论思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基础课程群的构建还要体现出“精专业”特点,注重学生动手技能和艺术创作基本功的提升,体现出技能学习的“精”和“专”,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育。

每个课程群在建设期间,其内部均要进行调研环节、创意策划课程、理论基础课程及实操课程的设置,不同课程群要彼此有机衔接,同一课程群内部要保证知识体系相互支撑,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素养和突出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建设期间,要利用艺术类专业院校所具备的多学科资源,将传播学、社会学、艺术学、美术学、影视学等多学科特色课程融入电视编导专业课程建设中,体现出课程的特色。同时,要注重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建设,构建融入传统文化的特色课程,促使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与专业素养、精神内涵的关系,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创新专业教学方式。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创新专业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期间,要注重开展项目化教学,立足纵向、横向两维度进行影视艺术创作团队的搭建,体现项目教学模式优势。项目教学期间,教育者要注重个人角色的及时转变,在项目分发、项目制作、项目创意筛选及项目展出等多个环节积极鼓励并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帮助学生以行业水准为基础开展创作实践,以实现对标准化创作流程的全面掌握,进而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水平。

当下,媒体竞争的主阵地已转向创意内容的生产。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使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不仅要让学生会讲故事,还要让学生讲好故事。为此,要在课程内容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等相关知识与内容,培养学生具备更高文学素养。在剧本写作、制作创意视频等课程中,要着重对叙事规律、叙事特点和叙事技巧等进行讲授,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故事构建能力。在授课期间,要为学生营造现场讲述环境,使学生通过口头表述系统掌握故事所具备的逻辑性,寻找对观众产生吸引力的兴趣点,以增强学生的内容制作能力。在教学模式创新期间,要注重利用网络建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慕课、金课、微课等教学资源与传统课堂相融合,保证网络资源和授课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利用网络互动性强、无时空障碍等特点,弥补传统课程教学在即时反馈和互动评价方面的不足。在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短视频、微博、微信、专业公众号等将课程作品发布到网络平台,结合网络点击热度和课堂讲评,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在深刻认识网络媒体的同时,不知不觉提高自我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建立“双师型”队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要培养符合智媒体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广播电视编导人才,还要积极建立高水平、高素养的“双师型”队伍。要积极引进业内精英到学校当主讲老师,要求其将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知识相结合,并带到课堂中,在整合各项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要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接触并掌握行业最先进的理念与技能,提升个人实践能力,丰富从业经验,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结语

智媒体的快速发展直接转变了传媒行业的格局,各媒体都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竞争压力,这对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必须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智媒体行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综合型、多元化、专业化、应用型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使传媒行业发展拥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推动广播电视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编导广播电视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