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绪性剪辑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以《生活万岁》为例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情绪性长镜头纪录片

美国好莱坞著名的剪辑师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在《眨眼之间》一书中提出理想镜头的六个原则,其中情感排在最重要的位置。他说:“人们观看影片最终记住的不是剪辑,不是摄影,也不是表演,甚至不是故事,而是感情,是他们的感受。”因此,剪辑要考虑的首要任务不是维持镜头的连续性,而是通过剪辑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情节上,激起观众特定的情绪,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

纪录片剪辑是一个需要实践与经验逐步积累的过程,剪辑方式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够促进纪录片产业的整体发展,吸收情绪剪辑的创作经验,突破连续性剪辑的束缚,能够提高纪录片的制作水准。沃尔特·默奇的剪辑观念对提高纪录片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将起到启示的作用。

从视听语言、观众心理学等维度,探讨纪录片如何运用情绪剪辑,合理地呈现素材组合碰撞中的情感,提高观众的情感体验,增加纪录片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基于非延续认知的视听心理机制

观众的视听行为是一个调动各项心理机制的复杂心理活动,包括感觉、知觉、理解、想象、注意、情感等。而“情感是电视观众的各项心理机制中,最活跃、最具亲和力的一种”。当创作者以并置式影像段落安排影像叙事,或以特殊的艺术化影像修辞(长镜头、特写镜头、定格镜头、慢镜头、重复镜头等)处理接近凝滞的视觉影像时,均可以导致影像叙事信息的“衰减”而产主认知中断,也即非延续认知。

布尔的情绪理论较好地验证了认知与情绪二者的关系,该理论认为“人的意识或认知限制着情绪,个体若处于连续的认知过程中,他的意识中可能就不存在情绪。反之,如果个体处于断裂的认知过程,那么他就会体验到情绪”。因此,认知中断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在欣赏纪录片的过程中,当观众陷入某种程度的非延续性认知中断状态时,情感就会出现。

剪辑是制造情绪的重要手段。在纪录片创作中探索使用情绪性剪辑,对现实存在的情感多加留意和反映,就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其获得的收视效果就会更理想,作品的品位也会更高。

情绪性剪辑在国内影视作品中的运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情绪性剪辑风格在中国电影中比较常见,第六代电影人常把情绪性剪辑作为信手拈来的剪辑技巧。王家卫是现代风格导演的代表之一,他擅长用“意识流”的手法将思维与情绪传递出来,从而实现情绪的外化。例如,《重庆森林》中的跳切、《花样年华》的升格镜头,都在塑造特定的情绪。

导演杜琪峰御用剪辑指导大卫·李察森(David Richardson)曾六度提名金马奖最佳剪辑。他认为,情感的冲击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情感要凌驾于剪辑技术之上,以让观众对于某场戏、某个片段有情感的投入。例如,纪录片《英与白》《幼儿园》的导演张以庆,以主观的视角利用情绪剪辑,挖掘主角的内心世界。但目前情绪性剪辑在纪录片中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

《生活万岁》中的情绪性剪辑

《生活万岁》是由程工、任长箴联合执导的纪录片,2018年在各大影院上映。该片以旁观的视角记录了十四组普通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记录了平凡人面对生活逆境时散发出的不平凡的光茫。

该片使用了丰富的情绪性剪辑技巧,调动观众的情绪。任长箴将《生活万岁》定义为艺术纪录片,她说:“电影是用来调动观众情绪的作品,而不是为观众提供认知。电影院构建起一个封闭的空间,取消干扰,让人们沉浸在情绪里,随着人物故事起承转合……很多人会在影片里看到相似的东西,不一定是一模一样的处境,但会是一模一样的情绪。”

情绪与画面

色调——营造情绪的基调。在影视后期制作中,色调是情绪性剪辑的主观外化显现,通过色调能够表达强烈的主观情绪,有助于情绪性剪辑的效果实现。通过不同的色调剪辑能够为影片的情绪表达奠定基调,并传达情绪意义。影片《生活万岁》的开头是一组相对静止的画面,浓重的色调引导观众对生活本质进行思考,也更加贴近对社会底层百态的人文关怀。

细节——特写的情感力量。钟大年在《纪录片创作论纲》中说:“细节像血肉,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真实生动的细节是丰富情节、塑造人物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也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有利方法。”

营造情绪可以在关键位置插入细节动作的近镜头,一个或者一组,与前后镜头共同组成情绪,形成段落,使主体的情绪得以突出和强调。《生活万岁》中,抗战老英雄的出场镜头,从全景直接切到面部特写,老人的嘴唇微微颤动着,就像油画《父亲》一般,体现人物历经风霜。当即将接受心脏移植手术的女子面对镜头时,眼神充满生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面部特写极具感染力,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坚毅。

情绪与节奏

镜头组接可以强化情绪表现的力度,一组短镜头快速组接到一起可以强调快乐、焦急或愤怒的情绪;一组长镜头组接在一起,可以强调宁静、忧伤或无奈的情绪。节奏作用于观者心理,节奏的变化往往引起观者内在情感的变化。影片的剪辑过程只有有了快慢的反差和动静的对比,有了起承转合,才能产生情感波动。

跳切——常见的情绪性剪辑方式。跳切,属于一种无技巧的剪辑手法。它并不遵循剪辑的时空连续性和动作连续性,而是以幅度较大的跳跃式镜头组接,突出某些必要内容,省略时空过程。跳切通过画面或声音的突然变化,带来影片感官上的断裂、混乱等,加强观众的印象。

《生活万岁》中失恋的夜场女舞蹈演员出场时,剪辑节奏加快,表现了年轻人活力四射的夜生活;再从喧闹的舞池直接切到情绪低落的女孩,穿过人群孤身回家的背影,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无力感和迷茫感;患癌症的小丑医生来到医院时,剪辑节奏加快,表现他给医院里生病的孩子带来快乐,营造了活泼的氛围。

长镜头——情绪的展开舒缓。长镜头的组接也是情绪剪辑的重要手段。剪辑过程中,外在剪辑形式与内在情绪情感进行统一,当画面内部主体动作停止时,画面并不一定要立即切换,应当适当留白处理,让观众慢慢体会,抒发感受。长镜头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它很好地对情绪的展开、舒缓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生活万岁》中夜晚仍在拉人力车的老爷爷一边寻找着乘车的人,一边继续向前拉着车。这里的两个镜头都持续了13秒,老人累得气喘吁吁,让观众感受到他生活的不易。

情绪与声音

音乐——烘托气氛。剪辑是视听艺术的结合。音乐作为重要的声音造型语言,是强化情绪性剪辑的重要元素。音乐可以直接带动情绪,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生活万岁》中,深圳的单车猎人、广州卖田螺的明哥、街头卖场的盲人夫妇,他们的镜头中都使用了音乐,通过他们听的音乐、唱的歌,展现人物的生活窘迫与坚强不息的拼劲。

无声——胜有声。无声也是一种音乐处理技巧。在情绪性剪辑中,无声可以配合画面,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生活万岁》中老军人给逝去的妻子念自己写的信,说到自己心里非常难过时,情绪抑制不住,无法念下去,此时声音便静了下来,表达老军人无尽的思念和无限的悲痛。

结语

《生活万岁》的剪辑过程靠情绪来叙事,影片所展现的不只是个体的情感表达,而是由独立的个体折射出来的千千万万个群体,让处于迷茫、无助中的人们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面对生活,回归真诚与质朴。正如影片所说:“谢谢你,让我看见了生活的光。”

当下,纪录片的发展生机勃勃,创作方式的多样化是主要因素之一。重视剪辑,合理使用情绪性剪辑技巧,能够拓展纪录片创作方法,使纪录片获得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成功。

猜你喜欢

情绪性长镜头纪录片
善调情绪,缓解情绪性失眠
开化长镜头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酒店情绪性工作探讨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压力大的孩子容易产生情绪性饮食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