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北大荒知青文学到电影《北大荒人》的审美风格探析

2020-11-14

声屏世界 2020年19期
关键词:北大荒知青文学

北大荒知青文学的时代印记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2018年考察北大荒七星农场的时候惊叹北大荒的历史变化之巨大。上山下乡运动后,北大荒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奋斗后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发生了沧桑巨变,激励着一代代人发扬“北大荒精神”继承开来。北大荒知青文学便从上山下乡运动中应运而生,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几经波澜,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依然倔强地向前,时代赋予了北大荒知青文学巨大的宝藏。

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大部分小说作品承接着“十七年”文学作品的理想以及英雄主义,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在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赞扬和讴歌。张抗抗的作品《分界线》成为当时反映北大荒生活的代表作品之一,塑造了耿长炯勇于战天斗地的典型形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北大荒知青文学小说从一片废墟当中经历了重要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便是梁晓声,其作品《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分别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4年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的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名列“大众电视金鹰奖”榜首,作品以40万青年返城为切入点,把知青返城的现实和对兵团生活的回忆融合在了一起,着重体现兵团战士在残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献出自己宝贵的青春甚至生命的壮举,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知识青年形象。20世纪90年代,北大荒知青文学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知青文学成为生命自由的表现,超越复杂的意识形态的指向,不会受到自身条件以及客观存在等因素的制约和束缚。

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低谷,90年代知青文学的创作逐渐随着纪实文学的成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高潮。《北大荒风云录》以来自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在北大荒期间的真实事件为主题,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另一个侧面,通过对生活点滴的刻画和描写折射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北大荒精神。由于特殊的地域环境加上恶劣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一批具有拓荒精神的北大荒人,这样的人物在作家笔下绽放着熠熠生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大荒的这方水土也同样滋养了一批批知青,形成了独特的北大荒文化,这样的文化包含着民族、军垦、民俗的文化基因,作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这些可歌可泣的拓荒者也成为作家笔下挖掘不尽的历史宝藏。

通过对这段时期的知青文学进行研究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一个主题即吃苦耐劳,这种苦难与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北大荒知青文学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以刻画北大荒的拓荒生活为起点,通过历史的沉淀,折射出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电影《北大荒人》的镜头审美解读

镜头作为电影艺术最为直观的艺术元素,承担着完成影片叙事进程与传达影片主题内涵的重要任务。通过对镜头的调度与选择,能够赋予观众视觉上的直观感知,利用形象化、具体化的影像展现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长镜头、特写镜头、摇镜头、移镜头、跟镜头、俯拍、仰拍等镜头组合形式构成了电影的最基本拍摄元素,为影片剧情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北大荒人》讲述了转业军人高建民奉上级命令率领一批复员军人到北大荒雁窝岛去建立农场的故事。高建民被任命为农场党委书记后,在黄老清的帮助和支持下,带领人民群众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把农场急需的物资和农业机械运送到岛上,成功建设了新农场,播种第一批农作物即获得巨大成功。影片围绕高建民坚定信心开拓雁窝岛,塑造了一群复员官兵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影片开端,导演崔嵬用全景镜头呈现了冰天雪地中,一波垦荒人开着拖拉机在冰天雪地进入深山的情景。凛冽的寒风以及暴风雪在这片未经过开垦的土地上肆虐,镜头下的北大荒成为恶劣环境的代名词。可以说,北大荒的拓荒史就是军垦史。中景和特写镜头的衔接成为这部电影重要的镜头衔接方式,在全景镜头展现极端恶劣的环境后,崔嵬将镜头迅速准确地转移到中景和特写镜头中。通过特写镜头的刻画,表现了高建民这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新任党委书记战胜困难坚定的信心。“雁窝岛,土地肥沃,但条件十分艰苦,三面是走不通的河道,一面又是水草地,就和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一样,只有冬季才能够进去,一滑冻便冻结交通。”当指挥员这样介绍雁窝岛的时候,高建民坚定自信地回答:“我知道,那个地方我很熟悉。”镜头通过中景转接到特写,表现了高建民坚定的信仰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小吴,把号拿出来,在这一吹号,方圆几十里地都能听得见。”高建民发出了命令。吹号人拿起了号,响亮的号声成了集合进军的指令,响彻在北大荒的荒野上。军令如山,号即命令。电影描述了十万转业官兵到北大荒来,要按要求在这块荒地上生产出大批粮食,根据总路线和“大跃进”的精神,在此地建立六个新厂。这部军垦史,通过镜头的组接和画面的衔接,生动地表现了军令如山的部队精神。

推镜头可以有效地增强和渲染气氛。当高书记问到“搅拌机和钢丝绳如何能够运到岛上去”的时候,士兵们踊跃地呼喊:“把搅拌机拆成零件扛也能够扛到岛上。”当高书记问“如果要想往里面拉就必须从车前面挂钩,车头现在陷入到泥水里面那么深,水把驾驶台都淹没了,牵引钩挂在泥水里面,怎么能够挂上”这个问题时,全场肃静了。通过推镜头提出问题,经过镜头的衔接将问题逐一解答。在这个冰天雪地的冬天,想要牵引挂钩并不容易,然而在战士们坚定的回答中,高建民看到了建设雁窝岛的希望。老车勇敢承担着这次任务,丝毫没有考虑任务带来的危险,镜头推到了他的上半身,坚定的信仰和沸腾的热血此时在他的身上奔涌,反映了这批北大荒拓荒者坚韧的意志。

镜头审美,作为组成影片重要的元素之一,对剧情的推动和人物内心的刻画起着重要的作用。《北大荒人》的镜头叙事方式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其艺术成就还在于影片借助电影色彩的渲染和构图,为观众展现了北大荒自然的魅丽与壮阔、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威力。

北大荒精神的历史延续

北大荒知青文学虽然不是北大荒知青史,但却以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生活图景为北大荒知青提供了一份生动的历史样本,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勇于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北大荒文学所表现的精神浸透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中,让后人产生割舍不掉的“北大荒情节”。这一特殊地域文化下的北大荒知青文学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垦荒精神成为北大荒人精神的基石,带动着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锐意进取。

《北大荒人》拥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除了镜头语言审美外,作品还借助电影的色彩构图和图形的渲染,第一时间在全国公众面前展现了北大荒自然景观的魅力和辽阔的平原,通过军垦农场所折射的社会习俗,使得整个影片充满着浓郁的东北地域特色、军垦特色以及浓浓的泥土气息,使得艺术与特殊地域的特色得以完美融合和展现。回忆北大荒历史,一批批知青作家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审美意义,时代的呼唤、人们心灵的寄托,加上浓郁的北大荒地域风情,让北大荒文学的创作充满了灵性。作品彰显了北大荒知青独特的气质和人格魅力,也为北大荒知青的历史延续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北大荒人用自己的故事叙述着那段不平凡的经历,一次次的拓荒壮举,在历史的洪流中彰显着不屈的民族精神。

结语

一代代北大荒人用勇于奉献的精神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知青作家用手中的笔撰写了一部部动人的伟大篇章。《北大荒人》作为北大荒知青文学的延伸,为东北地域特色影视题材的创作以及后人对北大荒历史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历史意义。北大荒精神在历史的洪流中默默扎根在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基因中,敦促中华儿女不断开拓前进。

猜你喜欢

北大荒知青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从北京到北大荒
难忘知青岁月
北大荒:新航母,再出发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我与文学三十年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