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2020-11-13王娟娟

中国流通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产业链一带一路

摘要:为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提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以对外经济合作规模和产业关联度的成长性为主要考虑因素,以形成内外互替互进互依的产业链为目标,在梳理相關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研究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简称“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第一,尽管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员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与中国经济关联密切的国家主要集中于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内;第二,从经济回暖能力、国内大循环水平、产业发展方向、内外循环互进水平等方面看,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已经具备构建单循环强支撑、内外循环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条件,这是我国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第三,全球产业链主导核心多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中国与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具有稳固的产业合作基础,在农业、钢铁、旅游等产业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与当前已经存在的其他全球产业链并非竞争关系,而是对全球产业链发展的完善;第四,立足产业合作基础、区域赋能水平和地区产业育力强度,中国与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在农业、钢铁、旅游等产业具备构建产业链的条件,但是需要差异化的构建方案,即内外联动构建农业产业链,以满足市场为准绳构建生产地主要在中国的钢铁产业链,以共商共建为原则打造沿线旅游联盟。

关键词: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一带一路”;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20)10-0003-14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斐然,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国际事务话语权重提高,在2020年全球疫情事件中,中国力量更是举世瞩目。与经济发展成绩并生的经济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聚焦点,在新时代,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之后,从经济特区战略到沿海开放、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战略均为聚焦特定区域的发展战略,由于战略制定时间、战略落实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的同时区域内呈现分化态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复杂化,区域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倡议在中国境内覆盖面广,自东向西、由南至北涵盖了我国所有经济梯度的区域和产业,跨经济区协调中国区域发展的战略导向显著,在中国境内主要是集合全域资源和市场推动西部地区发展。较之其他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全域视角协调区域发展,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创新,是新时代实现中国区域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从地理版图看,“一带一路”西向过程需要跨越的经度和纬度梯度较大,尽管有“一带”的北线、中线、南线过渡,但是西部地区的内部分化使“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西部地区消除分化实现协调发展作用有限。以重庆与新加坡的经济往来为基础,2017年8月,以重庆为运营中心,甘肃、广西、贵州为重要节点的南向通道成立,2018年11月更名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将中国西部南向的贸易关系转化为东南亚与中国的双向经贸往来桥梁;2019年10月,西部12省份与海南、广东湛江的参与促使这一通道更名为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简称“新通道”),这样新通道贯通西北和西南地区,切实将“一带”与“一路”贯通,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战略红利覆盖区,在自贸区、自贸港、内陆港、国家级新区等平台的综合作用下,区际贸易已经十分便利,具备形成国内大循环的软硬件要求。从经济增长贡献看,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但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实现较快增长,2020年上半年,非金融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9.4%,中欧集装箱班列运送货物同比增长41%[ 1 ],“一带一路”和新通道涉及的中国境外区域有效地稳定了中国经济步伐,这与中国和这些沿线国家已经形成经济循环密不可分。

从中国国内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规模使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截止到2019年年底,消费已经连续6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中国居民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人均国民收入突破1万美元,这为中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20年疫情期间,消费的快速复苏为稳定2020年中国经济贡献显著。2020年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增速降幅不断缩小,3—6月环比降幅分别为-1.2%、-0.9%、-0.8%和-0.1%,2020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速转为增长态势,5—6月消费价格指数涨幅分别为2.4%、2.5%[2]。

“一带一路”倡议和西部陆海贸易新通道均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展中国经济的重要战略,尤其在西部大开发2.0战略时期形成新发展格局中起关键作用。这两大战略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形成和互进奠定了实施基础,现有的发展成绩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基础。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中长期性,我国各类主体必须要在客观认识并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前提下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即在常规时期和非常规时期均能平稳有序运行的经济体系,立足我国已经获得经济发展成果,既要深化对外开放,又要充分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内国际双渠道发展中国经济,单一循环也具有强承载能力。要达到内外循环均强且互进的水平,以产业为抓手是关键,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在跨行政区的地理范围打造产业链,推动区域联动发展,促进国内大循环,形成内外双循环,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和模式,打造适应新形势的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本研究的现实价值。

二、文献综述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涌现,与“一带一路”倡议开放性、动态性的特质一致,学术研究的聚焦点由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战略的关系也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较为深厚的经济合作关系,因此,学者们的研究数据选择的起始时间大都早于2013年。

(一)2014年:聚焦于中国与沿线区域的经济关系研究

韩永辉等[ 3 ]通过对1995—2012年中国与西亚的贸易状况进行梳理发现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结构互补,“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加强中国与西亚国家的经济往来。杨晨曦[ 4 ]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中国必须考虑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影响。从实践看,这一判断是科学合理的。张军[ 5 ]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关注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地位,以确保陆路和海路的连接,深化与东盟的合作。此时新通道虽然未正式提出,但是“一带”与“一路”的连接问题已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任佳等[ 6 ]更为具体地指出云南在“一带”和“一路”中具有重要地位,应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湄公河次区域建设纳入“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与其他战略的关系逐渐成为学术聚焦点。柳思思[ 7 ]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以区域为核心单位,是次区域合作的显著代表,更关注中观、微观领域的合作。申现杰等[ 8 ]认为“五通”建设、高标准自贸区建设、扩大国际合作重点领域、优化国内区域开放格局等方面的具体方案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当务之急。

(二)2015年:倾向于产业、环境、平台等中、微观层面的研究

许和连等[ 9 ]通过分析65个沿线国家的数据发现,中国、印度、新加坡在“一带一路”的高端制造业贸易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中亚、北亚众多国家处于“一带一路”高端制造业贸易网络的边缘。涉及贸易、金融、货币自由度和政府效能等方面的制度对高端制造业贸易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孔庆峰等[ 10 ]发现“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之间的贸易潜力大,且贸易便利化水平差异、地区之间的贸易潜力大于同一地区之间的贸易潜力。周五七[ 11 ]认为中国应当以利益契合原则对周边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以增强影响和辐射力为目的扩大对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环境评估降低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张晓静等[ 12 ]发现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国家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有助于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李丹等[ 13 ]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从全球贸易投资格局、亚洲产业分工体系、全球治理模式等方面推进全球经贸格局重构。王娟娟等[ 14 ]认为跨境电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应强化专业化云物流系统、互联网金融等方面的建设以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公丕萍等[ 15 ]认为“一带一路”优化了中国对沿线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但暴露出因境內区域发展差距引发的出口商品空间连续性差的问题。邹嘉龄等[ 16 ]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依赖程度加深,且不对称性强,沿海省份和新疆得到的“一带一路”倡议红利较多。韩永辉等[ 17 ]发现中国与西亚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强,优势产品类目没有重叠,各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差距也较大。

(三)2016年:关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潜力的研究

谭晶荣等[ 18 ]发现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扩大,但不平衡,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潜力较大。张亚斌[ 19 ]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规模、自然资源禀赋、双边投资协定和投资便利化等因素有促进作用,税负水平、距离成本呈现负向作用。李锋[ 20 ]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社会动荡、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央企是主要投资体。孙金彦等[ 21 ]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较大的出口贸易潜力,进口国的关税水平、进口清关时间、政体指数和物流绩效指数是关键影响因素。邹嘉龄等[ 22 ]通过分析2001—2013年的数据发现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度在逐渐提高。刘洪铎等[ 23 ]认为中国应当以沿线国家多元文明的群体性差异为着眼点,通过促进文化交流、碰撞和融合等方式化解潜在的贸易壁垒。王娟娟等[ 24 ]认为在“一带一路”发展跨境电商需要建设适应性强的电商模块、强化通关一体化,有效对接境内仓和境外仓、保障支付安全,鼓励企业建设海外仓。陈伟光等[ 25 ]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潜力空间大。何敏等[ 26 ]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并存,但互补性更明显。孙瑾等[ 27 ]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成本呈下降趋势,基础设施、贸易开放度、贸易互补性与贸易成本负相关,两国实际GDP差额、空间距离与贸易成本正相关。

(四)2017年:深化到产业、环境等中观、微观的研究导向明显

孙楚仁等[ 28 ]认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促进中国的出口增长,对产品数量、异质性产品、非邻国的出口增长更为显著,对“一路”国家的出口促进作用大于“一带”国家。王娟娟等[ 29 ]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出发,认为发展绿色物流是“一带一路”区域的必然选择。李敬等[ 30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的相互关系为基础,发现沿线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张述存[ 31 ]认为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展开战略型、资源合作型的投资。黄先海等[ 32 ]认为,以“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为契机,构建以中国为核心枢纽的双向“嵌套型”全球价值链分工新体系,是我国突破困境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许家云等[ 33 ]认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法律、制度等差异将长期抑制双边贸易,中国与邻国的竞争性贸易也不利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罗煜等[ 34 ]认为投资国的制度质量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会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公私合作(PPP)项目。方慧等[ 35 ]认为国家距离对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存在抑制作用、对外商直接投资(OFDI)抑制更为严重,其中文化距离、经济距离和技术距离会提高出口倾向,地理距离、制度距离会提高投资倾向。张雨佳等[ 36 ]认为地理距离、经济规模是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依赖度的主要因素,因此,中国与东亚、东南亚、中东各国的贸易依赖度较高,与中东欧各国的贸易依赖度较低。侯敏等[ 37 ]认为地理距离、关税水平、欧盟一体化是导致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效率低的主要因素。李猛[ 38 ]认为应设立专业的国家战略协调机制、完善创新容错机制,以促进中国自贸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接。

(五)2018年:侧重对沿线国家的产业、企业发展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刘志彪等[ 39 ]认为中国应分区域制定差异化且有针对性的贸易和投资促进政策,帮助中资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对象国在技术、资本、基金、项目、园区等方面深度对接。李建军等[ 40 ]认为金融是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陈继勇等[ 41 ]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可以扩大中国贸易流量。詹淼华等[ 42 ]发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已经形成以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新加坡和泰国为首的三大竞争群体。葛鹏飞等[ 43 ]发现在“一带一路”的金融发展中,创新异质性的渠道效应显著,基础创新能够缓解金融规模对绿色发展的负向作用。齐绍洲等[ 44 ]发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金融发展和制度质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开放的绿色技术溢出存在门槛效应,但基础设施和金融发展的门槛易跨越,制度质量和经济发展的门槛难跨越。王娟娟等[ 45 ]认为区块链技术有助于“一带一路”区域提升物流服务的透明度和构建高效的物流机制,但会降低物流过程的安全水平。王培志等[ 46 ]发现具有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吸引中国的OFDI,双边投资协定可以促进中国对制度较差国家的直接投资。王颖等[ 47 ]发现市场规模、人均收入和资源禀赋是影响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主要因素。方英等[ 48 ]发现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等因素能促进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地理距离和文化距离有阻碍作用。关税、自由贸易协定安排、进出口清关时间等是影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效率的重要因素。

(六)2019年:聚焦沿线国家产业合作研究

王桂军等[ 49 ]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助推中国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表征的企业升级。朱明侠等[ 50 ]认为基础设施是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夏芸等[ 51 ]发现“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具有华东>西北>东北>华北>中南的特点。陈继勇等[ 52 ]认为贸易安排非效率是影响中国与“中巴经济走廊”周边国家贸易潜力的主要原因,政治风险则助长贸易非效率。樊秀峰等[ 53 ]发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以集约边际为主导,易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抑制,在东盟、西亚、中东地区较为突出。贾妮莎等[ 54 ]发现技术溢出、要素供给及生产率效应有助于强化中国OFDI对沿线东道国产业升级起促进作用,投资到沿线的中低收入国家、华人经济圈国家、与中国非相邻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效应更明显。王娟娟[ 55 ]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的发展数据发现,亚洲大洋洲地区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在国内,东部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杨祥章等[ 56 ]认为新通道对于连接“一带”与“一路”、促进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发展中新关系、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带动相关省份发展的意义重大。

(七)2020年:导向区域产业合作及其与之匹配的发展环境建设研究

冯颂妹等[ 57 ]测算了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指数,发现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互补性是居于主导地位的。穆沙江·努热吉[ 58 ]认为新亚欧大陆桥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最大,孟中印缅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居第二位,中蒙俄经济走廊居第三位,中巴经济走廊居第四位。曾慧等[ 59 ]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营商环境在开办企业方面普遍较好,在办理企业破产方面较为落后,便利化和国际化程度普遍较高,但是法治化程度相对较低。中亚国家营商环境趋于改善,南亚和西亚北非的营商环境由于受政治因素影响有所恶化。李俊久等[ 60 ]根据2003—2017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发现制度距离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而文化距离抑制了对外直接投资,且文化距离的抑制作用大于制度距离的促进作用。王娟娟等[ 61 ]通过分析2011—2017年中国在“一带一路”的投资,发现中国的对外投资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能源导向型和市场需求型投资的比重不断增大,技术寻求型投资有低品质发展的风险,但是与市场需求型投资均具备高质量发展的条件和趋势,其中市场需求型投资有助于中国与沿线国家将贸易互补性发展成跨域产业链。

综上,学者们关于“一带一路”相关研究正在走向纵深化,研究结论的应用性不断提高,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领域、国家和地区相对固定和稳定的结论被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证。尽管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往来的集中区域,但是对此深入研究的文献较少。在国家主张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当下,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能够为这一格局奠定稳固的产业链基础。本研究以全球产业链核心多元化为前提,以落实新发展格局为目标,研究在新通道贯通“一帶一路”区域构建由中国主导或全面参与的内外互进互替的产业链,夯实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

三、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中国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要性

1.构建国内大循环是现代经济体系的内生要求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技术支撑、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等领域均产生重大变化,然而,2020年的全球疫情对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根据国家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20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4.12万亿元,同比下降9.6%,仅2月份我国出口总额2.04万亿元,同比下降15.9%,与2019年12月9%的增速相比下滑24.9%,同期进口同比下降2.4%[ 62 ],部分国家借机恶意设置贸易壁垒,如设置绿色壁垒阻碍我国农产品贸易、以知识产权为借口阻碍我国技术性贸易等。这对长期以来将外向型经济模式作为主导发展模式之一的中国经济是极为不利的。由于进出口贸易突然受阻,部分产业链面临断链的风险,同时,由于应急响应机制的有限性,短期内为保障国内物资供给,部分企业转产应急物资,出现原材料或产品不合格、不达标等问题。此次事件显示出我国国内经济还需提升应对国际市场突变的能力。面对疫情常态化导致的新形势将中长期存在的现状,我国做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提高国内经济支撑力应对全球产业链随机变化的决定,是中国经济品质再次提高的重大契机。只有国内大循环良性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际形势突变时中国经济体系也能平稳有序运行。

2.新建国际产业链是中国适应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唯一选择

疫情使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重大影响,一些国际组织对2020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均做出了不乐观的预测。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4.9%,主要的经济体中仅有中国是正增长,也仅为1.0%。2020年4月的宏观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的失业率达到14.7%[ 63 ]。面对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很多发达国家呼吁本国企业撤回本土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失业压力。美国为企业100%报销搬家费用,日本划拨折合人民币22万亿元支持日企生产线搬回本土。由于中国是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保证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国家着力在产业链中“去中国化”。日本计划用235亿日元资助日企将生产线由中国搬至东南亚或非洲等国家。大众、丰田、日产、本田和标致等国际主流车企都已经准备在非洲建厂开展业务。全球各电子制造服务(EMS)厂商表示将部分产能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和印度。美国不满意基础药品严重依赖中国,对华实行高科技封锁,中美脱钩延伸至低端领域。众多国家抵制华为更是更大范围内“去中国化”的表现[ 64 ]。这对长期以来以吸引外资及其企业入驻中国作为经济发展支撑措施的我国而言是重大冲击,立足已有的合作基础,新建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链是中国当前的唯一选择。

3.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中国适应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大选择

长期以来,在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作用下,中国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在全球产业链中大都以参与者的身份位居中低端生产环节。随着中国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质量并进,部分国家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以中美经贸争端为标志,全球产业链的重构导向日渐明显,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面对不可逆的世界趋势,我国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一方面打造具有强支撑的国内经济,从发展现状看,以新通道贯通“一带”与“一路”能够形成充分利用中国产业梯度的经济内循环,同步能够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以现有的国际经济合作为基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链,充分发挥中国及产业链上其他国家的相对优势,从源头上降低在国际经济中的替代性。不同于当前的产业发展,中国要打造的国内和国际循环必须具有密切的内生关联,同一产业的产业链有内循环和外循环,且有交互部分,不仅有助于本国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也能在遭遇突发事件时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可见,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中国应对国际新格局的占优选择。

(二)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可行性

1.经济的强回暖能力是内循环的有力支撑

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GDP为206 504亿元,同比下降6.8%,其中,一产增加值下降3.2%,二产增加值下降9.6%,三产增加值下降5.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但分月度核算,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 130亿元,增速为-20.5%,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 450亿元,增速为-15.8%,降幅较1—2月份收窄4.7个百分点,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 203亿元,增速为-1.1%,降幅大幅收窄。2020年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1.1%,降幅较1—2月份收窄12.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32.13%,至7月增速达到4.8%。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2月增速为-24.5%,3月份增速为-16.1%,降幅收窄8.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1~2月累计同比增长-16.3%,3月份增速为-7.7%,降幅收窄8.6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一季度,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在工业生产中,基础原材料和新产品生产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天然气、无纺布、化学药品原药、原油、十种有色金属、乙烯和粗钢产量分别增长9.1%、6.1%、4.5%、2.4%、2.1%、1.3%和1.2%;自动售货机、售票机、电子元件、集成电路、城市轨道车辆、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35.3%、16.2%、16.0%、13.1%和3.4%;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8.9%,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9.9%,工业机器人和发电机产量分别增长12.9%和20.0%。新型服务业投资加快,2020年3月,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投资、电子商务服务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投资分别同比增长3.2%、39.6%、17.4%。经济快速回暖后,呈现出较好的稳定性,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5%,较6月份上升1.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3.7%[ 65-66 ]。这说明我国经济回暖,并成为打造国内大循环的强力支撑。

2.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条件基本成熟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大的历史节点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确立经济发展战略使宏观经济质和量不断并进。为加快扩大经济总量,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出口导向+投资拉动。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为提升经济发展品质,我国着重于新旧动能转换,主要体现为创新导向+需求拉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系列战略的作用下,已经形成能够支撑国内大循环顺畅运作的三个子循环,即科技内循环、传统经济内循环和消费内循环。就科技内循环来看,我國已经在众多关键技术领域完全自主化,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已经初见成效。2018年我国的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4.8%,2019年达到35.8万亿元,占当年GDP的36.2%[ 67 ]。2020年3月,移动互联网使用人数达到9.04亿人。2020年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比上年同期提高5.6%。在关键制造技术领域自主可控度高,其中光纤制造设备技术自主率达100%,集成芯片制造设备达85%,高铁制动设备、高端传感器均达80%,高速胶印机达75%,液晶面板制造设备、轿车制造设备、高端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均达到70%[ 68 ]。就传统经济内循环来看,部分有优势的产业全面升级、进口替代进程加快,产品出口转内销的市场空间巨大。例如,疫情对我国的机电、机械、纺织、家具、塑料制品、车辆及零部件、钢铁制品等影响较大,但是汽车、发电机组等工业品的生产在2020年能达到两位数的增长。就消费内循环来看,国民对本土品牌的依赖度提高,国民储蓄率自2008年开始持续下降,2008年为51.84%,2018年为44.91%,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3年中国国民储蓄率将降至41.61%,这从源头上为消费提供了保障。此外,海外消费回流规模较大,预计2020年回流的消费总量达1 400亿~1 650亿美元,受自贸区、免税港等政策驱动,海外消费回流具有持续性,预计在2021—2023年每年将达到700亿~1 300亿美元,可为奢侈品、美妆、运动服饰等行业带来年均10%的增长[ 68 ]。可见,中国以国内大循环的条件已经相对成熟,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3.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为中国建立国际循环明确方向

“一带一路”和新通道分别于2013年和2017年提出,但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远早于此,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学者们大多以已经产生的数据分析“一带一路”和新通道的必要性和发展情况。综合已有研究,数据截取年份较早的是始于1995年,学者们以不同的时间段、切入点、领域等进行研究,但得到的研究结论趋于一致。从合作区域看,与东南亚地区、西亚、中东地区的经济往来频繁,尤其与东南亚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基础坚实。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合作规模依然不断扩大,中国对于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占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比重由2011年的52.11%上升至2017年的57.80%[ 61 ]。从交易产品看,主要涉及钢铁制品、电机类产品、制造业产品、矿产品、家具产品等,而这些多为新冠肺炎疫情时期中国出口至发达国家受限的产品。从经济合作规模看,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规模在我国国际经济合作规模中的占比不断增大。2013—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占当年外贸总额的比重分别是33.90%、34.94%、34.25%、34.50%、34.29%[ 61 ]。2020年上半年,“一带一路”和新通道沿线国家对中国外贸提供了强力支撑。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65 742亿元,同比下降6.4%,7月货物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6.5%,其中出口增长10.4%,连续4个月实现正增长[ 65-66 ],这主要缘于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扩大进口规模。从合作程度看,我国与东南亚、西亚中东、蒙俄地区、中亚、南亚、中东欧已经具有显著的合作程度差异,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已经共建产业园区形成产业分工,与西亚中东地区的国家合作开发已经初具规模,与其他地区多以一般贸易为主。我国与新通道贯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扎下了深厚的合作根基,产业链的内容和方式也有别于当前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因此,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是中国与沿线国家在保障经济收益前提下共建国际产业链的占优选择。

4.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已经形成

从宏观经济层面看,国内国际产业发展存在理论层面的联系,林德尔的需求相似论是这一关系的理论支撑,在实践中,由于国内产业与国际产业的标准差异,内生关联逐渐淡化。然而,我国各地与“一带一路”、新通道沿线国家的经济往来显示具有显著产业特征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已经形成,不仅内外互进,且可以内外替代。从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商品结构(见表1)可以看出,商品结构、出口地和进口地等均已多元化且具有稳定性,这有助于分散风险。例如,制造业产品的净出口市场至少有中亚地区和非洲及拉美市场。从净出口商品可以看出,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依赖性较高的产业链,全球疫情对其也未造成任何冲击,反而扩大了规模。

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商品结构(表2)可以看出,中国各地区已经具有较为稳固的合作国家和地区。例如,西部地区与中亚和中东欧地区的经济联系度较高。结合表1、表2,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循环已经可以细化至中国境内具体区域。从商品结构可以看出,遭遇如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突发事件,出口至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品也可以高效内销。例如,具有先进制造业优势的东部地区与中、西、东北地区可以进一步强化供求关系,以生产重工业产品见长的东北地区与其他省份互补性强。因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中国四大区域已经形成产业水平梯度,为产业链在国内布局奠定了基础。从产业循环的角度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经形成了以工业制成品、农产品等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其中,工业制成品也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占比最大的商品种类,2019年工业制成品占我国出口总额的94.00%。从出口目的地看,“一帶一路”沿线国家的占比不断提高,因中美经贸争端的推动在2019年接近50%。从进口商品结构看,依然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是位列前三位的商品分别是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其零部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纺织原料和纺织制品。与中国出口位居前三位的商品重合度高,中国与主要经济体的进出口优势产品存在竞争性。这表明在大部分工业制成品领域,我国对美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依赖度较低,自给水平较高,而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结构互补性远大于竞争性。2020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54个国家的非金融直接投资571亿元,同比增长23.8%,占同期总额的15.8%,较上年同期增长3.2%,主要投向东南亚、中亚等地,如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哈萨克斯坦和阿联酋等国家[ 66 ],即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的基本覆盖范围。

四、新通道对接“一带一路”畅通国内外产业链

“一带一路”的成员数量不断增加,截止到2019年5月底已经达到156个,但是从经济合作的角度看,与中国关系紧密的地区主要是“一带”的中亚、西亚中东地区和“一路”的东南亚地区。目前,均以中国与这些地区的双边关系为主导,但是从市场供求看,以新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则可以将中亚、西亚中东市场与东南亚、南亚市场对接,既顺应市场变化,又提升地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从已有产业合作基础看,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有助于在短期内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构建农业、钢铁制造和旅游等产业链,充分调动国内外生产要素的参与积极性。

(一)构建内外联动的农业产业链

1.沿线国家农业发展互补性强

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显著大于竞争性。从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看,中亚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中国、印度、以色列等国家具有较为先进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东南亚地区农产品特色显著,中国的物流设施先进高效,这些禀赋已经为新通道贯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确定了农业产业链分工。从产品需求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加,2018年,中国与中亚、东南亚、西亚等地区的沿线36个国家农产品贸易额为469.8亿美元,占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总额的61.8%,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农产品的出口额分别占中国当年对沿线国家农产品出口总额的23.4%、21.1%和13.7%,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植物油等农产品的进口额分别占中国当年自沿线国家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0.1%、16.4%、15.6%和12.4%[ 55 ]。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有助于中国高效对接中亚、西亚、东南亚地区的农产品市场。

2.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农业产业链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优势各异,在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中国的农业发展综合优势显著,构建以中国为核心和枢纽的农业产业链具备可行性。从发展历史看,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耕文明是核心支撑。从发展现状看,生产规模、产品品质、外贸能力等在沿线国家均有显著优势。华东、中南、西南是我国蔬菜种植的主要地区,中南地区的种植面积占我国蔬菜种植总面积的32.7%,华东地区占28.9%,西南地区占17.8%,山东、河南、四川、江苏等更是我国蔬菜出口大省[ 69 ]。山东、河南、陕西、广西、新疆、河北、四川等是我国水果种植、加工和出口大省。福建、山东、广东、辽宁、浙江、海南等省份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区,2018年,出口量和出口额分别占我国当年水产品出口总量的98.40%、出口总额的96.86%,山东和福建两省分别位居我国水产品出口量和出口额首位[ 70 ]。除农业大区以外,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均发展农业,新通道沿线的西部省份均将农业作为主导产业之一。西部地区土地、农业劳动力等资源丰富,且因区位因素拥有特色农业资源优势,由于贯通了中亚与中国,有助于连片利用包括中亚地区在内的大量土地资源,中部和东部地区在技术、设备、工艺、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优势,目前在中国境内跨域的产业链已经颇具规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也开始尝试蔬菜、畜产品等方面的生产合作。例如,在果蔬产业发展中,浙江以技术和资金支持陕西在甘肃以智慧农业方式种植小番茄等果蔬,新疆、宁夏、内蒙古合作生产果蔬汁饮料,宁夏、甘肃合作发展脱水蔬菜加工产业。在水产品农业发展方面,除了中国境内市场需求外,俄罗斯和中亚地区是我国水产品的出口地,东部地区在水产品养殖、深加工等方面具有优势。为了确保产品品质,则需要中国境内东、中、西和东北等地区共建冷链物流信息网,且与俄罗斯、中亚地区协商共建国际冷链物流信息网,涉及省份需要完善冷链物流的软硬设施和生鲜农产品加工、包装等环节。

(二)以对接市场供求为目标打造钢铁产业链

1.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对钢铁及制品需求大

“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欠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件设施建设需求大。2017年,沿线国家基本建设在建投资接近6 000亿美元,每年以超过1 00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其中用钢量以4%的速度增长,印度和东南亚地区部分国家用钢量年增速达到10%。据统计,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钢铁消费量超过3.7亿吨,其中,泰国净进口钢材1 26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钢材净进口国,其他东南亚国家的钢材需求量也较大,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净进口钢材分别为1 230万吨、870万吨、730万吨和600万吨[ 71 ]。在中国境内,中东部很多地区已经全面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是西部地区大都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基本建设的需求较大。可见,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空间巨大,对钢铁及其制品存在持续的大规模需求。

2.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钢铁产业链

我国的钢铁产业在世界钢铁产业中占据重要位置。2019年,中国钢铁企业在世界十大钢铁企业中占有5席,分别是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第二)、河钢集团(第四)、江苏沙钢集团(第六)、鞍钢集团(第七)和首钢集团(第九)。从生产规模看,2018年,我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7.71亿吨、9.28亿吨和11.06亿吨,同比分别增长3.0%、6.6%和8.5%。2019年延续了这一增长势头,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09亿吨、9.96亿吨和12.0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5.3%、8.3%和9.8%[ 72 ]。就生产能力看,我国钢铁产业能够为国内和对钢铁产品需求旺盛的东南亚地区提供充足保障。由于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上升,自2015年开始我国的钢材进出口规模出现双降,为降低成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钢铁产业全面开啟,预期钢铁行业产能结构中,电弧炉和高炉产能将持续上升,2020年我国钢铁产能增量约为4 000万吨,有利于我国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多样化的钢铁产品[ 72 ]。

从产业链构建看,钢铁产业链各个环节生产成本均较高,需要大规模的持续性的研发投入作支撑。沿线国家大多缺乏铁矿石资源,钢铁产业发展经验少甚至处于空白状态,以中国为核心在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内构建钢铁产业链符合地区市场实际。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在中国境内,充分利用我国的铁矿石资源禀赋优势,在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以各区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区域小链条,每一小链条均有主要产品。例如,西北地区酒钢集团主要生产和销售高速线材、棒材、中厚板材等,涉及碳钢、不锈钢和铝材领域,在国内已经与山东、新疆、青海、内蒙古等省份建立供应链,在国际市场,出口地集中于西亚和东南亚地区,2017年对牙买加出口氧化铝并建厂,对印度尼西亚出口铝材。地处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大型钢铁企业着重于新产品研发、开拓市场和对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支撑等,这样形成由中心至外围的辐射状产业链,不仅有利于中国钢铁企业差异化发展,也有利于各钢铁公司明确目标市场和发展策略,基于合作基础在进口国进行生产合作。

(三)以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共建旅游产业链

1.沿线国家和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

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旅游资源丰富,涵盖了目前地球上人们所熟知的所有自然景观。在中国境内,沿线陆地景观中就可以见到从艾丁湖底到珠穆朗玛峰绝对海拔高差达9 003.13米的跨越式自然景观。从人文景观看,人类四大文明的发祥地东亚、南亚、西亚和西亚与北非交界处均在这一区域。旅游产业逐渐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主导产业之一。2013—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赴中国的旅客规模由903万人次增长到1 064万人次,俄罗斯、缅甸、越南、蒙古、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是我国入境游的主要客源国。中国赴沿线国家的旅客规模由1 594万人次增长到2 741万人次,5年增长72%,泰国、日本、韩国、越南、柬埔寨、俄罗斯、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南非等国家是我国出境游的主要目的国,中国游客在其接待游客中的占比高达30%,2018年,中国与沿线国家双向旅游往来游客规模为7 034万人次,同比增长14.7%[ 73 ]。从出入境看,中国在沿线国家处于出境游远大于入境游的状态,且净出游规模不断增大。从旅游目的国看,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是热点区域。在中国境内,中西部地区也成为目前的境内游热点区域,2017年,中西部地区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分别为25.79%和27.69%,高于东部地区的9.63%;旅游人次的增长率分别为18.62%和22.65%,高于东部地区的3.55%[ 73 ]。

2.共商共建旅游产业链

旅游产业是辐射带动能力极强的产业之一,关联产业体系庞大,涉及餐饮、酒店、交通、信息、商贸等诸多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增收4.3元;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就业岗位,可以间接带动7个就业岗位[ 73 ]。对经济欠发达的沿线国家和地区而言,将旅游产业确立为主导产业是提升经济活力和发展水平的占优选择。从理论层面看,旅游产业链包括旅游规划开发、旅游产品生产、旅游产品销售和旅游产品消费等环节;从实践层面看,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但合作有限。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低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境内,中东部地区强于西部地区;在西部地区,西南地区的发展好于西北地区,极具合作发展的必要性。立足沿线国家已有的旅游产业链,科学研判后疫情时代产业发展新业态,首先,共商共建旅游信息数据库,将现有的旅游资料导入平台,借助大数据手段分析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受青睐方式和市场潜力等。其次,以市场为目标制定开发战略。沿线国家和地区多为旅游目的地,游客的满意度是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为目标制定旅游开发规划。沿线地区合作分析市场变化、科学把握市场趋势,将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的沿线地区打造成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再次,共同探索和创新旅游新业态。2020年的全球疫情对诸多产业的发展模式提出巨大挑战,旅游作为受影响严重的产业之一,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以适应“非接触”经济发展方式。从现状看,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发展智慧旅游,不仅可创新旅游业态,还能改变人们对部分地区旅游产业存在淡旺季之分的传统认知。在智慧旅游模式中,客户登录旅游数据库,依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旅游目的地,在现实体验之前,对旅游资源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可以大幅提高消费者的旅游体验价值。对无法实地体验的客户而言,可以付费在虚拟空间体验旅游目的地的景观。除旅游产品外,平台还会创新纪念品、特色产品等衍生产品,为客户科学制订旅游预算提供参考。最后,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旅游联盟。沿线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区位邻近的区域存在恶性竞争的情况,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合作发展是沿线地区旅游发展的占优选择,通过建立旅游联盟,沿线地区对旅游资源差异化定位、错位化发展,相似资源打造不同的吸引点,一方面保障了地区收益,另一方面有助于满足精细划分的市场需求。

五、以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区域产业合作机制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为降低经济发展中的替代性,诸多地区先后进入功能化、专业化发展轨道,产业链应运而生。建立、健全和完善在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的产业合作机制,是中国构建内外互动互进双循环的内生要求。从国际层面看,沿线国家需要着力突破国界和行政区划约束,以产业合作框架协议作为保障,以产业为单位建立协商合作机制,这一方面有助于产业各环节高效对接,从源头上保障生产者的收益,另一方面有助于各国以发展经济为目的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设施联通。从现状看,加大建设应用数字技术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多式联运等是当务之急,这是由这一区域国家间的地质地貌和主要贸易品决定的。从国内层面看,需要构建国家、省(市区)、市(县)合作的三级联合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内循环顺畅和内外循环互动,这不仅需要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还需要加快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

(二)促进创新和产业链精准对接

在由若干个环节构成的产业链中,创新与产业链发展密不可分。在农业产业链中,创新可以发生的环节多,每一环节的创新能否转化为产品价值关键在于创新与产业链的对接精准与否。从发展趋势看,必须引导农业创新,必须顺应市场变化趋势。以安全为原则,强化追溯技术在农业全产业链中的应用,使跨区域、跨国别的农业生产能够在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安全需求的前提下实现和提升产业价值。以统一为原则,加快对产品和原材料的品质认定标准建设,高效保障产品在沿线区域各环节间顺畅流转。以协调为原则,保障产业链中有价值的创新可以迅速切入对应的生产环节,以保障产业利益。

新冠肺炎疫情使众多产业意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方式难以有效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在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产业的新业态将逐渐替代传统业态。沿线区域应当加大旅游资源数据库的共建共享力度,在开发旅游产品时高度关注生态与经济的关系,彻底落实“两山论”,以提高消费体验水平为标准推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一体化建设。加快建立沿线旅游联盟使旅游数据库的共享水平达到较高层次,在创新与产业链的对接中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价值。

立足中国钢铁及其制品产业在沿线国家中的绝对优势,这一产业链集中体现为中国对沿线国家的产品供应链。为了能够满足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中的钢铁需求,中国需要加大附加值较高的钢铁制品的生产力度,将更广阔的沿线区域市场对钢铁及其制品的产品需求区间纳入中国钢铁产品生产涉及的范围内。

(三)加快通关一体化进程

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的通关效率较低,这不利于中国内外双循环产业链构建。从当前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能够构建产业链的角度看,沿线国家和地区需要合力推进并实现由组织机构、制度设计、管理模式和作业平台等子系统组成的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的通关一体化。在四个子系统发挥功效时,产品和原材料则会高效进入产业链的下一个环节,从而确保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价值实现,使国内外双循环的动力大幅提升。

六、主要结论与研究不足

(一)主要结论

通过梳理2014年至今的相关文献、查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的宏观经济数据,通过比较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成员数量不断增加,倡议的国际共识度大幅提高,但是从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看,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的沿线国家和地区并未出现大量的增加,依然集中于东南亚、东盟、西亚中东和中亚地区。由于地理跨度较大,中国与这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呈相对割裂的状态,分别围绕“一带”和“一路”而展开。从中国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和“一带一路”倡議推进的需要看,跨纬度的合作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合作主要趋势之一,2017年南向通道的出现就是例证。以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能够改变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合作的割裂格局,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规模化进程,更有助于“一带一路”区域增长极的培育。

第二,疫情爆发之后,各国经济受到重创,诸多产业遭遇断链,主要世界经济组织对2020年的全球经济预测均不乐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也不例外。从第二季度开始我国经济的回暖能力、补链建链效率、拉动消费效果、产业创新转型敏锐度等方面的强力表现使国际机构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也成为目前唯一被预测经济保持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一修复能力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市场容量和稳固的国际经济合作关系,这是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从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角度看,为了提升中国经济抵御经济危机的能力,中国必须内外经济循环双侧重,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已经具备构建国内大循环强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互进互替的条件。

第三,全球产业链单一主导核心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要求,以产业为单位主导核心多元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中国与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已经形成较为稳固的经济往来基础,部分产业已经形成跨国产业链。从中国打造双循环的角度看,在农业、钢铁及其制造、旅游等产业领域,中国在这一区域具有较为显著的核心优势,以中国为核心打造这三大产业的产业链,不仅有助于中国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更有助于这一区域整体抵御经济风险能力的提升。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看,欧美国家在这些产业中的优势不明显,已经不具备担当这些产业链核心的能力,因此以中国为核心构建全球产业链与当前欧美国家为核心的其他全球产业链并非竞争关系,而是促进全球产业的全面发展。

第四,尽管农业、钢铁及其制造、旅游是中国在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区域的优势产业,具备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产业链条件,但是立足产业合作基础、区域赋能水平和地区产业育力强度,中国与沿线国家必须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差异化的方案构建三大产业链:兼顾国内国际需求、利用两种资源构建内外联动且互替的农业产业链,以沿线国家和地区市场需求为准绳构建生产地在中国的钢铁供应链,以合作开发利用资源、设施互联互通为目的打造沿线旅游产业联盟。

(二)研究不足

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与持续对很多国家而言均是重大挑战,从短期和中期着眼,我国明确提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研究从产业链的视角,以新通道贯通“一带一路”的战略叠加思维探究中国与中亚、西亚、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共建产业链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方案。由于数据的有限性,本研究仅仅基于前期研究发现和疫情期间回暖较快的产业为目标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本研究的目的,但是对构建产业链可能产生的效果没有进行前瞻性的预测分析。本研究将继续搜集相关研究数据,在集合相对稳定的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后,将持续进行研究以弥补该文的不足。

*感谢兰州财经大学研究生范玄玄对本文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姜慧梓.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十问看疫情下的中国经济走势[EB/OL].[2020-04-17].https://www.sohu.com/a/38872 6939_114988.

[2]杨曦.国家统计局:8月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恢复[EB/OL].(2020-09-15)[2020-09-15].https://tech.sina.cn/2020-09-15/detail-iivhuipp4418946.d.html.

[3]韩永辉,邹建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西亚国家贸易合作现状和前景展望[J].国际贸易,2014(8):21-28.[4]杨晨曦.“一带一路”区域能源合作中的大国因素及应对策略[J].新视野,2014(4):124-128.

[5]张军.我国西南地区在“一带一路”开放战略中的优势及定位[J].经济纵横,2014(11):93-96.

[6]任佳,王清华,杨思灵.构建新南方丝绸之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云南社会科学,2014(3):1-6.

[7]柳思思.“一带一路”:跨境次区域合作理论研究的新进路[J].南亚研究,2014(2):1-11,156

[8]申现杰,肖金成.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与我国“一带一路”合作战略[J].宏观经济研究,2014(11):30-38.

[9]许和连,孙天阳,成丽红.“一带一路”高端制造业贸易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复杂网络的指数随机图分析[J].财贸经济,2015(12):74-88.

[10]孔庆峰,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158-168.[11]周五七.“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分布与挑战应对[J].改革,2015(8):39-47.

[12]张晓静,李梁.“一带一路”与中国出口贸易: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J].亚太经济,2015(3):21-27.

[13]李丹,崔日明.“一带一路”战略与全球经贸格局重构[J].经济学家,2015(8):62-70.

[14]王娟娟,秦炜.一带一路战略区电子商务新常态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5(5):46-54.

[15]公丕萍,宋周莺,刘卫东.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71-580.

[16]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唐志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5):598-605.

[17]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帶一路”战略为背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5(3):89-98.

[18]谭晶荣,王丝丝,陈生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J].商业经济与地理,2016(1):90-96.

[19]张亚斌“.一带一路”投资便利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选择——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及投资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6(9):165-176.

[20]李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与应对策略[J].中国流通经济,2016(2):115-121.

[21]孙金彦,刘海云.“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贸易潜力的实证研究[J].当代财经,2016(6):99-106.

[22]邹嘉龄,刘卫东.2001—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网络分析[J].地理科学,2016(11):1 629-1 636.

[23]刘洪铎,李文宇,陈和.文化交融如何影响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往来——基于1995—2013年微观贸易数据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6(2):3-13.

[24]王娟娟,杜佳麟.一带一路经济区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6(9):100-107.

[25]陈伟光,郭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潜力估计与区位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16(9):148-161.

[26]何敏,张宁宁,黄泽群.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6(11):51-60.

[27]孙瑾,杨英俊.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贸易成本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6(5):94-103.

[28]孙楚仁,张楠,刘雅莹.“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对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17(2):83-96.

[29]王娟娟,杜佳麟“.一带一路”区域绿色物流体系构建及路径探索[J].中国流通经济,2017(6):27-36.

[30]李敬,陈旎,万广华,陈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的竞争互补关系及动态变化——基于网络分析方法[J].管理世界,2017(4):10-19.

[31]张述存.“一带一路”战略下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布局的思路与对策[J].管理世界,2017(4):1-9.

[32]黄先海,余骁.以“一带一路”建设重塑全球价值链[J].经济学家,2017(3):32-39.

[33]许家云,周绍杰,胡鞍钢.制度距离、相邻效应与双边贸易——基于“一带一路”国家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7(1):75-85.

[34]罗煜,王芳,陈熙.制度质量和国际金融机构如何影响PPP项目的成效——基于“一带一路”46国经验数据的研究[J].金融研究,2017(4):61-77.

[35]方慧,赵甜.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国际化经营方式研究——基于国家距离视角的考察[J].管理世界,2017(7):17-23.

[36]张雨佳,张晓平,龚则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依赖度分析[J].经济地理,2017(4):21-31.

[37]侯敏,邓琳琳.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效率及潜力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7(7):105-116.

[38]李猛.中国自贸区服务与“一带一路”的内在关系及战略对接[J].经济学家,2017(5):50-57.

[39]刘志彪,吴福象.“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J].中国社会科学,2018(8):17-32.

[40]李建军,李俊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与金融要素[J].国际金融研究,2018(2):8-18.

[41]陈继勇,刘燚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贸易潜力的影响[J].世界经济研究,2018(9):41-54.

[42]詹淼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J].农业经济问题,2018(2):103-114.

[43]葛鹏飞,黄秀路,徐璋勇.金融发展、创新异质性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来自“一带一路”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18(1):1-14.

[44]齐绍洲,徐佳.贸易开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4):134-144.

[45]王娟娟,刘萍.区块链技术在“一带一路”区域物流领域的应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8(2):57-65.

[46]王培志,潘辛毅,張舒悦.制度因素、双边投资协定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面板数据[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1):5-17.

[47]王颖,吕婕,唐子仪.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道国制度环境因素[J].国际贸易问题,2018(1):83-91.

[48]方英,马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贸易潜力及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8(1):112-121.

[49]王桂军,卢潇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企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9(3):43-61.

[50]朱明侠,左思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便利化的评价体系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19(1):46-53.

[51]夏芸,玉琦彤.“一带一路”沿线省份国际贸易效率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9(1):23-29.

[52]陈继勇,李知睿.“中巴经济走廊”周边国家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4-28.

[53]樊秀峰,郭嫚嫚,魏昀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二元边际的影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8-27.

[54]贾妮莎,雷宏振.中国OFDI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升级——影响机制与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19(1):44-56.

[55]王娟娟.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成效及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9(2):49-59.

[56]杨祥章,郑永年.“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初探[J].南洋问题研究,2019(1):11-21.

[57]冯颂妹,陈煜芳.“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0(1):95-101.

[58]穆沙江·努热吉“.一带一路”经济走廊陆路节点口岸产业发展潜力及路径[J].中国流通经济,2020(2):47-58.

[59]曾慧,赖挺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营商环境的比较与启示——基于《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J].统计学报,2020(1):55-62.

[60]李俊久,丘俭裕,何彬.文化距离、制度距离与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OFDI的实证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20-134.

[61]王娟娟,杨冰如.中国在“一带一路”区域的投资结构变化及发展趋势[J].中国流通经济,2020(1):90-99.

[62]2020年前两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EB/ OL].[2020-03-08].https://www.qgtong.com/portal/article/in dex/id/80752.html.

[6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负4.9%,仅中国为正增长[EB/OL].[2020-07-02].https://baijiahao. baidu.com/s?id=1671089473685017317.

[64]日本美国政府协助企业撤离中国,为什么?意味着什么?[EB/OL].(2020-04-13)[2020-05-09].http://finance. sina.com.cn/money/smjj/smdt/2020-04-13/doc-iirczymi61 09693.shtml.

[65]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哪些出口行业影响最大?[EB/OL].(2020-04-14)[2020-04-14].http://finance.sina.com.cn/ wm/2020-04-14/doc-iirczymi6221538.shtml.

[66]7月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修复,消费升级助力扩内需[EB/ OL].[2020-08-15].http://tech.sina.com.cn/roll/2020-08-1 5/doc-iivhuipn8727388.shtml.

[67]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31.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4.8%[EB/OL].(2019-05-06)[2019-05-06].http://www.xinhua? net.com/fortune/2019-05/06/c_1124458252.htm.

[68]花长春,张捷.从“世界工厂”到“内循环”:中国经济发展新思路展望[EB/OL].[2020- 08- 03].https://www.huxiu. com/article/373049.html.

[69]上半年蔬菜整体价格高于去年预计下半年蔬菜价格保持快速回落趋势[EB/OL].(2019-07-18)[2019-07-18].http:// news.chinabaogao.com/shipin/201907/0GT33E52019.html.

[70]2018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954.42万吨,总额371.88亿美元[EB/OL].[2019-03-15].https://www.sohu. com/a/301623552_772015.

[71]一带一路激发万亿钢铁需求!中国钢铁市场新机遇![EB/OL].[2018- 08- 11].https://www.sohu.com/a/24656095 3_100235987.

[72]2020年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发展前景分析[EB/OL].(2020-03-18)[2020-03-18].http://www.chyxx. com/industry/202003/843914.html.

[73]中國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8[R/OL].(2019-01-14)[2019-01-14].http://www.360doc.com/content/19/0114/11/8169114_808751278.shtml.

责任编辑:林英泽

Research on New Land-Sea Corridor Linking up B&R an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hain

WANG Juan-juan1,2

(1.School of Economics,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730020,Gansu,China;2.Institute of Economics,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Lanzhou 730020,Gansu,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adapt to changes of the world situation,China puts forward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that takes the domestic great circulation as the main body and promotes the interdependent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Based on combing the literature,considering some factors,such as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scale,industrial growth,and so on,the author takes the interdependent industrial chain as the study object,and carries out the research on the role of the New Channel (the New Land-Sea Corridor) linking up B&R region in promoting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 It is found that:first,though the number of BRI is increasing,countries that have close economic relation with China are mainly located within the region of New Channel linking up B&R;second,in terms of the capability for economic recovery,the level of domestic great circulation,the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and the level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interaction,the region of New Channel linking up B&R has already has the condition f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that is cultivating the strong support of single circulation,and promoting the interdepend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which is the key for China to establish modern economic system;third,it is the irreversible tendency that the core of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will be diversified,there is the stable foundation for the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along the region of New Channel linking up B&R,and the relation is not competitive,but the improvement of global industrial chain development;and fourth,based on 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the level of regional energizing,and the strength of regional industrial cultivation,in such industries as agriculture,steel,and tourisms,China and the region of New Channel linking up B&R has achieved the level to establish the industrial chain,but we should formulate the differentiated plan,namely establish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hain with the help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irculation to establish the steel industrial chain,which takes China as the main production area,and establish the tourisms alliance taking shared growth through consultation as the principle.

Key words:New Land-Sea Corridor;B&R;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ual circulation;industrial chain

收稿日期:2020-09-25

基金項目:甘肃陇原青年创新团队项目“甘肃对接‘一带一路区域产业链的方案”(2019-25);甘肃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甘肃与西部省份共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的对策研究”(19YB021);广西钦州发展研究院项目“钦州在东盟中亚向海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基于陆海新通道的分析”(1920QFYW014);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甘肃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构建”(2020A-173)

作者简介:王娟娟(1981—),女,甘肃省兰州市人,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电子商务。

猜你喜欢

产业链一带一路
渝北:建设产业链上的经济大区
农业产业链组织与规模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