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苏里格
2020-11-13南洁
南洁
广袤的毛乌素沙漠,我们来到了大苏里格。何以谓其大呢?因为这个气田管辖的面积基本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样大,其也是中国陆上目前最大的整装气田。
这里千年前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人民靠放牧为生,著名的成吉思汗陵就坐落在鄂尔多斯。这里的地下还有宝藏,有储量可观的煤炭资源,有稀土,有储量高达5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资源。
扬眉吐“氣”的苏里格,一个让无数石油人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这里有着气田开发的“拦路虎”,想在这里将地下“圣火”开采出来是何其难,但美好的前景是对石油人最好的精神鼓励。他们心中有着为国争“气”的理念。他们相信随着苏里格气田的迅速发展,不久的将来,鄂尔多斯将会出现一座集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气田。
石油人栉风沐雨,披星戴月的奋战在这里,他们付出的所有艰辛,都是为了在这片亘古荒漠上,呼唤出苏里格的春天。
———引子
2008年5月,最初的我在采气技术服务处,但随着企业重组改制,采气技术服务处合并到采气三厂。采气三厂,这是个什么样的单位呢?单位上的师傅对我讲:“采气三厂就在苏里格气田,那地方是个荒无人烟、没有开发前景的地方,我们跑那地方干什么!”但我想,2000年初新闻报道中的苏里格是个举世瞩目的大气田,这地方应该有很多她独特的魅力,我带着疑问来到了苏里格。
行驶在去往苏里格的那个地方,视野内,由近及远延伸,是以沙蒿为主组成的稀疏沙漠植被,但当车速放慢时,透过车窗就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丛丛沙蒿枯枝间吐出的嫩绿新芽。毛乌素沙漠的春天是美好的。而毛乌素沙漠里,苏里格气田开发的春天,却如北国的春天那样姗姗来迟……
曾经的苏里格,
在亘古的时空沉默静立。
在她宽广无垠的胸怀中,
深藏着一代英雄成吉思汗的足迹。
岁月无痕的记忆,
一次次沧海桑田的变幻,
让她学会了从容淡定,
她在等待中坚守,在坚守中等待。
我们所说的苏里格气田,在行政区划属上,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其蒙语是“半生不熟的肉”。在路过内蒙和陕西的交界处河南乡时,接我们同行的采气三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胡玉珍告诉我们:“在2001年她刚来这个单位时,厂机关就设在乌审旗河南乡王腰湾村,不大的院落,几排铁皮房,夏天如火炉,冬天透冰凉,这一片树林围的院子就是采气三厂最早的营盘。”
胡书记接着说,来之前没想到苏里格地区的自然条件这么恶劣,在这里真正让我这南方人体会到了飞沙走石的厉害,沙子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玻璃片的风镜一会儿就被打得跟磨砂瓶似的,不得不戴带金属片的风镜。在这长达5年的漫长时间里,我们厂的技术人员扎根荒漠,吃住在井口,每天在沙漠里工作十几个小时,搞得灰头灰脑,晒得如同黑人,可产量却不停下跌,开发难题层出不穷。
苏平1井是苏里格气田实施的第一口水平井,2002年9月开始生产,这口寄托着我们太多希望的井,日产只有3000方,但这是在试验,要跟踪测试这口井的产量,就必须吃住在井上。当时我们的技术员丁辉和蒋成银每隔一定的时间取一次参数,为的是采集更准确的数据。两个年轻人住在简易铁皮房里,除了运送生活物资的车偶尔来一次。每天的生活就是自己笨手笨脚地做饭,然后一次次地录取数据。日复一日,转眼夏去秋来。由于简易铁皮房无法洗澡,刮胡子也没有必要,而“修正等时试井”试验必须是一次单井试验45天,从不间断,所以等丁辉他们从沙漠里出来时,居然没有人认出他们。他们终于从苏平1井录取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草长莺飞,到了冬天,他们又转到了另外一口井开展试验,同样是“修正等进试井”,这口所在地区的沙漠植被相当稀少,遍地黄沙,北风一起,黄沙滚滚,铁皮房根本挡不住风沙,饭刚做好,到点了,该录资料了。等录完回来,饭菜上早已覆盖了一层黄沙。要是在天寒地冻的时候遇上井堵,那可就惨了,可偏偏这种井还特别容易发生堵塞,每次只能灌几升甲醇,一天不停地灌,不停地倒流程,不停地录资料,一天下来,胳膊都是肿的。就这样,一口井试验下来,一组组数据录下来,利用这些原始资料,一条条曲线被绘制出来,一组组统计结果被计算出来,而通过这些曲线和统计结果,可以掌握苏里格气田的储层特性。
胡书记说到这里,话锋变慢了下来。她说:“光苏6区块,就有31口井,每测试一口井就是45天,吃住都在沙漠里,不管什么天气,每天只与黄沙为伴,那种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苏里格到底有没有开采价值?这成了所有人心中的疑虑。后期在企业文化科从事宣传工作,我有幸采访到了“感动长庆·十大管理者”、地质(工艺)所所长蒋成银,因为要写他的先进事迹,我采访的很细。他对我说:“难,太难了,真的是太难了,我们在苏里格气田开发中遇到的每一个难题,似乎全是死胡同。处于开发窘境的我们,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开展现场攻关试验。为了取全取准每一口气井的数据,我们技术人员常常是白天与烈日争辉,夜晚与星星为伴,就是要摸清苏里格地质特点,掌握每一区块、每一口井的第一手资料。现在,每看到这些曲线和统计结果,我都眼窝酸酸的。要知道,每一个数字、每一条曲线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可五年时间过去年,只采出了3.2亿立方米天然气。我们揪心、我们彻夜难眠。”
曾经名噪一时的苏里格大气田,真的成了一块“半生不熟的肉”。
在采访王晓明时,他正在加班加点,奋战在苏里格第二天然气处理厂产建现场,他说:“提起苏里格的前期开发,真的很心酸。2002年春天,在干苏里格第一条集气管线时,苏里格地区没有像样的公路,更没有管线伴行路,汽车无法开进去,只能把我们送到离他们的测量和施工地段最近的地区,等收工时,再在离他们最近的地点接上我们。由于当时通讯条件不发达,进了沙漠就与外界断了联系,加之当时缺少沙漠生活的经验,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沙漠中,我们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点地勘测,施工开始后,又是沿着管线监督、检验、测量,无助与寂寞的感觉时常爬上心头,但我们不怕。”
后期我体会到,他们不怕的原因就是,他们心中还有一个“精神食粮”,那就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苏里格精神在鼓舞着他们。
作业一区集气站站长伍春江给我讲了自己风雪天去井场开井的一件事。那是腊月的一天,毛乌素寒风凛冽,白雪皑皑,气温已到零下30摄氏度。间歇的寒风造成井场的截断阀无法正常工作,到井场开井成了保供上产的首要任务。驻站的地方离井场有十余公里的距离,平时这点路从公路到井场只需20余分钟就能走到。但是,寒风丝毫沒有减小的意思,大雪也在不停的下,踏在半尺多厚的积雪上,让步行成为一种煎熬。但是,井必须开,怎么办,一步三滑,冒着大雪来到井场,气井开了以后,我才跌跌撞撞回到值班室,一个来回用了整整1小时。然而,老天仿佛逗我玩一样,刚歇下来喘了一口气,突然气井又断了数据,就这样,我前后往返了3次。第3次上井后,我干脆蹲在了井场,等着处理接下来可能发生的险情,一路不停歇地奔波,实在是太累了。
“如果在值班室有一个自动控制按钮多好!遇上这样的天气,就不用一遍遍跑井场了。”伍春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风来了,带来春的气息,
雨洒落,萌动万物的生机与活力。
苏里格的容颜变得精致美丽,
苏里格的身姿呈现青春活力,
清爽洁净的能源,
使她钟情于蓝天白云的梦境。
2005年1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苏里格开发步伐”的春风吹遍了鄂尔多斯盆地,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开发队伍挺进苏里格,千里气区一片沸腾,一场静悄悄的大会战全面铺开。
我们无法看到硝烟,但这的确是一场战争,一场人类智慧与复杂地层的战争。在长期艰苦的探索之后,从钻井到压裂,从试气到集气,国内各种先进的气田开发技术和工艺都在苏里格气田试验过。井下节流技术试验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与之配套的紧急截断装置实现国产化。中国石油集团的整体实力得到发挥,各种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制约气田开发的经济和技术问题被一个个攻克。最终集成创新的适用于苏里格气田的十二项开发配套技术和六项关键技术,开拓了苏里格气田经济有效开发之路。
苏里格气田探索形成的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数字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为内容的“四化”建设模式,全面推动产能建设各个环节加速前行。
“让数字说话,听数字指挥”的春风吹遍了鄂尔多斯盆地。
以前,毛乌素沙漠特有的天气,将这些在野外工作的采气人变成了蒙古人特有的容颜。而如今,数字化让采气人坐在中控室,就可全天候地对井站实时监控,夜间无需值守。
伍春江说:“我们通过电脑对进站压力、外输流量实施监控,用声音、图像、图标等方式显示安全生产数据,出现异常情况,数字化管理平台和井站同时报警,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我在苏里格,巡了几年的气井不用再巡了,值了几年的夜班不用再值了,填了几年的报表也自动生成了。”
在姹紫嫣红的画卷里,
洋溢着浓浓的春意。
读出了解放思想的睿智,
听到了锐意进取的足音,
看到了干事创业的勇气!
苏里格成长起来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永阳,他参与了苏里格五座天然气处理厂的建设,用平凡的人生经历,演绎着采气人不平凡的成长历程。
2005年在建设苏里格第一天然气处理厂期间,他每日摸爬滚打在现场,吃住在工地。压缩机是天然气处理厂增压站的“卡脖子”设备,安装难度非常大,不能有丝毫差错,只有压缩机安装好了,处理厂压缩机才能推动增压站正常运转,进而带动处理厂正常运行。按照惯例,最初调试1台压缩机至少需要5天,这得耽误工期啊!怎么办?他和技术人员反复斟酌,优化工艺,合理穿插调试工序。到建第三处理厂时,仅用8天时间完成7台压缩机的调试,创下了苏里格气田最快的压缩机调试速度。
随着“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理念的推广,建设速度大幅加快,由以前的410天变为285天,他所负责的自控系统投产成功率均达到100%,后期一年建成一座天然气处理厂。
许多到过苏里格的人,都对集气站、处理厂的对联印象深刻。这些对联是气海中的朵朵浪花,无不折射着拓荒人工作和生活的多彩光芒。
有这样一幅对联给我的印象很深。志在碧野缚气龙、扎根荒漠献青春,横批:气田如家。
这里涌现出“小伙朝后让,结过婚的人先上”感人话语。每次遇到大的抢险、动火等危险工作时,大家约定俗成一个“潜规则”,年龄大的总会把年轻人置换到现场后方,他们自己冲上去,而年轻人不甘落后,总会悄悄的跟在身后。
这里还有一群普通的巡线工,他们每天背着军用水壶,行进在沙漠里十几个小时,晒得如同黑人。进了沙漠,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不管风吹雨打、大雪纷飞,沿着管线巡检,用脚丈量着沙漠,保证了1400多公里管线的安全、平稳。
随着苏里格气田规模的日益发展,到苏里格挥洒青春的青年人便日渐多起来。有个作业区的班长,人长得不差,可是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年龄大了还没找对象。不知谁打趣地在他的宿舍门上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愁今年光棍一条,盼来年鸳鸯双居,横批:再等一年。也许是感动了爱神,一位女孩对他萌生了爱意。
今天的苏里格,
现代化大气田在这里崛起,
石油人的梦想在这里升起!
苏里格,始终守望着最初的美丽,
在从容淡定中让春天的故事
演绎精彩的旋律……
2009年10月的一天,我的晚饭是在陶利倒班点食堂吃的,有一道当地蒙古人常吃的菜:手抓羊肉。当我打上这道菜时,闻着那诱人的香味,突然深切的感受到:苏里格已经不再半生不熟,在中国石油眼里,它就像眼前的这盘手抓肉,熟了,而且恰到火候。
如今,行驶在苏里格气田,上百台钻机日夜轰鸣,6座处理厂矗立荒漠,95座集气站拔地而起,26条管道快速延伸,安全洁净的天然气能源,源源不断地输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苏里格的春天到了。
长庆油田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苏里格大气田,为进一步扩大向北京、天津及整个华北地区和东部地区、陕甘宁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天然气供应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苏里格气田的开发也极大地惠及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了福音。一批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发电厂、甲醇厂等特色产业应运而生,气田辖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的居民率先使用了天然气,随后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也先后开始使用这种利于环保的清洁能源,鄂尔多斯变得更加天蓝云白、神清气爽。
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长庆油田实现油气当量5000多万吨,全面建成西部大庆。苏里格气田年产气量突破220亿立方米,具备年处理280亿立方米天然气能力。5000多口气井、95座集气站遍布在毛乌素沙漠中,像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闪耀在鄂尔多斯盆地。
气区内,“员工小家”创建硕果累累,文体活动场所日益完善,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异彩纷呈。
气区外,街道两旁高楼耸立,绿色植物目不暇接,水草肥美牛羊欢唱,黄色“采气树”扮靓沙漠,苏里格的春意正浓。
为苏里格气田带来春天的,是中国石油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解放思想的勇气、持续创新的实力,我为自己能见证并参与这一史诗般征程而自豪。
虽然隆冬的苏里格滴水成冰,但万亿储量的现实,百亿产量的突破,使正在建设现代化大气田的苏里格,吹拂着强劲的春风,把巨大的温暖,向人间传递……
责任编辑耿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