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姐弟仨

2020-11-13李建学

陕西文学 2020年5期
关键词:姐弟麻将小弟

李建学

少年时在水头镇,染坊巷巷口的姐弟仨,很是让人羡慕。

那时候这家的姐姐九岁,大弟七岁,小弟弟应该四五岁。姐弟仨的父亲在城里当工人,母亲虽是公干家属,也要天天下地挣工分。姐弟仨都是大的照看小的,跟我们差不多。

姐弟仨出门,哪怕是跟巷巷里的孩子们玩一会,都是姐姐拉着弟弟,一手一个。我们那一带把这种拉叫做“拖”,手拖手。姐弟仨亲密地拖在一处,两个弟弟就象关老爷身边的关平周仓,跟姐姐寸步不离。

姐姐柔弱文静,即使有人故意欺负她们,总是躲闪的时候多,很少反抗,也不哭不叫。大弟聪明伶俐,心眼多,不吃亏。小弟鲁莽好动,爱闯祸。有一回跟玩伴耍红了脸,张口就咬破了另一个大他三岁娃娃的手指头。

那些年在农业生产队,无事生非的娃娃们不是偷桃就是摘李,时常弄得鸡飞狗跳。姐弟仨衣冠整洁,从来不干这些事。

夏天是水头镇的黄金季节,男娃娃都喜欢泡在渭河里玩水。姐弟仨中的弟弟也想凑热闹,却不能到河边去,姐姐不让。那时候谁穿裤衩啊?想都没有。两个弟弟按捺不住,挣脱开跑过来。姐姐就在远处站着不走,弟弟们害怕回家挨打,也不敢下水,眼巴巴地在河滩上看。看着看着,有人起哄,往他们身上泼水。小弟就把我们放在河滩上的裤子往水里扔,被扔湿了衣裳的娃娃气不过,光屁股追上来打他们。这时候姐姐不要脸了,冲过来护弟弟。一群泥猴子跑回河里蹲下来,齐声喊———有人耍流氓。

姐弟仨都很害怕爸爸,老远听到他咳嗽,就会扔下手里的泥巴回家。其实这家人过得安静,巷子里不少人说他们家好关起门吃肉。即使有一点动静,大多是小弟挨打。

当工人的父亲对姐弟仨的学习抓得紧,一回来就检查作业,也爱到学校找老师了解情况。父亲的奖励一般是新买的连环画,我们叫做“画书”。那些年大家能容纳他们姐弟仨,主要是“画书”的面子。父亲的惩罚很简单,抬手就是巴掌,下脚更了不得。皮鞋踢出来的淤青印子,好多天都下不去。

姐姐的书念得一般,因为从不给大人惹事,很少挨打。大弟学习成绩好,年年有奖状贴在堂屋墙上。他挨打,主要是犟,半句话都不饶人。小弟贪玩,经常挨老师打。有时候做贼似的溜回家,免不了再挨打。这种倒霉的日子,是赶上了父亲回来休假。当然,考试不及格,身上就会留下淤青。

这家的父亲教育娃娃,不容人打岔。特别是打娃娃时,往往连他妈一块儿打。原因是女人太糊涂,老是护着不让打。打过了,娃娃的淤青能看见,女人的看不见,也不想让人看。

姐弟仨在父母眼里的轻重,从穿衣打扮上就一清二楚。姐姐穿得像个城里的洋娃娃,夏天一身新裙子,冬天有大衣,肩上还要搭一条惹眼的围巾。大弟常穿运动鞋,上衣口袋里插着钢笔。小弟从头到脚,都是哥哥姐姐淘汰下来的旧衣物,有些洗得发白。这个瓜娃也不嫌,照样乐呵呵的蹦跶,记吃不记打。

我上高中的时候,姐弟仨一个读初三,一个上了初一。最小的那个,还在念小学。这家姐姐跟父母进城的机会多,平时与水头镇的娃娃不怎么来往。成绩好的大弟有些傲气,总把自己当个公家人,老早就戴上了眼镜,也不情愿跟我们多说话。只有小弟从不把自己当外人,时常东家进来西家出去,跟水头镇的娃娃分不清。

我考上中专出来读书,接着在外地工作,就跟老家的联系少了。有一年春节回老家,在巷道里遇到姐弟仨中的老大。女大十八变,简直就是一个标准的“天水白娃娃”。母亲说老大顶替进厂当了工人,老二考上了省里的师范学院。老三没考上高中,把他爸气得吐了血。

父亲说:“老三没出息,他爸给买了一头黑驴,比骡子都能驮,没本事的人降不住。”

“他爸拿退休金卖的。”母亲说:“话都说尽了,等娶了媳妇,就分灶另过。”

早起挑水的路上,看到小弟的黑驴。是一头威风凛凛的黑叫驴,正在嘶喊着追一头低眉垂眼的灰草驴。小弟奋力扯着龙头缰绳,勒得黑驴龇牙咧嘴。

父母过世以后,故乡渐成记忆。再次说起姐弟仨的时候,差不多是十四五年后的事情了。

当工人的姐姐下岗,回到水头镇摆起了裁缝摊子。小弟种了几亩花椒,还有一处苹果园。黑叫驴也换成了蹦蹦车,拉着媳妇娃娃过日子。老两口都闲不住。老汉在巷巷口安了两幅麻将桌,生意想不到的火。老婆子在女儿的裁缝摊子上帮忙,一声不响的打下手。她家是水头镇最早买到缝纫机的人,女儿的手艺算是家传。娘俩都是好脾气,大家都喜欢去看他们干活。在水头镇中学教书的大弟有经济头脑,见缝插针的给父亲帮忙。这个娃从小给父母长脸,先是考上大学,再是娶了卫生院长的独生女。在水头镇,很多人家都以他为样板教育娃娃。谁知道他后来出了大名,成了方圆几十里的话把子,却是因为打麻将。都说他是“神手一摸”,最多时赢过十几万。

小时候,我们都没有见过真正的麻将。水头镇人鄙视麻将,习惯把这种东西与败家子連在一起。姐弟仨的父亲见过世面,头一个在镇上支起麻将摊,没想到最先上瘾的是自己的大学生儿子。老人们都说他家把人亏下了,必然出败子。

关于这家人与麻将的琐事,断断续续成了水头镇好多年的话题。我给父亲办丧事的时候,来帮忙的年轻人就把麻将摊子摆在灵堂外边。看着一大圈熟悉的壮年和不熟悉少年在高瓦灯泡下彻夜赌钱,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没办法,我不能搅散麻将摊子,更不能影响家里的大事,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要担心派出所找麻烦。

也就前年吧,高中同学的花椒贸易公司二十周年庆典,邀请我去“站台”。现在高铁方便,去了喝酒,席间小弟上来敬酒,才得知他也有一家花椒代办点,当年的流水七十来万。

她姐的裁缝摊子早就“打折”了。

“我说有些年不见了。”

“有了外孙子,城里带娃着哩。”

令人吃惊的是那个大弟。“神手一摸”不仅赌掉了公职,赌得媳妇离了婚,带着儿子跑到新疆不回来。

“这个人彻底废了,才给老三看了几天大门。咋敢下手来?偷库房里的花椒去赌,那可是客户的存货,给弟媳妇当场抠烂了脸。”

饭后在镇街上散步,乘着酒兴怀旧。在几个人的指点下,我才看清不远处翻腾垃圾箱的流浪汉,就是姐弟仨中的大弟。据说他曾两次自断手指,却没有断掉赌瘾。

那一回在老家多住了几天,顺便调研了水头镇的支柱产业大红袍花椒。想写一点真情文字,为家乡的脱贫攻坚呐喊。早晚回来,几次在巷巷口看到沧桑的老两口。

老婆婆满头银丝,小心翼翼的守着老汉。跟前跟后的,有些担心他要摔跤的样子。老汉还是板寸头,白发也不多,见人就说儿女的不是。

他骂没良心的女儿躲在城里享福,不管老人。骂不争气的大儿子亏先人,不知道哪辈子做的孽?让他不得安生。骂得最狠的,却是小儿子夫妇。骂他们挣那么多钱不顾家,终有一天要撑死。

老汉骂人的话,是原汁原味的水头腔。

“把憋烂甜瓜子的,把一家子憋烂甜瓜子的。”老汉自言自语:“攒那么多钱,吃药呀?”

我的弟媳妇跟小弟的媳妇很“对劲”,有天在饭桌上学着她怨恨老人的口气说:“有理啥哩?工作给了老大,把老二供成了大学生,给我的是啥?”

看我有些不解,弟弟解释说:“那种人,谁敢沾啊?”

还是疑惑。我不知道他们说的那种人,是他家的老人,还是赌“栏杆”了的大弟。

责任编辑频阳子

猜你喜欢

姐弟麻将小弟
熊小弟被表扬了
走丢的熊小弟
爱上刷牙的熊小弟
姐弟间的情仇
中国麻将走红国外
姐弟之情
谁家的可可
姐弟俩的日常
“麻将迷”妈妈
好忙好忙的猪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