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梗/环境与健康素养/野蛮旅游
2020-11-13
玩梗
如今,玩梗日益成为年轻人的流行文化。有媒体于2020年8月3日发布了一项针对全国近1000名大学生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72.48%的被调查者愿意主动玩梗,26.61%的被调查者表示顺其自然,仅有0.91%的被调查者非常抗拒接收最新的网络流行语。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年轻人对玩梗并不排斥,甚至热衷于此。到底什么是玩梗?恐怕连沉浸其中的年轻人也很难精准表述这一概念。一般来说,其指的是社交语言中的新奇有趣的内容,比如“奥利给”“无语子”“雨女无瓜”“皇族”“海王”等。除趣味性之外,玩梗对于网友来说还有身份认同的功能。
灼见
玩梗既可以是网络社交的调味剂、催化剂,也可能因其天然带有某种亚文化属性,徒留另一些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云。而梗的内容生产快、更新快、淘汰也快,以至于我们一个月不上网,就可能跟不上其迭代速度,由此造成的信息焦虑和沟通障碍也不容小觑。这也告诉我们,玩梗究竟是網络社交的“快捷键”还是“阻滞键”,关键在于如何使用,须知沟通的本质在于表达和接收的一致性。
环境与健康素养
据媒体2020年8月11日报道,生态环境部发布的《首次中国居民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环境与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12.5%,即平均每100个15至69岁的居民中,具备基本的环境与健康素养的不足13人。
生态环境部此番随机抽样调查涉及北京、浙江、广东、青海等15个省区市,15至69岁居民41000余人。环境与健康素养的高低,反映的是公众获取并理解环境与健康基本知识,同时运用这些知识对常见的环境与健康问题做出正确判断,树立科学观念并具备采取行动保护环境、维护自身健康能力的强弱。
灼见
环境作为公共产品往往被视为是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健康则是关系每一个人的事。把环境与健康联系在一起,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保护生态环境,成为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践行者和推动者,就是把原来认为主要与政府有关的事转变为每个人身体力行的事。提升公众环境与健康素养,依靠公众的力量来保护环境,维护身体健康,推动形成深刻的人文关怀,是最具普惠性、最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措施。
野蛮旅游
据媒体2020年8月16日报道,早在2013年3月就被确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设立禁止攀登警示的北京黄花城长城,如今却被“开发”成了热门的野游景点:当地村民当起了长城的门票收费员;本是长城脚下的志愿者,却收取引路费,当起了导游……野蛮旅游正在对这段古长城造成不小伤害。一边是“保护长城,人人有责。未开放长城,禁止攀登”的醒目警示牌,一边是“只要给钱,想干吗就干吗,没人管”的残酷现实。这样的场面大煞风景,满满都是违和感。风雨无情,人亦无情。因风化侵蚀和年久失修,古长城本已十分脆弱,再遭遇野蛮旅游,其处境更令人担忧。
灼见
保护“野长城”需要动真格,斩断野蛮旅游背后的灰色产业链。实际上,野蛮旅游伤害北京黄花城长城,是我国古长城保护的一个苍凉缩影。成百上千年的自然损毁和人为破坏,使得古长城生存状况堪忧,被列为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之一,其中明长城已有三成消失。保护长城刻不容缓,我们应尽快让行动赶上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