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地摊经济
2020-11-13胡彦伟
胡彦伟
〔内容提要〕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笔者认为,人口增长失控,知青返城,经济衰落、结构单一是复苏地摊经济的主要因素。为改善市容市貌,推动城市文明有序发展,地摊经济被降温。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地摊经济重启并再次升温。地摊经济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需要,有利于民心稳定;地摊经济是解决生存危机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地摊经济是经济、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关键词〕地摊经济 民生 就业
2020年“两会”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山东烟台考察,与商户和摊主亲切交谈。他说,“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可见,对待地摊经济,政府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那么,什么是地摊经济,应如何看待地摊经济等问题是我们需要深度多维思考。
一、地摊经济的界定与历史沿革
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的一种经济形式,这是最简单、最底层民众作为创业者参与的商业形式。地摊经济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物物交换时代,笔者称之为地摊经济的雏形。历经千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将地摊经济的使命从满足生活需要上升到“保民生、促就业”的高度。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地摊经济是如何复苏的,又是如何降温与升温的,分析如下。
1.人口增长失控,知青返城,经济衰落、结构单一是复苏地摊经济的主要因素。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大体出现过五次失业高峰,即1979年、1989年、1997年、2003年和2008年。第一次失业高峰的原因可概括为人口增长失控,知青返城,经济衰落、结构单一,这也是复苏地摊经济的主要因素。有关资料表明,1949—1979年,我国人口数量增长了4.3亿。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由解放初期的每年80万人增长到1979年的每年300万人。文革期间积累的大量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蜂拥回城,是这个年代的标志性事件。人口增长、知青返城形成两股劳动力供给压力,出现近1500万的待业人口,使城镇就业压力陡增。有关资料表明,当时的实际待业率高达13.6%。此外,经济形势惨不忍睹,经济结构单一化。十年文革,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使得我国国民经济处在几乎崩溃的边缘,且主要以国营企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按照学界的观点,集体经济、私营经济是吸纳就业最重要的经济力量。单一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吸纳劳动力能力的疲软,自然不能呈现就业活力。1978年12月18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其中一大转折就是把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1981年,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理论,同年10月作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广开门路,搞活经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若干决定》,肯定了个体经济的作用,提出“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满足需求、扩大就业”的目标,个体经营户可以租赁铺面、柜台,可以摆设摊点、走街串巷、流动收货等。由此,为地摊经济公开化、合法化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使地摊经济成为我国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即义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率先打破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规模大、人民公社公有化程度高)的束缚,于1981年建立起来。
2.为改善市容市貌,推动城市文明有序发展,地摊经济被降温。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摊经济”在解决失业潮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地摊经济引发的诸如环境卫生、交通秩序、产品质量等问题,从一定意义而言影响了市容市貌及城市文明有序发展,由此被管理者所诟病。1997年5月,北京市宣武区成立第一支城管队伍,随后我国各地城管体系相继建立。2002年8月2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决定》。之后,我国城市管理领域的行政处罚制度全面铺开,极易引发市容市貌问题的“地摊经济”也因此降温。进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放缓甚至衰退,以及人員失业等问题,“地摊经济”重启并再次升温。
二、如何看待地摊经济
1.地摊经济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需要,有利于民心稳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大将其概括为“8+14”,即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前者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坚持和发展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后者从实践层面回答“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其中,第二个明确,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笔者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民心。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对人类影响最深的灾难。然而,与疫情相伴而生的是大量失业人群,地摊经济是对市场主体要求最低、成本最少、方式最灵活、见效最快的经济形式,因此政府支持地摊经济发展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需要,有利于稳定民心。
2.地摊经济是解决生存危机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新冠肺炎疫情让最底层失业民众满足基本生活需要、解决生存危机成为当务之急。地摊经济的基本功效就是保民生、促就业。放开地摊经济让最底层民众的生活来源有了更多选择,蔬菜、水果、夜宵、服装、小玩具、化妆品等小摊买卖可以短时间帮助底层民众解决生存危机。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出席记者会,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我国人均年收入是3万元人民币,但是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是1000元,1000元在一个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难。现在又碰到疫情,疫情过后民生为要,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对于一个家庭而言,这是天大的事情。总理还说,这段时间我看中国政府网上留言,大概三分之一都是谈就业的,其中有一位农民工说他五十多岁了,在外打工三十多年,每年如此,但今年没找到工作,全家都陷入困境。还有一些个体工商户,已经歇业几个月了,一些外贸企业的职工现在没有订单。对他们的困难,我们要给予救助,但是从根本上说还是要帮助他们就业。
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没有就业那就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地摊经济恰恰是解决灵活就业群体或称非正规就业群体就业,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有效途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存在即是合理”。不论是在疫情期间还是疫情过后,地摊经济应长期有效,更何况地摊经济在世界广泛存在并被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可。如美国百老汇跳蚤市场、巴黎中央市场、泰国清迈的周末集市、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大巴扎等。这些集市不仅长期存在下来,还成为让世界各国人趋之若鹜的著名打卡“地标”。
3.地摊经济是经济、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全球有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即标准普尔、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公司。其中惠誉评级于2020年5月26日在《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2020年全球GDP将下降4.6%。我国经济在第一季度下降6.8%,第二季度企稳回升,由负转正增长3.2%,上半年GDP下降1.6%。但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大量存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任重而道远,就业形式也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1—8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6.2%、5.9%、6.0%、5.9%、5.7%、5.7%、5.0%。这些数据只是登记在册的城镇失业人口,还有未登记的城镇人口和大量农村失业人口。在这样的经济、就业形势压力下,四川成都政府首开先例。2020年3月15日印发了《成都市城市管理五允许一坚持统筹疫情防控助力经济发展措施》,就此释放了复苏地摊经济的信号。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成都允许在确保不影响居民、交通和不扰乱市容环境秩序的情况下可以摆摊设点,助力商户恢复经营和经济复苏。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讲,我们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小小的一个变化就增加就业10万人,背后是10万个家庭的生计。
随着各地相关政策的出台,地摊经济逐渐升温。地摊可以让一些失业的人们赚些辛苦钱,可以给进城务工的底层人提供一个就业岗位,我国现有8200多万个体工商户,带动就业人口数量超过2亿。
地摊经济是搞活中国经济的“润滑剂”,是一种低成本的创业方式。街边摆摊设点,百姓愿意在这消费,人心活泛了,消费增多了,小微企业就能赚到钱。錢赚多了,可以多开几个店、多雇工,雇工赚了钱就有消费底气,慢慢经济就有了活力。在中国,许多大企业家在创业初期都有摆地摊的经历,他们的第一桶金大多数是从摆地摊赚来的。当年靠一个人、一辆手推车,积累了最初的启动资金。如今这些人早已成为各行各业的大咖,如马云、刘强东、柳传志、任正非、刘永好等。因此,地摊经济并非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截至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1.23亿户。因此,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指出,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量帮助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早在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谈到有的城市禁止西瓜小贩进城时表示,“有的城市规划、管理观念存在偏差,一味追求环境整洁,牺牲了许多小商铺,这样的城市其实是一座毫无活力的‘死城。”现代不仅指高楼大厦,毕竟无“人”不成“市”、无“市”不成“城”,要让城市有人有市有人间烟火。当然,放开地摊经济并不是放而不管,应根据城市的功能定位及强化监管等综合考虑、综合施策,要破解地方政府面临的诸如城市交通、卫生环境、食品安全、商品质量、经营资质等问题,不可自由放任。要在更高水平上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六稳”“六保”,让地摊经济和城市文明和谐共生。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辽宁省税务局)
责任编辑: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