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与品德
2020-11-13路爱萍
路爱萍
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社会劳动,人与人的本质区别在于社会关系”。在人之为人的基本特质中,劳动和实践起着关键性作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首先完成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实现了由爬行到直立行走的巨大飞跃。同时因为劳动协作与社会分工的需要,产生了语言,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推动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国家富强。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而闻名于世,并以勤劳与智慧创造了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有一句很经典的语录:“爱之,能无劳乎;忠焉,能无诲乎”。意思是:爱护他,能不让他劳动吗?忠于他,能不时时教诲吗?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倡导“洒扫、应对、进退”的“小子之学”,更是对劳动教育、文明礼貌教育的重视。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尤其是“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的十六字箴言,揭示了治家的根本。其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所谓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都是从劳动习惯与劳动能力养成开始的。劳动能推动社会革新,净化社会机体。马克思说:“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消毒剂。”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切实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同时强调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开展。这是时代对教育的强烈要求,也是人才培养的必然体现。中小学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以对国家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搞好劳动教育工作。
1.改变教育观念,革新评价方式。第一,中小学全体师生应大力倡导“生命至上,健康第一,劳动光荣”的教育理念和人生价值追求,把劳动兴趣培养、劳动习惯养成和劳动技能提升作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内容。第二,教师要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让孩子理解“知行合一”“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并努力践行。同时,教师要大力弘扬时代楷模和劳模精神,用袁隆平、南仁东、黄大年、屠呦呦、卢有根等优秀人物的鲜活事例教育孩子,使其自觉投入劳动实践中去,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2.重视劳动教育设计,做好教育融合。第一,教师要教育并引领学生把参加家庭、班级、学校的日常劳动当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到自觉化、常态化、制度化。第二,学校要精心选择与设计劳动教育项目、内容、方式,把劳动视作探索与研究的过程、知识获取的过程、理论形成的过程、技能提升的过程。第三,教师要把劳动教育和做人的教育结合起来,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中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在“家务劳动主动做”中渗透孝道教育,在“社会服务努力做”中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实现爱的教育和人格升华。
3.保障劳动时间,做好多方合作。除了保质保量完成学校安排的劳动教育、劳动实践课程计划之外,家长要配合教师做好家校共育工作,保证早晚放学、周末、寒暑假期等让孩子完成个人内勤自主劳动、家庭日常生活劳动。
伟大出自平凡,劳动创造财富。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讲,学校都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与实践活动,让学生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优良传统。教师和家长要从小树立并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勤劳习惯、劳动技能,这是教育的良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伟大事业中,每个人都有义务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