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泉州东西塔雕刻艺术的特征与文化内涵

2020-11-13陈丽羽孙群通讯作者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0期
关键词:菩萨泉州雕刻

陈丽羽,孙群(通讯作者)

(福建工程学院 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福州 350118)

泉州是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山明水秀的一座城市,为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当地流传一句话:“地上看泉州,地下看西安”,说明泉州保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历史上泉州佛教特别兴盛,号称“闽南佛国”,南宋理学家朱熹曾赞道:“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佛教的发达使得泉州僧众建造了很多佛塔,如今,屹立于山河寺庙之间的古塔,已成为泉州一道奇丽的风景线。据统计,泉州各县市目前共保存有140多座古塔,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开元寺东西双石塔。

一、泉州东西塔概述

泉州东西塔分别坐落于开元寺大雄宝殿东南侧和西南侧,其中东塔又名镇国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西塔又名仁寿塔,建于南宋绍兴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东西塔是中国体量最大的一对石塔,其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及雕刻工艺,堪称我国楼阁式空心石塔的最高典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东西塔的历史背景

塔作为佛教特有的建筑,在梵文中称“窣堵坡”,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从古印度传到中国,并得到快速发展。我国佛教随着朝代更替不断发展与演变,最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福建佛教是从中原地区传播进来的,从西晋末年开始,经历唐初、唐末及南宋,八闽经过四次中原移民潮,中原佛教文化在福建得到继承与延续,而佛塔也从宁德,经过福州、莆田,传到了泉州。

泉州佛教在五代及两宋时期非常兴盛。南宋初年泉州与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成为东方著名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海外贸易繁荣发达,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当时佛门财力雄厚,僧众开始建造大量佛塔,而最壮观的当属耸立于开元寺的东西塔。由于早期泉州开元寺建造的两座木塔被烧毁过两次,于是人们在原址上重建了两座砖塔,后来在南宋时又将其改成了花岗岩五层石塔(图1、图2)。泉州东西塔高耸屹立、古朴雄浑,是我国宋代石构建筑和石雕艺术的瑰宝。

(二)东西塔的建筑设计

泉州东西塔均为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花岗岩石塔,其中,东塔通高48.27米,西塔通高45.06米,由须弥座、塔身、塔檐与塔刹组成。由于福建沿海地区处在地震带上,在预防地震方面,两座石塔在建造上做了许多精心设计。①塔平面采用平面八角形制,每一边受力均匀,抗震性能良好。②东西塔作为单体高层建筑,为了稳定重心,在塔室中心筑起一个平面八角形的塔心柱。③东西塔的每一个转角都设立一个大立柱,除第一层外,二至五层的转角立柱并不是完整的一根石柱,而是分为三段相叠接成,具有减少、缓冲地震危害的作用。④塔身立面的布置也极为讲究,塔门与佛龛隔层相互交错位置,避免开口集中在同一条垂直线上,分散重力,增强塔壁整体结构的稳固性。通过这些科学的设计,从而提高抗震能力。

二、东西塔雕刻艺术题材

东西塔塔身雕刻极为丰富,每层嵌有16尊佛教人物浮雕,两塔共160尊,须弥座上有40幅佛传图、48幅花卉鸟兽图以及16尊侏儒力士。其中东塔代表东方娑婆世界,塔身五层分为五乘,表示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第一层至第五层分别是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有金刚、天王、罗汉、高僧、菩萨与佛等。西塔象征西方极乐世界,提倡众生平等,每层基本都有佛菩萨、罗汉、高僧、护法、金刚、居士等。东西塔雕刻寓意深刻,匠师们运用精湛的技法,写实的风格,将画面生动灵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众多浮雕使双塔如同一幅佛国世界,体现了佛教思想。

>图1 东塔

>图2 西塔

>图3 侏儒力士

>图4 逾城出家图

>图5 双狮戏球

(一)佛、菩萨、罗汉、高僧等

东西塔上的佛像有释迦牟尼佛、通佛、圆佛、三藏佛等,菩萨有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宝华菩萨、宝掌菩萨、光明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等。其中东塔的观世音菩萨身上穿着精致的天衣,左手手持细颈净瓶,右手执一支细柳,赤足踩在莲花座上。罗汉有解虎、降龙、普化、迦叶、阿难、长眉等,其他还有梁武帝,他少年时信道教,后改为信奉佛教,极为虔诚,大造功德,因而被认为是罗汉的化身。高僧有达摩、拾得、寒山、玄奘、布袋、道宣、丰干、法显、慧思、法藏等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僧人。

(二)天王、金刚、护法神、侏儒力士等

天王、金刚和护法神有护法守塔的职责。其中天王雕像有西方广目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和东方持国天王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怒目而视,手持法器,披帛缠绕,传达出护持佛法、御敌的职责。另外还有南方金刚神、西方金刚神、护伽蓝神、护道场神、辟毒金刚、守塔神王、镇塔神将等金刚和护法神。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西塔的猴行者,原是印度教经典《罗摩衍那》里的猴王,名叫哈努曼,是印度教的神,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西塔须弥座转角雕刻着16尊侏儒力士(图3),这些矮小的力士采用高浮雕的手法,每尊高30厘米,均做出背顶巨塔的姿势。

(三)动物

东西塔须弥座及踏道雕有许多动物造型,包括龙、虎、狮子、鸟、大象、蛇、凤凰、孔雀、牛、马、鹿、猪、羊、鹤、鹦鹉及蝙蝠等,充分显示着佛的事迹和佛教的教义。其中龙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形象,在东西塔上有单龙和双龙,或隐于祥云之后,或呈飞天之势,体型雄健有力。

(四)植物

《毗尼母经》卷五曰:“若比丘为三宝种三种树:一者果树,二者花树,三者叶树,此但有福无过”,可见栽种植物在佛教中也是积功累德的一种方式。东西塔雕刻里出现众多植物题材,有牡丹、莲花、树木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花卉。匠师们用植物来进行构图装饰,如利用花卉的整体形态或一些植物的局部细节,丰富画面,构成一幅幅和谐美妙的图像。这些植物除了用来协调各种情景,也具有象征佛教精神的作用。

(五)山水、器物、几何图等

东西塔雕刻中有不少山水、器物和几何图等纹饰,主要用于配景,使整体看起来更加协调。东塔须弥座束腰多幅佛传图中有山峦、岩石、祥云、水流、案桌、法器等,这些图样被巧妙地组合起来,较好地承托出主体形象。

三、东西塔雕刻艺术的审美特征

东西塔雕刻虽完成于南宋时期,但因泉州位于我国东南部,中原文化传入较慢,因此还具有唐代雕塑宏伟、雄壮的艺术风格,同时又兼具宋代细致、含蓄的特色,在同时代我国其他石塔上极少见到如此丰富的雕刻。

(一)动态各异的造型特征

东西塔上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造像,其姿态动作,十分逼真,活灵活现,或安详端坐,或举止含蓄,或严肃端庄,或嬉皮笑脸,或手舞足蹈,或大步流星,或昂首挺胸,或风驰电掣,或左顾右盼,或气势逼人,或横冲直撞,或欢腾嬉闹,体现了工匠们丰富的想象力。

如对布袋和尚的刻画就惟妙惟肖,但见他身材矮胖,大腹便便,笑容可掬,手中的大布袋里藏着一名童子,而右边的另一个小童正拖着布袋和尚的拐杖,颇为滑稽,生动地体现了三人之间嬉笑的趣味场面;“锡解斗虎”刻画了一名僧人奋力将锡杖扔向两只老虎,使它们慌乱地逃散,把猛虎的紧张情景真实地展现出来;东塔阿修罗是一尊拥有着三头六臂的凶煞之神,前面双手当胸抱拳,并翘起拇指,另外两手托住日月,还有两手下垂,左手指地,右手握剑,体现了阿修罗易怒好斗、骁勇善战的性格特点;哼哈二将举臂握拳,其中哼将手执武器,哈将徒手空拳;猴行者被雕刻成猴头人身,尖嘴鼓腮,圆眼凹鼻,双目炯炯有神,头戴金箍,脖子上挂着大念珠,手持一把大砍刀,精神抖擞。

东西塔有一些蛟龙的形象,如“二龙抢珠”中,两条龙在空中飞舞,互相交缠,画面构图饱满且极具趣味性。双狮的题材在西塔须弥座的雕刻中被使用过多次,每只狮子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有的在争夺戏球,有的在互相撕咬,在匠师们的精心雕刻下,神态动作各不相同。

(二)朴实无华的民间风格

随着佛教与民风民俗互相融合,人们修建佛塔不仅是表达对佛的崇拜,也希望通过造塔获得功德,以求自身和家庭平安幸福,因此泉州东西塔雕刻体现了与当地民间艺术风格相融合的特色。

东西塔上出现了许多喜闻乐道、雅俗共赏的菩萨、罗汉等,雕刻逐渐趋向世俗化。他们的形象不再严肃刻板,许多造像身上穿着僧袍,外披袈裟,姿态憨态可掬,面带笑容,衣服仿佛随风鼓动,增加了不少人性化的特征。如两塔共刻有三尊“普化”形象,并不是特指某一个僧人,而是代表了那些云游四方、到处化缘并且帮助民众的僧人们,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手持铃铎或者施舍一些铜钱给小孩,充满生活气息;寒山与拾得着普通僧人服饰,面带笑容,显得朴实无华,平易近人;达摩尊者是一副胖和尚的模样,面带笑容,颇为亲切,腰上绑着坐垫与两只草鞋,双手提着裤管,赤脚踩在浮在江面的芦苇之上,生活气息浓厚;“牧女献糜”中刻有一头身体强健的水牛,牛脊骨结结突起,低下头向右扭动,仿佛在发着脾气,下一秒就会冲到人的眼前,这些只有对日常生活进行认真观察才能雕刻出来。侏儒力士们均筋腱毕露,孔武有力,有的做吹口哨状,有的歪头面带微笑,有的正在扮鬼脸,有的面带苦相仿佛不堪负重,匠师们将现实中那些生活艰辛的劳动者,通过侏儒这一典型形象清晰地传达出来,极富民间生活情趣。

(三)娴熟丰富的雕刻技术

东西塔上运用深浮雕、浅浮雕、沉雕、线刻等技法令画面充满立体感,层次丰富,虚实结合,巧夺天工,将石雕与建筑完美结合在一起。

宋代绘画是我国绘画艺术的高峰期,写实的画风已经确立,东西塔雕刻的风格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写实成为其最主要的特色之一。东塔须弥座上的佛传故事图总体都是偏向写实主义的,不论是对人物面部手足、衣帽服饰,还是对动植物、山水的刻画,都精心雕琢,将现实生活中的元素融于雕刻之中,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创造出熠熠生辉的画面。这些佛传故事雕刻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刀法精细,刻画出栩栩如生的画面。如“逾城出家图”(图4),表达了悉达多太子逃出王宫出家的场景,太子骑在马上,腾空而起飞离城墙,后面站着一名侍者。太子身体向前倾,表现了立志出家修行的毅力,马四周布满卷云,与城墙形成曲直的视觉对比,特别在手部这种小细节的刻画上,艺人们雕刻得十分细致。其他如东塔的观音像头戴宝冠,项挂璎珞,背后刻圆光,把菩萨亲切慈祥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东西塔人物众多,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宋代人物画的特征,线条柔和,气韵生动,匠师用自己娴熟的雕刻技术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幅独具魅力的艺术作品。

(四)稳中求变的构图法则

艺术的创作总是离不开构图,须弥座上的佛教故事人物有多有少,有的复杂,有的简洁,为了描述好这些故事情节,构图极为重要,在雕刻时要处理好图像中人物和配景的主次关系,就需要对画面进行合理的布局。

东西塔须弥座上图样的构图主要分为三种类型:①对称构图,②三等分构图,③太极形构图。对称构图具有稳定、平衡的特点,图中各个部分相互辉映,如“金鹿代庖”“斗勇金毛”“天人赞鹤”“玉象剃塔”等均采用这种构图方式。三等分构图也是经常被使用的形式,特点是将故事的主体放置于画面中间,其他元素放在两边,以左中右的形式来处理画面的主次关系,如“毗蓝诞瑞”“雪山苦行”“耶舍现通”“独角大仙”等,当然,也不是单纯的按照左中右进行布置,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有些画面采用太极形构图,类似道教的太极图案,如“双狮戏球”中的两只敏捷的狮子构成“S”型围绕着绣球(图5),韵味十足,画面既平衡又灵动,其他如“二龙抢珠”“逾城出家”“钵降火龙”等也接近于太极形构图。

四、东西塔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

泉州东西塔雕刻艺术有着独特的风格,是在不同的历史和民间文化相互影响之下形成的,将佛教与儒、道思想相互融合,在继承了传统思想基础上既有民众精神上的诉求,又逐渐趋于世俗化,因此雕刻上呈现出多变的风格和样式,蕴含多种文化内涵。同时,福建经历了中原文化的多次迁入,泉州又是与海外交流的重要地域,东西塔雕刻必然具有多元文化之特色。

(一)佛教内涵

塔作为佛教的产物,是佛教徒礼拜的神圣之物,原本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宣传佛法,而东西塔是由了性和守净两位僧人主持修建的,势必具有浓厚的佛教义理和妙胜的宗教内涵。东塔代表东方婆娑世界,被赋予了镇国家之邪乱赐名“镇国”,西塔代表西方极乐世界,具仁德得长寿赐名“仁寿”。东西塔上庄严的佛像、慈悲的菩萨、神态各异的罗汉以及高僧等,无不传达着佛教的精神,如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妙音菩萨、香积菩萨、东北方菩萨等,均代表了佛教的义理与含义。因此,东西塔雕刻具有浓郁的佛教精神和内涵。

(二)道教内涵

东西塔虽是典型的佛塔,但也具有道教风水学的含义。泉州又称“鲤城”,传说古时候的泉州老城区犹如一只鲤鱼,东门似鱼嘴,东湖如宝珠,整个地形为“鲤鱼吐珠跃龙门”的造型,象征吉祥如意。但是,位于泉州北面约50公里的永春桃城形状像张大渔网,兜头朝鲤鱼盖下。为了放出这条高跃的鲤鱼,于是民众就建造两座高大的石塔,并在塔上雕刻众多佛教人物,以求这些神灵能发挥神力,刺破渔网,永保泉州幸福安康。

(三)世俗化内涵

唐宋以来佛教逐渐世俗化,被赋予了更多的民风民俗,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节日庆典、超度亡灵活动等,均与佛教紧密地糅合在一起,平民普遍相信因果报应,于是想要通过建造佛塔而获得福报,因此泉州佛塔的建造都有许多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积极参与,东西塔也不例外。

东西塔雕刻大量取材于民间百姓的生活,便于宗教思想的传播,宗教形象被赋予了更多民间的视觉特征,地方化、世俗化的审美意识得到普及,许多雕刻都具有生活气息和当时平民的审美特色。如“三兽渡河”“萨诃朝塔”“金露代苞”等,还有一些佛菩萨以及罗汉圣象,均富有现实生活气息。

五、结语

泉州东西塔雕刻艺术是多元文化的物质外化形式,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意蕴,均被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虽然这些人物、动植物、山水等形象是为了更好地突出塔的主体特征,但并非全都是为了欣赏,而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东西塔上琳琅满目的雕刻作品让我们见识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基因,也为匠师们巧夺天工的技术所叹服。这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宗教、建筑于一体的艺术作品,也是极具研究价值的材料,泉州东西塔雕刻是中国雕塑史上一个耀眼的瑰宝。

猜你喜欢

菩萨泉州雕刻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On art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
佛像面前的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