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都灵国家电影博物馆的设计与应用

2020-11-13周翔宇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参观者博物馆空间

周翔宇

(博洛尼亚美院,意大利 博洛尼亚 40126)

一、博物馆设计的变革

博物馆的设立与其发展变革是人类对人类这一种群科学人文的记录与保护,是对自然万物的珍藏与总结。而与之对应的博物馆设计,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人类对人造产物从合理化、美观化到以人为中心化的重要表现。

博物馆萌发于人类收集珍藏意识的确立。早在距今一万年至四万年前,史前人类——智人,已有收藏锐利的石料和易燃木料的习惯,以便应对突发的打猎和生火需求,这也为后来人类与普通动物区分开来,提供了前提条件。

4000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统治者就开始对奇珍异宝进行搜寻和珍藏。直到公元前三世纪,统治者亚历山大逝世之后,他的部将托勒密·索托因存放这些罕物珍宝在亚历山大里亚城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并聚集天下各科学者在此研究,使帝国当时的科学艺术造诣达到世界顶峰,其中有藏书馆、生物园、研讨场所,还有专门保护珍品的缪斯神庙。“博物馆”(Museum)一词便源自于希腊语的mouseion,此时的博物馆更像是供奉神的神庙兼具储物聚会功能的场地,缪斯便是指供奉主管艺术与科学的缪斯女神。缪斯神庙也被后世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这座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缪斯神庙于公元5世纪毁于战火之中。

原始的博物馆属于一种个体行为,有收藏喜好的富人与贵族收集稀奇珍品将其放置于独立的房间中供自己欣赏,但有时孤芳自赏难免过于单调,于是便慢慢的开始带亲朋贵客们参观与炫耀。但此时博物馆并不是一个公共公开的空间,仅限于极少部分拥有特权的人群团体可以参观,更没有陈列和展示设计等概念,只是单纯的凭个人喜好而做简单的陈设和保护,一般置于陈列架上和普通的收藏柜中。

17世纪后期,伴随着人类对文化和科学的重视,现代意义上的博物馆已初具雏形。18世纪英国一位名为汉斯·斯隆的内科医生,他是一位收藏家,一生收藏了七万多件奇珍与艺术品。为了使其藏品能够完好保存并永不分散,于是他决定将其所有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王室接受了他的捐赠,并根据汉斯·斯隆爵士的遗嘱,1753年英国国会批准建立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也就是所谓的大英博物馆。其间陆续接受捐献与整理藏品,1759年正式对公众开放,并且配有同行导游。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共的大型博物馆,为普通人进入这精彩纷呈的博物馆世界打开了大门。值得一提的是1793年8月10日,法国卢浮宫在法国大革命群众和议会的不懈努力下正式对所有公众开放,这对世界各国大博物馆的社会化影响巨大,对从贵族宫廷的私人收藏场所转化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博物馆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图1 博物馆安托内利尖塔外观

>图2 尖塔横截面

>图3 三层大厅平面图

>图4 观影体验空间:冰箱里的影院

此时的博物馆的陈设模式简要分为纵向推进、年谱式以及壁橱式。一般还以展示展品为主,并没太多考虑到观者的体验。外观设计大多采用旧场地改造,因地制宜或变废为宝,在外观设计上并没有太多的突破。但其内部空间的布局方式一般采用中轴对称式,并已关注到博物馆的空间实用性和功能范围。

近现代博物馆更是承担着记录过去、反映现代和发展未来的艰巨职责,所以在工业技术完善,经济基础富足的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更要肩负起社会的教育、记录和公共休闲空间的责任,趋向于现代化、专业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外观造型不仅需要天马行空的创意更需要考虑到环保和新型材料的运用。策展方案和布展方式更需推陈出新,空间的展示方式开始向非线性过渡,空间的动线也变得更为开放,高科技多媒体技术来辅助陈展更增加了趣味性。所以在注重精神文化提升的当下甚至是未来,一个彰显特殊并且不落俗套的博物馆设计显得更为重要。

二、意大利国立电影博物馆的概况

都灵被称为意大利的“工业左岸”,是欧洲最大的汽车产地,著名的世界十大汽车制造商菲亚特集团和世界顶尖设计公司宾尼法利纳(Pininfarina)等都诞生于此。但不为人知的是,电影这一艺术媒介诞生之初,都灵就是意大利民族电影的工业中心。意大利国立电影博物馆(“Museo nazionale del Cinema”下文简称“MNDC”)便因缘际会坐落于此。

MNDC发展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重要、资料最丰富的电影博物馆之一,博物馆设立于都灵的地标性建筑安托内利尖塔(Mole Antonelliana)内,安托内利尖塔高167.5米,是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亚历山德罗·安托内利(Alessandro Antonelli)于1863年设计,因当时政治原因和历史动荡,几经波折终于在1897年落成,并成为当时世界最高建筑物,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砖石建筑(20世纪中叶塔尖经过钢材加固,因此不再视为纯砖石结构)。尖塔外观类似独特的纪念碑形状,这一新古典和新哥特式融合的怪异尝试是设计师安托内利典型的折衷主义的设计风格。(图1)

尖塔起初只是为犹太人集会而设计的教堂,直到1941年历史学家和收藏家玛利亚·阿德里亚那·普罗洛(Maria Adriana Prolo)女士开始收集一些主要藏品,为最初的电影艺术博物馆设立奠定了基础。次年,对此很重视的都灵市政府在当时的尖塔内为普罗洛女士的电影藏品设立出专属的陈展空间。

MNDC有了安托内利赋予的华丽外表,普罗洛赋予的精神,而最后赋予其灵魂的是瑞士景观设计师弗朗索瓦·孔利诺(François Confino),以极富想象力的手法巧妙地将陈展空间与尖塔原始的结构融为一体。使MNDC脱颖而出的是孔利诺不同寻常的内部陈展设计。MNDC的馆长阿尔贝托·巴尔贝拉介绍说:“这是一座奇妙的博物馆,因为它的馆体是纵向的。这就迫使电影博物馆的设计师们要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革新的手段来设计这一奇特而复杂的空间结构。”(图2)

在设计师孔利诺的巧妙设计下,现今整个陈展的面积达3200多平方米,分上下5层,首层为票务处和周边商店等公共服务空间;二层是电影考古馆,作为科普电影相关知识的场所,主要讲述了电影的发展历史和电影相关文物介绍;三层是一个恢宏的参观者共享大厅,这个视野开阔的中空大厅被誉为博物馆的心脏,原为教堂的圣殿大厅,四周还分布着由十个小厅构成的开放式体验空间,开放空间供游客自行休憩和探索各种电影之美(图3、图4)。通过酷似胶卷形状的螺旋楼梯可以到达第四层的电影机械馆,这里主要展示了电影拍摄的过程和后期制作、特技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技术;第四层往上便是绕着塔身而建的临时展区,可通过一个类似盘旋胶片绕塔的画廊坡道由下至上地参观展览。

MNDC的整个陈展空间分区明确,交通动线划分科学,使参观者在观展的间隙不时的都能发出对于展区设计巧妙的惊叹,真正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到。

三、国立电影博物馆的设计语言与分析

(一)地理位置和登塔体验

博物馆作为城市中艺术与文化的传承空间,选址是其建设过程中最首要的步骤之一,也是使博物馆与城市产生共鸣关联的起点。MNDC建立于原本城市地标建筑安托内利尖塔的内部,这座石塔在未成为博物馆之前,已经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其尖塔的图案也印在了意大利欧元2分硬币上,由此可见其作为地方地标的重要性。博物馆建立于地标塔身之内,壮观的外形和便利的交通让游人不经意之间便想进入博物馆一探究竟,从而使得其功能性得到最大化,也为博物馆建成后的观展人数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

>图5 观光电梯与穹顶

>图6 博物馆主要大厅与观影躺椅

>图7 坡道式临时陈展区

将富有历史意义的巨大塔身作为博物馆的外观,符合这一座历史工业名城的城市逻辑,博物馆的空间也会成为城市肌理的投射与延续。

博物馆自身从某种意义上便是一座传递城市精神的艺术作品,好的建筑外观与选址可以为博物馆提供源源不断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如MNDC因为是一座高耸的塔楼,在建设内部陈展空间的同时,百米的高度也被完美地利用起来。参观者可以搭乘一座透明全景电梯在59秒内由下至上地穿越整栋建筑,到达塔身85米处的平台。观众不仅可以在观景电梯内动态俯瞰整个展馆精妙的展览空间,还能在天台上眺望远处冰雪覆盖的阿尔卑斯山和弥漫着欧洲工业革命氤氲的都灵市的全貌。乘坐玻璃电梯迅速穿越神秘的穹顶并直达塔顶平台那种豁然开朗、恍然如梦的奇妙体验简直胜过展品电影本身所带给人的奇幻魅力。(图5)

因为这一特别的选址让MNDC不仅是一个公共教育的中心,更是从另一个高度来体验这座城市的阶梯。游客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观展者,观展者也就从另一个角度变成了体验这座城市美景与建筑的游客。建筑外观与内部展览空间相辅相成,自然完美地融入这座城市之中,来过一趟都灵城,便记住了一座博物馆。

(二)丰富的互动体验装置

电影是现实生活和人类幻想完美结合的情感净土,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将视听享受直接传达至受众的内心深处。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曾说过:“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细品之下,是否恍然间觉得电影这一强大的媒介和博物馆所传达的思想有些许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共通之处?

传统博物馆多以展柜配以文字方式来陈列展品,而电影博物馆如果只是简单的陈列电影相关道具和播放电影片段难免缺乏趣味性容易使参观者走马观花。MNDC在传统的图文展览、电影文物和珍贵历史电影片段展示之余,更多的是利用高科技数字化技术的交互装置让参观者能够亲自感受幻灯片电影的光影变化以及各种电影制作背后的原理,例如,参观者可以在镜头前感受自己在电影里飚车、开宇宙飞船甚至同电影主角并肩作战体验抠蓝技术,或者通过还原电影的前身幻灯片动画等让参观者在各种透镜和孔洞之间观察,观众手动给机械供电观察其变化,这类交互性展示就好比启发式教育,让参观者自行感受其变化进而理解背后的光学原理。博物馆对参观者传递信息不再是单向,而是以观者视角为主,引导其与展品互动,唤醒其求知欲。

对于博物馆陈列设计,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依靠实物展示这一手段来给予观众信息,应该更多地倾入可提升展览趣味性及观众观展热情度的非实体展示及互动装置,从而更好地增强大众的理解力并达到启发的目的,使其在参观过程中由静态转为动态,使信息传递由单向变为双向。策展人应当思考如何积极地将交互设计理念运用到博物馆陈展中。

(三)奇思妙想的观影体验,沉浸式游览

都灵国家电影博物馆(MNDC),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或许它不是一座常规意义下的博物馆,对于空间场域美学的应用和交互体验式的陈展让其成为一个更贴近休闲娱乐的特别场所而不仅仅是一个受教育的第二课堂。我觉得它是一个喜爱电影或者研究电影的专业受众的朝圣学习之地,但更是普通受众的休憩享受的“室内公园”。

位于博物馆中心的是一个巨大的礼拜堂(三层),恢宏的大殿内摆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耳边两侧有音响的红色躺椅,参观者可以躺在躺椅上看两块巨大的长方形银幕上播放的不同的影片(图6)。每隔一段时间会有激光把璀璨的星空、宇宙的星座映射在大堂的穹顶上,并伴有宇宙混沌开启、空灵的音乐出世,创造出光影交织的奇幻氛围,躺在躺椅上目睹着关于这光影魔法的一切也许比让参观者单纯地看展品来得更加的震撼人心和更有温度。

而四周环绕着代表各类电影风格的十个小礼拜堂。原初设计的各小礼拜堂,成为不同类型电影的趣味展示空间,有的怪诞空间让人可以坐在马桶上看奇幻片、钻进老鼠洞里看《猫和老鼠》、在美国西部风情酒吧看西部片、翻着实验室里各种玻璃瓶和试管找科幻片、坐在上个世纪装扮的温馨客厅里烤着壁炉和家人一起看喜剧,甚至还可以舒服地躺在玫瑰帷帐包裹的大圆床上看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屏幕放映的爱情片。

过于专业性的陈展和直白的表达,难免给普通受众带来乏味的情绪,但通过有目的选择、排列和展示,对电影和道具再次组合和诠释的“再情境化”所达到的对艺术、场景和文化的重塑让参观者仿佛深入其中,沉浸式的陈展方式,让游客不再只是纯粹的参观者,更是探索者、演员、作家和观众。一座创造性的博物馆,不仅可为参观者提供参观学习的空间,更应该为参观者提供休闲与交流的机会。重视创造博物馆特殊的休闲功能,是培养大众对博物馆形成特别的文化依赖的最重要一点。让陈展多元化从多个维度发展,博物馆也会变成城市的“会客厅。”

(四)因地制宜,丰富的展示空间布局模式

MNDC独特的内部纵向空间,外立面虽然有特色,但内部空间作为展示空间就面临着平面面积不够大和如何在一定的叙事逻辑下设计布展的难题。

MNDC内部展示空间,一层为开放式公共服务空间,是包括票务、博物馆商店、游客等候休息区和咖啡厅在内的融合空间。二、四层采用比较传统的线性的串联式布局。因为二层作为正式进入陈展区的过渡主要展示了电影的历史沿革,需要一定的历史时间顺序来叙述;而四层根据塔身形状为了给中庭大殿一个完美的穹顶视野,依然采用环形的陈展空间设计,这样才能使中庭得以中空,并且也是以陈设电影相关静态资料为主并配以交互装置,所以顺序性的串联式陈展布局可以将展品进行很好的展示。第三层则是灵活的混合式布局空间,参观者可以自行选择在大殿的躺椅上休息,或是进入到环绕周围的主题展厅里去,抑或是线性的绕着周边展厅一个一个地参观。是一个开放式的展厅和综合媒介,在混合式布局内,灵动随心的空间打破了原本的空间关系。以自由组合的方式,使空间的动线不再固定,展现出更多的可能性。参观者可以在空间内独立规划路线,具有随机性和自主性,迷宫式的路线会给游览参观增添许多乐趣和意想不到的视听体验。因此,当今混合性布局模式也成为博物馆空间设计的主流。

值得一提的亮点是四层往上,绕着塔身建造的如电影胶片一般的螺旋陈展坡道,在这由下至上的坡道上,也设计陈列了内容丰富的展览,这一空间作为临时陈展区(图7),每个季节或不同节日所展出的内容都不一样:有关于同一部电影的场景策划;有关于不同电影但统一主题的片段或海报资料展示;甚至还有电影之声的电影配乐展,从大殿领一个耳机,当参观者沿路走到每一部电影前,耳机里就会响起与之相关的电影配乐。这些惊心动魄抑或是曼妙动听的配乐享受,让参观者在影音的世界里徜徉,这种真实且发自内心的感动让人不由想起了让-吕克·戈达尔的名言:“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理”。

坡道式临时陈展区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藏品的流通性和对参观者的吸引力,并且相对独立简单的区域设置,使其在更新展览主题和设置展品时不会影响到永久馆藏的展区。因此即便是见证历史的博物馆也需要新鲜的血液,而顺应时代潮流的临时陈展区能将不一样的展品带入博物馆使其展览主题变得更为鲜活且弥新。

四、结语

“博物馆”这一概念已经悄然间彻底变化。艺术品不再只陈列于方盒中,而是在一个更加多元甚至虚拟的世界里。博物馆不是孤独的珍岛,而是一个保存人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性网络,更应该是人类的文化客厅甚至是宝贵的社交和学习场所,在里面我们能感受到轻松和快乐。

博物馆外观设计可以是旧场地改造,也可以是重新建造的一个城市艺术建筑,但关键是要具有自己的文化属性,与生活的结合并关注当下社会风潮,为创作提供新的发展方向。博物馆建筑表面的变化能体现出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尊重当地的传统并与之结合才能显得自然而又历久弥新。

而在许多国家新建的博物馆中,时常过于注重营造建筑的外部形态,而对内部陈展空间没有根据展示手段和展览的类型进行深谋远虑的规划,可能会造成博物馆内部展示空间并不适应博物馆的布展主题。由于缺乏一个良好的舞台,没法将展品主题很好的诠释,这势必严重影响展览的质量。以MNDC为鉴,注重展区内容的设计。每个空间都有利用价值,充分的利用每一个细节因地制宜,巧思的创新设计便会从中体现。

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方式已经开始向非线性过渡,空间动线的开放应该让陈展方式更加多变并向多元化创新。如都灵国立电影博物馆一样,应内外相结合充分地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和表现手法以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亦即科学性、趣味性、专业性、艺术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应尽可能采用完美的艺术形式和高科技交互式参观体验来提升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力和广泛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博物馆设计的最好诠释和展览布局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参观者博物馆空间
最美的蝌蚪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博物馆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关上手机再看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