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大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
——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2020-11-13刘晓亮李硕楠孟萍莉

唐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考研动机毕业生

刘晓亮,李硕楠,孟萍莉

(河北经贸大学 商学院,石家庄 050061)

当前我国的大学本科教育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却逐年上升,由此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考研成为他们谋求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2015年以来,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呈高速增长态势。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统计,2015年报考人数为165万,2020年报考人数则首次突破300万,高达340万,5年的时间报考人数翻了一番还多,且在此期间每年基本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19年增幅比例最高,达到21.8%,增幅比例最低的2016年也达到了7.3%。研究生报名人数的快速增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的研究报告显示:在相同的“考研热”大背景下,“双一流”院校大学生选择考研主要基于职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大学生选择考研主要基于就业的需要。除此之外,考研弃考率居高不下、盲目考研、无价值的考研选择也是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有效解决地方高校大学生考研中的诸多不良现象,地方高校如何更加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基于此,本文通过专业调查问卷平台——“问卷星”在线答题的方式,以河北经贸大学2017级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考研动机及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为确保回收的答卷数据具有代表性,本次调查问卷共选取了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等18个专业具有考研意向的600名大学生,其中男生200名,女生400名,共回收问卷562份,回收率达93.67%,有效问卷535份,有效率为95.19%。然后,将调查结果通过“问卷星”自带功能制作柱状图,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地方高校大学生考研动机分析

通过问卷得到的大学生考研动机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考研动机

(一)就业压力

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上升,企业的招聘门槛也水涨船高,毕业生就业竞争愈加激烈,考研成为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与“双一流”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因此选择考研的比例更高一些,甚至部分高校的考研率高达80%以上。由图1可以发现,高达68.22%的大学生考研动机来自“就业压力”,远超有其他考研动机人数的总和,这足以说明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高校连续多年的扩招,加大了地方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尤其是现代社会正在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用人单位如何在众多求职简历中选定所需人才,学历无疑起到了“敲门砖”的作用。另外,学历越高往往意味着收入越高,通过考研提升学历自然而然成为地方高校大学生的首选,而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对未来市场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加剧了这一考虑[1]。

(二)职业发展和晋升需要

高校的不断扩招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逐步提升,不仅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自身竞争优势减弱,也使很多大学生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落差。麦可思研究报告显示,2015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内读研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达到77%,而2015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学历未提升人群)的就业满意度为68%。由此可见,读研人群的就业满意度较高。因此,追求更高的学历,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晋升前景,是大学生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由图1可以看到,12.29%的大学生选择的考研动机是“职业发展和晋升的需要”,这与“双一流”高校众多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比较接近,他们往往对未来发展有更好的职业规划和预期。提升学历与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和晋升前景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是考研成功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这似乎成了当下大学生群体的共识,毕竟更高的学历对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术追求

国家开设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是培养高素质研究型人才,保持国家科研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此国家每年对高校都有数以亿计的经费投入,这极大地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尽管如此,在研究生扩招之前,各地方高校每年的考研率并不高,绝大多数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是出于对学术的追求,希望能进一步深造,将来能为国家的科研服务。但是自从20世纪末研究生扩招以后,大多数地方高校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正逐渐脱离对学术的追求,这在哲学、历史、伦理学等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科和专业表现尤为明显[2]。由图1可知,仅有10.17%的大学生的考研动机来自“对学术的追求”,数量明显偏少。再加上国家对地方高校和“双一流”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严重失衡,地方高校不具备“双一流”高校那样富有竞争力的科研优势和资源,其本科教育往往以应用性和职业性为主,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四)对专业不满

专业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效果和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方向综合作出考量。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广受诟病的高中应试教育模式使得大多数高中生只重视分数,难以对自己的兴趣和未来职业方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而且很多家长对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未来就业趋势不太了解,也无法给孩子提供有关专业选择的有效建议,使得部分学生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专业,考入大学后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虽然很多大学推出了入学一段时间后可以重新选择专业的政策,但是会对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等有一定要求,每年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如愿,未能如愿的大学生只好硬着头皮去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因而跨专业考研自然就成了这部分学生的最大希望。图1显示,4.82%的大学生考研动机是对所学“专业不满”,在所有考研动机中排在第4位。尽管跨专业考研与报考本专业相比难度更大,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这部分对所学专业极度不满的大学生却毅然选择报考其他专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导致考研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五)从众心理

连年升温的“考研热”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比如每年都有同一宿舍多名同学、兄弟俩、姐妹俩,甚至母子俩、父子俩同时考上研究生的新闻见诸报端,身处象牙塔内的大学生更是被浓浓的考研氛围包围着。在身边同学、亲朋都在考研的潮流裹挟下,部分原本没有考研打算的大学生也跃跃欲试,加入考研大军,当然这部分学生考研成功的概率比较低。由图1可以发现,2.9%的大学生考研动机是由“从众心理”引发的。考研是关系大学生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生选择,只有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综合实力以及家人是否支持等要素来作出理智的决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跟风考研,有可能是白白耽误功夫,同时丧失提前进入社会历练自己的机会。

(六)其他

除了上述五种考研动机之外,影响大学生考研的动机还有很多,例如:名校名师的吸引、大都市的诱惑、陪男朋友或者女朋友考研、通过考研增加综合知识,等等,不一而足,不过具有这样考研动机的人数较少,占比仅为1.6%。从个人角度讲,每个大学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无论基于什么样的考研动机均属正常,但理性而科学的考研动机,更应该是出于对学术的敬畏,对将来成为“高、精、尖”学术人才或高层次应用人才目标的奋力追求。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

本次除了对河北经贸大学2017级本科生的考研动机调查外,还对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见图2。影响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因素有多种,主要集中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并且各种因素之间既有独立又有交叉,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考研意愿。

图2 大学生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逐步提升

纵观古今,促进人类发展的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成功唯有依靠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别重视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相关部门也根据形势需要不断推出研究生招生、培养、就业方面的改革措施,国家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每年都会给予大量经费支持。在当代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和国内外形势愈加复杂的态势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层次进一步提升,在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看来,考研成功不仅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好的就业岗位和理想的职业发展前景,而且可以获得社会更高的认可度。再加上大众媒体和自媒体的广泛报道和宣传,选择考研似乎成了大学生尤其是地方高校大学生改变命运的一个跳板[3]。由图2可以看到,33.75%的大学生在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中选择的是“社会因素”,占接受调查大学生人数的1/3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和“双一流”高校大学生相比,无论是在就业、出国,还是在考公务员、选调生等方面都不具有优势,考研被认为是除了高考之外,另一个相对公平的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选择考研的比例较高。

(二)高校对考研群体的大力支持

考研率被认为是除了就业率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因此,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考研的引导,甚至出现了个别高校“为考研而生”的现象。地方高校相对于“双一流”高校而言,在国家资金支持力度、知名度、大学生就业渠道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通过提高考研率获得社会认可也是无奈之举。地方高校为鼓励大学生考研,为他们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聘请校内外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为他们提供个性辅导、在学校图书馆或者教室专门开辟出“考研空间”、允许大学生假期免费在学校住宿等。有的高校还规定考研成功的同学可以不受补考或者挂科次数限制而顺利毕业,甚至以考研政策为指挥棒,忽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基本任务,改变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把学校变成“考研基地”。凡此种种,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考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图2显示,17.22%的大学生在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中选择了“学校因素”,说明他们是因为受学校考研导向的影响走上了考研之路,这也比较符合该年龄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家庭对子女考研的不断鼓励

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下准备考研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父母正值中年,家庭负担较轻,短期内不需要子女参加工作养家,这就为子女考研提供了物质保障,毕竟大学生选择考研不仅意味着三四年内无法赚钱自食其力,而且还会有一些考研辅导费、资料费、住宿费、交通费等方面的支出需要家庭负担。另外,选择考研的大学生其父母思想相对活跃,对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就业竞争态势比较了解,也更懂得在精神方面给予子女考研、继续深造的正确引导[4],从而鼓励自己的子女追求高学历。当然也不乏存在攀比心理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逼迫子女考研。图2显示,6.23%的大学生在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中选择的是“家庭因素”,说明这部分受访对象的父母对子女考研存在一定的影响。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得到父母的支持,无疑是大学生考研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个人对读研价值的认知和对人生规划的思考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基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将考研作为人生一大奋斗目标。有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实力作出准确定位,对考研的决定、报考城市、报考学校和报考专业都有合理的规划,并且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顽强的毅力,能够根据自己制订的考研计划一步步走向胜利。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年龄已经达到成年,但是心理成熟度却不高,无论是在考研决定,还是在报考城市、报考学校以及报考专业等方面都很纠结和彷徨,甚至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被动选择考研,这种情形下往往成功率极低。每年研究生考试时都有接近10%的大学生弃考,大多属于上述情况。由图2可以看到,42.80%的大学生在考研意愿的影响因素中选择了“个人因素”,说明基于自己本心选择考研的大学生占比较高,但是这里既有主动型考研也有被动型考研,而无论是哪种情况,既然自己决定考研,就需要在考研备考中全力去拼搏,不留遗憾。

三、对策及建议

(一)政府应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确定合理的研招规模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和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切实解决他们就业时出现的学历歧视、学校歧视、性别歧视以及户口歧视等不合理现象,力争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支持他们利用法律手段应对求职中出现的各类歧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合理的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金制度,以减少外部因素对大学生考研选择的影响。引导媒体对“考研热”现象进行客观报道,淡化学历对求职的影响,帮助那些非出于本心选择考研的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确定合理的研招规模,适当控制以理论研究为主的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规模,扩大以实践研究为主的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缩减学历提升后“性价比”不高专业的招生指标,增大社会急需专业,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等的招生比例[5]。在不断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研究生考试难度,鼓励那些真正为了学术研究和继续深造的大学生考研,引导那些迫于就业压力等原因而选择考研的大学生战略性放弃,帮助他们积极提升实践能力,以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二)学校应提升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正确引导考研风气

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培养质量,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建议教育行政机关制定高校评估标准时,降低大学本科毕业生初始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和考研率的考核比重,重视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考核,因为就业满意度指标最能直观反映高校的教学成果,最能真实体现高校的教育质量。地方高校应根据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增加实训、实习环节中的实践练习,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鼓励和支持那些本心想继续深造、立志投身科学研究的大学生制订考研计划,为其做好考研心理辅导和专业指导,并提供贴心的后勤保障服务;对于那些受外部因素影响被迫考研的大学生,也要做好思想工作,使其逐步增加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家庭应充分尊重子女选择,不强加干预

家庭作为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补给站,对其决定是否考研的影响较大。父母必须充分尊重子女考研或是就业的选择,不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孩子的选择横加干涉,更不要盲目攀比,逼迫子女作出偏离其本心的选择。父母要充分意识到,孩子已经成年,有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和自由。毋庸置疑,天下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希望孩子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切忌打着“为你好”的幌子越俎代庖。毕竟子女无论是选择考研还是选择就业,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才能达到目标。父母只有尊重子女的选择,并做好子女的坚强后盾,才是真正“为你好”,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实现人生目标和理想。

(四)大学生应尊重自己的内心,并做好职业规划

大学生如果选择考研,就应该制订详细的考研计划,对考研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考研观,对报考学校、报考城市、报考专业以及导师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端正学习态度,要有吃苦精神和顽强的毅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以达到研究生录取的标准。再次,要坚持锻炼身体,考研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难坚持下来。最后,需要协调好在学课程和考研课程的关系,协调好课外娱乐和学习的关系,协调好自己与学校、家庭以及亲朋之间的关系。如果选择本科毕业后就业,也要制订就业计划。要提前了解社会需求和目标岗位的要求,在专业学习中夯实理论基础,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水平,并力争考取目标岗位需要的资格证书,以便在未来就业竞争中获得先机。总之,大学生无论选择考研还是就业,都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基于自己的综合实力作出理智判断,同时制订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为未来之路指明方向,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猜你喜欢

考研动机毕业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我的考研故事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