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建构与解读

2020-11-13马景惠任庆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矩阵

马景惠 任庆伟

(1.吉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吉林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长春 130012)

“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是一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它服务于“怎样办好大学和如何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的回答。“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因此,“‘双一流’建设不能盲目照搬世界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一流‘中国标准’逐渐将中国标准融入到世界标准中去”。[2]“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大学文化是大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流的大学文化对‘双一流’建设至关重要。”[3]因此,大学特色文化则是这一“中国标准”的重要内容。

1 识别:大学特色文化基因概念与组分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具有物质性(存在方式)和信息性(根本属性)双重属性,是生命基础构造和性能的决定因素;大学文化是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及其建筑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等教育的使命在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一所大学的特色文化基因通过组分的改良、氛围的营造和精神的传承,极大提升其文化品位,是一流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一流学科的生存依据、持续发展和创造创新的根本动力。

将大学文化建设纳入“双一流”建设大局必须以红色文化基因为根基,以传统文化基因和时代文化基因为养分,服务于大学文化本体的成长。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必须“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而这“四个服务”则具体落实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一管理体制。因此,要将这一管理体制落实到实处,则必须扎根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优良传统,不忘革命初心,必须从中国五千年文化传承中汲取营养,不忘文化本心,同时,还必须从当下的时代潮流中汲取能量,不忘审时度势。

因此,笔者尝试围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建构起中国大学特色文化的基因图谱,并让这一图谱通过大学文化的不同构成要素表达出性状,从而在理论上服务于高等教育文化理论范式的完善,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内源性动力。同时,在实践上将大学文化建设落实到具体可见、实际可操作的事务、行为和制度,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之使命,进而推动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能力的提升。此外,从全球层面看,将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时代文化三者有机统一于大学文化建设,有益于革命道路、革命文化、革命精神等红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有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普及度和新时代生命力的彰显,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前世界多元文化等时代文化元素的融合与相互促进。

2 图谱: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行”

在“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基因充分体现为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优良作风在高校思想政治领域应用,亦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在大学文化中的具体转化,亦即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成功转化(知识应用能力)、注重人际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注重“吾日三省吾身”的自警自律(个体行为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5]涵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具体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6]在大学特色文化的语境里,这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则具体化为五个方面:一是师生有差别的平等,与“讲仁爱”相对应,即在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上,崇尚知识传递意义上的秩序与对等;二是以学生和学术为根本,与“重民本”相对应,即在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的多重文化主体中坚持以学生主体为根本,在政治、行政、学术、监督等多元权力主体中坚持以学术权力为根本;三是以诚实守信为做人之本,与“守诚信”相对应,即将诚实守信作为考试、学术研究、日常交往的基本行为规范;正义是人们道德准则之上的是应做之事、应履之权与应尽之责,因此,大学文化层面的正义应当是各主体以各司其职形式尽作为学生(教师)、作为公民和作为人的多重身份类型的权利与责任,此为四,与“崇正义”相对应;五是承认差异性与多样性、共存性与交融性,对于思维方式既要强调差异和矛盾,也要强调共性和一致,对于事物发展既要面对矛盾和冲突,又要追求秩序和稳定,对于矛盾解决既要斗争和消灭,又要调和和交融,[7]把“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异”作为群体行为准则,与“尚和合、求大同”相对应。

时代文化在本文中我们特指当代积极的主流文化或趋势,是文化在新时期所凸显出来的新型特性的同义词。在这个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过渡的转捩点上,“随着以大数据为基石的人工智能的进步与应用,智能时代已经到来,它们将彻底改变未来的思维方式、商业模式、产业结构和社会构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颠覆性的影响”,[8]人类文化体现出了极大的融合性、冲击性和创新性等时代特征,开始更加注重交叉融合、团队协作、领导力与创造力等。在大学文化的语境里,这些时代文化基因则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叉融合,这里既包括不同大学之间的文化融合,同时还包括大学与非大学组织、人类文化与非人类“文化”(一种存在区别于另一种存在的特质)之间的融合,亦即单一形式的物质或非物质成果将不是大学文化创新的主流形式;二是以团队协作创造新型文化,这里既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通有无、学生与教师之间教学相长、“生教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之间的分工协作,这是文化交叉融合主体选择,亦即个体的单一努力将不是大学文化的创新的主体类型;三是大学文化的目的开始集中于文化主体领导力和创造力的训练,体现为结果导向的“逆潮流”,亦即传统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抑或熏陶指向学生专项技能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升、等诸方面,当然包括领导力和创造力训练,而当下的大学文化则要迎合智能时代的需要,着眼于领导力和创造力一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新环境适应力和未来社会的生存能力,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给予人的是尽量少而精准的结果,而不是不加分析和思考的素材的堆积。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清“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行”因素,如表1所示。

3 性状: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列”

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行”的遗传学意义在于凸显大学的中国个性,是我国大学区别于其他国家大学的特征所在,是内在的决定性因素。而国内大学与大学之间的个性文化基因则与每所大学自己的独特发展历史相勾连,表现为潜行于精神、内化于制度、外化于行为的诸多层面,亦即大学特色文化性状,这正是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列”的遗传学意义。

前文述及,大学文化是具有特定主体、空间、内容和特征的群体文化,而这种文化具体由哪些要素构成,则是一个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关键问题,则需要回到文化这一原初的社会学概念。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这是学界的概念共识,而争议正是存在于构成要素的差别,这一争议主要有四个流派:一是波普诺认为包括符号、价值观、规范、约制和物质文化,[9]二是蒂奥认为包括物质文化、知识与信念(认知成分)、规范与价值(规范性成分)和符号与语言(符号象征成分),[10]三是谢弗认为包括语言、规范、奖惩和价值观,[11]四是马克思认为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12]

对比四者差异,以要素的完整性为依据,笔者分析认为,马克思关于文化要素的构成最为合理,这一因为,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要素中,其物质文化与其他三者具有同质性,其精神文化是意识形态的狭义文化,与波普诺的符号和价值观、蒂奥的认知成分和符号象征成分及谢弗的语言和价值观具有同质性,其制度文化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和人际关系准则,与波氏的规范与约制、蒂氏的规范性成分、谢氏的规范和奖惩具有同质性。

因此,笔者认为,大学文化的一般构成,主要包括大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部分展开(如右图所示),物质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环境(涵盖校园基本建设与人文景观、校园大众传播媒介)和校园文化活动(涵盖知识型校园文化活动、娱乐型校园文化活动)两大要素、四子要素,制度文化包括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特殊风俗和特殊制度四子要素,精神文化则包括理念、传统、校风和精神四个要素,而这一切则内化为校训一个核心要素。

表1: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行”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理清“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特色文化的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值得说明的是,图中的“列”因素注重于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即由校训为中心,经过三层逐步衍生为具体的可见事物或行为。而无级差的、逐条可见事物或行为的才是大学文化的具体载体、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的表达形式,这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综合以上分析,并结合图1,我们可以理清“双一流”背景下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列”因素,如表2

4 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建构

通过第二部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行”的一般表达为aij=[a1j,a2j,…,aij],其中第一层级i=3,第二层级i=12,第三层级i=11(对应因素如表1所示);

通过第三部分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列”的一般表达式为aij=[ai1,ai2,…,aij],自精神文化层始,第一层级j=4,第二层级j=10,第三层级j=29(对应因素如表2所示)。这样我们依据行列层级建构起三个矩阵:

表2: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列”因素

我们称之为理念矩阵,服务于顶层设计,亦即大学文化通过不同的精神体现、理念定位、传统继承和校风发扬四个方面而潜隐在下,体现为无形的理念,而这些理念则可以围绕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三大统括的、上位的文化维度进行完善和发展,进而为大学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顶层的理念设计。

我们称之为价值矩阵,服务于整章建制,亦即大学文化通过工作制度、人文景观、特殊风俗、标识物、校园文化活动等十个方面而物化在外,体现为有形的可见事物或行为,而这些事物或行为可以围绕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尚和合、求大同、团队协作等十二个文化维度进行完善和发展,服务于党(团)建工作等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大学文化创新度和包容度衡量。

我们称之为操作矩阵,服务于执行落实,亦即大学文化通过《大学章程》、典礼仪式、教学实验、水石文化、社团活动、各类学术沙龙等二十九个方面而外化于行,体现为可执行和操作的具体事务,而这些事务的可以围绕知识应用能力、诚实守信之本、“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群体行为规范等十一个维度进行完善和发展,进而为大学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执行方案和落实路径。

该矩阵模型的应用主要有三:一是服务于大学特色文化创新,亦即通过290个交叉组合因素的优化与改良,以单因素突前方式带动多因素渐次推进,实现大学特色文化的创新、进步、发展与创新,进而推动大学整体文化实力的提升。如:第三层级矩阵第一列 i1是从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11个方面优化和完善《大学章程》,进而实现制度文化的创新;第三层级矩阵第五列 5j是从《大学章程》、特有节日、典礼仪式等29个方面落实以学生和学生为本,从而实现重民本这一传统文化基因的优化。

二是服务于进一步的定量研究,亦即在各构成要素权重系数、数据化调研基础上,通过矩阵运算求得其值,进而定量比较和分析高等教育整体或一所大学的文化力,从而实现国家软实力、高等教育教育水平抑或大学整体或文化实力的精准衡量、把握和定位,服务于国家文化和教育事业决策。

三是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和方法的尝试,可以将“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大学特色文化基因矩阵的推演思路嫁接到中等教育等其他教育领域、政府或企业其他组织或群体、“双创人才”培养等不同研究视域中去,抑或缩微至某一大学的特色文化或大学的某一文化类型,从而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应用。

随着政策背景变化、科学技术推动、大学治理结构完善等环境条件的变革,势必会引起大学文化的主动适应性或被动调节性变迁,届时,前述的基因矩阵则也需要因势适时做出增减、优化或调适,这当时笔者后续研究的着眼之点。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矩阵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矩阵
矩阵
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