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贺捷表》中探寻钟繇小楷的特点

2020-11-12杨利平

关键词:楷书

杨利平

摘要:纵观楷书书法的发展历史,钟繇可以算是开山鼻祖了,在汉以前主要是以隶书为主,汉末以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审美和实用两者间的碰撞,使得书法艺术向前发展,钟繇在楷书上的贡献在历史上是有着很重要的地位的,世称“正书之祖”。而从钟繇众多的书法作品中来看,笔者认为《贺捷表》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前段时间写此帖许久,于是有了自身感悟,想从此帖中来说明一下钟繇小楷的特点。

关键词:钟繇   楷书   贺捷表

一、钟繇小楷艺术形成原因

1、时代背景

三国时期,魏国为中原腹地东汉以来经济最发达地区。魏国都城位于洛阳,自东汉定都,此两百年来一直都是政治文化的中心。汉末战乱,北方一直遭到破坏,政治文化亦是如此,北方为了统一不得不采用武力,曹操为了战胜袁绍,广纳天下人才、名士,尤其汝南、颖川、荆州名士,皆被曹操罗致麾下,而钟繇正处于曹魏时期,自然受到曹操重用,但是处于这样的背景下,战乱不休,来往的战书,往来书信繁多。在这种战乱情况下,书写十分紧急,心情紧张,可能书写时没有太多讲究,因而受到隶书和时代的影响与需要,楷书应运而生。

钟繇在中国楷书书体发展史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他生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卒于三国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祖父钟皓,父亲钟迪。张怀瓘《书断》中曾记载:“祖皓,至德高世,父迪,党锢不仕。元常才思通敏,举孝廉、尚书郎,累迁尚书仆射、东武亭侯。魏国建,迁相国。明帝即位,迁太傅。繇善书,师曹喜、蔡邕、刘德升。”从张怀瓘话中可知钟繇书法学于曹、蔡、刘此三人,笔者认为上述三人为钟繇的书法形成的主要原因。钟繇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从《三国志·魏书·钟繇传》中可知,繇年少时曾随祖父瑜至洛阳,路遇相面者,曰:“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遂行,不远,过桥时马惊果然落水,几乎溺死。此举正应证了相面者说的话,自此后,祖父便格外爱护繇,供其学费,使其接受良好的教育,也正是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才使得他在官场上屡屡受到提携,在书法上也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2、真伪鉴定以及收藏情况

钟繇《贺捷表》,又称《戎路表》,一般人们都习惯称其为《贺捷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九日,钟繇得知蜀将关羽被杀,难掩心中喜悦,于是写下了《贺捷表》 。表是大臣上书给皇帝的一种文体,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世多以此表是钟繇上书给曹操的。

关于钟繇《贺捷表》是真还是假这个问题,历史上有诸多书法大家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宋代欧阳修在《集古録跋尾》中记载,认为此表为伪。与其同时代的秦观在

《淮海集》中所述,亦是支持其观点。还有董逌在《广川书跋》中写到因此帖风格面貌,疑为其为伪。北宋政和七年,宋黄伯思写下两段跋语,辩驳欧阳修之观点,认为《贺捷表》为真。黄伯思之跋语收录于《东观余论》此篇文章中。由于认为此表有真有假,故不知孰真孰假?笔者以为黄伯思所说应属实,因钟繇所处地位倘若此表为假,岂为后人安能学之?此帖能广为流传,天下人人学之,如若为伪,岂不人人学的为假。李宁在钟繇《贺捷表》考中亦记载此帖曾被收入宣和内府,为《宣和书谱》记载的唯一一件钟繇的书法作品。该帖在南宋孝宗帝时刻入《淳熙秘阁续帖》。及至明清时,又刻入《玉烟堂帖》、《式古堂法书》等,可见此帖的重要程度。

3、家族、师承关系

从现存古代文献和书论中世称钟繇为“正书之祖”,但未提及其家中亲人是否习书,笔者认为钟繇书法之精应不是继承家法,而为师承。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记载了:“颖川钟繇,魏太尉;同郡胡昭,公车征。二子俱学于刘德升,而胡书肥,钟书瘦。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書,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此段文中记述了繇学之于刘德升,而刘德升善行书,故繇亦能行书。唐初虞世南在《书旨述》中记载:“钟太傅师资德升,驰鹜曹、蔡,仿学而致一体,真楷独得精研。”该文中亦说明繇学书于刘德升、曹喜、蔡邕,取各家之长,成其楷法,后世仿效之。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记载:“扶风曹喜,后汉人,不知其官。善篆、隶,篆小异李斯,见师一时。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采斯、喜之法,真定《宣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可知曹喜、蔡邕俱善篆、隶,繇之小楷之法今观之,亦知出其于何处耶!

4、个人主观原因

虽说钟繇书法不是承袭家学,但他凭借自身的努力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相传钟繇痴迷于书法,为了学书而掘坟。一日在卫誕处见东汉蔡邕的书法便爱不释手,钟繇向韦誕讨教蔡邕笔法,卫誕不许,卫誕卒后钟繇挖开了其坟墓,取得了蔡邕的书法。上述可知,钟繇的一生在政治上取得了很多成果,受到了众多统治者的认可和任用,而且他的文艺成就突出,书法让后世称绝。从此种说法上听来觉得很荒谬,但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钟繇对书法的热爱,在书法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钟繇自谓精心学书三十年,“每见万磊,皆书象之。”故之书,“点如山颓,滴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在三国前还未有此痴迷书法之人。《书断》称钟繇为“秦汉以来,一人而已。”钟繇的名言:“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在当今社会仍被很多人拿来用,因钟繇所处时代之关键,处在古篆、汉隶在实用领域逐渐被时代淘汰,而钟繇正是这个时代最关键的人物了。钟繇上师承蔡邕,下开启逸少,从隶书中开新体正书。从书法追求说应首推钟繇,其“流美”之说,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大的意义,使得书法从实用这个层面慢慢往审美方向发展。

二、钟繇小楷艺术风格

1、宽博朴茂

从上述内容可知,钟繇小楷的特点是很丰富的。梁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记载了:“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上述文字中说到钟繇小楷茂密,实为朴茂。因钟繇所处在汉末曹魏时期,这个时代本以隶书为官方书体,迫于战乱,钟繇便将其隶书蚕头燕尾省去,或者藏住,于是就有了繇之小楷,因而钟繇小楷中带有浓厚的隶意。

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写到:“平谓横也。茂谓际也。”此句话中横平,亦就是所谓平画宽结谓之宽博。下面我们从钟繇《贺捷表》的作品图片分析来看看其小楷的宽博之美。如图1,该图中我圈出了几个横画偏长的字“言”、“戎”、“兼”等横画长竖画短,很明显为隶书的结构特点,横式拉宽,显得宽博。或许你会觉得是否只是巧合,容我再找一组,看是偶然出现,还是整幅作品都是此面貌?

从图2作品中可以看出横式还是拉的很宽,显然是受到汉代隶书横画宽的影响,所以钟繇的小楷中带有隶书遗意,图2中的“知”、“征”、“长”、“晃”、“并”等字形结构宽博,整体字形偏扁,此特点实为钟繇小楷的特征之一。

2、隶趣古拙

中国书法字体发展是从篆书、隶书、行书、草书、楷书五体,为何说钟繇小楷兼有古拙之气呢?试想钟繇师从曹喜、蔡邕,而此二人擅长篆书和隶书,则钟繇亦会写篆书。习篆书之人讲究篆籒气,有此则有古意耶! 《贺捷表》小楷的隶趣也很明显我们对比图片来看如图3。

图中画圈处的字“闻”、“欣”、“庆”等字左边收笔处微微向左上方挑出,此为隶书的意味。钟繇所处的时代,楷书还未成熟,受到隶书的影响是很正常的,所以此作品带有篆书的古拙和隶书的趣味性。《衍极》谓:“魏、晋相承,善学隶古,莫如钟、王。”说明钟繇善隶书并兼古意。

三、钟繇小楷技法分析

1、结构:自然之趣

钟繇此篇小楷结构上宽博扁势,大小错落·摆动变幻较大,兼有行书的行气摆动。南北朝时虞肩吾《书品》中说:“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而“繇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工夫与天然是古代书法审美的一对范畴,是书法家艺术的外在表现。说钟繇天然第一,意即取法造化,从自然万物生发,自然天成与万物接洽。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说 :“夫书造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上述所说之意就是书法从大自然中来,要重视自然之趣。而钟繇天然第一与此处“书造于自然”不谋而合,之然之意趣甚妙。

2、章法特点

有行有列。从《贺捷表》第一页两行介绍,整体字上下左右排列很整齐,这个很明显能看出。如图4。

字形大小变化强烈,对比非常明显。第一行右边变化规律为从大到小再到大,第二行左边为从小到大再到小再大,两行开头大小对比强烈,末尾处左右相差不大,为此篇作品增加了动感和变化,这正是吸引我之处!

再来看第三行、第四行、第五行,依然遵循有行有列基本规律,有行有列,横与横左右基本上对齐,竖与竖之间亦基本成一条直线,这说明钟繇开始使此书体有别于隶书,形成一定的楷书规范,因此表是上书于皇上,更要显得庄重,不能像行押书似随意。如图5。

第六行、第七行、第八行则开始有行无列,挥洒自如,左右参差错落,字与字之间距离时远时近,动感极强,好似行书一般。此三行左右字的位置呈一定的斜度,则为左边高右边低,列无对齐状态,动静结合矣!如图6。

第九行、第十行、第十一行行气十足,左右幅度摆动极强,此三行俱为先往右再往左,动态之感与前面静态成鲜明的对比,笔者认为钟繇写到此处心情十分激动,按捺不住内心之喜悦。正如孙过庭《书谱》中写到:“达其性情,形其哀乐。”书法家写字不是用简单的笔画堆砌而成,实为用自己的文化修养传达个人性情,所以才能将书法称为艺术。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槪》中说的更为具体:“书,如也,如其学,如其志,如其才,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即“字如其人”。所以笔者以为作者写到此处时,必定心情激昂,遂形成此种具有豪情万丈的书法形势,堪称奇才啊!如图7。

第十二行、十三行为最后两行,此处最大的特点就是字与字之间的间距,右边第一字间距比较大,称为疏,左边落款处特别密,疏密对比明显。清邓石如《论书》中记载:“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这里所说的疏密对比便是空间节奏。它包括结字和章法两层含义,笔画的上下或左右拉开距离,感觉可在哪里纵马奔驰,而处于茂密之地却又风都吹不進来,如何才能达到此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有这几处原因:一是间距,二为线条之穿插等。间距就是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不难理解,因作品中线条较多,为了对比,把一些线条(字或行)的距离处理得很紧密,另外一些处理得比较疏朗。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手法。有个别特别的书法家,例如黄庭坚和祝允明,他们甚至把一些线化为点,密密麻麻地堆在一起,造成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穿插是在字的内部和行与行之间的空间进行的。它是控制字内白和行与行之间行气的重要手法。线条穿插密集的地方,其留白的空间就很少,没穿插的地方,空白比较多。这样也就造成了一种疏密对比的关系。这在字的内部,为了调整重心或平衡,调动字的形态,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作者对这方面是花费很多心思的。几乎每一位较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穿插方面的理解。行与行之间穿插一个是增加联系,一个是破空,这最后的目的也是为了造成对比。只是相对其他方面来说,它所造成的效果弱了一些。

书法家们正是以对比的手法,创造出强烈的节奏感,以此增强字形结构的趣味性,使作品整体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所以我们在创作中对字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一定要做到有疏密,有对比,这样才能打破平板、划一的状态;要做到有起伏、有对比,才能彰显线条的变化。各种因素在作品中既矛盾又和谐,最终达到了均衡。书写者既注意黑的部分-――字形笔画的密处,也注意到字画问及行间之白的疏处。黑处要精心布置,而白处――字里行间的布置也须措置得宜,使疏密有致。如图8。

结论

1、个人之影响

纵观钟繇的一生事迹,小时学书勤奋之至,仕途中亦较顺畅,为中国书法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笔。繇于国之贡献,于后世之贡献,可谓大矣。身处现当代这个时期中,由古代的画院进入到偌大的展厅,书法作品展示方式已经改变,说明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在此时代中向我这般学习钟繇书法的人,不胜枚举。现在很多人学习书法,仅重形似,大多不是写出来,而是描摹出来,这便失去了书法的神韵,变成了照葫芦画瓢,只看样子是否相似。唐代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他的书法宽博有力,字精气神十足,汝可猜想颜鲁公学谁之书?当是书法史上有名的大家,二王也!看鲁公之书法实难看出学于二王,但鲁公得其二王书法之神,神韵十足,不像现在很多人学书,样子对了就高兴的不得了,殊不知去古甚远矣!明董其昌在《畫禅室随笔》卷一·评法书中写到,虽赵文敏亦于元章叹服曰:“今人去古远矣。”意在说明今人学书缺乏古人的神韵,更丢失了学习书法的那一份自然气象,今人将书法学死了。

幸在书坛上所遇钟繇书法,在迷茫中觅得知音,所以后世学习钟繇小楷之人,繁多,都为了获得繇书法中天然之美。

2、社会之影响

在当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中,都说可以用电脑敲字为何还要写毛笔字?笔者认为中国书法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不能丢。习近平主席倡导要文化自信,一个国家如果连自己的传统文化都不要了,何谈兴国,何谈强国?幸而像钟繇这样的书法家的存在改变了现在这样的社会的看法,使得中国人捡起了属于中国的精华。如若把传统文化丢弃,等于把中国给丢了。有人曾说:“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要使国强必须兴文化,复兴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样来说,像钟繇这样的书法大师的出现,给当今社会学习书法的人提供了丰富的宝藏。我深爱学习钟繇书法,喜之书法中的情,更爱这样自然书写之心境。

参考文献:

[1]刘涛.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M].江苏教育出版社.

[2]晋唐楷书研究[M].荣宝斋出版社.

[3]姜澄清.中国书法思想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

[4]邓石如.论书[M].

[5]孙过庭.书谱[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書画出版社.

[6]刘熙载.艺槪[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7]张怀瓘.书断[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8]陈寿.三国志·魏书·钟繇传[M].中华书局出版社.

[9]何海林.贺捷表[M].上海辞书出版社.

[10]欧阳修.集古录跋尾[M].吉林文史出版社.

[11]秦观.淮海集[M].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12]黄伯思.东观余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

[13]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4]董逌.广川书跋[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5]虞世南.书旨述[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6]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7]萧衍.观钟繇书法十二意[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8]郑杓.衍极[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19]虞肩吾.书品[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20]蔡邕.九势[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21]董其昌.畫禅室随笔[M].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猜你喜欢

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亦论“以行入楷”
清·傅山论书句
图说书法
楷书
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