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正畸治疗中应用微种植体支抗的现状研究
2020-11-12丛芳樊静丛蓓
丛芳, 樊静, 丛蓓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生活水平及审美水平的提升提供的物质基础,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口腔的美观及其呈现的状态[1]。口腔正畸治疗是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改善口腔状态及满足人们对口腔美感需求的一种方法,但是其治疗的成功性直接取决于正畸支抗的力度及承受的情况。长期以来支抗常被用来抵抗口腔正畸矫治所产生的反用力的结构,传统手段主要包括横腭杆、Nance弓、固定舌弓、唇挡等,但这些方法舒适感低,不利于口腔功能行使,更不利于口腔卫生维护,需要患儿对医嘱的绝对遵从性,且难以避免支抗牙的少量移动,不易控制,加之儿童对医嘱的遵从性差,因此正畸效果难以保证。在这一背景下,种植体支抗出现,它在牙槽骨中基本不会发生移动,对患儿依从性要求低,因此临床上迅速发展和传播。尤其是微螺旋种植体支抗的广泛应用和大力推广,种植体支抗已经开始成为最简洁而且有效的支抗手段。
1 种植体支抗的临床应用
1.1 推磨牙向远中 应用传统支抗技术,很难实现磨牙的远中移动,即使实现,其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前牙的唇倾。而种植体支抗不但可以在前牙不动的情况下远移磨牙,而且效率高,不需患者配合,治疗进程容易控制。Yamada等[2]在用微螺旋种植体远移24颗上颌磨牙。把微螺旋种植钉以邻牙为轴倾斜20°~30°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的根尖区域。用头影测量和模型分析评估磨牙的远中移动。结果24颗上颌磨牙平均远中移动2.8 mm,且未出现切牙前倾,下颌骨顺时针旋转,牙根吸收之类的副作用。
1.3 内收压低前牙 应用种植体支抗可以使后牙矢状位置不动,拔牙间隙全部用来内收前牙,最大限度改善凸度。常采取计划是拔出4个第一前磨牙,将种植体植入每侧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以下为常见需要压低内收前牙情况。
(1)开唇露齿:开唇露齿是一种常见的牙颌面畸形,指由种原因导致的唇不能自然闭合,前牙过多外露的现象[6]。开唇露齿与牙齿、颌骨和唇的长短、姿势等多种因素相关。传统治疗方法“摇椅形”弓丝只能内收前牙、升高后牙,而前牙的垂直长度没有减少,上切牙切端垂直位置没有上提[7],有些甚至因前牙内收的“钟摆”效应,牙齿的切端垂直位置反而降低,尽管上唇随上前牙的内收而内收下降,但改善开唇露齿的治疗效果不佳。
陈馨等[8]选取18例开唇露齿正畸治疗患者,分为实验组(前后3枚种植支抗)9例和对照组(传统Nance弓支抗)9例。测量比较治疗前实验发现使用前后牙区3枚微种植体支抗,对上前牙内收、压低及控根作用均强于传统强支抗,能有效改善开唇露齿。
2 微种植体支抗初期稳定性和成功率的影响因素
2.1 微种植体支抗表面有无螺纹 研究发现有螺纹的种植体呈现更高的成功率和软组织适应性。Kim等[17]把无螺纹组和有螺纹组的微螺旋种植体植入猎犬口中。用形态计量学分析记录骨结合。结果显示,(1)有螺纹组组的骨结合率更高。(2)有螺纹组组对软组织适应性更好,种植体周围出现环形和垂直两种类型的牙龈纤维组织;而无螺纹组仅出现与种植体平行的牙龈纤维。
2.2 微种植体支抗的长度 据文献显示,微种植体支抗的长度是影响长期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长度与长期稳定性成正相关。Sarul等[18]用一组年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20~29岁)的健康男性来评估影响微种植体支抗成功率的因素。每个患者均植入6 mm和8 mm两种微螺旋种植体,且被随机植入下颌骨的左右象限。实验结果显示:8 mm的正畸微螺旋种植体的长期稳定性明显高于6 mm的。
2.3 微种植体支抗的植入角度 Petrey等[19]用来自3个公司的230个微种植体支抗以不同的深度和角度植入合成骨复制品中。结果显示,(1)微种植体支抗的植入深度与成功率成正相关。(2)微种植体支抗与皮质骨成90°的方向植入时,稳定性最高;与力线成倾斜角度植入时稳定性降低。
2.4 微种植体支抗植入位置 Moon等[20]回顾209例正畸患者的480个正畸微螺旋种植体病例,并将其分为两组。第一组:青少年(n=108,10~18岁);第二组:成年人(n=109,19~64岁)。植入部位由上下颌的第一前磨牙到第二磨牙分成3个牙间区域。用χ2检验和多重逻辑回归分析法处理病例数据发现:正畸微螺旋种植体的总成功率为83.8%。正畸微螺旋种植体移位多发生在前1~2个月,90%的植入失败发生在4个月内。性别、年龄、下颌骨、植入的左右位置对正畸微螺旋种植体的植入成功率无明显影响。仅有正畸微螺旋种植体的植入位置在患者的成功率中产生明显差异。
2.5 植入骨情况 研究发现皮质骨和和松质骨对种植体支抗初期稳定性方面有重要影响[21-22]。Marquezan等[22]从牛盆骨取52块新鲜骨。由骨类型(耻骨或髂骨)和有无皮质骨分成4组。用微型电脑断层扫描成像技术评估骨小梁的厚度、数量、间隔,骨体积密度,骨密度,皮质骨厚度。然后将直径1.4 mm,长6 mm的微螺旋种植体植入,通过其可动性和拔出所需要力评估其初期稳定性。组内比较显示:缺乏皮质骨或骨小梁密度低时,初期稳定性差。且皮尔森相关测试发现:骨小梁厚度、数目、密度,骨体积密度,骨总密度均影响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
3 微种植体支抗植入的安全区
微种植体植入时若不考虑“安全区”,微种植体可能会伤及周围神经血管,距离邻近牙根过近影响支抗稳定性,或者破坏了邻近牙根的牙周膜从而影响邻近牙齿的行使功能。Poggio等[23]通过实验研究为临床医生确定了微种植体支抗植入牙槽骨根尖安全区的解剖地图。他们发现上颌骨近远中方向: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的腭侧区域骨量最多,结节区骨量最少;颊腭方向: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的区域骨量最多,结节处骨量最少。下颌骨近远中方向:第一二前磨牙间区域骨量最多,尖牙和第一前磨牙间区最少;颊舌向第一二磨牙间区域骨量最多,尖牙和第一前磨牙间最少。Chaimanee等[24]发现对于三类不同骨类型的患者根尖区骨量有明显差异。经过试验发现:三类不同骨面型人群上颌植入安全区在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之间;下颌在第一二前磨牙之间和第一二磨牙间。
4 结论
通过微种植体支抗在推磨牙向远中、矫正中线不齐、内收压低前牙、压低牙齿等4个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微种植体支抗初期稳定性和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了微种植体支抗植入安全区的概念,梳理了微种植体支抗在正畸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正畸微种植体支抗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