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争议漩涡里的女性30+

2020-11-12

武汉广播影视 2020年10期
关键词:题材职场

胡 言

随着《三十而已》与《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热播,女性30+话题的热度达到了近几年以来的巅峰。

女性群像剧在国内有着怎样的发展源流?大热的《三十而已》又存在着哪些缺憾?未来的女性题材,又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向阳而生?

本文采访了6位编剧及相关从业者,试图从内容创作者的专业角度,尝试帮您梳理属于30+女性泛娱乐市场的脉络。

万万没想到,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最爆红的内容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运用于对30岁女性的称谓:姐姐。

《三十而已》兼具收视与热度,众多剧中桥段以及UGC内容在短视频平台实现了病毒式传播,《乘风破浪的姐姐》里的“无价之姐”舞蹈更是引发了众多的模仿,包括《三十而已》的几位女主演。这两部剧综内容相互之间的推波助澜,让女性30+成为时下最热门的社会话题。

伴随着超高热度和赞誉的,同样也有争议。

有网友指出,《三十而已》里对于女性独立的书写,依然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传统窠臼:

王漫妮的独立意识非常拧巴;最受观众喜爱的顾佳,更像是一个标签化的人物,悬浮在现实生活之上;而“写作小白”的钟晓芹,第一次写小说,版权收入竟然过百万。

林有有这样工具性角色的出现,更是让刚刚燃起的对女性价值探讨的苗头,重新被引回传统的“打小三”套路。当然,《三十而已》的男性角色同样凄惨,他们成功以“渣男天团”出道。

编剧猫尾尖儿坦言,她期待的优秀女性题材,是纯粹讨论女性现状的内容,不用围绕男性来讨论女性,而是首先从一个女人而非妻子、妈妈的视角出发,来探讨女性的生活。

“我希望这样的角色,能把老公、儿子放置在到商场的寄存处”。但是,国产女性题材,离这样的理想还有多远?

走向前台的女性30+

位于社会金字塔上层的顾佳,是里外一把手的全职太太,身为奢侈品柜姐的王漫妮已经步入大龄“沪漂”行列,而嫁给事业单位铁饭碗老公的钟晓芹,则象征着大多数普通女性。《三十而已》再次以群像戏的方式,展开了不同身份背景和不同生活环境下女性的故事书写。

实际上,在剧集领域,塑造女性群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产物。编剧木羽谈到,“女性群像剧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一直都是一个非常稳定的剧种”。

在国外,美剧《绝望主妇》《欲望都市》为人所熟知。在国内,早在《欢乐颂》出现之前就已出现类似剧集,例如2013年由李小冉,马苏,刘涛主演的《今夜天使降临》。

但真正让女性群像开始受到平台与制作方的重视,始于《欢乐颂》与《我的前半生》的大热。这两部剧的成功是女性群像剧能够获得庞大流量与话题,成为当下热门题材的里程碑之作。

《欢乐颂》在一众古装IP剧里杀出重围,是近几年来第一部使用女性群像而大获成功的剧,剧中最有人气的女主角安迪,其年龄被设定为30+。它的成功也意味着,这种多人物且交织的叙事结构与戏剧冲突能够博得观众的喜爱。

而在《我的前半生》里,无论是罗子君还是唐晶,她们都已属于实实在在的30+女性范畴。并且,它再一次证明了30+精英女性形象对于观众的受欢迎程度。无论是她们的工作能力、感情观,甚至是穿搭,都能够成为剧集出圈的话题来源。这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着在创作和营销女性群像题材的固定范式。

女性30+热度不断攀升的背后,本身是观众、平台、制作方、内容产品生态以及演员之间不断互动之后产生的结果。

最重要的变化来自观众结构本身。30+未婚女性群体的扩大与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二者之间呈现相辅相成的态势。同时,在当下,女性不仅仅拥有可观的消费能力,同时也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自发传播者。

“经济能力与话语能力的增强,让30+女性开始走向前台”。编剧桃乐西认为,女性在社会结构里的地位上升让平台方与制作方开始重视对女性题材的挖掘。

同时,政策的变化也促使平台和制作方将注意力转向女性题材。编剧木羽认为,诸如“限古令”的出台让古装IP受到了更加严格的限制,而女性题材涉及情感、婚姻、育儿、职场等诸多强话题领域,使其成为制作方用以取代古装IP的最佳替代选项。

在编剧机仔看来,女性30+题材本来就是主流题材,但在前几年经历了“莫明奇妙的消失”。这和统治荧幕的女性演员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前几年霸屏的女演员要么参演古装IP,要么走的是扮嫩的青春路线,导致30+这个年龄层的女性形象严重缺位”。

但在现实主义剧集不断抬头的今天,包括像袁泉、姚晨、童谣这样的实力派演员逐渐重回大众视野,这些女性演员的自身经历与角色之间,对于助推女性30+的话题热度形成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

种种变化,也使得创作者更多地转向女性题材创作。编剧孟婕强调,30+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极易与当下广大普通观众的心理产生共情作用。创作者找到了社会里存在的共性现象,以一个较为戏剧化的人物呈现出来,而这些现象恰恰是广大女性观众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和思考的问题。

“虽然顾佳这个形象面临一些批评。但《三十而已》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依然是顾佳。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人物本身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共情”。

反过来,这些女性形象在产生之后,又会反作用于观众本身,产生一定的“榜样和示范效应”。

戏剧文学专业出身的姚钧译认为,当前荧幕里的30+女性形象,倾注了创作者的女权主义精神,使得这些女性形象成为现代都市女性群体心目中“当代女性”的范例。

“这种理想化后的精神慰藉,也使得30+女性形象为主的影视剧有更大的概率成功出圈”。

独立抑或幻象?

同样显著的事实是,从开播到完结,《三十而已》的口碑经历了一个不小的滑坡。

我们可以从历来作为口碑风向标的豆瓣瞥见观众态度的改变。《三十而已》在开播时有8.1分,而在完结时已跌至6.9分。

许多观众发现,都标榜女性自信独立的《三十而已》,缺乏更坚实的内容基础来支撑剧集试图传达的独立女性态度。

在采访中,许多编剧谈到了标签化这个概念。《三十而已》里的顾佳这个角色,成为了标签化后的独立女性新蓝本。

《三十而已》放大了顾佳这个人物比较强悍、完美的一面。因此,我们看到“顾佳为儿子打家长”“顾佳扇小三耳光”这类由极致化的戏剧冲突构成的话题,能够很快在微博以及短视频平台快速发酵,实现出圈。但这些很爽的桥段也会造成人物内核的“空心化”。

木羽提到,作为编剧,“我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当然首先要估计到她比较标签化的东西,但同时也要估计到她是一个人,她作为一个30岁的女性也会面对困惑,甚至是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木羽认为,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其实可以成为国内创作者的参考。女主角米琪从一个家庭主妇成长为一位单口喜剧演员。同样是出轨,米琪被出轨后虽然看似与过去诀别,开始独立生活,但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她依然会有许多迷茫时刻,“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她是一个完整的人而非单纯的标签”。

相比之下,《三十而已》里的王漫妮这个角色,反而在贴近真实这个维度上胜过顾佳这个角色。王漫妮的故事,可以称作大龄女生奇遇记,其人设与《北京女子图鉴》《上海女子图鉴》存在相似之处,都是透过欲望与现实的碰撞呈现出大龄女性的纠结感。

标签化的另一面,是女性故事结构的固化。《三十而已》对男性角色的探讨,最终都会被引向“渣男”的归宿。同样,对女性追求自由的表述,也变得扁平与单一。离婚似乎成为标榜女性独立的必经程序。

“银幕女性一直没有跳出离婚为解放自我的结局,离婚已经变成了一种表现自由的固定形式”,猫尾尖儿认为,这样程式化的处理方式,削弱了人物带来的思考。国内女性题材对于女性成长的刻画,似乎已经形成了“渣男/小三-离婚-走上人生巅峰”的价值链路。

对女性真实困境的浪漫化处理,是《三十而已》另一个被主要诟病之处。姚钧译认为,荧幕里的30+女性往往会被赋予许多“理想属性”,从而淡化或是轻松解决了真实生活中的尖锐矛盾点。

就拿顾佳来说,现实生活里的家庭主妇,无论是否是一位高学历、高情商的学霸,面对养老、育儿等琐事时,都会表现出家庭生活里慌乱的一面。但我们很难在顾佳身上看到这种真实的慌乱。“似乎现实生活中的家庭主妇,全都成了反面教材”。

真实困境被浪漫化后,剧集能够带给观众的反思力度便受到了稀释。机仔表示,以往的国产女性题材,其实有很多剧都对女性面临的困境进行了探索与思考,无论这种困境是来自于职场还是家庭生活。

“实际上,当年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反映了女性面对的家庭暴力,《女人不再沉默》反映了女性不得不面对性骚扰,《红蜘蛛》甚至谈到了女性犯罪的话题”。

相比之下,《三十而已》通过林有有这种工具角色引向了对一部分女性的舆论暴力,这样的故事走向使得前期故事带来的热度讨论失去了应有的锋芒与意义。

提升剧集的真实底色,依赖于创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与把控。核心是避免太过于生硬的人物和情节来推动故事的发展。一旦那些困扰千万女性的现实困境只是通过一个“一个转折点、一个人,就突然一切迎刃而解”,就会滑向制造爽点的边缘。

桃乐西提到,一些优质的日剧往往能够非常精准地把握生活细节。例如《倒数第二次恋爱》这部剧中,女主角被设定为一位已经45岁事业有成、但对恋爱不抱希望的中年女性。

“剧中的叙事笔触非常平淡。中年人的人生没有特别地跌宕起伏。一个人在工作中也会经常遇到不顺利,需要通过努力、权衡、纠结才能完成一件事情,因此诸多的无奈、牺牲、取舍、孤独都能够让观众从屏幕的另一端感受到”。

这恰恰提示我们,我们在当下并不缺少讲述女性独立的形式,而是缺乏真正能够支撑这个精神内涵的扎实内容。这恰恰是当前国内主打女性主义旗号的影视内容存在的通病。

不止于女性30+

批评本身,亦是为日后的创新开辟新的空间。

“创作者们先生产出一个优质的内容,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讨论的热潮,而不是反之。这恰是文艺作品的力量”。在孟婕看来,《三十而已》为内容产业挖掘女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其实站在立足真实的基石之下,笔者相信,对于女性题材的挖掘依然是一片蓝海。而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女性题材的创新路径已经渐渐清晰。

首先,我们要在拓宽对女性的多元化理解基础上,强化对不同的女性群体的挖掘力度。

目前国内影视内容对于女性题材的挖掘依然集中在30+女性群体,但在国外,对于不同年龄层女性题材的开拓已经相当成熟。在韩剧、日剧、美剧中,40+女性题材剧已相当常见,英剧甚至已经挖掘50+女性的生活样态。

而在国内,关注大龄女性的社会心理其实具备相当深厚的基础。这从微博网友大开“脑洞”,策划由陈数、俞飞鸿、袁泉、曾黎演绎四个不婚主义大龄女青年的四十岁生活故事《淑女的品格》掀起的热议便可见一斑。

更进一步则是淡化年龄的标签。桃乐西认为,“现在很多人还是很传统地认为30岁是区别女性年轻与否的一个坎儿,而未来随着价值多元化,我们的影视内容去探讨女性时,这种以年龄定义女性的方式或许会被淘汰”。

其次,突出职场环境要素,从而提升女性题材的内容质感。

一个观众不太熟悉的行业,与一位能力强大的女性角色相结合,它们之间的碰撞往往能够俘获用户的注意力。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女性+职场类题材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出圈。编剧木羽认为,英剧《公关》(Flack)、韩剧《迷雾》以及今年爱奇艺的独播剧《怪你过分美丽》都可以归属在这一题材范畴之下。

“《怪你过分美丽》其实走的是大女主+都市职场环境的结合。女主角具备了一些古装IP剧中女性角色的‘开挂属性’”。剧中,秦岚饰演的莫向晚是一位披荆斩棘的“铁血”经纪人。《怪你过分美丽》没有加入过多的感情戏码,放大了职场戏的比例,反而获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可。

因此,未来女性+职场这条创新路径会着重在女性的职场环境上呈现出更加新颖的差异性。

再次,挖掘诸如女性+悬疑等垂类内容,拓展“她题材”边界。

去年大火的美剧《致命女人》其实便是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女性群像剧。而在近期,已经有多部女性+悬疑题材剧集密集上线。包括郭涛、杨子珊主演,Angelababy特别主演的《摩天大楼》;宋佳、喻恩泰主演的都市情感悬疑剧《白色远光》;由几位年轻演员出演的女性密室悬疑推理迷你剧《女孩们在那年夏天》等等。

今年以来,《十日游戏》、《隐秘的角落》等悬疑剧相继走红,爱奇艺设置迷雾剧场更是试图稳定和扩大悬疑题材受众群体。对于平台的剧场运营者而言,悬疑剧已经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剧种。而女性与悬疑之间的碰撞,使得悬疑题材极有可能成为女性题材创新的下一个出口。

最后,不以爽点和猎奇为视角,真实讲述女性困境,是实现真正现实主义女性题材创作的必由之路。

机仔和桃乐西不约而同地提到了90年代末的一部TVB制作的港剧——《鉴证实录》。

在《鉴证实录》里,陈慧珊饰演的女主角宝言同样是一位与顾佳相似的学霸职场精英,但单身的她,也会因相亲被同事八卦指摘,导致她恼羞成怒。这种细节的背后便透露出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真实困境:无论一个女性在职场中如何优秀,她都会因为单身而遭到他人的讽刺。

“尽管从当下的角度看,当年的TVB拍摄比较简陋,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职场关系以及职场思维,却无比写实”。

环顾四域,在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展示了30+女性平淡生活的面具之下,不得不背负的沉重枷锁。在日本,《坡道上的家》以个人化的视角,反映了日本社会里女性面对的育儿困境,被网友喻为育儿版《我们与恶的距离》。而改编自“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我的天才女友》,更是一部呈现女性成长的个体史诗。

这种困境,甚至可以包括一些行走在道德边界问题的探讨。桃乐茜提到了日剧《昼颜》。“剧集本身其实没有鼓吹婚外恋,但却通过对普通个体的生活展现,真实地表达了人性欲求”。

对女性困境进行更真实的表达,从而让文艺作品对现实生活、对现实中的女性群体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这个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

猫尾尖儿感叹,“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伦敦生活》这样的剧出现在国内荧幕”。

其实,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期待,更是所有内容创作者们全力以赴的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题材职场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职场剧需要去除虚伪与虚荣
广电总局公布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名单
谁将职场人逼成了“群众演员”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90后的职场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3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