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刊有了定制的文创产品
2020-11-12朱建华
朱建华
特刊是报纸常见的一种传播形式。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纸特刊的组织策划除注重主题提炼、内容组织和编排设计外,还必须重视融合互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2020年8月24日,《长江日报》在武汉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白皮书发布之际推出了8个版的“群山归来”特刊,从组织策划到传播呈现,既有思想性又有互动性,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为特刊定制文创产品,是“群山归来”特刊的一大亮点。
主题是特刊的魂。一个好的主题,可以让传播效果事半功倍。2020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提出的15周年——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以充满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两山论”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在经济建设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过度开山采矿、采石取土,武汉所辖山体竟有20%遭到不同程度的破损。2013年至2019年,武汉历时7年、耗资10亿元,修复75座(处)破损山体,这是“两山论”重要论断的武汉实践。《长江日报》在武汉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白皮书发布之际推出特刊,特刊的主题“群山归来”,简洁有力,朗朗上口,既切合特刊内容,也适合传播。
特刊主题明确后,就涉及到如何组织内容。“群山归来”特刊一共8个版,具体分为四大板块,每个板块的内容逻辑清晰,又浑然一体。具体而言:第一个版块占1个版,《百湖百山共筑山水大武汉 不负青山不负城》是对武汉75座(处)破损山体修复整体情况的概述;第二版块是个联通版,通过手绘地图的方式标出75座(处)破损山体具体名字和位址;第三个版块一共4个版,刊发的《光谷四座残山变身休闲打卡地》《东湖以东绿心再无瑕》《最难啃的石头山披绿装》《采石场变成了公益林》等稿件,是对武汉各区修复的代表性破损山体的详细介绍;第四个版块1个版,《重塑山水自然秩序也是重续历史文脉》等点出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重要价值和意义。整个特刊用新闻化的方式呈现,既有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李修文的观点和感受,也有普通市民的见证和记忆,增强了特刊内容的丰富性和可读性。在最火热的七八月份,出品团队奔走在武汉三镇,寻找修山人和受益人,扎实的采访,为特刊后期的制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编排设计情况直接关乎特刊的成效效果。“群山归来”特刊在编排设计上有三个特点:一是T1版“群山归来”独具匠心地用印章的方式设计,既突出又醒目,同时也提升了特刊的文化内涵;二是版头设计的色调选用草绿色的山体铺陈,强化并进一步传递了绿色发展理念;三是大胆使用照片。8个版的特刊一共使用图片16幅,T1版照片和T8版的照片都占了近半个版的篇幅,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这些照片,把城市、山水、绿色和市民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从侧面反映了山体修复带来的生态变化,而整个版面和版头设计、照片、文字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绿色扑面而来的感觉。
特刊传统的文字+照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报纸内容要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必须重视新媒体传播和融合互动。“群山归来”特刊传播并不局限于版面上,在特刊见报当日,长江日报微信公众号以《75座山大变样!武汉多了山顶绿道、儿童游乐场、主题公园……地点公布!》为题进行了重点推送。微信推文同时配发了精心制作的《群山归来》的短视频,直观地呈现了75座(处)破损山体修复前后的对比变化。推文中的手绘地图并非直接照搬特刊版面,而是重新进行了设计,融入了互动元素。
为特刊定制文创产品成为传播的一大亮点。“群山归来您有何感想?对山体的保护和利用您有什么好的建议?”长江日报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推文发起有奖互动,网友留言踊跃,这进一步增强了媒体与读者之间的黏性。而互动的奖品,就是根据特刊专门设计的文创产品——“群山归来”的帆布包,这是特刊的一个衍生品,也是整个特刊的一大亮点,既获得市民的青睐,也在媒体圈获得好评。不少网友在留言中说:“有附加值的特刊最出彩”“文创出新,留存匠心”“真的很漂亮”“形式不能落俗,迎合当代主流”“报业拓展到文创的精彩表现”“这包充满着清新文艺之风,背上它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特刊读过很多,配以手绘图的也不少,但搭配文创产品的,还是第一次见”“特刊,大家都做了好多年,仅仅是做报纸确实太老套了!创新、出新,应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