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与价值幻象:短视频的算法推荐之殇
2020-11-12刘建新
◆刘建新
作为当前互联网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短视频吸引了无数用户的眼球,在资本的助推下短视频呈现“疯长”之势。然而热潮之下的网络短视频乱象丛生,其以算法为核心的内容分发模式,在大大节省人力成本、极大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同时,所导致的信息茧房和价值幻象等负效应也日益显现。
一、算法推荐——短视频掠取市场的杀手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应用技术日臻成熟,这使得算法推荐成为了可能。算法推荐是指采用计算机技术收集用户的个人基本信息、网络浏览情况和网络社交行为等数据,然后借由大数据生成用户的自画像,推测出用户可能感兴趣的内容,并向其精准投放的一种信息分发方式。算法深谙用户习性,由算法推荐的内容也当然更“懂”用户,契合用户的偏好和需求。在信息爆炸而受众信息需求却越来越趋于个性化的今天,由算法代替人来执行内容分发,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而且更能满足受众私人化阅读的需要,这不能不说是人工智能带给人类的福音。
算法推荐最大的特性在于精准投放和有效供给,这一优势使得它成为现今网络内容分发的流行模式,像快手及抖音的东家今日头条都是以人工智能算法著称的互联网明星企业。抖音之所以如此火爆,除却它15秒带有节奏感的视频高度合拍于碎片化时代年轻人的审美习惯和生活节律外,更深层的还在于其依靠算法推荐的内容有效地迎合了用户,并让用户深陷其中而欲罢不能。抖音背靠今日头条,利用去中心化的算法推荐进行内容分发,摆脱了名人对网络流量的垄断,这让那些急于表现自我、渴望成名的新生代网民和网络素人产生天然的亲近感。9月15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抖音创作者大会上,北京字节跳动CEO张楠公布了抖音最新的数据:截至2020年8月,抖音的日活跃用户已经超过了6亿。短视频和直播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靠算法源源不断地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进而俘获用户,收割流量,已成为网络短视频攻城略地的制胜法宝。
二、信息茧房:算法推荐对用户信息吸纳的围猎之殇
芝加哥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2006年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信息茧房”的概念,即“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算法就如同一头长着火眼金睛的怪兽,它环伺在侧,一味揣摩和取悦用户,通过精准的计算和推送,使得用户的信息获取越来越归从于个人的喜好,而把与自己兴趣和观念相左的信息排除在外,用户被引入由偏好和先见所框定的狭隘的信息领域,一步步把自己禁锢在无形的“信息茧房”之中而浑然不知。网络短视频依赖算法推荐进行内容分发,形成对用户的引诱和围猎,把个体长期禁闭在信息茧房中,其所产生的负效应起码有几点值得警惕:
其一,阻碍用户视野拓展。给每一个用户量身定制、推送个性化的内容,这是算法推荐的独特优势。但单个用户对于网络资讯内容的兴趣图谱相对来说比较固定,而机器算法只会按图索骥、以此类推,认为用户只关注这些内容。事实上,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除却兴趣和偏好,用户还需要关注其它许多方面的内容,来充盈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拓展视野。算法推荐机械化的思维和判断则会让用户的信息关注领域更加固化,导致“推送的内容”与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之间的不匹配、不对称,算法对用户的行为图谱刻画和描摹得越精准,所造成的用户关注视野就越狭窄。看看抖音就不难发现,搞笑桥段、自拍、尬舞等这些吸引眼球、华而不实的东西占据了短视频内容的主流,而与用户真实生活和实际需要关注的内容相去甚远。长此以往,用户认知就像置身一座孤岛,进入自我封闭的堡垒。
其二,加剧网络群体极化。桑斯坦在其著作《网络共和国》中对“个人日报(dailyme)”现象做了描述,伴随网络技术的发达和网络信息的剧增,人们能够在海量的信息中随意选择自己关注的话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和杂志,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份个人日报(dailyme)的可能。人工智能的到来让这种可能迅速变成了现实,算法推荐就是为用户量身定制“个人日报”。然而这种“个人日报”的生成是用户有偏好地进行信息选择的结果,而长期沉浸于个人日报满足中的人,容易滋生盲目自信、心胸狭隘、自以为是等不良心理,势必会将自己的偏见认为是真理,而这种偏见在获得同一类人认同和附议后,更加固化和激进。在抖音上,低俗、早恋、炫富、骂脏话、无底线恶搞等内容层出不穷,如果任由算法推荐自行其是,短视频内容环境定会变得“任性”和“失控”。在网络世界里,拥有相近思想观念和相同价值取向的人由于意趣相投更容易走到一起,结成一个网络共同体。而一旦每个群体都进入信息偏食的轨道,委身信息茧房的封闭空间,则有可能带来群体极化的风险。
其三,削弱社会整体黏性。桑斯坦认为:整个社会需要一种社会黏性,这种黏性是由共同经验得来的。但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为用户的信息输入采取私人化定制的推荐模式,一个人一份“日报”,不再是大众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广泛接触和规模接收,这大大减少了个体共同经验的获取。在“信息茧房”的作用下,人们很容易沉浸在自我的话语场域中,拒斥相异的思想和观点,这种画地为牢、自我封闭将大幅减少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交流一旦缺失,经验的分享也就无从谈起。而在社会生活中,当每个个体、群体之间缺乏交流和分享,彼此漠不关心,社会黏性就会削弱,共同体的维系也将难以为继。
三、价值幻象:算法推荐“技术拜物教”之殇
在大数据、算法推荐风靡之时,用户很容易被机器控制,变成了被“喂养”、失去思考能力的巨婴。有人形象地比喻:抖音更多是给人嘴中塞一个“奶嘴”,通过把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及充满了感官刺激的产品堆满人们的生活,以发泄性娱乐,占用人们大量时间,让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思考的能力。8岁男童模仿“胶带整人”抖音短视频造成弟弟全身出血受伤;武汉爸爸模仿抖音视频,将女儿向下翻转180度,致使孩子下半身瘫痪;女大学生挑战抖音危险视频被甩飞后脚踝受伤;抖音播放对英烈邱少云不敬广告;还有未成年直播怀孕、未成年直播私奔等等……诸如此类的事件屡见不鲜,无不昭示着短视频传播生态的浅薄与浮躁。
其实,凡是涉及算法推荐、流量的软件,大都在利用大数据算计和掏空用户,极尽能事让用户沉浸在“娱乐至死”的精神鸦片中。人工智能使得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被数据化,算法推荐通过一系列公式、模型来量化处理这些冰冷的数据,而对人类行为所包含的情感、意识、规训等则视而不见,使得传播生态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许多互联网公司深陷“技术拜物教”,奉“流量”为圭臬,在“流量为王”的世界里,用户不知不觉也成为了数据和算法的奴隶。然而,算法推荐的那些浅薄化、娱乐化以及“三俗”的东西其实离现实生活还比较远。
正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在这个由算法推荐构筑起来的“合法欺骗”陷阱中,狂欢和消费成为主导性话语,理性个体的精神和道德被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所钳制和操控,个体迷醉于此种“物欲现实”和“天性解放”而无法自拔,内心荒凉却浑然不知。通过技术,准确地抓挠人性弱点,勾引用户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倾泻在无穷无尽的琐碎无聊中,算法推荐宣称满足了用户需求,但此种逢迎并不等同于用户价值,它只是一种变相的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制造出的价值幻象,绚烂而浅薄。
算法推荐必然带来主体性的缺失,导致用户的信息偏食和自我认知错位,在机器技术的操控下,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却始终无法定格在同一个“频道”,主体处于一种失语、失序状态,社会的文化已没有了主心骨。处于狂欢中的人们以为自己沉醉其间的那块小小“空地”就是世界的全息图景,殊不知,算法技术把人囚禁在一个逼仄的信息空间,用户生存在一个表面看似“充盈”的世界里,而实质上只会画地为牢、原地打转、自得其乐而已,在面对复杂的现实世界时便显得无所适从。
目前,市面上短视频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诚然,这些短视频平台在帮助大众用户表达自我、记录美好生活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人们释放自我、追逐自己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便利和空间,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作为主体的人的尊重以及对社会多元价值的认可。当下流行的互联网算法技术,是基于“私人化”的利益实践逻辑,它确实能够提供用户个体的欲望满足,但在一个技术狂飙突进的社会,人很容易被物化为社会机器中的零件而迷失自我。大量事实证明,现代各种技术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构筑起许许多多的“合法欺骗”陷阱,如果听凭技术对人的宰制,我们社会生活中生动、鲜活的复杂现实将被遮蔽,人的丰富的情感、态度和意志等将被钝化,人将蜕变为“单面人”(one dimensional man)(马尔库塞语)。机器、技术的标准化、批量化、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压抑了人的精神自由,人类精神将被不断地“客体化”。技术看似尊重用户价值,为个体的价值选择提供了无限可能,而它却制造了“中心的模糊”,奴役了人的灵魂,使人在追求物质利益和感官欲望的过程中沦为物的奴隶,失去做人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协同平衡:短视频走向光明地带的终极之路
工具理性是指将科学技术视为解决人类问题、增强人类能力的手段和工具,它强调达成目标所使用手段和工具的合理性,无关乎生命的价值问题,是实用主义的体现。马尔库塞认为,“技术作为一种生产方式,作为工具、装置和器械的总体性,标示着机器时代,它同时也是组织和维持社会关系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主导性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是控制和支配的工具。”在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的时代,工具主义的盛行难以避免。
算法推荐强调效率至上、技术至上,具备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典型特征。在短视频算法推荐中,一个作品能否得到推荐,其实是对作品的点赞量、评论量、转发量、完播率等相关指标进行技术评估的结果。采纳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可以把人从繁杂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效率,达到利益最大化。然而,随着对技术的不断加码强化,技术越来越成为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当前一些互联网公司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通过智能推荐流水线把大量“无脑”的信息、旋律、图像抛洒到网络空间。算法推荐一味取悦用户、迎合人性的弱点让用户逐渐失去深沉内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当人成为机器的附庸,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就失去了自主决定的能力和人本精神。工具理性是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行动者考量的是如何使效能最大化,而漠视人的精神和情感价值,但价值理性中那些公平、正义、忠诚、荣誉感、理想、信念等情感和精神特质恰恰是人类不同于一般的机械器具、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所在。
亦如英国作家狄更斯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下,是短视频最好的时代,也是它最坏的时代。短视频发展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状,一边是用户流量的飞速增长,一边是低俗、恶搞、荒诞甚至色情、暴力等违法和不良信息霸屏。无论技术和机器如何发达和先进,它是无法构筑起社会的和谐幸福的,理性的公民社会主要靠生活其中的每个公民的良好品性和素养来涵养,而这又有赖于每个人理想、道德、情操的养成。
算法的背后是人,算法的价值观就是人的价值观,算法的缺陷是价值观上的缺陷。短视频只是人们用来表达自我的工具,“人”才是根本,人是自然、鲜活、有生命力的。任何短视频都应该考虑对人、对社会的价值,而不是单纯追求流量增长。就一个具体的短视频作品而言,不仅要考量它是否“搞笑”“有趣”,吸引多少流量、创造多大商业利润,更需要考量它所传递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形塑的精神向度。因此,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我们要崇尚科技、大力发展科技,但另一方面又要超越科技、避免被科技奴役和主宰,只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协同平衡,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之间方能和谐共生。当下,网络短视频的发展不仅需要装备现代化的技术羽翼,更需要安放有人性温度的灵魂,在平台用户体量增长的同时,大力提升内容的高度和质量。只有技术和价值完美融合,创造出多元化、有格调、有情怀的作品,短视频才能走向一片光明的地带。
注释:
[1]【美】凯斯·R·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毕竞悦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2]喻国明:《“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环球时报》,2016年12月2日。
[3]胡婉婷:《“信息茧房”对网络公共领域建构的破坏》,《青年记者》,2016年第 5期。
[4]《抖音,再见!国家正式发声》,https://www.sohu.com/a/235383592_196911。
[5]谭山山:《去你的流量!》,《新周刊》,2018年 7月2日。
[6]陈昌凤,石泽:《技术与价值的理性交往: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传播》,《新闻战线》,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