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现代文明理念
——抗疫文艺的家国叙事与大国担当
2020-11-12范玉刚
◆范玉刚
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国际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的重大判断。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语境下,文艺和文化发展要着力于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夯实精神基础。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表明,世界正处于全球有效治理和人类文明秩序的重构中,文化在国际权力体的结构性力量变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态势启示我们,契合世界大势,在新发展阶段的中国文艺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文明崛起提供支点。就此而言,契合历史机缘出场的抗疫文艺要以家国叙事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彰显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应有的大国担当。在今天,应以什么样的价值观、眼光和视野看待和阐释中国的抗疫文艺?或者说中国的抗疫文艺应传达什么样的价值理念?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在世界格局变化中如何回应时代之问:世界怎么了?中国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要求对抗疫文艺的理解要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野中,中国抗疫文艺要在全球化舞台上高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展现出大国担当的世界情怀。也就是说,抗疫文艺既要在家国叙事中讲出新冠病毒无情肆虐中每一个凡人、家庭的不平凡之举,讲出不平凡细节中的温情和大义;更要讲出在从容应对疫情中我们党、我们国家大的样子、自信的样子、正在强起来的样子,讲出崛起的中国奋力前行的样子,讲出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担当。
一、抗疫精神的生成与文艺表达
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和全人类共同抗疫是2020年全球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在这个事件中各国几乎面对的是同一张考卷,却交出了迥异的答卷,这犹如一面镜像从中折射出各国治国理政理念的不同及其效果的大相径庭。这背后不仅是制度的差异,更是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不同。中国抗疫取得决定性胜利,并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学复市,甚至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国共产党极强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坚强的战略定力,而且还形成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伟大抗疫精神,在凝聚人心育新人中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一步夯实了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面前,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也能够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围绕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总目标,果断关闭离汉离鄂通道,不惜按下经济社会运行发展“暂停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果敢的历史担当,领导全国人民全力以赴抗击病魔,坚决做到“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现代文明理念,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决心,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1个多月的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面对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但没有独善其身,而是同世界各国携手合作、共克时艰,为全球抗疫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第一时间向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主动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发布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等信息,第一时间公布诊疗方案和防控方案,同许多国家、国际和地区组织开展疫情防控交流活动,开设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并向所有国家开放,毫无保留地同各方分享防控和救治经验。中国在自身疫情防控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国际社会提供援助,宣布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供两批共5000万美元现汇援助。在物质援助之外,中国积极倡导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在国际援助、疫苗使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主张。中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诚愿望。
神州大地不乏生动的故事,中国人民也正在进行着史诗般的实践,中国文艺当然有雄心和能力书写中华民族的新史诗,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文艺精品,抗疫文艺就是百花绽放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文艺发展史一再表明,社会重大事件对文艺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甚至成为艺术家们津津乐道、发掘不尽的题材库,并生成了文艺史上诸多经典,如加缪的《鼠疫》、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不朽名作。同时,文艺书写在直面社会重大事件、担当社会生活“书记官”的职责时,经由艺术的抽象和审美化表达,把原生态的现实生活嵌入民族精神不断升华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为时代命名或提出时代精神的某一个向度或某种气质,从而铭刻于人类文明史。全球共同抗疫本身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重要变动要素,它在世间悲欢离合、世情百态中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气壮山河、悲天悯人、撼人心魄的英雄壮举,尤其是华夏大地上演的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凡人善举,无不令人掬一把发自内心的眼泪。“哪里有什么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穿上了白大褂而已!”医护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形象地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这些最美逆行者的担当是最青春的宣言,是中华民族生机和活力的彰显,是当代文艺创作最值得发掘的题材。最美的不单是医生、护士、快递小哥、环卫工人、警察、军人、新闻记者等,几乎在每一个领域、行业都在社会动员中迸发出同仇敌忾、同心同德的正能量,彰显出中华民族的蓬勃气势。我们的文艺家也在第一时间为抗疫发声,以艺战“疫”,凝心聚力,疫无情、人有爱,以文艺的书写展示了一幅幅“最美画卷”,为天使造像,为国家建档。艺术家们以自己的口、手、笔和相机乃至任何的介质,以家国叙事书写和讴歌时代英雄——数不尽的平凡者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照片、视频是有力量的,文字是有爱的,艺术直抵人的心间,让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一同感受着病毒的残酷和人间有爱的温暖。抗疫文艺尤其表现出当代中国人在直面灾难、历经苦难的磨练中铸就的伟大抗疫精神,饱含着家国情怀的文明型崛起的大国担当。
说到底,抗疫文艺不只是让我们重温灾难和体验苦难,而是在艺术的家国叙事中升华出一种激荡人心的力量,进而淬炼一种民族精神,在大众的艺术欣赏中锻造一种中华民族共情共鸣的“文化共同体”,从而使中华民族在应对灾难的风险挑战中更加成熟沉着。其意义和价值在于对人类文化心理、情感结构的一种探索,增强直面灾难的信心和面对生活的勇气,倡导一种向上向善的文明价值观和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就此而言,抗疫文艺不能止步于灾难细节,而是在人性的书写中迸发出一种精神。在从文艺高原攀登艺术高峰的过程中,正是精神的深度、人性的温度、思想的高度、价值的广度、艺术的力度成就了直面灾难的伟大经典作品。
二、抗疫文艺家国叙事的内涵阐释
中国的抗疫文艺坚持了正确的历史观和审美观、艺术观,涌现了很多文艺精品,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歌曲、美术、摄影、视频等,都广泛参与到全社会抗击疫情的动员中。曾记得抗疫期间一位护士的诗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包括一线工作者的手记、日记、影像视频作品,广大文艺志愿者以艺抗疫,在抗疫文艺的情感共享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抗疫共同体”,涌现出如抗疫歌曲《最美的逆行》《中国阻击战》《武汉伢》,诗歌《守护生命》,电影《在一起》《团圆》,电视剧《最美逆行者》,电视专题片《逆行无悔》《为了人民》,六集纪录片《同心战“疫”》,舞蹈诗《逆行》,舞蹈剧《千难万险爱相随》《向北·行天岸》等优秀作品。如当时深圳音乐人何沐阳创作的歌曲《拿出勇气》:拿出你的勇气/我和你在一起/心和心紧紧相依就是最强的抗体……和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即时性摄影作品一起,展示了抗疫主体(医护人员)的不屈意志和战胜病毒的信心,以及对病人的悲悯情怀。这些优秀作品作为抗疫文艺丛中的一部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直面凡人的英雄壮举,正走在当代文艺经典作品生成的途中。反观中华民族发展史,灾难从来没有压垮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愈挫愈勇,正在迈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阶段,历经苦难的淬炼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首先,对抗疫文艺内涵的阐释应立足中国本土现实和全球视野,在发掘其审美价值特别是审美经验时应着力强化中国的大国担当和人类文明共识理念。中国的抗疫文艺书写应有“类文明”的价值维度以及普遍性意义的审美理想追求,要在全球化舞台上张扬中国文艺的力量。面对全球疫情,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直面病毒肆虐,中国战“疫”的原则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全力挽救生命是当务之急。也就是说,中国抗疫文艺以国家视角讲述“中国故事”,要有人类文明共识理念。“我们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民族,不论从本体论还是从道德角度上讲,好的历史叙事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叙事可以塑造一个民族的天性,帮助理解他们生活的意义。”文明型崛起的中国要有世界情怀,即所谓“大”的样子。抗疫实践再次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广泛的感召力,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更加繁荣美好世界的人间正道。当下中国正处在新发展阶段和建构新发展格局,在对人类文明世界史的书写中,我们要打破“西方中心论”的世界史观,以中国为方法。因而,中国抗疫文艺要从中发挥示范和榜样的力量,以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增强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信的中国形象。事实表明,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道不孤,必有邻。中国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不仅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青山一道,同担风雨”“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一批批对外援助物资上标写的双语口号,传达着中华民族的温情和大爱,生动诠释了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要国际社会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多边主义、走团结合作之路,世界各国人民就一定能够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共建美好地球家园。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呼吁国际社会学习借鉴疫情防控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中国正在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这就是我们要团结——团结,团结,还是团结。”因此,抗疫文艺要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书写人类共同的情感,增强中国抗疫文艺的共情力和传播力,在世界舞台上弘扬人类文明共识理念。
也就是说,阐释特定历史进程中抗疫文艺的内涵,既要有本土经验和现实关怀,更要有人类文明共识理念的弘扬和人文价值的相互通约。从全球视野来看,抗疫文艺要有助于中国的文明型崛起和社会性成长,要有助于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和对中国主流价值观的认可。抗疫文艺的家国叙事启示着我们,文艺创作不仅需要表现现实中的疫情灾难,更要在现实主义创作中彰显出正确的价值导向和人民性立场,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体现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悲悯情怀。抗疫文艺对黑暗面的书写,不能成为他国“甩锅”中国、抹黑中国的“弹药”和口实,要在艺术真实中揭示出历史的深刻性。同时,对于某些西方反华势力极尽所能的“甩锅中国”要以艺术的力量予以坚决的抨击和揭露。在统筹“两个大局”中,中国抗疫文艺要能有效巩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勇气,在激发人民直面疫情的斗争中增强中国人的精神力量,点燃鼓舞人心的精神之火。
其次,在抗疫文艺内涵的价值提炼中,应着力阐发凡人如何成为英雄。在遵循艺术真实的审美逻辑中以理服人的阐明是时代使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感召力、凝聚力使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然。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全民抗疫中涌现了无数的凡人英雄,构筑了中华民族伟大抗疫精神的风景线。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在全国65万个城乡社区日夜值守,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拼搏,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奋勇当先,广大科研人员奋力攻关,数百万快递员冒疫奔忙,180万名环卫工人起早贪黑,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千千万万志愿者和普通人默默奉献……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神州大地。武汉人民、湖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自觉服从疫情防控大局需要,主动投身疫情防控斗争,为阻断疫情蔓延、为全国抗疫争取了战略主动,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
在抗疫文艺创作中,主张个体化写作可以写出好作品,这与坚持人民性立场并不矛盾。也就是说,人民性立场和个体化写作不冲突,在社会主义中国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说到底,伟大的抗疫精神是一线“战士”创造的,也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面对中国涌现的诸多凡人英雄的感人事迹,面对抗疫的惨烈和残酷,我们不能空洞地讲抗疫精神的伟大,而要在家国叙事的书写中体现常人的温度温情,遵循艺术真实的逻辑,再现历史的真实。平凡铸就了伟大的抗疫精神,这种精神将深刻影响着、引导着中国文艺的创作导向,影响着文艺对中国精神的书写和展示,并在迈向当代文化经典化过程中汇入民族精神铸就的时代洪流,从而在世界舞台上为中国文明型崛起提供文艺支点。因此,抗疫文艺的家国叙事要凸显疫情“是一场没有旁观者的全民行动,是一场齐心协力的人民战争”,以艺术形式使“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旗帜高高飘扬,激发广大人民坚定信心、凝聚力量的共识。
最后,抗疫文艺的内涵阐释在遵循伦理原则中当然不可缺失反思的维度,从而能以艺术的力量直抵人心的深处,以审美批判召唤社会治理的有效性。这样才能使作品穿越平庸,不是以某些题材抢眼炫目,而是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和制作精良通向当代文艺经典化的正途。抗疫文艺不是不能写或者揭示现实社会中某些“黑暗面”,而是要在书写中坚持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审美观、艺术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审美观念(精神)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抗疫文艺的家国叙事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激发中华民族同仇敌忾的勇气和精神,而不能沉溺于自我的喃喃自语中。
文艺是时代的先声,文艺是国民精神的灯火。越是在波诡云谲、纷纭复杂的时代大变局中,文艺越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审美观和艺术观。尤其是文艺批评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发挥积极的价值引导作用。也就是说,抗疫文艺必须坚持正确的伦理观,为疫情笼罩中的大众点燃希望、慰藉其恐惧疲惫焦虑的心灵,给予大众以向上向善的精神鼓励。鞭挞黑暗、祛除孤独,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疫情中的“孤岛”,我们是同仇敌忾的民族共同体。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中,文艺之火激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望,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可见,对外在生理病毒的克服,也是对内心意志的增强和锤炼,它所收获的是一种无坚不摧的精神力量,在医护人员、警察、军人、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临危不惧、挽救他人生命、恢复生活秩序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以及一个民族社会文明的高度,无不令人动容、心生敬意。甚至是每一个居家的普通人都值得尊敬,都在默默地为这个国家和民族付出最大的耐力和信心,这些都是抗疫文艺应该讴歌的对象。
三、抗疫文艺要有利于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纵观世界,可以说中国是唯一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中最好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全球主要经济体,这种成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高超的领导能力和不为外力所动的坚强战略定力。中国抗疫的成功和经济发展的正增长反衬了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失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和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道路指导的有效性,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回应人类要建构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是人类值得过的美好生活?如何重构人类文明秩序?抗疫事件本身就是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要素,中国的答卷显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世界对中国担当的点赞正在推动世界局势和人类文明秩序的重构,成为引发世界格局“东(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升西(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降”的积极力量,从中彰显了中国价值、中国情怀、中国担当的道义与文明共识理念。中国的抗疫文艺要向世界传达,崛起的中国及其大国担当对世界发展是机遇,而不是灾难。抗疫文艺要高扬人类文明的共识理念,宣扬抗疫是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事情。崛起的中国为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秩序重构贡献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文明理念。疫情无情人有情。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出生仅三十多个小时的婴儿到一百多岁的老人,从在华外国留学生到来华外国人员,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得到悉心呵护。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的最好诠释,是中华文明人命关天的道德观念的最好体现,是中国人民敬仰生命的人文精神的最好印证。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进一步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抗疫文艺在艺术化表现伟大抗疫精神中,要自觉成为增强人民精神的重要推动力,自觉成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载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向上向善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中国人历来拥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在当下显现为抗疫文艺自信。在文艺创作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抗疫文艺的家国叙事彰显的是中国精神,厚植的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增强当代中国人底气和骨气的精神之钙。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在于精神之强,因而抗疫文艺要成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催化剂。
进入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在国家现代化事业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越来越被提升到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向新台阶。”文艺润泽人的灵魂、滋润人的精神,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因此,文艺发展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反映中国人民审美追求,要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的意识和能力。抗疫文艺同样要遵循这个原则,并为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作出时代性贡献。
大国崛起是一种精神力量的成长,中国崛起要为世界贡献更多的文明理念和共享价值。所谓文明的高度不是以有形的物质成果(如高楼、坚船利炮等)为标志的,而是以创造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背后的文化创意创新的精神成果、精神信仰为尺度的,真正令人尊敬的是精神的力量,所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要求。当下,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供给已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因此,文化发展要倡导精品意识,以文化精品的不断涌现和当代文化经典化来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胜利,同样是一种全民族的精神成长。纪录片《落地生根》讲述的是云南怒江“直过”民族脱贫致富的故事,通过修路致富摆脱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贫穷,还是一个民族尊严的养成和精神上的立起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才能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中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一个时代的画卷,底色是人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精神强民族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这种灵魂就蕴蓄在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的满足中,它显现于一个国家主导文化的强身健体。在世界大国竞争中,文化的繁荣发展特别是一个国家主导文化的发达程度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国家之强、民族精神的伟大无不与之密切关联。在市场条件下,只有以文化需求的多样化供给才能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从内心里激发出一个民族在崛起中应有的昂扬精神和砥砺奋进的意志,这正是抗疫文艺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精神之火的引导,需要在文明意义上高扬人的价值,需要激励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文艺是丰富伟大精神的重要支撑,抗疫文艺是其中的靓丽花朵。
注释:
[1]Wilfred M.McClay&Ted V.McAllister(editors),Why Place Matters:Geography,Identity,and Civic Life in Modern America,Encounter Books,2014,p.27.
[2][3][4][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页,20页,25页,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