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记录片的叙事方式与创作手法研究
——以《凤凰小子》为例
2020-11-12毛尖
毛 尖
一、选题与前期拍摄
1.选题传达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意义
人文纪录片是站在人文角度上反映人生存状况与社会现实的一种纪录片。选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开始,一方面要求真实,另一方面要求创作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视角,清晰地表达自身的观点,理清拍摄此对象的目的和意义。
在我此次的选题中,聚焦于凤凰小子毛光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乡愁。在城市化的推动之下,童年里的一草一木、砖一瓦皆消失不见,一座城市好像少了底蕴,像是无根的浮萍一般,使人即使身在故乡亦感到浓浓的乡愁。可贵的是,凤凰古城这一座小城仍然保留着几许原来的味道,仍然能够见到沈从文《边城》中描述的倩影。透过毛光辉的生存状况与文化见解,能够深入窥探画家眼里美轮美奂的“凤凰古城”。走进他的故事,就是走进了凤凰小城的深处,进而去描摹一个古色古香的湘西边城,感知毛光辉本人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
2.深入观察当地的风俗文化与拍摄对象
在前期的拍摄过程中,需要对凤凰小子以及凤凰古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更好地挖掘情感与文化。凤凰古城是一座充满神秘的边城,它有美丽的凤凰、阿普蚩尤勤劳勇敢的子民和淳朴的民风,还有那灵动的沱江上飘浮着的淡淡的雾霭……毛光辉是一位来自湘西的画家,被一代鬼才黄永玉称为“凤凰小子”,在他的画作中,有一个模块主要描绘了家乡湘西凤凰的灵山秀水。“凤凰有画不完的山水,写不完的人情”,他的灵感大多源于此,如巨幅重彩的《吕洞山》,巨幅白描《文化历史名城——凤凰古城》,彩墨《观景山的秋天》《行到水尽处》《边城》,油画《湘西八面山》……在他的画中,我们似乎能够了解一个关于凤凰古城的美丽故事,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出思乡怀古的情愁,画家的光辉影响着、滋润着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
二、“人”与“文”结合的创作手法解构
1.生存状态——“人”
人文纪录片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在我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始终关注拍摄对象凤凰小子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以及他与凤凰古城间密切的联系。影片取材于凤凰小子的日常生活,能更好地展现其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思想观念等,并借此来表现凤凰古城的文化底蕴与发展。纪录片通过凤凰小子本人来展开这场奇妙而又真实的“人文”之旅。“我很幸运自己生长在这方水土,那巍巍连绵的南华山,那汩汩不息的沱江水,那承载着祖祖辈辈足迹的石墩桥,那吐纳四方的古城门,那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凤凰人。”这段话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凤凰人的自白,通过凤凰小子的视角,我领略了言语中的凤凰之美。他对凤凰古城的情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他将自己活成了一个行走的、动态的凤凰小城。
毛光辉出生于1958 年,在这座美丽的凤凰古城里,他看到的是弯弯的吊脚、莽莽的青山、嫣然的倒影,这些无不在他的心灵里印刻下斑斓的色彩。南华山下文昌阁小学孕育了沈从文、黄永玉以及毛光辉,百年风雨锻造了这所小学的典雅厚重。在文昌阁读书时,毛光辉就喜爱画画,每天都在一个台子上画美丽的凤凰古城。由于家境贫寒,毛光辉在放学后常常要去拾柴火,但是他画画的那天往往不去拾柴,挨了父亲一顿骂:“画画可以当饭吃吗?”父亲一怒之下将他的画撕了,毛光辉为此哭了好些天。一方水养一方人,生活在这片文艺土壤的毛光辉仿佛天生就沾染了艺术的气息。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毛光辉常常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笔又一笔地勾勒。毛光辉说道:“家里贫穷,兄弟姐妹多,家里负担大,我是家中的老大,得赶快找个工作填补家用。那上哪儿去填补呢?我家里看我从小喜欢文艺,那文艺中间找谁去?那就考剧团画布景。”机缘巧合,毛光辉唱了首《小小竹排》,得以在凤凰县阳戏剧团学习。毛光辉在凤凰县阳戏剧团中学习唱念做打,在戏剧里也充当着多种小角色,而只有在美术领域里,他才能够更好地施展拳脚,找到真正的自己。
绘画天赋为毛光辉的舞台布景设计打开了一扇窗,如果没有遇上黄永玉,毛光辉可能永远承担着幕后的工作。凤凰这座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小城,早已为毛光辉做出了更好的打算。20 世纪70 年代,黄永玉返乡,遇到了一心想学画的毛光辉,从此两人便结下了师徒之缘。十六岁的毛光辉走进了那座学画的屋子,开启了自己的艺术道路。透过凤凰小子的个人事迹,我们能够窥探凤凰人的执着、坚持与艺术熏陶。
2.文化表现——“文”
文化艺术在不同的地域会呈现不同的风格、审美特征与意境。诚如“一方水养育一方人”,凤凰古城在文化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农耕文化、楚巫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在这块土壤中交融,形成了湘西特有的文化氛围。二月春社、三月祭祖、四月的“四月八”节……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纪录片通过文化内容的表现来挖掘其中蕴藏着的文化品格与内涵,使之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极具地方性、现实性与群众性。如当地的民歌,其唱腔质朴粗犷,反映了地方群众的生活,还运用了当地的口语,曲目有《嫁嫂失妻》《收租抢亲》《三仙传道》等。
三、人文纪录片的叙事策略
1.于细微之处体现主题
细节是彰显主人公毛光辉性格、讲述凤凰故事的关键。通过细节刻画这一叙事策略,能够传达纪录片的主题。在《凤凰小子》的纪录片中,并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描述,而是通过一些零散而细碎的细节来组装出一个完整的故事,表达毛光辉本人对家乡故事的不懈追求以及他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纪录片经常聚焦于毛光辉的绘画神情,聚焦于他描述家乡风貌时的姿态,用镜头真实记录下他眼中那份对绘画、对家乡的热爱。人文纪录片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能够表现人物与文化的内涵,而细节是其中的点睛之笔。
2.合理运用采访与解说词
对人物的采访同样也是人文纪录片常用的叙事策略,一方面能够补充内容、推进情节,另一方面能够贴近观众、流露真情。我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纪录片,充当观众的第三只眼睛。采访与解说词都是事先准备好的,同样也依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调整。在对“凤凰小子”采访之前,就与之进行互动,深化彼此之间的理解。但是相比而言,解说词没有采访来得客观、直白。借助于采访,能够更好地了解毛光辉本人对生活对湘西的看法与想象。纪录片所没有办法传达与展现出来的内容,可以通过采访使观众了解到。通过被采访者毛光辉的口述,能够从他的语气与口吻中感受到流露出来的满满真情,使他的执着坚韧、对家乡的感受、对绘画的领悟,所处的立场一一呈现。
3.叙事结构的合理布置
叙事结构对于纪录片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好的结构安排能使整个片子更为完整与生动。在人文纪录片中,所要宣扬的是一种人文主义情怀与人道主义精神,在编排上需要格外用心,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人文的内容。通常比较常用的叙事结构包括线性结构与网状结构。在《凤凰小子》纪录片主要采用了线性结构,围绕着主人公“凤凰小子”展开叙事,通过暗线来对人物形象与文化内涵进行相对应的补充,明线与暗线交替进行。明线是“凤凰小子”的自身经历以及以从他的视角来解构凤凰古城的魅力,暗线是通过其他凤凰人的视角来看待“凤凰小子”,通过他们简单言语的评价,全面了解毛光辉,进而通过他们,深入地认识到凤凰古城的民俗风情。在其中穿插着友情、亲情、师生情,使内容不再陷入枯燥的境地,变得更加富有情感元素。
总结
人文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一个地区的人文面貌,《凤凰小子》纪录片借助毛光辉的视角去彰显湘西的绮丽风光。透过作画的毛光辉,能够感知他对绘画的执着以及对家乡的热忱。人文纪录片中运用了“人”与“文”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彰显了该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与地方文化,还巧妙地运用了多元的叙事策略,通过细节、采访等方式表达纪录片的主题,在真人真事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进而去追寻其主人公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凤凰古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人文关怀中彰显纪录片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