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绝世佳作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
2020-11-12杜映璧
杜映璧
一、舒伯特与《未完成交响曲》
舒伯特是奥地利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歌曲之王”。1797 年,舒伯特出生在维也纳的一个贫苦教师家庭中,他的父亲是一位业余音乐家,舒伯特从小就展现了杰出的音乐才能,自幼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九岁的时候跟随霍尔查学唱歌,十一岁成为维也纳帝国圣堂的唱诗班歌手、乐队小提琴手,常担任指挥,其间他写出了多部作品,包括《第一交响乐》。他在父亲的学校任职时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和第四、第五交响曲。后来他辞去了工作,在维也纳以出售作品、教作曲和钢琴谋生,去世时年仅三十一岁。他的一生短暂而贫苦,但留下了一千多首作品,这些作品的体裁涉及所有音乐形式。因为他贫病交加,理想无法实现,所以写出来的音乐也是比较忧郁和充满幻想的,表现出来的是柔软细腻、幻想抒情的诗意,强调个人情感,他的音乐与文学二者形成了姊妹似的联系。
《未完成交响曲》是他生活最丰富、最悲惨的晚年创作的,去世的时候乐谱才被人们发现。舒伯特在这两个乐章中已经完美地将他所想表达的完整创作出来,打破了古典音乐四个乐章的常态,是舒伯特结合自身悲惨经历和浪漫主义新思潮形成的风格独特的作品。
二、《未完成交响曲》赏析
乐曲由低沉悠远的引子引出,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给整个曲子烘托了一种神秘和幻想的情绪。第一乐章是中庸的小快板,简单的奏鸣曲式的结构,b 和声小调。呈示部(13-105)主题(13-38)中,小提琴低沉而又紧张的颤音反复出现,旋律越来越密集,突然一个木管长音出现,由木管奏出主题。这个主题旋律伴随小提琴的颤音显得特别悠远神秘,具有歌唱性,像是在幻想憧憬未来。随后主题句中加入了弦乐,音乐情感急剧上升,主题一直变化,音乐情绪突然爆发。主属七和弦反复交替出现,把情绪带到了最高处,最后解决到主和弦上,感觉是被命运锁住了喉咙。音乐非常戏剧化的旋律停止在一个长音里,渐渐地音乐宽阔起来,出现了平缓的伴奏,这里是主题句和中句的连接部分。中部(44-105)主题出现在G 大调上,音乐变得明亮了起来,由大提琴轻轻地奏出轻快的旋律,表达了舒伯特在悲痛的环境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渴望。小提琴反复拉奏中部的主题,随后富有歌唱性的弦乐与主题部分的悲伤形成对比。但轻快的音乐没有中规中矩地停止,突然没有了声音。第63 小节和第93 小节突然出现了很强烈的和声,调性又从明亮的G大调转为了g 小调,打破了刚刚恬静的意境,把人从美好的幻想的意境中拉了出来,令人猝不及防。(94-104)这个地方是复调演奏法,中部的主题在最高音上进行再现,充满戏剧性。这个时候欢快美好的主题再现,主旋律的重复变奏为阴暗的b 小调,突然主题变成了强音,轻快的旋律也恐怖起来,呈示部的尾声被灰暗笼罩。
展开部(114-217),原型来自于引子,用极度低沉的低音提琴和大提琴烘托气氛。调性转为e 小调,通过不断在结构和调性上发生变化形成了丰富的色彩,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纠结。
再现部(218-327)是呈示部的主题再现。小提琴的颤音带出木管和弦乐的主题,调性也从主调经过不断变化,在主属七和弦下停在f 小调的主音上。但中部的主题并没有到主题的b 小调,而是到B 大调上,这里的调性没有得到统一。尾声(328-368)运用了引子的材料,这个时候调性才算转到主调b 小调上,第一乐章结束。在这一乐章中舒伯特在悲惨世界中有一丝丝幻想,从美好世界一下坠入悲惨世界,反反复复充满戏剧性。
第二乐章为行板、回旋曲式E 大调,音乐抒情而优美。对比第一乐章它没有悲伤与绝望,也没有突然急剧性的对比,明朗的色彩像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释怀。主题(1-16),这是一个二段式,第一段是由低音提琴拨弦引出一段优美而轻柔的旋律;第二段用同一材料从e 小调转为E 大调的乐段,由小提琴呈现出了一个优雅宁静的状态。第二个主题(66-83)升c 小调,当双簧管吹奏主题时转为降D 大调。这里是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远关系转调。这种形式打破了原有的规律,展现了独特的调性魅力,在田园悠闲的环境中体现了一丝不安。音乐朦胧中变得宽广,好似舒伯特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世界的不公,但依然想保持美好幻想和平静的心态。
这个作品集展现了舒伯特一生的悲痛和纠结,第一乐章的强烈和第二乐章的平静形成强烈的情绪对比,充分展现了舒伯特内心和现实的关系。舒伯特用他短暂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光辉。他死后人们帮他如愿葬在他的偶像贝多芬的旁边,他的精神在他所创造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