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大利歌剧的兴起、发展及变革

2020-11-12许清泠

鸭绿江 2020年24期
关键词:音乐家歌剧意大利

许清泠

一、意大利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意大利歌剧起源于16—17 世纪的佛罗伦萨,名为“卡默拉卡”的艺术集会给了当时身处佛罗伦萨的音乐家和诗人极大的空间,他们可以借此来讨论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可能性,这为后来歌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这一时期,为歌剧奠基起到重要作用的音乐家被后世称为“佛罗伦萨歌剧乐派”。在此基础上,“威尼斯歌剧乐派”“那不勒斯歌剧乐派”也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中,“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蒙特威尔第在歌剧发展的历史中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作为第一位国际知名的作曲家,他不仅发明了通奏低音这种更为便利的作曲及演奏方式,也改进、完善了咏叹调与宣叙调,增强了宣叙调的表现力,更有助于渲染情绪,使音乐与戏剧更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蒙特威尔第虽然不是正歌剧的开创者,却使其发扬光大,其创作的《奥菲欧》一经问世便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并且被视为正歌剧界的“样板戏”,成为后世作曲家争相改编创作的剧目。

歌剧在意大利的兴起与发展并不是一个偶然,而是一系列政治、文化、历史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产物。从历史角度来讲,传统的意大利音乐就十分注重音乐旋律的优美和抒情。自中世纪以来,天主教在宗教仪式中多用神圣、肃穆的音乐感化教徒。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主张用音乐团结教众。出于宗教需求,意大利地区的音乐家们不断精进旋律,并发明了记谱方式,这些都为意大利歌剧的诞生创造了必要条件。

从经济政治方面来看,15—16 世纪工场手工业在地中海沿岸兴起并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沿岸城邦的海上贸易发达,经济发展良好,社会富裕,远离宗教战争,政治制度稳定,这些都为艺术、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而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文艺复兴运动给予意大利地区的深刻影响。人文主义的思想席卷了亚平宁半岛,文人和艺术家的目光不再仅仅关注神与宗教,而是开始了对于人性的思考和表达。艺术家们开始反思艺术创作的目的和意义。从此,音乐走下神坛。艺术、音乐不再仅仅为宗教、教廷服务,开始有了世俗的需求。如同蒙特威尔第所说,作曲家们应该依据真理对作品进行创作加工,歌剧本是世俗的音乐,更应有情感充沛的表达。

这些外在与内在的因素相互交织,为意大利歌剧的兴起和繁荣提供了机遇。而歌剧这种融合了音乐与戏剧的表演形式也逐步发展蓬勃,风靡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

二、歌剧改革——传统艺术的机遇与挑战

18 世纪的意大利歌剧已显现出较为明显的弊端。一方面,由于正歌剧在创作内容上大多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故事和宏大历史题材,三十多个剧本轮番使用,内容单一保守,缺乏细节刻画,缺失创新与突破。此时的音乐与戏剧高度程式化,角色扮演脸谱化,演唱形式多为咏叹调与宣叙调反复交替出现,缺乏与观众的共鸣。另一方面,巴洛克音乐过于追求华丽和繁复,被认为带有强烈的“贵族审美气息”,为炫耀声乐技巧而刻意提升难度,却忽视了音乐与戏剧的平衡。

为了扭转歌剧日益衰落和日趋固化的局势,各国音乐家都在寻求突破与变革。而启蒙思想的诞生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都为歌剧改革提供了土壤。“自由”“变革”“返璞归真”等哲学思想不仅打开了新时代的篇章,也推动了歌剧的世俗化进程。

在歌剧的变革浪潮中,德国音乐家格鲁克对传统意大利正歌剧的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等人的影响,格鲁克认为音乐不是炫技的工具,而应当为推动剧情发展服务。他主张“返回到自然”“歌剧应当优美而简洁”,强调音乐与戏剧的平衡和统一。为此,他在创作过程中进行了多种方式的革新:

1.用质朴动人的音乐抒发人物的真实情感

格鲁克去掉音乐中大量炫技的部分,简化旋律,突出主调音乐。事实上,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亨德尔已经开始尝试打破原有歌剧的“八股”套路,创作出了一系列细腻、清新的歌剧。在此基础上,格鲁克调整了传统的记谱方式,使乐谱易懂、清晰,使歌剧创作更关注剧情发展和人物内心刻画。

2.大大削弱了阉人歌唱家的炫技演唱

传统歌剧中,因为阉人歌手拥有孩童般的声线和成年人的胸腔,音色极为优美空灵,在演出中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这大大提升了歌唱家的地位,甚至使歌剧这门艺术形式在一段时间内沦为了为某一“名角”服务的产物。格鲁克的改革弱化了阉人歌手的炫技部分,使音乐更遵从人物的内心走向和剧情发展,观众们买票不仅是为了某一位明星,而是更关注歌剧本身的魅力。而阉人歌手这一本身违反人道主义和伦理道德的职业也就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3.推陈出新,借鉴其他艺术形式,将合唱、芭蕾等表演融入歌剧演出

法国歌剧的奠基人吕利早在17 世纪就将芭蕾舞穿插在了歌剧当中,在幕与幕间起到衔接作用。而格鲁克增加了芭蕾舞等其他艺术形式在歌剧中的比重,使歌剧的观赏性大大提升。

4.突出乐队的作用

在传统歌剧中,乐队作为伴奏,演奏简单的旋律,作用微乎其微。格鲁克的创作突出了乐队的表现力,建立起乐队与演唱者之间的连结和交流,也使观众能够更加关注巨星和主唱以外的东西,丰富了歌剧的内涵。

1762 年,格鲁克创作的《奥菲欧》在维也纳的首演反响空前。虽然也遭到了保守派的诟病和讥讽,他们认为格鲁克减少炫技部分的做法不符合传统,但更加世俗化的剧情和清晰简洁的音乐得到了观众尤其是法国观众的支持。格鲁克对于歌剧的改革也为后世的歌剧发展、变革提供了新的方向。正如其本人所说:“我力求音乐只能凭借表情和记叙故事情节的办法来服务于诗歌,去履行它真正的职责,不必用画蛇添足的装饰去干扰表演以及剧情的发展。”

另一方面,世界级音乐家莫扎特也在歌剧改革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歌剧是莫扎特非常重要的创作领域,不同于其他德奥音乐家不擅长歌剧创作的特点,莫扎特一生创作了不同类型和体裁的歌剧。其中,《魔笛》《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传播之广,影响之大,深深启发和影响了后世的音乐家们。

首先,他的创作自成一派,把音乐视为作品的灵魂,擅长用优美的乐曲塑造多元化的人物,增加戏剧本身的冲突性。其次,由于德奥音乐体系十分讲究逻辑,整体性极强,与原有的意大利歌剧中突出主调音乐、突出个人演唱等特点形成鲜明对比,这些特征使得莫扎特的作品中,音乐与戏剧融合度极高,歌剧的整体性更为突出,乐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歌剧的民族化进程

从20 世纪初至今,歌剧在中国已有百年的演变与发展,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在国际上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力。然而,歌剧这门艺术形式作为“舶来品”,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水土不服”。其表现为:

1.内容创作上缺少创新性

大部分歌剧体裁陈旧,或是照搬西方经典剧目,或是采用中国传统故事,叙事节奏缓慢,缺乏戏剧冲突,观众往往看到开篇就预见了结局,难以产生浓厚兴趣。

2.专业人才培养不到位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由于东西方音乐旋律、创作方式存在巨大不同,使国内的作曲家很难创作和改编出既符合国际标准又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歌剧。另一方面,专业院校为歌剧创作者及表演者开设的专业稀少,培养专业歌剧人才的前期成本极高,不仅需要学习美声、民族等专业唱法,还要掌握意大利语在内的多门语言。然而就业前景不佳,收入与投入不成正比,因此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3.群众基础薄弱,生存空间狭窄

歌剧是小众的艺术,受众基础小,然而一部歌剧从创作到排演,投入的成本是巨大的。正如民族歌剧《大汉苏武》的导演陈蔚指出,歌剧不像电影,一经上映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迅速收回成本。歌剧的收益是长期的,资金的短缺、观众的流失,都会造成歌剧行业的生存困境。

结语

意大利歌剧的历史源远流长。作为一门世俗的艺术,歌剧的兴起与盛行打破了传统宗教对于音乐创作及演奏的垄断,继承了文艺复兴运动“以人为本”的精神思想。歌剧不再仅仅歌颂神性,而是更关注人性,细腻刻画人的内心和情感。这造就了意大利歌剧不可撼动的地位,在一段时间内,使其不仅仅盛行在亚平宁半岛,更成为欧洲大陆最为主流的舞台艺术形式。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歌剧并未止步不前,一系列优秀的音乐家力求变革,不停为歌剧注入新鲜的血液,融入新的元素,适应时代发展。放眼当今,舞台艺术蓬勃发展,音乐剧、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都挑战着歌剧的地位。笔者认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只有力求创新,不断突破,适应社会多元的价值观和观众的多重需求,才能使歌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生机,实现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音乐家歌剧意大利
音乐家,也爱花
嗨,我不是意大利面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意大利面“变魔术”
姚铜(音乐家)
走进歌剧厅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小小音乐家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