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折枝
2020-11-12陈牧童
陈牧童
如果雪下在夏天
且慢。雪是慢的,空气阻力原理这么说,我也心觉如此。
下在夏天的雪,并不是《窦娥冤》那种六月飞雪,血溅白练,愁苦且悲切愤慨,使夏日更炎热、更无情,热得更分明。世间万物因热胀冷缩而裂开,层层明晰,显示出外壳之下汹涌的重重感情。
那么,我所期望的夏雪是什么样子呢?用太阳雨来类比一下,明明是艳阳高照,忽地不知从哪里跌出来几滴雨水,让人不禁怀疑有什么精灵,恃仗着人类之流目不能见而放肆大哭。
因为有光,此刻的雨不再阴沉模糊,而是明亮欢快。阳光照亮玻璃,映出反光的同时也将雨珠照得透亮。光线折射,一切清明,流光溢彩,雨珠成线,如珠帘一般,似乎可用手穿绕其中。
夏雪应亦如是,同时像油炸冰激凌、烧烤配冰啤、火锅加雪糕一样鲜艳而美好,光彩而味丰。夏日闷热的空气中倏忽有了几朵雪花悄然而下,带来丝丝清凉,而天空依旧明亮,不必躲入阴天。
所以,如果雪下在夏天,便可以不用黑暗去换取休息,不用阴沉去营造舒适,不用伤悲去消释燥热,不用哭泣去缓解烧灼。而夏多阴雨却无雪。
雪比起雨来有另一大好处。本来夏日就极燥、极噪、极躁,下雨有噼啪声,是坠落,是喧嚣,间或有沉重的雷声横加干扰,本就不得静的人心更添吵闹。而下雪则寂然无声,是飘飞,是暂憩,是充满想象的圣洁与奇迹。
我悄悄来看你,一会儿就化水别离。所以别害怕,别举伞,让我轻轻地亲吻你。
或许雪之努力凝结为一朵花,一朵世界上花期最短暂的花,只是为了飘落千米之高,来你我指尖稍驻。
如果是夏天,如果是艳阳,如果下一秒就融化,也可以明亮地照耀那朵雪花,给予她万花同样的色彩与荣光。
寸心如水
上善若水。水,能静能动,至柔至刚,既可为一泓清泉,如一面镜,也可为瀑布汪洋,作激越铿锵之声。水,恰似一种生命的状态,人生无常,故水无常形。寸心坚定,故水之灵动、澄澈,跨越万里而不渝。历史是洪流,那么又有多少人是清泉,是江河,是暗流,是旋涡,是潮头翻滚的浪花?
“女子是水做的骨肉”,《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骇俗之语,正揭示了林黛玉一众蕙质兰心的女子的品性。她们的才,她们的情,如同落了花瓣的泉水,在怪石嶙峋中洒着碎玉而去。花落随水去,离水随花流,她们永远在人们心间留有一抹倩影。
寸心如水的,还有现在的古典文化传灯人叶嘉莹。一生命途多舛,漂泊伶仃,我们称她多难、流离、辗转的一生为漂泊,为不系之舟,便已经看出她与水的本质联系。叶嘉莹先生寻访迷津,在各地阅尽世相,一叶兰舟之上,成了砥柱中流的摆渡人。她研究诗词,贡献卓越,她说诗歌的最大作用,是让人有一颗如水的、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她自己是水,更度人无数。
不仅诗词的力量是水的力量,绘画中无论是细描万顷波还是留白千里浪,都是在水墨丹青里游一条情思的鱼儿。画法有道,清泉一曲折,便下可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延空窗渺远以续古刹微茫。水的坚韧、连续、不息,就如此这般连通了文脉。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画的一大特点,便是重视水的笔法、水的精神,而非颜色的组合堆砌。其灵动、玄妙、回味悠长的特点,便因此诞生了。
《谈白菜》中说大味必淡,赞赏的就是白菜的水性。水的淡才是永恒的,无味之中有大味,丰盈的是内涵而非表象。我们日常喝饮料,归根结底,还是要喝水。水意味着澄澈、高雅和质朴,可构成一杯清冽的清茶,可构成一颗宁静致远的心灵。
但水并非不懂咆哮。惊涛拍岸,水用绕指柔击碎坚硬的顽石,用暴风雨席卷苍茫的大地,用瀑布作响震击万壑的雷声。巴金《家》《春》《秋》称作激流三部曲,青年人的生命像激流一样汹涌奔腾。这样,水造就了百川向东滚滚去的壮景,但终归海纳百川,包容、圆满、不怒自威,不言自有浩大之气,最终心灵归于“一”的止水之境。
我们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们说,如人饮水;我们说,心如止水;我们说,智者乐水……水的哲学,同水一样蕴藏万千而空明可见。秉持一颗如水寸心,便任世道多险、人世艰辛,如溪、如泉、如江河般流过一道又一道风景,直至生命本真之岸。
愿无忧
据说,仁者无敌,勇者无惧,智者无忧。然而世途艰险,人心明灭,怎么无忧?想来不过是以茶淡之,以笑过之,以智慧处之。曹植有诗言:“人生如寄,多忧何为。”可不是嘛,人生有太多事要去做,而人生又过于短暂,“寄蜉蝣于天地”,哪来的时间“忧”?所谓“闲愁”,估计就是闲的才会愁。
但又说诗人要有忧郁的本性。忧此惧彼,忧社会,忧人生,似乎唯有忧才能达到对万物的关怀,才能拥有对世界的敏锐,同时彰显一颗崇高的同情心。再者,整天傻乐的人,只是粗鄙的乐观主义,欠缺深刻的思考。懂得忧自己,就是在进行生命的诘问;懂得忧他人,忧天下,人就伟大起来,由小我走向大我。古今多少思想,例如先秦诸子,例如人文主义,全是在发愁人到底该咋办,以“忧”为原动力,艰辛地负重前行。
然而忧并不是最高境界。中国人讲究“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怎么着最后要达到个圆满合意的境界才好,就是说要以忧至乐。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坚定了他所要达到的终极道路。苏东坡在黄州,一篇《赤壁赋》,由千古鸿悲、千古同悲的人生之忧,窥破迷心,发现自我,看穿世界万生相而至于豁达,一苇之所如,泊于生命的本真之岸,达到无所羡的乐。忧后而乐,忧中来乐,才是真正的乐观。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贪身外之物,而能自赏于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当苏子定乎内外之分,已自成一方世界,再没有什么能击倒他扰乱他。嵇康《卜疑集》中也释明这一“无忧”境界,道是:“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一个人的圆满,一个人的清欢,一个人的自我确信与坚守,从此不惧不愧,管他大浪滔天腥风血雨,我自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