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我其谁
——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实现国产化纪事
2020-11-12故乡
故 乡
2018年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及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以新气象新担当新作为推进东北振兴。四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的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姜妍,勇于担当,带领她的设计团队,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精神攻坚克难,不断超越自我,主持设计出一台台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世界顶级同类压缩机,实现了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国产化的梦想,为东北振兴和将民族工业推向新阶段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沈阳鼓风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姜妍只是7000多名职工和1600余名科技人员中的一员,姜妍的精神是这个企业精神的缩影。
1
北京的十月,天高气爽,风轻云淡,桂花飘香,人民大会堂巍峨壮丽、雄伟庄严。2017年10月18日上午9时,2287名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齐聚这里,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
2017年10月19日上午8时20分,一袭深蓝色长款风衣搭配猩红色长袖真丝蝴蝶结上衣,衬托出姜妍这位来自东北辽宁国企科技工作者的干练和从容。当她与另外两位十九大代表走进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代表直播通道、接受百余位中外媒体记者采访时,闪光灯不停地闪烁,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话筒,“长枪短炮”不约而同越过红色分隔线,一齐朝向他们。
端庄清秀、亭亭玉立的姜妍做完简短自我介绍后,首先回答了美国中文电视台记者的发问。记者:“请问姜妍代表,有人质疑中国制造业流程的质量问题,您作何回答?作为中国首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设计者,您希望如何监督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大气污染?此外,有哪些数据证明中国的化工业在环保方面取得了进展?”
面对这位美国记者的发问,姜妍面带微笑,从容、自信地回答道:“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昨天,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的发展。我们沈鼓的压缩机技术也是在一步步发展进步。今年我工作正好满20年,这20 年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乙烯压缩机的国产化设计。从45万吨到80万吨,再到120万吨,实现了几代人的梦想。我们现在的乙烯压缩机水平与国际上知名企业的压缩机水平并驾齐驱,甚至我们的部分指标已经超过了国际水平。从我主持设计中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那天起,我们义无反顾地把国外压缩机企业推下了几十年的垄断地位。”
掌声,热烈的掌声从云集的记者中阵阵传来。姜妍致以真诚地谢意,继续回答道:
“关于您问的环保问题,我是否可以这样回答。习总书记昨天在报告中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我们的生态环境。更何况中国的制造业呢?我们的制造程序、工艺有严格的标准,更有严格的监督。如果用数据说话,我们的压缩机和世界上所有压缩机企业执行的标准都是一样的,噪音严格限制在85分贝以下。”姜妍随后话题一转,坚定地说:“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扬劳模精神、弘扬工匠精神、坚持创新精神、肩负担当精神,让中国的石油、化工装备都转动‘中国芯’! 谢谢!”
掌声,记者们再次报以热烈掌声。
现在,有必要向读者做个简单交代。“中国芯”是我国石油、化工生产领域对“沈鼓”乙烯压缩机的盛誉,“中国芯”堪称乙烯工业的“心脏”,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代表着中国石油、化工装备的最高水平。它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彻底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而且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具有百万吨级乙烯、丙烯、裂解气“三机”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
在中国近14亿人口中,有多少人知道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国内许多大型炼油厂、化肥厂、石油输送管道,以及西气东输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如果不是经历了这次采访,我对乙烯压缩机的功绩依然一无所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的父辈、兄长们体会过多年粮食不够吃的窘困,而粮食的丰收靠的是土地、种子、农药和化肥,其中的化肥与乙烯压缩机有着密切联系,没有乙烯压缩机,就生产不出化肥来,没有化肥,我们就没有丰收。谁会想到,我们手中端着的饭,居然与乙烯压缩机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
乙烯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组成的化合物,制成了70%以上的石化产品,其产量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乙烯作为化纤、橡胶、塑料的原料,是世界产量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
压缩机是整个工业流程的动力设备,如同人的心脏,一旦停转,整套装置就会瘫痪,每天就要损失上千万元。沈鼓集团工会副主席杜平解答了我的疑惑,他对我说:“生产乙烯压缩机,不是上个普通科研项目那么简单,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尊严。长期以来,中国的乙烯压缩机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每年国家要花大价钱购买进口设备。做买卖本来都是卖方求买方,而我们作为买方却要看卖方的脸色,人家一副爱买不买的架势,交货期保证不了,售后服务更不用说,就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不能自主研发。”2006年,在困难如山的情况下,国产化首台套乙烯压缩机设计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了姜妍的肩上。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流行一句话:“压缩机一响,黄金万两;压缩机一停,效益为零。”自从姜妍肩负起国内首台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任务后,这种被动局面一下子得到了改变。这是“前无古人”的一次闯关,姜妍很清楚任务的重要性。已经掌握和积累了富气、丙烯、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压缩机装置的扎实设计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姜妍,凭着一股沉稳、冷静、不服输、爱钻研、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性格,完成了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中国人从此扬眉吐气!
2
姜妍和左成柱没结婚时就喜欢拉着手上班,结婚后两人依然喜欢拉手上班。左成柱右手推着一辆黑色26型金狮牌自行车,左手温情地拉着妻子的右手,两人每天早上从云峰街到北四路,半小时的上班路就这样一直甜蜜地牵着手,晚上下班两人依然甜甜蜜蜜地拉着手回家。那时,中国是自行车王国,本来,清晨的产业大军,潮水般汇集到这条通向铁西工业区几家万人国企的大道上,蔚为壮观,已然成为一道壮丽的风景线。但是,当姜妍在爱人左成柱温暖的牵拽下,走在这条马路上时,那道风景线无形中遭到“破坏”,小夫妻成了一道新的、更引人瞩目的风景线。过往的自行车一辆辆从他俩身旁闪过,相识的、不相识的工友们,无不投来艳羡的目光。
1997年6月28日清晨,两人就是这样亲昵地来到沈鼓的。这天对姜妍来说实在难忘,这是她真正意义上成为沈鼓职工的第一天。她清晰地记得,那天她穿了一套崭新的工作服,和爱人左成柱手牵着手站在云峰街路口向北望,老远就看到了沈阳鼓风机厂门前的大牌子,一瞬间,她心潮涌动,一脸兴奋,用目光告诉身旁的爱人:“我喜欢这座工厂。”
姜妍刚入厂那会儿,被分配跟师傅学习压力容器设计工作(辅机冷却器设计工作)。尽管在大学里学了许多理论知识,但作为一名新员工,面对那些换热计算、设备参数、介质物理特性等实际应用,还是觉得所学知识储备不能满足实际工作,许多问题弄不清楚,因此每天总有些手忙脚乱、晕头转向。为尽快熟悉产品特性和设计环节,姜妍成了师傅的“小跟班”。她每天第一个来到办公室,先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再把师傅当天需要的工作资料备好,等待师傅的到来。
师傅一进办公室,看看该做的准备工作姜妍都做完了,就一声不吭地拿起资料往外走。姜妍意识到师傅要下车间看现场,不管师傅愿不愿意带她,麻利地拿起一摞资料和工作笔记,不声不响地跟在师傅身后。起初师傅并没有带她下车间看现场的意思,但走着走着,却听到身后有女工议论:“那不是每天与她爱人扯手上下班的新来的大学生吗?小姑娘模样还挺端庄,挺给她师傅提气的。”师傅这才意识到了什么,猛回头,见姜妍像个“跟屁虫”紧随其后。师傅眼睛白了白那俩女工,扭头又继续往前走,脸上却流露出无法觉察的笑意。
师傅当然想象不到,二十年后,这个像“跟屁虫”似的“小跟班”,居然成了中国第一位国产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主导设计者,更想象不到这位“小跟班”,结束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使沈鼓成为世界上四个具有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制造能力的企业。
那以后师傅再下车间,虽然还是一声不吭,说走抬腿就走,但每次都会不经意地看一眼姜妍。姜妍当然会意,这一眼是师傅的默许,是对自己的宠爱和信任。姜妍当然乐此不疲,高高兴兴地跟在师傅身后,一路上想着应该怎样一丝不苟地把辅助工作做到位。
姜妍很快获得一个俏皮的绰号——“小跟班”。姜妍每天跟在师傅身后,在厂区里走来走去,在车间里转来转去,师徒俩已然成了沈鼓的一道风景线。一段时间以后,姜妍熟悉了厂区每条甬道,熟悉了每个车间,熟悉了每台设备。
她每天跟随师傅,认真地观察、牢记每一项工作内容,针对每台产品的特点,准确记录、精心归纳,并在工作笔记上记下各种公式、参数、疑问,进行详细总结。晚上回到家里,收拾完碗筷就忙着琢磨当天未“消化理解”的知识点。她跟师傅一学就是七年,但生性好学的姜妍并没觉得乏味,相反却乐此不疲。她总觉得自己不如其他同期入厂的大学生聪明,所以必须“笨鸟先飞”。渐渐地,她对压力容器材料了如指掌,很快成了辅机冷却器设计室的骨干,这为她后来设计我国第一台45万吨、80万吨,以及120万吨乙烯压缩机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借来一摞姜妍的工作笔记,其中就有她二十年前当“小跟班”时的工作记录,每页纸上都密密匝匝地记录着压缩机的相关数据及理论知识。我虽然看不懂笔记上的专业知识,但我深深懂得其中蕴含的是姜妍刻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的,姜妍爱学习,她的刻苦无人能比。她刚毕业的那几年,同寝室的独身工友有的在宿舍打扑克,有的去逛街,有的去舞厅,而她却常常在办公室里练画图,有时和左成柱一起学习有关设计理论,交流学习体会。俩人还最先自学了电脑设计,开创了沈鼓二维微机绘制设计图纸的先河。在女儿两岁时,姜妍考取了东北大学的在职研究生。她的导师告诉我,姜妍在他的学生里,聪明度不是最高的,但求知若渴的精神没人能比。
没有几年,姜妍就靠非同寻常的钻研和韧劲儿,提出了五六项科研课题,并为4万空分装置的压缩机配套设计了8个容器、5个冷却器,其中就有沈鼓首台低温容器和沈鼓当时最大的冷却器。姜妍爱钻研、敢创新、不服输的出色表现和创新能力,受到集团领导关注。2005年,集团将她从辅机设计室调到主机设计室,开始离心压缩机核心部分的设计工作。
3
旭日庄严地跃出地平线,万道光芒顷刻间将辽宁华锦化工盘锦乙烯有限公司45万吨乙烯压缩机运行现场照耀得无比灿烂。2010年1月8日清晨,兵器工业部有关司领导和专家、华锦乙烯领导和技术人员、沈鼓领导和技术人员齐聚这里,人山人海,欢声如潮。试车运行百转千回终于获得成功!姜妍和她的团队1400多个日夜的心血没有白费,人们终于盼到中国首台45万吨乙烯压缩机试车成功的这一天。这一天的到来,意味着姜妍主持设计的乙烯压缩机一举实现了国产化,是中国乙烯压缩机实现国产化的重要里程碑,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垄断,而且彻底结束了我国这项技术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领导、专家,以及现场上百位技术人员一齐涌向姜妍,握手、拥抱、欢呼、跳跃。“感谢你的付出,祝贺你的成功!”激动的泪水顷刻泉涌。此时,姜妍的脸色是憔悴的,身体是疲惫的,她披挂上阵在现场已经连续几个夜晚,每天只睡两三小时。昨夜,她一夜没合眼,一直在现场进行着设备运行调试。实在太疲惫了,她很想悄悄离开现场找个没人的地方睡上一会儿,哪怕就一会儿,哪怕坐在马桶上眯一小会儿。
这时的姜妍像一位刚刚分娩完婴儿的母亲,身体虽然疲惫、虚弱,但内心却充满了初为人母的喜悦。是啊,姜妍设计的这台国产化45万吨乙烯压缩机,从接收任务,到先期跟踪,到获得参数,到签技术协议,到意向交流,到竞标成功;从设计图纸,到车间生产组件,再到车间组装试车,再到现场安装运行,四年的时间,如同母体中的胎儿,从孕育到出生,经历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艰难辛苦。
长期以来,中国的乙烯压缩机市场一直被国外垄断,国家每年要花大价钱购买进口乙烯压缩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居然没有一台自己设计研发的乙烯压缩机,这是中国产业设计研发人员的耻辱。国家有关部委适时召开全国行业专家推进国产化论证会,可是想不到的是,论证会一开场就出现了“一面倒”的倾向,所有专家一致反对推进乙烯压缩机生产国产化,理由只有一个:中国目前没有一家企业拥有乙烯压缩机设计研发的能力,乙烯压缩机不可能实现国产化。是中国企业乙烯压缩机设计研发能力不行,还是乙烯压缩机设计研发技术队伍不行?是专家们的思想僵化、观念落后,还是人们缺乏自信和担当精神?会议难以继续进行,只好茶歇。
复会后,有关部委领导强调,不管遇到何等的困难,国家走乙烯压缩机国产化道路的决心是坚定的。他还针对个别专家缺乏调查研究和科学依据的发言批评道:“无原则地信赖国外技术是崇洋媚外,我们不能因观念落后而缺乏自信和担当,不能毫无根据地贬低中国人的设计研发能力,更不要肆无忌惮地涣散军心。”2006年,国家决定:在天津、抚顺、镇海三家企业分别上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装置。在一家企业同时上三个机组,这是前所未有的,是一次重大突破。国家做这样的决定,目的是预防风险,三家各做一套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一旦哪套遇到风险,可尽其所能控制损失。国家将这项具有使命性设计研制的任务交给了沈鼓。
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创造,风险可想而知,成功是壮举,失败则在行业内名誉扫地。在沈鼓45万吨乙烯压缩机国产化研发高层讨论会上,集团老领导无不高度重视这项产品的研发。他们心里都清楚,乙烯压缩机设计研发标准要求极高,制造上难度非常大,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都是未知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谁来挑这副设计重担?令姜妍意想不到的是,这项有如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艰险重任,落到了她的肩上。
始料不及,姜妍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我行吗?姜妍默默地问自己。她深知,她在大学学的不过是化工机械专业,并非压缩机专业,尽管这些年为“沈鼓”的其他压缩机装置做过一些配套设计,但并没有担当过如此重任。况且,在主机设计室里藏龙卧虎,毕业于西安交大、大连理工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不乏其人。集团领导对姜妍充满信心:姜妍干过压力容器,对材料使用、标准、性能了如指掌,并且高质量地完成过许多压缩机装置配套设计任务。再有,姜妍骨子里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她对技术刻苦钻研的劲头和对工作忘我地认真态度,是其他人比不了的,担纲此任非她莫属。
责无旁贷,没有退却的余地。姜妍不再多想,集中精力投入工作之中。但是,乙烯压缩机她从没干过,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一上手才知道,无从下手,简直是两眼一抹黑。几天一晃过去了,工作没有一点头绪,姜妍压力剧增,内心涌动急躁的情绪。集团领导发现了苗头,及时给予姜妍及团队关怀和安慰:你们不必有压力,我还是那句老话,研发人员的设计如果成功了,个人获奖;失败了,责任企业承担。放心大胆地干,先琢磨好工作思路,捋出头绪再干不迟,没有做不成的事。
领导的一席话是及时雨,滋润着姜妍及设计团队每个人的心田,给姜妍和团队指明了工作方向。“路线对了头,更上一层楼”,必须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姜妍拎上旅行箱率先奔赴国内各大炼化厂,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连男士都腿软的十多米高的进口乙烯装置工作台;然后又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穿梭各大科研院所,拜访求教。回沈后一头扎进图书馆,一面啃厚厚的外文原版资料,一面在网上搜寻信息和相关资料。白天,她连吃午饭都不舍得花时间去食堂,便在设计室对付几口;晚上,挑灯夜战查文献、译资料。就像那首赞美科技人员创业的歌中唱的一样:“走过创业楼,是谁还没睡,窗前的人影一路忙,正是攻关不觉累。”
两个月后,上千份技术资料摞满会议室。在逐渐完成资料、设计技术等必要准备后,姜妍打开电脑,开始着手设计工作。设计必须严格按照国际统一标准和用户要求进行。设计初始并不顺利,一稿图纸完成后,第一关集团内部审核就没有通过。首轮设计失败。一位年长姜妍几岁的同事对她说:“小姜,你胆儿真大,什么活儿都敢接。”姜妍看了对方一眼,没吭声,转身默默离去。她意识到,这是一次闯关,也是一次“探险”,要想翻越险峰,前路荆棘丛丛,一旦失败,丢自己的脸面事小,最大的影响是丢掉中国人的尊严,更可怕的是,乙烯压缩机国产化的前途会葬送在自己手里。
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姜妍告诫自己不能气馁,不许退却半步,必须勇往直前继续攀险。那些日子,姜妍常想,与其带着沉重压力干活儿,不如放下包袱想辙。她激励自己,暂时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自己的能力不行,绝不能前功尽弃。她于是停下来认真思考,苦思冥想了几天之后,脑袋终于开了窍。她认为45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难点首要的是突破材料关,要想总结教训,必须大胆调整设计思路,大幅度修正设计错误,完善设计不足。这时候,配合姜妍工作的同事们心理压力都很大,而姜妍却显得很平静、很冷静。查完国内手册查国外手册,每天从早上七点忙到晚上七八点钟,中午干脆让爱人把饭送到办公桌前。重新设计,再失败,再修改设计方案,姜妍坚信,外国人能干的产品,中国人一定能干出来。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工作思路对头、设计先进,就一定能成功。姜妍信心很足,她认为,材料的应用万变不离其宗,只要研究透材料的特性和适应强度,没有闯不过去的关。随后,反反复复,锲而不舍,经过艰苦卓绝的不懈攻关,姜妍及团队设计的图纸圆满通过了集团及用户的审核验收。
设计通过审核后,投入生产试制,姜妍便开始在厂内不停地穿梭,每天都要跑车间十几次。功夫不负有心人,2009年1月,姜妍主导设计的45万吨乙烯压缩机在场内试车一次成功,全厂上下无不欢欣鼓舞。职工们怎能不高兴不兴奋?这是历史性的突破,意味着沈鼓即将完成国家托付的使命性任务。可是,攀登过珠穆朗玛峰的中外队员都有过这样的体会,越是临近峰顶越不能高兴得过早,必须屏住呼吸,砥砺前行。因为,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随时可能出现,只有攀上峰顶,将国旗插在地球之巅,才是真正地创造人间奇迹。
然而,缺乏经验的沈鼓人未免高兴得过早。2009年12月,45万吨乙烯压缩机一到用户现场,就给姜妍及团队来了个“下马威”,转子主轴出现严重弯曲。所有人不再兴奋,姜妍的情绪更是一落千丈。怎么可能呢?在厂内试车时所有指标均绝佳,就连人们担心的振幅值也达到了15微米(一根头发丝为100微米,设计规定振幅值不允许超过25.4微米)以内,可产品到了用户现场却发生了奇异变化,不仅转子主轴出现了严重弯曲问题,就连振幅值也从开始的25微米直线上升——35、45、55,最高时达到60微米。用户代表急了:本来不想用国产的,果然上不了台面。姜妍听了心里很难受,觉得特别对不住用户。用户代表气恼地说:“限你们20天内必须整改完毕。”
开会。专家、教授被请到了现场进行会诊。会议是必不可少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会议往往能够研究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会议一开就是从早上开到下半夜。回到寝室,姜妍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乙烯压缩机不同于人的心脏,出问题可以做冠状动脉造影,没有谁的肉眼能从表面看透内里,这无疑给检测带来巨大困难。连续几天,姜妍和团队夜以继日做出一套又一套改进方案。方案都是按照专家们的建议改进的,但还是未见效果,没能解决根本问题。黔驴技穷,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姜妍把所有图纸与团队成员审查了一遍,没有任何问题。于是姜妍脑子开始过电影,一幕幕地回忆,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产品在场内试车时是在常温下,而到了用户现场输入的是零下102度的乙烯气,转子主轴会不会因此出现严重弯曲,振幅超常会不会是连锁反应?翌日,姜妍起得很早,顾不上洗漱就来到了现场,对每一个主轴进行重新检测,然后自信地提出必须研制新的结构,以适应零下102度的乙烯气的建议。她的建议得到了专家的一致赞同,许多专家从此对她刮目相看。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笔者问道。姜妍给我打了个比方,她说,之前的试车材料仅适用于零下40度的乙烯气,乙烯压缩机像人一样,东北人耐寒,到海南也能适应,但到了北极生命体征就很难适应了。我懂了。中国乙烯压缩机走国产化道路,如同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一样,也是一次零的突破。
4
姜妍一直认为她进沈鼓是鲤鱼跳龙门。1973年10月3日,姜妍出生在抚顺市新宾县红庙子乡一个有山有水的小村庄里,父亲在粮食系统工作,母亲在乡小学当教师。七岁之前,她是跟着母亲在学校的育红班和低年级班度过的。后来,随着父亲工作不断调动,父母不停地搬家,十二岁姜妍小学快毕业时,父母把家搬到了乡里;十三岁刚上初中不久,父母又把家搬到了县城。
童年的记忆是那么美好。想起小时候的夜晚,村庄常常是漆黑一片,但天上的星星却又低又亮,有时去同学家玩,回来的路上感到村庄特别寂静,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但望着天上的星星眨着亮晶晶的大眼睛,像在对自己微笑,恐惧感顿抛脑后。于是,她数着星星回到了家。
春天,空山新雨,山间空气无比清新,五颜六色的山花一朵朵、一簇簇、一丛丛摇曳风中。雨后山花向晚香,林间鸟语作歌声。姜妍和玩伴兴奋地跑到山脚下,看到晶莹剔透的水珠从花叶、花瓣上滚动滑落,忍不住俯身凝视,摘一朵小花别在头上,芬芳四溢,少女的心顿时陶醉。
夏天的傍晚,姜妍常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弟弟坐在葡萄架下吃晚饭,其乐融融。有时候放学后,姊妹仨就缠着爷爷讲故事,爷爷一开讲,又引来左右邻舍的几个小玩伴。离开村庄四十余年,姜妍每到夏天仍会想起小时候在爸爸的呵护下,到村边小河捞虾的情景。
秋天,山里的诱惑最大,野酸枣、野葡萄、野山楂、野板栗、野核桃、野榛子、黑天天(黑星星)挂满枝头,不经意间就装满了小土篮。回家的路上欢天喜地,和伙伴们唱着歌,忽然想起还没吃野果,便吃过野酸枣,再吃野葡萄、黑天天,吃得一个个小嘴紫黑紫黑的,你看看我,我瞧瞧你,做着鬼脸向山外跑。顾家的孩子,还不忘在途中采些山蘑带回家。
冬天,一两场大雪给村庄披上银装,进了腊月,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备年货、杀猪宰鸡、扫房糊棚,一番忙碌。孩子们却各自想着心事。女孩期盼妈妈给自己做套漂亮的新衣裳,买两条好看的粉头绫、一只别致精美的发卡。男孩则早已糊好纸灯笼,拎着灯笼走村串乡,没完没了地炫耀,冻得脸蛋像熟透的红苹果。从初一到正月十五,女孩也和男孩们一样,打着灯笼,放着爆竹和烟花,欢呼跳跃,东跑西颠。
这些只是美好的回忆,但姜妍骨子里却铭刻着很小就受到的母亲的教诲:对于女孩子来说,不能改变的是长相是容貌,能够改变的是后天的努力学习。这句话对姜妍的人生影响很大。到现在,姜妍依然记得母亲对她的许多“经典”教导,比如人不能光为钱活着。
姜妍在家里排行老二,上有大两岁的姐姐,下有小六岁的弟弟。弟弟出生后,成了家族的宝贝疙瘩,全家老少对他宠爱有加。而姜妍小时候长得很“丑”,用她母亲的话说,这姑娘是一饭勺挖(方言读瓦)了个脸,奔头瓦块,长得黢黑。可是女大十八变,也不知道这姑娘怎么修行的,后来居然出落得这么端庄清秀。
姜妍似乎很小就悟出自己这位“二丫头”不得宠的“道理”:姊妹中最“丑”,在村里也是有名的“丑小鸭”。可在学习上所有孩子都比不上她。无论念小学上初中读高中,学习从不用父母操心。到现在一聊起这件事,她母亲就会自豪地说:“二丫头从小到大,对学习的事格外上心,有时我一提到某道考试题答对的学生不多,她立马放下饭碗,去看自己这道题答得对与错,检验完没错才吃饭。”她那时每做对一道数学题,都特有成就感,曾天真地认为自己是文曲星下凡。
1992年高考,姜妍成绩很好,但是父母却做主给她报了大连一所定向招生的大学,图的是毕业后不愁工作安排。姜妍不喜欢这所大学的专业,更不愿让家里负担一笔定向委培费。姜妍倔脾气上来了,父母说破天,她也坚决不念这所大学。父亲天天做女儿的工作:念这所大学,将来毕业回到父母身边,多好。姜妍低着头,面无表情,一声不吭,与父母打起“冷战”。父亲越劝,她越不吭声,心里说,我就不去。
父亲终于急了,借来一辆桑塔纳,强行把姜妍“押”上车,从新宾到大连五六百公里,她一句话也不跟父亲说,也不理其他人,吃喝不想,只是不停地流眼泪。进了校园,车一停,她跳下车就向学生处跑。要回档案的那一刻她却像变了个人似的,高兴地蹦起来,满脸阴云顿时散去,笑成了一朵花。父亲在校园转了一圈,心寒了,觉得女儿的选择是正确的。第二年姜妍考得不理想,便报了沈阳化工学院。
本来姜妍心中的理想是像母亲一样,当一名人民教师,可是阴差阳错进入了化工学院,这一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不过,老天爷却给她创造了一次当“老师”的体验。上大二那年暑期,沈阳连续下了几天百年不遇的大暴雨,沈阳至新宾的长途客车停运,电话线中断。暑假回不了家,姜妍突发奇想,攒络几位同学做起家教,辅导刚上初中的孩子英语和数学。整个假期下来,第一桶金居然收获四千多元钱。一个雨歇风停天晴朗的周末,姜妍风尘仆仆地回到新宾看望牵挂自己的家人。她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弟弟都送了一份心意,还用手头仅剩的1500元为刚上高中的弟弟交了学费。
姜妍觉得那段日子很难忘,很快乐。尤其是暴雨过后的二十来天,她和同学们每天做完家教,在回来的路上,总能买到大伙房水库放水冲出的大白鲢鱼。大白鲢很便宜,块八毛就能买一条,她天天买,变着法给大伙儿做,今天煎明天炖后天红烧,天天不重样。姜妍都不知道自己哪儿来的这门手艺。有位同学高兴地做了一首打油诗:
常记化院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暑期走街串户,
家教义无反顾。
暴雨咋劝不住,
白鲢跳上马路。
辅导不管升学,
拉面一碗下肚。
回忆青春往事,姜妍对笔者说,如果不是接受了母亲教诲,让她找个正儿八经的稳定工作,要干一行爱一行,她也许早已成为自己的教育机构的校长了。说完,她呵呵地笑起来。
1997夏天,大四毕业的姜妍,在刚确定恋爱关系的同学左成柱陪同下,来到沈鼓劳资处签就业合同。左成柱在校时是班长,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两人没确定恋爱关系前,由于班里36名同学已有6人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因此左成柱也打算去北京求职。现在,因为姜妍,他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他考虑女生求职难,就和姜妍商量,等姜妍的工作有了着落,他再去其他单位签入职合同。可那天劳资处长偏偏也看上了他,就问:“你的工作定没?”他回答:“等我女朋友定完再说。”“我看你也不错,干脆一起来吧。”劳资处长突如其来的“邀约”,让初出校门的小左受宠若惊,好意无法拒绝,便一同落户沈鼓。
两人本不想签同一单位,却意外成了工友,私下约定,如果恋爱不成,谁先提出分手谁先离开沈鼓。1998年的一个夏日,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开始了新的生活。两人从独身宿舍搬到两家一厨一卫的插间套同住。刚搬来那天,共用的厕所很脏,新邻居买来不少卫生间洁具,姜妍就戴上胶皮手套,麻利地把厕所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将以后收拾厕所的活儿包了下来。新生活开始,样样都得从头做起,就拿一日三餐来说,以前姜妍会做的不多,最初笨手笨脚。老话说“过日子看隔壁(邻居)”。姜妍嘴勤眼勤手勤,过去不敢比画的饭菜,很快就得心应手了,包包子、捏饺子、烙油饼、蒸馒头,煎炒烹炸样样拿手。上秋赶上个周末去趟早市,拎回一大堆豇豆扁豆、辣椒茄子、青萝卜胡萝卜,摘好洗净,很快就腌完一缸过冬咸菜。
5
人生的价值,不能用时间来体现,而要用深度去衡量。2010年春天一日上午,沈鼓集团透平设计院领导把姜妍叫到自己办公室,对她说:“院里决定让你担任主机设计室的主任。”受宠若惊。姜妍的第一反应是吓愣了:“不行不行,可饶了我吧,我干设计才哪儿到哪儿啊。比我能力强的人那么多呢,再说我一女的,当个普通技术员挺好的,领导千万别赶鸭子上架。”
姜妍说的是心里话。姜妍的理想是像母亲一样当一名人民教师。但当这一理想破灭后,她只想做一个在单位干好本职工作、不给单位和领导添乱的普通设计员;回到家相夫教女,孝敬双方父母,过衣食无忧普通人的生活,做个贤妻良母,做个孝顺父母的好女儿,做个孝敬公婆的好儿媳。
院领导鼓励姜妍:“你先干干看,谁也不是天生就当领导的料,只要你工作上心,肯付出心血,一定能把主机室的工作抓好。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大家都会帮你的。”年长姜妍几岁的师姐在一旁劝她:“领导都这么说了,你就干吧,干不来大不了下来把办公桌搬回原来的位置,也没丢掉技术。”姜妍想了想说:“那我就试试吧,如果干不了或干不好,我就麻溜下来,还回我原来的岗位,干我的长项。”
姜妍上任后,椅子还没坐热乎,就与武汉用户签下了她之前意向交流的首台80万吨国产化乙烯压缩机技术协议。姜妍带领团队设计出的图纸刚通过用户评审,设计院又将“硝酸四合一”和轴流压缩机的研发任务交给了她和团队。实在有些“添乱”。姜妍团队的所有队员都已拉开架势,正准备大干一场,一举拿下首台80万吨国产化乙烯压缩机的研发任务,却又有一座大山横在了她们面前。
面对这么多“难啃的骨头”,姜妍不得不替队员们着想,因为他们当中大都像她当年一样是“乳臭未干”的年轻人。针对设计院领导的“武断”,姜妍心里当然不悦,她必须替团队说话:咱们设计院有新产品开发室,那么多人闲着不让他们干,为啥非让我们团队负重又担抢活儿的嫌疑?
其实,对于“硝酸四合一”这一新产品的研发,新产品开发室正在翘首企盼,院领导心知肚明。可是,院领导似乎在传达集团的旨意:45万吨乙烯“三机”(乙烯、丙烯、裂解气)你都干了,对材料使用你最熟悉,你上手集团放心。院领导一句话把姜妍噎得没话了。姜妍不是眼眶朝上撅的人,但集团对她的信任无论如何都得接受。她心一横:攀一座峰是攀,攀两座峰也是攀,再高的山峰终归是踩在脚下的,不砥砺前行,就看不到珠峰的峰顶,只有担当,才能完善人生。
十年前,姜妍的“金牌团队”一共有38名员工,平均年龄只有28.6岁,大学毕业不到3年的新员工占了一半,可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队伍,却承担着设计院50%的设计任务。2019年11月15日,我第三次来到沈鼓采访,见到了姜妍当年的设计团队骨干李志卓。那时他还是个年轻小伙,现在已是当孩子爸爸的中年人了。
李志卓是姜妍带出来的徒弟,现在沈鼓集团销售部工作。采访他之前,集团给我一份他2013年的演讲稿,题目叫《姜姐是我们实现梦想的“领头雁”》,其中一段文字吸引着我的眼球:“姜妍是我们的知心姐姐,我们不叫她主任,都爱叫她姜姐。三年来,姜姐带领我们先后完成了国内最大的液化天然气用冷剂压缩机,国内最大的化肥装置——宁夏宝丰45/80万吨大化肥项目设计,中国最大的丁基橡胶装置——北京燕山9万吨丁基橡胶项目设计,以及我国首套80万吨乙烯“三机”全套的设计工作。
这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却想不到在短短三年内创造出如此令人刮目相看的佳绩。“你眼中的姜妍是什么样的人?”他回答:“姜姐最令我们佩服的是她过硬的技术和非凡的胆略。作为室主任,工作中每每遇到重大项目,她都身先士卒,带领我们一起攻关,再大的难题她从没畏惧过,就像一只头雁,总是飞在最前面,冲破重重艰难险阻,为我们提供前行的动力。”
“在设计我国第一台乙烯压缩机的时候,我们团队队员都有畏难情绪。因为这个项目我们是首次尝试,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尝试。我们当时真是两眼一抹黑,要啥没啥——没图纸,没经验,甚至都不知道乙烯压缩机长啥样。我们能干好吗?很多人想打退堂鼓。姜姐看出我们的心思,把大伙叫到一块儿,像往常开会时一样,平静地对我们说,沈鼓为啥被称为‘国家砝码’?就是因为我们是国家最后的底线。沈鼓搞不出乙烯压缩机,国家就只能靠进口。我们团队啥也不差,外国人能干乙烯压缩机,我们就能干,就看我们有没有勇气和担当精神。国家信任我们,把使命性任务交给了我们,我们不能退却,只有背水一战。当时,听了姜姐的话我们都很震撼,觉得使命艰巨而光荣,不风雨同舟把任务拿下,我们就不配做姜姐团队的一员。我忘不了姜姐拽着行李箱赶飞机的情景,忘不了她带我跑国内各大炼化厂、戴着安全帽在离地面十几米的镂空铁板台上攀爬的情形。我当时吓得两腿发抖,她却像没事似的在又凉又滑的高台上从容地勘测着每一个数据……”
“时间紧任务重。回沈后,姜姐把几千页材料手册分给大伙,挨个儿进行比对试验,每天晚上都加班挑灯夜战,确保万无一失。那段时间,姜姐的眼圈是黑的,眼里布满血丝。最后终于发现一种叫1N19最适合乙烯的耐低温材料,并很快用其制作了转子。当用户现场传来机组试车成功的喜讯时,我们在办公室都兴奋地欢呼起来,而姜姐却深深地长出了一口气……”讲到这儿,志卓也不由自主地长出了一口气,这个刚强的汉子眼里正闪动着两朵泪花。
笔者在姜妍当年的一本工作笔记中看到,她对团队38名员工的专长都了然于心,并为每个新员工量身定做了“培训计划”。每个人每月要做什么,需要学习哪些知识,一目了然。甚至从制图到设计再到成套,她都给每个人规划了成长目标和轨迹。这足以看出她把年轻人的培养当成了自己的使命。看到这样一本“培训计划”,我为之感动,姜妍对于国家,对于沈鼓,怀有极其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多么可贵。
对姜妍团队部分员工的采访,使笔者对姜妍有了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这些80后、85后身上的故事虽然都是平凡小事,但却深深地感动着笔者。
故事之一:姜姐送来“笨鸡蛋”。讲述人:主机设计室周娜。
2013年盛夏的一个周末,我小宝宝出生刚一周,傍晚,姜姐突然敲开我家的门。她怀里捧着两个大纸箱,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站在门口,高兴地对我说:“祝贺你升级做妈妈了。这是我昨天回新宾老家挨家挨户收的‘笨鸡蛋’,够你吃一个月的。你坐月子身子虚,好好补补,要是吃不够,赶紧给我打电话,我再去给你收。”我当时就眼眶发热,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
故事之二:妈妈似的室主任。讲述人:出口产品开发室段薇娜。
我刚到姜姐的团队时,就发现她的脸上总带着亲切的笑容。有一天她像母亲般地问我:“安排的座位满意吗?新环境慢慢适应,平时多跟身边的年轻人沟通,多向老师傅学习,多了解了解产品,工作和生活上有啥困难可随时来找我。”短短几句问候,让我心里暖暖的。渐渐地我发现,姜姐不仅对新职工,而且对团队每个人都很关心。我们团队年轻人多,大部分家是外地的。姜姐就在笔记本上清清楚楚地记下每个人来自哪个城市:××家在西安、××家在湖北、××家在乌鲁木齐……她想着团队的每个人,每当快过春节时,她就提前一个月给大伙儿张罗回家的火车票,生怕大伙儿回不去家。而她总把自己列在春节值班表里,一值就是三天。由于岗位变动,我调到了新成立的出口产品开发室工作,离开那天,姜姐带着团队全体人员送我,像送女儿出嫁一样隆重,让我终生难忘……
故事之三: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讲述人:李泽旭、祁志刚、刘双龙。
李泽旭: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2013的中秋节永远在我记忆中。那天我正赖在床上想家,姜姐突然打来电话请我们几个家在外地的员工去她家过中秋节。我到姜姐家时,桌上已经摆满了香喷喷的菜肴。
祁志刚:2013的中秋节至今记忆犹新。作为外地大学生,来沈阳工作后,一到节假日,就难免有些小惆怅。那天接到姜姐邀请我去她家过中秋节的电话时,我激动了好半天。我这是第一次在外地和同事们一起过中秋,又是第一次去领导家做客,心里还真有点小紧张。那天,姜姐给我们做了满满一桌美味佳肴,我们六七个人边吃边聊,十分尽兴。
刘双龙:我家在遥远的大西北,每次回家不光时间花在路上,而且车票钱也不菲。所以,像“五一”、“十一”、中秋、元旦这样的假期我都是在沈阳度过的。
2013年中秋节上午,姜姐招呼我们几个家在外地的员工去她家过节。姜姐那天特意挑了一只大个儿螃蟹给了我,我当时心里热乎乎的。姜姐见我们不好意思喝酒吃菜,就说:“你们千万别拘束,我的家就是你们的家,到了姐家不许见外。”我的眼泪没控制住,流了出来。
故事之四:关怀备至。讲述人:设计三室张彩凤。
有一年夏天,办公室又闷又热,姜姐给每人备了台小电风扇。她发现大伙儿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对腰不好,就给每人买来了靠垫,并从网上下载了一段健身视频,供大伙儿间休运动时用。有个年轻同事买房交不足首付,急得火上房,她二话没说去银行取来钱,帮同事凑足了首付款。姜姐这人,谁有大事小情,她都能把“温暖”送到位。
故事之五:我也有责任。讲述人:设计二室许冰。
2010年夏天,我大学毕业来了姜姐的团队。作为新人,那时只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够早日独立设计产品。半年后我如愿以偿,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一台产品,我兴奋、激动,每天精神抖擞努力工作。但事与愿违,大大小小的错误频出,最严重的一次是有台产品加工时,因两个风筒设计间距太小,造成风筒互相干扰。我当时心里十分紧张,不知道接下来该怎样面对姜姐。我忐忑不安地找姜姐认错:“主任,对不起,都是我的错。”姜姐安慰我:“不能全怪你,我也有责任,是我当时没考虑周到,你放心,还可以补救,误不了事。”
故事之六:这一刻,我很感动。讲述人:设计三室蒋占丽。
2014年1月12日,星期日,我和姜姐一起去北京进行技术交流。那天姜姐发高烧,从医院输完液就登上了火车。到了北京,我们来到宾馆,姜姐对同来的销售部的同事说:“我和小蒋住一个标间就行。”按说,姜姐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按规定可独自享受一个标准间待遇。这时销售部的同事惊讶地看着姜姐,我却激动得不知说啥好。第二天,姜姐像一个没病的人似的,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
故事之七:给下属跑腿。讲述人:设计三室小彭。
2011年夏天,我不慎扭伤了脚,只好在家静养。我家是新疆的,大学毕业只身来沈鼓工作。姜姐担心我因没人照顾而留下病根,就挨个儿给亲朋好友打电话,求人推荐正规中医推拿师。下班后,她打电话嘱咐姐夫去接孩子放学,然后她接我去她朋友介绍的中医诊所。我块头大,身体重,姜姐吃力地把我搀扶到楼下,开了近一小时车才来到诊所做推拿。晚上9点多,她把我送回家,还给我做了晚饭,却一口没吃就走了。第二天很早就来我家送早饭,整整照顾了我一个月。
故事之八:有啥事一定跟我说。讲述人:设计三室郭飞虎。
我小时候受过一次严重的风寒,后来留下了泪风眼的毛病,有时风一吹,双眼就红得吓人。有一回我又患了风寒,眼泪鼻涕没完没了地流。姜姐误认为我家出了什么事,就悄声地问我:“小虎,怎么了,家里出什么事了?”我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把实情告诉了她。临下班时,姜姐递给我个大纸包。我打开一看,止咳糖浆、双黄连、含片,一应俱全,都是她刚从药店买回来的。临走还不忘嘱咐一句:要多喝白开水、多休息,要是不见好,就抓紧去医院,千万别错过最佳治疗期。
6
高频次出差已成为姜妍的工作常态。笔者随手翻看了几页姜妍近期的工作记录,上面写着:2019年4月22日,沈阳飞杭州,与“杭州汽轮机”做技术交流、参加石化系统会议。4月24日,从杭州飞海口,对100万吨乙烯项目进行培训。4月25日11时30分,参加完海口的技术交流后飞回沈阳,准备参加周日的一个监察会议。周一赴北京,参加140万吨乙烯压缩机项目的技术交流。粗略统计一下,仅2019年1月至5月,姜妍就奔赴外地工作现场及参加技术交流19次。十多年来,每一次出差都“十万火急”,都要舍弃和付出很多很多。但是,只要姜妍一出现在现场,用户和她的团队心里就有了底。
天色渐暗,傍晚的武汉阳逻大桥下江风习习,江水疲倦。姜妍无精打采地看着浑黄的江水,企望江水把她心中的惆怅带走。2012年9月有多半个月的时间,她和她团队的几个小伙伴每天晚上都要到桥下“待命”。她们不敢远离由她的团队设计研发的80万吨乙烯三机机组,因为用户随时都有可能“紧急召唤”她们。
此刻的江水流得很慢,似乎有了睡意。望着波澜不兴的江水,姜妍心烦意乱。就在离她们300多米的荒郊上,一座新化工厂正在兴建施工。在杂乱无章的工地上,由她的团队设计研发的80万吨乙烯三机机组被撇在那里,像个受气的孩子。
这是除了华锦45万吨乙烯三机之外,又一家三个机组在同一企业落户的80万吨乙烯三机机组。机组现场根本没有姜妍团队休息和开会的地方。以蹲阳逻大桥下的方式“待命”,成了姜妍每天的工作常态,所以她们有时会心酸,有时会感到委屈:图啥呢?
2017年,“五一”小长假刚结束,集团就组织对全国的中石化用户开展调研。再有一个半月,姜妍的女儿就中考了,她自知已经“伤害”女儿多次了,这次太想在女儿备考期间好好“表现表现”,做个弥补。可领导却对她说:“调研组缺你不行。”姜妍听了这话,不好意思推辞,只好跟着领导出行。从沈阳到武汉,从武汉到宁波镇海,从镇海到厦门,从厦门到泉州,从泉州又直飞兰州,一去半个多月。
5月20日,姜妍回到家,一看女儿好些天没做作业,就问:“妈妈不在家你作业都不写了?”“不写!”“你跟爸爸聊天吗?”“不聊!”“那你都干啥呀?”“坐着发呆。”“干吗发呆?”“你总不在家,说走抬腿就走,妈妈不在身边我心里发慌。”一直偎在姜妍怀里的女儿说完,委屈地哭出了声。中考在即,女儿的压力太大了。姜妍觉得这么多年太愧对女儿了,心疼地把女儿紧紧揽在怀里,眼泪唰唰流个不停。
2018年9月25日,姜妍70岁的母亲和二姨从山东探亲回来途经沈阳。姜妍考虑俩老人在高铁上坐了九个多小时火车太劳累,说好让俩老人在沈阳北站下车,接到家里住两天再回新宾。这边俩老人还在火车上,姜妍单位领导却打来电话,让她马上去大庆解决机组出现的问题。姜妍赶紧给母亲和二姨打电话,老人手机却都关机。这天爱人小左也出差外地,公事不能耽误,姜妍就委托同事小刘给俩老人买了回新宾的大巴车票。不料俩老人走错出口,一个多小时后姜妍才与俩老人会合。时间紧迫,前往大庆的列车很快就要检票,姜妍只好再次委托小刘送俩老人上长途。一检票,实名制,小刘赶忙办理退票重新买票。待小刘把俩老人送上大巴车,姜妍乘坐的北去列车已经过了四平。
晚上7点下火车,姜妍顾不上吃饭,就和同事坐上公务车赶往现场。到了现场马上开车运行,调试到下半夜1点半,机组运行基本正常,但尚未达到姜妍团队预期的理想状态。当时现场聚集了一二百人,因为就她一个女的,所以特别显眼。人们把姜妍当成了有决策权的领导,弄得她应接不暇。第二天接着整改调试,突然又接到全国妇联通知,要求她28日到丹东参加一天培训。姜妍原打算27日返回沈阳准备参加第二天的培训,29日再回到大庆看开车效果,结果火车启动不久,现场又打来电话,说已经整改完毕,用户要求28日必须开车。用户是上帝,姜妍只好等列车在哈尔滨西站停车,再坐火车返回大庆。
姜妍在哈尔滨西站退票、改签、买票,一看唯一一辆到大庆的过路车晚上9点多才到。时间还有几个小时,再心急如焚也必须寂寞等待。姜妍在站前六神无主,想来想去,忽然突发奇想,索性忘掉一切烦恼,用手机给自己拍了两张“卖萌照”,发给了爱人。晚上回到大庆已经11点多。第二天早上5点50分出发去现场,6点钟开车,到中午终于调试到了最佳状态。
姜妍告诉我,大庆的机组是多年前中国人不能做乙烯压缩机的时候,用户买的美国一台27万吨机组,这次由姜妍团队给外国人的机组动大手术,将其改造成35吨机组,意义非凡。不过,一旦开不起来,沈鼓和姜妍的团队在用户心中将威信扫地。最初,姜妍的团队给这台美国“老翁”做了“心脏移植手术”,换上了中国“年轻人” 的“心脏”。按说,术后“老翁”应该恢复活力。可是一开车,“心脏”跳动不起来。用户立刻急了,以前“老翁”苟延残喘还能慢腾腾运行,这下却“一步也挪不动了”,这做的什么手术?没那个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
姜妍和团队成员心里都有些发毛。不应该啊,怎么能出这种情况呢?时间不等人,赶紧对设计环节进行全面检查。没查出问题。说明问题没出在姜妍和团队这个环节。这可就蹊跷了,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讨论会一开就是一整天,大伙提了许多整改建议,结果一试,“老翁”还是“光哼”不动。姜妍似乎想到了什么,突然问用户代表:你们保留的那段老机组管道清理没有?这一问,用户代表“哎呀妈呀”地狠狠拍了一下自己的头。姜妍建议再做个“搭桥”,把所有老“血管”全部换上新国产,把各管头的“血栓”冲开。这回机组一启动,“老翁”像“年轻人”似的撒起欢来。这下用户代表和姜妍以及团队的人都像吃了“定心丸”,心踏实下来。
7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18年12月10日上午,北方大地已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在我国最南端广东中海油惠州石化有限公司项目基地上,穿着短衫薄衣的姜妍及来自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的60多位用户代表和技术人员,却个个热得浑身冒汗,心情紧张地期待着专家组宣布由姜妍主导设计的我国首台套120万吨乙烯三机(乙烯、丙烯、裂解气)压缩机的鉴定结论。
鉴定组组长郭东明院士步伐稳健地走进会议室,端坐在组长的位置上,他表情十分庄重,将麦克风往前挪了一下……此刻,姜妍全神贯注地期待着话筒前的郭院士开口讲话。她心跳加速,紧张到了极点,两手不自觉地搓个不停。在三天前,她和郭院士还不熟悉,但是,前一天的鉴定汇报会上姜妍一亮相, 她与郭院士就算有过一面之交。现在,在“熟人”面前期待自己“孩子” 的命运,她怎能不高度紧张?
前一天的鉴定汇报会上,出现了上半场与十二年前45万吨乙烯国产化行业专家论证会同样的境遇,那时的姜妍只是主导设计者,根本没资格汇报发言。而这次不同,她不仅是主导设计者,还是研发设计企业的重要代表之一。专家及用户一共提了30个问题,姜妍自信地抓起话筒:“听了所有专家和用户的提问,我们的信心更足了,因为大伙儿看到的只是一些可以进行简单调试、修改就能彻底解决的技术问题,并没看到这套乙烯压缩机不仅达到了世界上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而且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国外的技术,它将给国外的产品带来巨大冲击。”
姜妍一气呵成地对30个问题进行了全面、认真、系统的答辩。她刚放下话筒,郭东明院士就激动地说:“我没想到姜妍讲得好,更没想到姜妍回答得更好。我一听就知道你是从头至尾亲身经历了机组研发、调试、运行成功全过程的技术人员。我原以为需沈鼓四五个人才能回答完的问题,你一个人就回答得如此完美。”坐在郭东明院士身边的孙永斌副组长也激动地说:“今天,这个机组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艰辛……”听到这,姜妍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
想到过去的四年间,从交流到陪同用户首席专家何振岐去武汉调研,从签订技术合同到研发设计,从厂内试车到用户基地调试,机组曾出现过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非姜妍所能定夺解决。这里有艰辛,有心酸,有委屈,有抱怨,有担当,更有对女儿的亏欠和愧疚。她记忆最深的就是2014年元旦小长假第一天,本来想利用元旦小长假带女儿去新宾看姥姥,然后回来备战期末考试,结果女儿突然发高烧,昏昏沉沉睡了一上午,不得不取消了原订计划。
中午,夫妻俩刚把女儿安排到医院病床上打点滴,设计院领导却突然打来电话,让姜妍马上出发去惠州用户现场。女儿央求道:“妈妈,我都病成这样了,你能不能不去?”姜妍也觉得这个时候离开女儿有些不尽人情,就给领导打电话。领导以商量的口吻说:“能不能克服克服困难,用户来电话说他们只认你,就一两天,事落完你就回来。”姜妍与领导的对话女儿听得清清楚楚,病床上的孩子再也听不下去了,突然发火道:“你们厂子还行不行啊,怎么出差的事都是你去?”这是女儿头一次歇斯底里地冲姜妍发火。姜妍心里很难受,她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女儿。女儿从小到大,每次都不情愿妈妈出差,但每次妈妈都是被人“一声令下”,抬腿就走。
2015年元旦,也遇到了类似情况,但这次正在发高烧的女儿不愿影响姜妍的工作,就对姜妍说:“妈妈,我没事,有爸爸在呢,你去吧。”仅过一年,女儿长大了,理解妈妈了。姜妍亲了懂事的女儿一下,一转身,眼泪唰地落下来。三天后姜妍回到家,女儿却烧出了肺炎。孩子刚住进医院,领导又安排她出差……
基地现场除了鉴定小组专家,所有人的心跳都在加速,紧挨着姜妍的何振岐不知自己什么时候已经紧紧地搂住了她的肩膀,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搂的是一位每天和他共事的女同事。当郭东明院士宣布机组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标志我国大型乙烯三机研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达到一个新高度时,何振岐慢慢地松开了紧搂着姜妍肩膀的手,含着喜悦的泪花,一个人悄悄离开了人群,走出了会议室。
第二天,何振岐一见姜妍的面就歉意地说:“小姜啊,谢谢你昨天没跟我急眼,我当时都忘了你是女同志了,也忘了当时现场还有那么多人。昨晚回到家我就跟老伴说,我今天犯了个错误,我在现场紧张得一直搂着小姜,她一点没怪我。”
其实,不光姜妍,现场的所有人都能理解何振岐,自从他作为用户首席专家,介入120万吨乙烯三机压缩机研发以来,他与姜妍的团队付出了同样的艰辛。应该说,这台套机组迈出国产化新步伐,跨进世界乙烯三机技术先进行列,他功不可没。在沈鼓人心中,在姜妍的团队所有人心里,何振岐是一个难得的用户代表,他和姜妍的团队一样,想的不光是自己企业的利益,还有对方企业的利益,更有国家的利益。
姜妍告诉我,乙烯被誉为“石化之母”。过去,世界上只有美、德、日三个国家能够研制机组。而今我国首台套120万吨乙烯三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石化乙烯行业机组最大、调试最快、指标最优的新纪录诞生。其延伸的产业链可渗透到服装、纺织、汽车、建材、电子、塑料和化工等诸多领域。按一个百万吨级乙烯项目投产计算,可带动1000多亿的产业投资。所以实现国产化不是哪一个人能做到的,需要国家决策、用户支持、设计者努力、团队协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缺哪个环节都无法圆梦。何总对我们的产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倾注了他许多心血,他在现场发现任何问题,都会及时友好地给我们提出最佳改进建议,沈鼓和我们团队都十分爱戴这位合作伙伴。
想起这台套乙烯三机装置的研发过程,每件事姜妍都历历在目。2014年4月,姜妍去北京中石油研究所谈了两周,4月28日终于签下了120万吨乙烯三机压缩机的技术协议和供货技术协议。看着会议室圆桌上十几本厚厚的协议和资料,像面对一桌盛宴,姜妍觉得又一顿大餐等着她和团队分享。她情不自禁地随手用手机拍照,留下一段珍贵的记忆。
对姜妍来说,设计120万吨乙烯三机压缩机不是难事,但在技术上跨度却非常大,面临着许多重大的新课题。用户代表何振岐特别配合,为这台装置实现国产化提供了很大帮助。他在先期对国内用户充分调研基础上,带领姜妍的团队参观国外机组,随时给她们提出最佳建议。姜妍把这些建议逐条认认真真记在工作笔记上。一次,何振岐对姜妍说:“小姜啊,这个机组漏油的问题解决了,但我还得给你提个建议。”姜妍诚恳地说:“您说。”何振岐微笑道:“你们的机组就像东北大姑娘,双眼皮,大眼睛,大高个,长得很漂亮,但是披头散发就出门了。”听着像句玩笑,姜妍却铭记在心,在后来的设计中她和团队对机组进行了加强和改进,包括线路怎么走、怎么转弯,美观度大幅提升。
每一套机组上马,姜妍的多数时间不是在飞机上、火车上、公交上,就是在机组现场。2015年元旦那天,姜妍不得不将正发高烧的女儿交给爱人左成柱照顾。她早8点就从沈阳桃仙机场登上了去广州的飞机,到了广州坐6个多小时公务车赶到茂名,那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第二天早上8点半开会,一直开到晚上6点,姜妍一天连口饭也没顾上吃,就又坐了6个多小时公务车前往广州机场,到广州市内已是半夜12点了。睡了3个多小时,她又爬起来赶5点钟的机场大巴,7点多又登机飞往新疆乌鲁木齐。
5小时后飞机落地,乌鲁木齐机场正漫天雪花纷飞。姜妍钻进公务车,到达目的地奎屯已是晚上6点多。这一天,她从祖国的最南端直飞到最西端,坐了这么长时间的飞机、大巴和公务车,人已累得筋疲力尽。第二天一早就与用户交流,然后晚上又回到乌鲁木齐,这时天空下着雨夹雪,室外温度降到零下十多度。机场封闭,人被雨雪隔住。转天回到家里,爱人做了香喷喷一桌子菜,累得像摊泥的姜妍却一口不想吃,倒在床上就睡着了。姜妍累得起不来,在床上躺了三天。女儿还在发烧,却去不了医院,只好喂点退烧药。1月4日,姜妍下班回到家,女儿却烧出了肺炎。当时她觉得很愧疚,没当好妈妈。女儿以前什么病都没有,这次却因为自己忙工作,把好端端的女儿烧出了肺炎。刚把女儿送进医院,销售领导又打来电话,让她马上去惠州现场。女儿只好留给每天还得上班的爱人左成柱。临别时,懂事的女儿安慰她:“有爸爸在身边,妈妈别担心女儿,放心出差吧。”
登上飞机,姜妍心里不停地谴责自己,这哪是合格的妈妈呀,女儿最需要自己的时候却不能陪伴。但转念一想,她又为有这样一位女儿自豪:“女儿,妈妈根本不想离开你,可妈妈做的是涉及国家尊严的大事,是涉及中国企业利益的大事,妈妈只能委屈你了,妈妈谢谢你。”想到这儿,她的泪水止不住流下来。
中石化前总裁王基铭说,在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中,沈鼓一直是中国的一张王牌,不断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没有沈鼓,我们只能伸着脖子任外商宰割;有了沈鼓,我们就敢于和外商叫板,沈鼓的大型乙烯三机是中国的“顶门杠”!
眼界,注定心中的格局,心中的格局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2018年5月29日,姜妍作为全国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代表,出席了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十四次院士大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她铭心刻骨: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姜妍欣喜,习总书记的讲话就像在说自己这个行业,觉得心里特别温暖特别激动,总书记太了解我们基层科技工作者心愿了。2019年10月1日,姜妍更是终生难忘,她作为全国百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应邀出席了建国70周年阅兵式。那天,天空晴朗,一辆辆满载各种先进武器装备的军车从天安门前驶过,接受着庄严的检阅。当主持人解说道,“本次受阅装备全部为中国制造”时,坐在天安门城楼下西侧观礼台上的姜妍,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腾地站了起来,无比激动和自豪,心说:“我做的就是中国制造!”晚上观看烟火,天上烟花缤纷,地上人声欢腾,当烟火展现出“人民万岁”那一刻,姜妍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顷刻间泪流满面。这时,天安门前,万众一心,共同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难忘的记忆一直鼓舞着姜妍继续前行。她告诉我,当下,中国老国企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动更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我们身为国企科技人员,要为国家工业跻身世界之林勇于担当,不断超越自我,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做出卓越贡献。就在这篇报告文学完稿之际,我获得了姜妍正在“试水”世界上最大的140万吨乙烯装置压缩机机组研制工作的消息,不日,它将又是中国工业的一项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