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写意花鸟画艺术的研究
2020-11-12章玲
章 玲
关键字:小学美术;写意花鸟画;研究
近年来,中国画逐渐被引入小学美术教学之中,但中国画教学仍然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由于其用笔、调色及对水分等的掌握要求都非常高,但大部分学生都不具备良好的思维习惯与作画习惯,而且学生的不良绘画习惯直接导致绘画作品的失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冷却,兴趣大减。因此,国画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而习惯的培养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卫生和作画习惯这些显性层面,而更应注重思维认识等隐性层面。只有在思想上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体会写意花鸟画的精髓。
一、万物有灵,感受生命
有人认为要达到“动态自然”,“有生气”的境界,必须有比较高的造型水平,其实不然。从孩子们一张张充满想象和激情的想象画中不难看出:小学生是完全具备这一能力的。可为什么一画写意花鸟画就“退化”了呢?原因很简单: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水墨乐趣”很好的转化成写意花鸟画。而这一点专靠临摹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接触生命,画出来的画就假,没有生命。在与墨韵社的孩子接触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春天来了,树花开了,他们会好奇地围上去看个究竟,甚至还会忍不住的“解剖”一番。夏天来了,草花开了,我只不过说了一句“真好看啊”,小家伙们就变成了“花儿观察员”,每天都会告诉我花儿今天又有新变化了,在别的什么地方还有这种花,学校里又开出了新的花……为了让孩子们理解叶筋的透视关系,我们集体观察了不同角度的叶子,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走在校园里,学生会发现“麻雀真的好胖啊”、“他老蹦来蹦去的”、“快看,他好快啊”。日子久了,孩子们画的小鸟生动灵巧了,植物有生命力了。我知道,“花鸟”的本质含义真正地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了。先看,先感受,再画,这样的学习思维习惯会将大自然中最感人的生命力在第一时间注入学生的心理,形成宝贵的“第一印象”,并在今后的描绘实践中,借助“第一印象”真正地做到“写花鸟之意象”。
二、用眼睛思考画面的需要
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同学一画画就不知道如何思考,不会处理画面:要么不顾整体,只着眼于局部;要么不理解,只能生搬硬套,直接导致画面构图、造型、水墨各方面失误率大,层次混乱。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强调了要学会用眼睛去思考画面的需要,并通过对比、口诀等方法让学生熟记观察的步骤以及观察中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如“远看大效果,近看小细节”、“比较”、“虚实”、“黑白灰排好队”等。减少学生在“对称”、“正交叉”、“平行”等方面的失误。这样一来,学生在提笔之前就知道要主动安排画面布局,主动调整画面水墨关系和造型,在画完之后也会主动进行调整修改。
写意画崇尚“计白守黑”,即对画面中“有”与“无”、“黑”与“白”的布局要求十分讲究。可以说,有了好的构图,画面就成功了一半。在构图工具上,一开始学生们都用铅笔构图,画错的地方无法用橡皮很好的去除,一直保留在画面上,影响画面效果。在教学中,我让孩子们统一用木炭条构图,轻拿轻画,最后可以把多余的拍掉,个别木炭印记也会与墨色相融合,不觉得突兀。在构图修养提高上,我归纳总结了中西方绘画中最常见的构图规律,画成简单的小图样,每月一讲,结合现有作品明确点出错误,并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反复练习。很多同学在构图整体把握上不够精准,刚开始他们将一张纸折出四个或十六个格,再将范画进行打格分割,并找出关键的对应点。这种方法比较精准,但速度慢,对纸的损害很大。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此基础上使用手掌测量法,大到“几竖掌”小到“几指”,只要背一背,很快就可以掌握,这样一来构图就会更加精准、快捷。
三、手可低,但眼要高
从宋代到明清,从民国时期到现代,写意花鸟画不乏名家名作。我以任伯年的写意花鸟为中心范本,引领学生反复领会“物”与笔墨之间的关系,对应事物和范作,范作和示范,教学生体会不通用笔的效果和作用。并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我选取了不同名家的作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绘画气质灵巧的同学练习任伯年和王雪涛的小写意花鸟作品,气质醇厚大气的同学可以体验吴昌硕和齐白石的作品。在练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之前的观察经验自觉地发现画面与实物不尽相同,但又比实际中的更好更有趣。这样,学生会不由自主的感知写意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学生在扎实基本功之后通过不同的尝试进一步感受不同的写意花鸟画的风格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水平,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
小学生不仅是成长中的小树,不是出现问题之后修修枝、浇浇水就可以的,他们还是活泼单纯的小精灵,有着自己的特性和思维模式。写意花鸟画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未知的领域,所以老师一定要做到敏锐并具有预见性,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用专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绘画修养,用专业的技能提升学生的绘画素质,用专业的精神呵护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