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梦痕音乐教育思想的现代思考
2020-11-12房舒
房 舒
一、裘梦痕生平概要
裘梦痕(1901-1978),浙江杭州人,很早就显露出卓越的音乐天赋,在学校跟随老师唱学堂乐歌,还经常在学校、村镇集会等公共场合有表演歌唱的经历,同时也向一些民间艺人学习民族乐器的演奏。1923年,他进入上海艺术师范学校开始学习系统的西方音乐知识,1925年他就开始在立达担任音乐课的教学工作,当时还未毕业。两年后音乐、美术科也因缺少经费原因而相继停办。停办后,他与丰子恺继续在中学作音乐老师。1932年淞沪战役期间,江湾首当其冲,立达学园内也有驻军。战后,丰子恺、匡互生欲修葺校园,却因后者身亡而作罢。之后,立达校内出现分歧,丰子恺因身体有恙无暇闻及,遂于1933年辞去校职,学园不久也宣告结束。 1941年2月,在隆昌成立四川分校。12月,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立达被迫解散,隆昌立达改称“上海私立立达学园”。在立达创办的短短五年期间就培养了上千名学生,共创立班级17个,并且有着高中部、初中部、农科班之分。抗战胜利后,四川分校迁回上海,在松江包家桥北建校,于1947年9月复校招生。1953年改名为松江三中,裘梦痕长期担任该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工作,2003年恢复立达校名。在此期间,裘梦痕一直就教于该校,解放后一度任校长一职。裘梦痕在立达担任音乐课的教学工作长达三十多年,为发展学校的音乐教育不断努力,在传授西洋音乐知识,教授钢琴等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文化修养。提起裘梦痕首先就是认为他是一名音乐教育家,他一生从事音乐教学六十多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立足于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他是一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
二、裘梦痕音乐贡献
裘梦痕主要是以音乐教育家身份活跃在历史舞台上,同时也是一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二三十年代是其教学、创作、理论研究的黄金时期。作为音乐教育家,他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上海、长沙等地数十所中学任教,也曾在解放前的大学(上海劳动大学)从教过,培养出众多的优秀人才;作为作曲家,他主要创作爱国歌曲作为当时的中学音乐教材;作为音乐理论家,他主要研究西方音乐,介绍音乐的基本知识、乐器弹奏法,同时从实际教学工作出发,节选、收录、编著适合中学教学的歌曲。
1.音乐教育成就
一般学校的音乐教育是面向所有的青少年学生的普及教育,也是我国音乐教育的基础。裘梦痕作为一名基础音乐教育的践行者,投注大量的精力。他最重视的便是音乐的社会作用,并深刻的认知到了音乐对社会具有的消极和积极作用。为了避免音乐的负面影响,他主张取缔“郑卫之音”,呼吁创作好的音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裘梦痕时时谨记这一理念,并编著有《开明音乐教本·唱歌编》(与丰子恺合编)、《中等学校唱歌》等教材。对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如何实施的问题,对此,裘梦痕分别在教学制度和教材建设方面提出自己的明确主张,在制度方面,他提出“需要当局的提倡”。在教材的建设方面,他提倡重新编著音乐教科书,因为他认为我们中国中小学不能因为没有合适的教材就盲目去采用国外的音乐作品,他利用自己所学和在教学过程中所得的经验,亲自撰写教材,编写出了好几本可供普通中学使用的钢琴、唱歌、乐理、风琴等书籍;此外,他也深知老师在音乐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并提倡利用多样化的渠道对音乐老师进行培养,并提倡学生进入音乐教育行业,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便是他的学生。
裘梦痕一生从事音乐教学的工作,先后在许多的学校任教,除了最初的立达学院,还曾在劳动大学、爱国女校、长沙岳云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浦东中学澄衷中学等校工作过。抗日战争打响后,由于位于战争区的江湾立达学校难以按时开学,于是他将自己的住处搬去了上海法租界,并任教于上海立德学校;抗日战争结束以后,他又搬到了松江县,并任教于松江女子师范学校,同时任松江三中的校长。裘梦痕自20年代起便担任中学音乐教师,一直默默实践着他的理想。裘梦痕从事基础音乐教育的基本思路,是将理论与技术都传授于学生,同时要提高对中学生身心状况的重视,并根据他们的特点编写合适的教材,他对于选编教材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他认真学习西方音乐发达国家的经验,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制度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并高价聘请高素质老师如钱君匋、黄鸿韶等,作为教学质量的保证;并把社会音乐教育融入课堂,提倡学生贴近社会,走入社会并贡献社会。他勤俭节约、求实清正、廉洁的工作态度,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他在课堂上一丝不苟,课下不忘与同事切磋,课余时间仍专心于著作。在他的熏陶感染下,他的音乐思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在立达学习、毕业的学生们,也传递给曾与他同行、共事的同事们。他提出要把音乐的感化作用发挥出来,音乐教学也要注重从兴趣出发,他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学行为,都收获了很大的成果,他对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2.音乐创作成就
裘梦痕在创作新体歌曲时,不但对音乐有相当高要求,更加重视了歌词。在他看来,选择旧体诗歌当做歌词,格式太过单一,使得节奏变化不方便;再加
上酒体诗歌多是抒发的消极情感,也对学习歌曲的学生不好。作曲家邱望湘、钱君陶(后来在开明书店做装祯编辑)、陈啸空(1923年在长沙岳云中学艺术专修科工作)等人主张白话文,提倡用诗歌作为通俗的儿歌以及优雅情歌的歌词。裘梦痕也因此开始从事新诗作歌的路,其代表作《爱之辉扬》便是典型。音乐教育不仅是全国上下的艺术素质教育,更是提高我国国民思想精神、陶冶人民情操的不二方式。对音乐社会作用极其重视的裘梦痕当然也会热衷。自大学毕业后,他就通过教学、报纸、书籍杂志等尽可能多的方式向全国上下传达优雅的音乐艺术,也希望全国人民都可以拒绝低俗音乐。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没过几年他的作品就蔚然成林:如和丰子恺一起著作的《中文名歌五十曲》(1927),《(初级中学学生用)开明音乐教本(乐理编)》(1935),《(初级中学学生用)开明音乐教本(唱歌编)》(1935),上述教材都交由开明书店出版。
三、裘梦痕音乐教育思想的现代思考
裘梦痕将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小学音乐教学,他立足于基础音乐教育,20世纪任教于多所中学,他的音乐教学历程是其音乐教育思想的体现,他师从丰子恺,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健全人格的艺术教育,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因材施教,将其他艺术领域对音乐教育的辅助作用共同引入课堂,袭梦痕的音乐教育思想在其教学活动中得以显现,秉承丰子恺的重视艺术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为主旨使得学习五线谱成为普遍,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认识音乐。袭梦痕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并亲自将自己的教育理念付诸于行动中。
任何一个社会的任意一种意识形态都需要国家制度和政策来保障其顺利实施,音乐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自然也是如此。在当时,裘梦痕就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实施必须要有政府颁布相应的制度来保护,规定各类标准并监督有序执行;现在我们从事教学工作同样,首先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出台鼓励、保护政策,再由省级市级各类学校依规执行,从管理层面予以重视,在发展过程才能拥有相应的地位。从学校教育诞生之日起,教材与教育便密不可分,选择适合的教材至关重要,近现代历史上中国由于战争被迫打开闭关锁国的大门,西方文化随之涌进,多数学校教材都借鉴外国的学科体系,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大多数作品以及知识都源自外国教科书,裘梦痕不仅倡议编撰建材,同时自己或与他人一起认真编写合适的教材。教材作为一个工具需要人的合理利用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裘梦痕师承丰子恺延续其教育思想,意识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点同样与现在的教育理念一致。学校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际教学中不是单纯的传播教科书中的知识,而是利用自身所学、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精心设计每一节课,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考虑实际的接受程度,结合知识连贯性,充分实现“授之以渔”,认真做好课堂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引导者。音乐是培养学生美育的学科,通过感知美进而达到热爱美、欣赏美,教学方法自然是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知识的特性,采用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裘梦痕对于唱歌课、乐理课、欣赏课、实践课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一点对教育工作者仍有启发意义。最后裘梦痕关于教学评价的考查形式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并不落后,他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的特殊性,与我们当下实行的教学考核类似,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共同作为参考,有理有据、全面考量,利用好这一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进步。
深度剖析裘梦痕的音乐教育思想,启发当下音乐教育,即为本文的初衷。我们处于理论资源丰富且自由使用的时代,无法想象处于战争年代的教育家们为了心中的梦想,为了延续教育事业,在何等艰难的条件下,著书立说、为我们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研究史论尽可能还原音乐成果的原貌,提炼其中精华,以实践→认识→实践循环的规律,探求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并指导一线教学,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一点力量。
注释:
[1]至抗战时期仍兼任校董。见盛兴军.丰子恺年谱[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5: 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