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简牍看汉初津关制度
2020-11-12张玥
张 玥
津关之设始自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多在国土的险要之处与交通要道设置津关,如楚国平靖关、武胜关,秦国临晋关、峣武关,赵国的雁门关、土门关,燕国居庸关等,汉初延续了这一制度。
一、汉初津关设立的目的
汉朝建立之后,为了尽快恢复与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朝廷修复、新建了许多津关,以期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其具体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对诸侯国的限制
高帝刘邦有鉴于秦亡的教训,认为秦朝不实行同姓分封是灭亡的重要原因,故而变秦之单一郡县制为郡国并行制。“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大封同姓是为了巩固王朝统治、使诸侯国拱卫汉庭。因此赋予诸侯的权力很大,诸侯所获赋税除献赋外不需要上交中央,诸侯国官员御史大夫以下均由诸侯王自行任免,诸侯还有很强的军事力量。但诸侯王国在稳定刘汉江山的同时,也成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潜在威胁。汉初,朝廷将国家划分为五十多个郡,而“汉独有三河、东郡、颖川、南阳,自江陵以西至蜀,北自云中至陇西,与内史凡十五郡”,剩余的全部被诸侯占有。为了避免诸侯坐大,危害中央统治,朝廷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津关制度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限制各个诸侯军事力量的发展,对于马匹交易严加控制。《二年律令·津关令》规定:“相国上长沙丞相书言,长沙地卑湿,不宜马,置备不缺一,未有传马,诸得买马十,给置传,以为恒。相国、御史以闻,请许给买马。”诸侯想要在朝廷直辖区域购买马匹是需要向中央政府申请批准的,否则会被视为犯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诸侯势力的不断增长,减轻了其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2.强化对边地少数民族控制
汉初国力虚弱,边地少数民族成为国家的严重威胁,北方匈奴最为强大。甚至在高帝时“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刘邦最终向冒顿单于阙氏赠送财物才得以脱困。为了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刘邦从娄敬之计与之和亲,但匈奴仍不时入侵汉朝边境。诚如《汉书·匈奴传》所载:“自中国尚建关梁以制诸侯,所以绝臣下之觊欲也。”地处于南方的越族、夷族、蛮族也一直是汉王朝的重要威胁,多次由于物资匮乏向中原王朝发起劫掠。曾为汉朝官员的赵佗道:“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邑,败数县而去。”因此为了降低边地少数民族的侵扰危害,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朝廷设置的津关,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进可攻退可守,强化了对边地少数民族的控制。
二、津关制度所管控的流通资源
汉初统治者实行《津关令》,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国家在津关严格管控的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黄金、铜及其制品的控制
汉初,黄金作为贵金属在市场上流通,铜作为兵器、钱币的制造资源,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津关控制黄金、铜资源的流通,最大限度地将其留在朝廷控制区,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维护中央统治。《二年律令·津关令》规定:“制诏御史,其令扜〈扞〉关、郧关、武关、函谷关、临晋关,及诸其塞之河津,禁毋出黄金,诸奠黄金器及铜。”可见,汉初的《津关令》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黄金、铜及其制品不可随意出关,黄金、铜及其制品想要入关,也要求守关人员在名籍上登记,之后携带出关时还需要用出入关名籍来核对,核实无误之后,相关人员与物品才能出关,违反《津关令》的行为会受到严重的处罚。
2.限制马匹的贸易
马匹在交通和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国家需要严格把控的物资。“天水、陇西、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关中及其邻近地区向来是畜产丰硕之地,而关东地区的马匹资源相对紧缺,这是朝廷相对于东方诸侯的战略优势。限制马匹的自由贸易无疑能最大限度保持朝廷对诸侯的优势,增强对诸侯的控制能力,为此《津关令》规定:“禁游宦诸侯及无得出马关。”在西汉初年,朝廷对马匹出入关限制非常严格,各个诸侯国轻易不能在中央统治区域内买马,以此来保证中央朝廷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同时也有民众出入津关之时不能私自进行马匹贸易的规定。“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扜{扞}关、郧关、函谷关、武关。”即使可以进行马匹贸易,也需要相应的名籍和文书,提供马传让守关人员审查核实。“为致告津关,津关谨以藉(籍)、久案阅,出。”中央朝廷为了全方位防止马匹流入诸侯王国,对官方马匹贸易也是设限诸多,朝廷官方人员想要出关购买马匹需要将“致”提交给关隘,“为质(致)告居县,受数而籍书,”需要津关的守关人员按照官马进行登记入籍之后,才能允许官员出入津关进行马匹交易。“诈伪出马,马当复入不复入,皆以马贾(价)讹过平令论,及赏捕告者。津关吏卒、吏卒乘塞者智(知),弗告劾,与同罪;弗智(知),皆赎耐。”统治者亦明令处罚方式,对于弄虚作假者严厉惩处,买卖马匹的人员亦是同罪,津关守关人员也会受到处罚,实能体现朝廷对限制马匹流通的重视程度。
3.强化对流动人口的管控
从秦末到西汉初年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不堪、自然灾害多发,平民百姓流离失所者。“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流亡民众为了生存下来,甚至出现人食人、易子而食的现象,居无定所的百姓也成为社会安定的严重威胁。因此将百姓固定在相应的土地上,限
制其流动成为朝廷稳定统治的重要任务。人口是专制社会重视的资源之一,作为农业经济为主的汉朝,正是对民众管控严格之时,津关的设置对于稳定国家局势有着积极作用,可以防止汉民叛逃诸侯国。在《二年律令·津关令》中规定:“越塞兰关,论未有口,请兰出入塞之津关,黥为城旦舂;越塞,斩左止为城旦;吏卒主者弗得,赎耐;令、丞、令史罚金四两。”很明显,统治者通过津关对民众实行严格的控制,私自越过津关者会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惩处,而政府的津关守关人员若不能忠于职守也会被处以惩罚,可见对人口管控之严。
三、汉初津关设置的影响
津关制度是汉初统治者根据国家实际情况实行的,对当时社会形势与后世都带来了深远影响。
1.积极影响
汉初的津关制度是在总结前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推行的。在专制集权的社会中,各种资源都是国家需要统筹的,不论是金属资源还是人口流动,都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央政府所重视的。汉朝建立之初,民不聊生、经济萧条,要想更好地恢复社会经济生产,国家就需要将人口尽可能控制在土地之上,并对各种资源进行统筹规划管理。朝廷严格贯彻津关制度,通过津关来限制重要资源的流通,为朝廷所控制的区域经济恢复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功能。朝廷实力的增强,也形成了对地方诸侯与边地少数民族的相对优势,使得朝廷的控制能力有所加强,并且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强干弱枝的局势,对于汉初的政局稳定、经济的发展的增强起到了重大作用。
2.消极影响
设置津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防备分封的诸侯国和边地少数民族,管控重要资源向上述地区流动,限制诸侯国与少数民族的发展。但津关制度的严格实行,也削弱了国家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冲突加剧。对诸侯国、边境少数民族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的严格管控,看似是对王国的削弱,实则加重了诸侯国的反抗、怨怼之心,对边地少数民族的过度防备,使得其对中央政府的依附力被削弱,制约了国家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因此,津关的设置人为地割裂了汉朝各部分间的紧密联系,不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现,汉朝初年多次出现的诸侯叛乱与边地少数民族的袭扰,从事实上证明了津关制度的负面影响。
结语
汉初实行的津关制度,与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关系息息相关,设立的津关在北方防范匈奴、南方防范越族、关东防范诸侯国,可谓是设置全面。就当时的国家形势来说,津关在军事、政治、经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利用马匹、铜等战略资源发展壮大了军队,利用众多人口、黄金发展了农业经济,利用关税发展了国家财政。因此,国家利用自己的山川地理形势来设置津关,维护了国家安全、维持了政权的稳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津关设置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也是不断加剧,外部侵扰不断,国家后期社会不够安定。总而言之,津关制度对汉初各个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大于消极影响的,不仅是对前朝的承继,也是对后世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