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的分析
2020-11-12卢博文
卢博文
《哈姆雷特》这出悲剧不单是世界上被排演最频繁的戏剧,而且也是被各个文化领域所引用最高频的莎剧。每个人对于《哈姆雷特》都有不一样的看法,不过很多人都偏激地认为哈姆雷特这一人物是一个行动上的懦夫,思想上的巨人。如果真的如大家所说,哈姆雷特是一个毫无行动性的人物,那这出戏能进行下去吗?所以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真实的哈姆雷特王子不一定是完全的懦夫或是行动上的矮子。他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细致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拥有着强烈的复仇情绪,这样的一个人绝不会毫无行动力。他的悲剧结局也是某些他无法避免的内在、外在因素所导致的。不过我相信这部戏能够排演至今,其原因就是我们能够不断的从他的灵魂中得到启示与教育。
在四百多年前,莎士比亚耗尽心血将这部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当时谁都没有想到它对后世的影响。由于四百多年来无数的戏剧家对该剧进行着不同的排演以及解构,也因此产生了很多的争议与分歧,可是我们今天谁都没有办法设身处地地站在莎翁的位置来思考,这就是众多研究者在认知上产生巨大分歧的原因。哈姆雷特真的一无是处吗?我们要从该剧的故事情节中来分析。起初,哈姆雷特从好朋友霍拉旭口中得知城池的守兵见过自己父王的冤魂时,他就决然地前去寻找。对于鬼魂这种超自然现象在那个年代是一般人不敢触碰的,可是他却极具行动力,积极前往调查。从此开始,他了解到自己叔父所犯下的罪恶。他一面装疯卖傻,让大家以为他真的疯了,麻痹克劳狄斯的直觉。另一方面,他也在积极地调查父王被叔父所害的真相。同时,他为了不把自己深爱的奥菲莉娅卷入这场权力的斗争之中,借以自己的疯癫,将奥菲利亚从自己的身边残酷地赶开。在哈姆雷特遇到前来演出的伶人之后,他便立即命令人将自己父王遇害的惨剧在克劳狄斯面前表演,以便观察其反应。哈姆雷特的种种行为是极具有行动目的的,他目的明确、机智勇敢。可是这种性格反而对他的行动造成了反作用。
这位王子在做出了种种深思熟虑的行为之后,却导致了一出出悲剧的发生,最终成为了他悲剧结局的诱因。这需要运用巧合、悬疑等编剧常用的手法。莎士比亚之所以被称为最伟大的戏剧家,就在于他能够把每一个矛盾与伏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哈姆雷特一次次的缜密计划下,他在王后的屋内杀掉了自已为躲在屋中的克劳狄斯。这种行为就是他的性格导致的,连锁反应也由次展开,得知父亲死讯的奥菲莉娅在悲伤中发疯,直至跳河自杀。而之前并不怎么出场的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奥菲莉娅的哥哥,在从海外归来后得知了这一切。在与哈姆雷特的决斗中将克劳狄斯给他的毒剑刺入了哈姆雷特的身体,由此,一个个谎言都被拆穿,真相在世人面前大白,直至最后,这一部悲剧也在主要角色尽数死亡的情况下落幕。
哈姆雷特的内在性格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要复仇,所以他在每一件关于复仇的事情上都具有强烈的行动性和思想性。可是他的思维太过于缜密,反而成为了他前进路上的障碍。比方说,他一定要观察克劳狄斯在观看了演出之后的反应,来进一步确认谋杀事件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身边的亲人朋友有太多的情感羁绊,这也导致了他种种行为上的犹豫不决。比方说,他对于母亲的亲情使他无法快速地做出抉择,他一面痛斥她改嫁给克劳狄斯的行为,可一面又不能作出切实的行动。所以后世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从他身上总结出了“恋母情结”一说。还有就是他对于雷欧提斯太过大意,他在决斗中本可以避开那一剑,可是他却大意地挨了这有毒的一剑。而恰恰是这不在他计划之中的这一剑,推动了他复仇的进程,这是多么讽刺的情节。
在面对着自己的杀父仇人、王权的篡夺者、母亲的占有者的时候,他其实并不是行动的侏儒,因为一个强大的灵魂往往会在种种的牵绊中迷失方向,对自己的目的产生疑惑。把大把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很多无用功之上。他是英雄。可英雄总是有属于英雄的悲剧,如项羽乌江自刎、关云长败走麦城。哈姆雷特也是如此,把简单的复仇复杂化,只能在自己死亡之前,草草地将自己的仇人杀死,揭露事情的真相。所我们要以此为鉴,这不单单是这个人物的性格悲剧,也是对我们观众的巨大启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是行动的侏儒,可很多不相干的因素映入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迷失了本来的方向与目的,最后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