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达洛维夫人》的建构过程

2020-11-12刘宇婷

鸭绿江 2020年15期
关键词:伍尔夫丽莎彼得

刘宇婷

引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以意识流的小说创作手法与理论著称于世。《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是公认的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于1925年由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出版。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广大读者的热烈关注。著名文化团体“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成员对《达洛维夫人》褒贬不一。一方面,以福斯特(E. M.Foster)、贝尔(Clive Bell)、弗莱(Roger Fry)为代表的成员认可该作;另一方面,《达洛维夫人》因其缺乏创见的人物、不连贯的情节而遭到批评,如斯特雷奇(Lytton Strachey)表达了他不满于该作的表达方式与情节结构间的不协调性。

伍尔夫采用并置两条线索的方式,呈现人物在意识层面的内在心理历程。一条线索围绕英国下议院的妻子克拉丽莎·达洛维为准备家庭晚会而上街买花期间的所见与所想展开;另一条线索表现退伍军人塞普蒂莫斯·沃伦·史密斯的疯癫状态。虽然两条线索平行发展,克拉丽莎和塞普蒂莫斯素未谋面,但是后者跳窗自杀的死讯让两条平行线索最终产生交集,暗示二者命运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达洛维夫人》从构思到成文的创作历程在伍尔夫日记中有着详实的记录。在很大程度上,《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把记录在日记中的构思付诸实践的成果。故本文将《达洛维夫人》置于伍尔夫日记的语境中,从写作技巧、人物呈现两个方面,深入剖析《达洛维夫人》的文学建构过程。

一、主要发现:“隧道挖掘法”

从《远航》中的雷切尔·温雷克、《夜与日》中的凯瑟琳·希尔伯里到《雅各的房间》中的雅各·弗兰德斯,伍尔夫在大胆而谨慎地摸索着如何呈现人物的内在真实。终于,在创作《达洛维夫人》时,伍尔夫摸索出称之为“隧道挖掘法”的人物塑造方法,“即如何从人物的外在表现中向纵深处挖掘,挖掘那幽深的洞穴”。“隧道挖掘法”是探索人物心理层面的基础,对伍尔夫创作《达洛维夫人》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如同“美丽的洞穴”隐藏于人物背后,在追溯往事时,“隧道挖掘法”通常“采用点滴回忆的办法”。“合页的吱扭声”使克拉丽莎回想起与初恋彼得·沃尔什在伯尔顿村的点点滴滴。当克拉丽莎进入公园,恰逢故友休·惠特布莱德,在伯尔顿村的点滴回忆浮现在她的脑海中。通过克拉丽莎对这段记忆的挖掘,彼得的形象得到深化。当克拉丽莎穿过一家手套店的橱窗时,象征着女性的手套使她开始想起女儿伊丽莎白和家庭教师基尔曼小姐。当克拉丽莎回家休憩片刻之时,她回想起与萨莉·西顿的亲密关系。当彼得重返故土,步入摄政公园时,他回想起与克拉丽莎在伯尔顿村的青葱月岁。后来,萨莉和休也逐渐浮现在彼得脑海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克拉丽莎和彼得的记忆相互重叠,互为补充,使往事生动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二、“人物是观点的化身”

在《达洛维夫人》创作的初期,伍尔夫在日记中曾谈到自己的构思“我要进行精神异常和自杀的研究,并同时通过健康者与精神患病的眼睛来看待这个世界——类似这样的内容”。伍尔夫探讨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生与死,精神健康与异常……”为了实现上述主题,伍尔夫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即“人物是观点的化身”。

当伍尔夫创作摄政公园内发疯的场景时,她意识到克拉丽莎的局限性,“过于僵硬、太过华丽而不实在”,于是,她引进塞普蒂莫斯衬托克拉丽莎。伍尔夫“通过一个男性角色——塞普蒂莫斯·史密斯呈现她自己的经历”。塞普蒂莫斯成为了精神异常的化身。伍尔夫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战场上激烈的战斗和死亡场面,但是通过描写的塞普蒂莫斯的发疯状态更强烈地反映了战争的罪恶。塞普蒂莫斯身为一名志愿军,长期遭受着“可怕的恐惧”,最终“从窗户跳了下去”。在参加战争之前,他本是一个有前途的青年人。然而,残酷的战争使塞普蒂默斯失去了感觉。在面对军官埃文斯的死亡时,塞普蒂默斯抑制住了自己的感情,这也是其产生幻觉的根源。

塞普蒂莫斯的精神异常主要表现为“幻觉”。当塞普蒂莫斯在摄政公园的休憩时,眼前的麻雀使他产生幻觉:两只麻雀与他交流。一只麻雀叫喊着他的名字“塞普蒂默斯”;另一只唱着希腊文。塞普蒂莫斯幻想着埃文斯站在栏杆后面的景象。当彼得经过塞普蒂莫斯身旁时,后者满脸恐惧,几乎失控,他大叫着,举起双手,用手按住额头。当塞普蒂莫斯的妻子外出购物时,他幻想埃文斯在屏幕后面。类似的场景重演了许多次。威廉爵士认为塞普蒂莫斯表现出的症状是“没有均衡感”,安排塞普蒂莫斯进入精神病院,以限制他的身体和精神。最终塞普蒂莫斯选择跳窗而亡。

结语

《达洛维夫人》实现了伍尔夫在日记中的构想。在人物塑造方面,伍尔夫通过采用点滴回忆的方法,揭示人物的心理层面。在主题表达方面,伍尔夫采用了“人物即是观点”的方法,通过塞普蒂莫斯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主题意义。

猜你喜欢

伍尔夫丽莎彼得
穿白裙子的女孩(中)
穿白裙子的女孩(下)
穿白裙子的女孩(上)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彼得潘
彼得潘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长不大的彼得·潘
快递爱情
伍尔夫《黛洛维夫人》的意识流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