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曾北人嗜甜
2020-11-12□
中外文摘 2020年24期
□
北宋文人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将中国当时的口味分布概括为“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与今天的甜咸地图完全相反。
嗜食甜食是人的生物学本能,几乎所有人类从出生起都表现出了对甜味的强烈兴趣。与之相比,对其他味道的接受则需要经历后天培养的过程。
但在古代中国,获取糖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蜂蜜十分贵重,就连甘蔗也是稀缺之物。宋元时期砂糖仍然是较为珍稀的材料,经常需要从大食等国贸易进口。
由于吃糖需要相当的经济基础支撑,经济发达,且有首都物资之利的开封周边居民嗜甜也就不稀奇了。
两宋之交,中原被金国攻陷,大批中原人跟随宋朝王室移居江南地区。他们不但把自己习惯的甜味带到江南,更让江南地区的经济突飞猛进。富裕起来的江南人也学着北方移民吃起甜食。
自此江南地区甜味菜肴便层出不穷,不少人认为江浙地区菜肴较为清淡,但事实上苏南上海浙北地区的菜肴口味相当厚腻,所谓的“浓油赤酱”即指此而言,红烧肉、松鼠鳜鱼、樱桃肉等菜肴烹饪过程中都要使用大量糖调味。
在江南变甜的同时,长期战乱的北方正在经历内卷化和贫困化的浪潮,人口也有激增。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吃糖在北方越来越变成一种奢侈的事情,相比而言,食盐生产并不占用耕地,用盐调味即成了次优的替代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