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新进展
2020-11-11曾灼周西一敏
曾灼 周西一敏
摘要:2019年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取得新进展,长江经济带整体创新发展研究聚焦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等议题;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研究聚焦于创新关联网络格局、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等议题;长江中上游地区创新发展研究聚焦于创新发展时空格局、创新驱动城市协同发展等议题。研究尺度以城市为主,研究方法以空间计量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为主。未来可进一步深入探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约束壁垒、创新关联网络格局形成机制、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实践路径等重要议题。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进展
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资源优势,如何实现创新驱动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重要学术研究议题(吴传清等,2020)[1]。吴传清、宋子逸(2019)[2]对2014~2018年国内学术界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相关成果作了较系统的回顾,本文侧重从学术史梳理的视角重点总结2019年CSSCI来源期刊刊发的有关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相关成果。
一、长江经济带整体创新发展研究进展
2019年长江经济带整体创新发展研究主要涉及创新发展绩效评估、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等议题。研究议题的范围较往年变动较小,但侧重点由创新绩效评估、创新发展影响因素转变为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研究尺度以省级尺度为主。
关于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绩效评估,学术界主要利用熵值法、数据包络分析两种方法测度创新发展水平,进而利用核密度、标准差椭圆、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创新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水平具备向更高态势转变的可能,但仍然存在要素开放与制度协同等问题(陈晓峰等,2019)[3]。杨玄酯等(2019)[4]从生态位视角考察发现综合创新竞争力并未呈现出时间增长趋势,可见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水平的长效提升仍存在瓶颈限制。在空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且差异呈现显著扩大态势,出现“单极化”现象(邵汉华等,2019)[5]。从上中下游分地区来看,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水平呈现下中上游地区梯度递减的空间格局(罗颖等,2019)[6],下游地区为产业转型升级调整区,中上游地区为要素错配阵痛区(杜宇等,2019)[7]。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格局呈现出“核心—边缘”分布特征,下游地区为网络的核心位置(邵汉华等,2019)[8]。
关于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影响因素,学术界探讨了经济发展、产业集聚、产业结构、市场分割、对外直接投资、民间投资、人力资本等因素对创新发展的影响作用。何风琴和邹奥博(2019)[9]研究发现经济发展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科技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在作用方向及尺度上存在异质性。白永亮和石磊(2019)[10]运用静态与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得出社会经济特征对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有显著的正效应。李永盛和张祥建(2019)[11]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创新发展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溢出效应不明显。胡艳和汪徐(2019)[12]实证检验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长江经济带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对创新绩效产生促进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则产生具有区域差异的抑制作用,在下游地区表现尤为显著。孔群喜等(2019)[13]分析市场分割、对外直接投资对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下游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更依赖对外直接投资,而中上游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更依赖市场分割。习明明(2019)[14]提出长江经济带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需改善创新环境,其中金融环境、人文教育环境存在提升空间。裴潇等(2019)[15]研究发现环境规制约束下,长江经济带民间投资目前主要集中于低端产业,并未有效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张治栋和吴迪(2019)[16]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对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效率存在促进作用,并且受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类型的影响而产生异质性的影响作用。
关于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学术界通常采用纳入第三个变量的方式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第三变量的交互项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李光龙和范贤贤(2019)[17]研究得出财政支出、科技创新及二者交互项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区域和大城市的影响不显著。汪发元和郑军(2019)[18]认为科技创新和金融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且存在负向溢出效应,两者的交叉项对经济发展起抑制作用。吴传清和邓明亮(2019)[19]研究得出对外开放背景下,科技创新对长江经济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互动关系呈非线性特征,对外开放能破除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边际效率递减困境,应科学处理三者的关系,构建良性互动机制。
关于长江经济带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学术界探讨了创新与绿色耦合协同发展、创新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响应、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等议题。滕堂伟等(2019)[20]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关系,并利用空间马尔科夫链方法探究两者协调性的空间分异情况。结果显示: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且呈现集群化现象,且具有上中下游梯度递增的空间格局。黄磊和吴传清(2019)[21]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长江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创新发展效率、綠色创新协同效应。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工业创新发展动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工业绿色创新发展的协同效应显著,技术创新是主要驱动力。严翔和成长春(2019)[22]利用脉冲响应模型与方差分解实证分析生态环境与科技创新的交互响应,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间存在长期互动影响,但动态响应幅度与周期存在明显地域差异,尚未形成正向交互影响的长效机制。史安娜和唐琴娜(2019)[23]通过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指数,分析低碳技术创新对碳排放的影响及能源消耗对低碳技术的响应,研究得出长江经济带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够抑制碳排放的增加,能源结构对低碳技术创新产生抑制作用。
四、结语
从研究议题而言,2019年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选题范围较之以往并未扩大,而是在研究重心上发生转移。长江经济带整体创新发展研究议题聚焦于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创新驱动产业结构优化;长三角地区聚焦于创新关联网络格局、创新发展影响因素议題;长江中上游地区聚焦于创新发展时空格局、创新驱动城市协同发展议题。
从研究方法而言,2019年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方法因议题不同而异,创新发展绩效评估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创新关联空间网络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社会网络分析法,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研究方法主要为耦合协调度模型,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空间计量方法。
总体而言,2019年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丰富,研究内容深入,研究方法充分得当,未来可进一步深入探讨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约束壁垒、创新关联网络格局形成机制、创新与绿色协同发展实践路径等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吴传清,等.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报告(201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吴传清,宋子逸.长江经济带创新发展研究进展(2014-2018)[J].长江大学学报,2019(4).
[3]陈晓峰,成长春.长江经济带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机制创新[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
[4]杨玄酯,罗巍,唐震.生态位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及演化[J].软科学,2019 (7).
[5]邵汉华,齐荣.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驱动发展水平测度[J].城市问题,2019(9).
[6]罗颖,罗传建,彭甲超.基于三阶段DEA的长江经济带创新效率测算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管理学报,2019 (9).
[7]杜宇,黄成.长江经济带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21).
[8]邵汉华,周磊.长江经济创新驱动带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效应分析——以国家高新区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19(5).
[9]何风琴,邹奥博.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区域科技创新吗?[J].江西社会科学,2019 (1).
[10]白永亮,石磊.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测度、路径识别与协同放大[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1).
[11]李永盛,张祥建.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创新效应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9(10).
[12]胡艳,汪徐.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差异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 (14).
[13]孔群喜,陈慧,倪晔惠.中国企业OFDI逆向技术溢出如何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基于长江经济带的经验证据[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4).
[14]习明明.长江经济带创新环境对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3).
[15]裴潇,蒋安璇,叶云,汪发元.民间投资、环境规制与绿色技术创新——长江经济带11省市空间杜宾模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8).
[16]张治栋,吴迪.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与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9 (9).
[17]李光龙,范贤贤.财政支出、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实证检验[J].上海经济研究,2019(10).
[18]汪发元,郑军.科技创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基于长江经济带的动态空间模型分析[J].经济经纬,2019 (4).
[19]吴传清,邓明亮.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 (3).
[20]滕堂伟,孙蓉,胡森林.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协调及其空间关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11).
[21]黄磊,吴传清.长江经济带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及其协同效应[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
[22]严翔,成长春.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间的动态响应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5).
[23]史安娜,唐琴娜.长江经济带低碳技术创新对能源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19(2).
[24]刘新智,刘娜.长江经济带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协同性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9(10).
[25]何宜庆,吴铮波.高等教育发展、技术创新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长江经济带的空间效应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9 (3).
[26]张治栋,廖常文.区域市场化、技术创新与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J].产经评论,2019 (5).
[27]崔志新,陈耀.区域技术协同创新效率测度及其演变特征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为例[J].当代经济管理,2019 (3).
[28]滕堂伟,瞿丛艺,胡森林,曾刚.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效率格局分异及空间关联特征[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
[29]殷德生,吴虹仪,金桩.创新网络、知识溢出与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来自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2019(11).
[30]邓淑芬,朱佳翔,钟昌宝.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投入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15).
[31]包海波,林纯静.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治理研究,2019(5).
[32]曹薇,薛秋霞,苗建军.空间结构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极演化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9(11).
[33]高丽娜,李湘君.邻近性促进城市群创新了吗?——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23).
[34]王腾飞,谷人旭,马仁锋.长江三角洲城市创新关联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2).
[35]王腾飞,马仁锋.长三角地区城市创新关联及其隐性壁垒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9(12).
[36]赵青霞,夏传信,施建军.科技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能力——基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24).
[37]谢露露.产业集聚和创新激励提升了区域创新效率吗——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家,2019(8).
[38]刘志彪.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与治理机制创新[J].学术月刊,2019(10).
[39]崔志新,陈耀.区域技术创新协同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9(3).
[40]胡艳,潘婷,张桅.一体化国家战略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
[41]徐维祥,杨沛舟,黄明均,刘程军.创新资源、门槛效应与城市增长——以长三角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9(4).
[42]丁显有,肖雯,田泽.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绿色创新发展效率及其协同效应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9(7).
[43]曾刚,曹贤忠,王丰龙,叶雷.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进策略研究——基于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44]谢伟伟,邓宏兵,苏攀达.长江中游城市群知识创新合作网络研究——高水平科研合著论文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6).
[45]朱丽霞,贺容,郑文升,王嵩,韩磊.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9(10).
[46]郝永敬,程思宁.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基于异质产业集聚与协同集聚视角[J].工业技术经济,2019(1).
[47]龙云安,张健,王雪梅.科技创新支撑自贸区与长江上游地区协同发展:效应与模式[J].科学管理研究,2019(4).
[48]黄寰,肖义.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创新能力的空间差异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