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文学影像
2020-11-11孙元菁
孙元菁
【课前准备】
提供阅读材料,并疏通字词,梳理内容。
阅读材料包括:
《项羽本纪》四个节选片段《功业初就》《鸿门宴》《项羽之死》《项羽本纪赞》。
九首诗词:唐代诗人胡曾的《鸿门》《垓下》《乌江》,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两首),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亭》,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乌江亭》,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虞美人·赋虞美人草》,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教学实录】
一、导入
[PPT展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伍德
师: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值得我们深思。同学们学习了《鸿门宴》一课并自读了《项羽本纪》的其他节选部分,对项羽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怎么看项羽这个人。
[PPT展示。]
“我们”看项羽。
生:项羽是个自负自大的人。
生:他优柔寡断,在鸿门宴中放过了刘邦。
生:司马迁评价他“自矜攻伐”。
师:其实历史上有许多人评价过项羽,我们来读一读他们写的诗词,了解一下他们是怎么看项羽的。
[PPT展示。]
“他们”看项羽。
生:毛泽东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批评项羽,认为项羽不可学,不足取。
师:有没有指向具体的历史事件?
生:批评他在东城快战中追击敌寇没有坚持到底。
生: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两首)里赞扬项羽,认为项羽是个英雄。
师:李清照具体用了哪些词来褒奖项羽。
生:“人杰”“鬼雄”“霸气”“凌云志”。
师:我们看到了李清照非常赞赏项羽。
生:杜牧《题乌江亭》诗中说“包羞忍耻是男儿”,认为项羽胸襟气度不足,不能面对自己的失败。
师:杜牧在“卷土重来未可知”一句中,认为对待失败的态度应该是什么?
生:不要放弃,胜不骄败不馁。
生:王安石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他在诗中陈述了很多原因,士兵疲惫,士气衰微、势气难回。他认为项羽是个失败者。
师: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其实是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写的,表达了截然不同的态度。
生:杜牧为项羽的失败惋惜,王安石认为一点也不可惜。
生:辛弃疾的词看不懂。
师:看不懂的时候,我们就来读一读吧。
[师生朗读辛弃疾的《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
师:我们先把项羽从这首词里找出来吧,哪几句直接写项羽。
生:上阕的后三句和下阕的后三句,写唱垓下歌、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师:看不懂的上、下阕前两句,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当年得意是谁呢?
生:是项羽。
师:很好,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是在写虞美人草,是不是只是在写一棵草呢?
生:不是,是喻指项羽,所以第一句说“如芳草”,下阕说“日日春风好”,表达项羽曾经春风得意、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状态。
师:由此推断下阕第一句。
生:肯定也是在写项羽,但是不知道具体在表达什么。
师:“精诚”两个字能联想一个成语吗?
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是说一个人诚心地去做一件事情,就一定能做成。
生:这句是不是说项羽的一片精诚之心,不被上天感知,所以失败了?
师:说得真好!下阕本来是说虞美人草的一片精诚,虞美人草本是喻指项羽,你这样理解是可以的。辛弃疾的态度你们了解吗?
生:辛弃疾觉得项羽还没赢得天下就失败,天亡项羽太可惜了,但是从上下阕看,辛弃疾还是非常赞赏项羽的。
师:所以,辛棄疾的惋惜和杜牧的惋惜,情感态度上还是有差异的。最后我们来看胡曾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在题目上就指向了三个历史事件。
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
师:胡曾怎么看项羽呢?能不能用刚才分析辛弃疾词的方法来分析一下。
生:《鸿门》诗中“项籍鹰扬六合晨”,《垓下》诗中“拔山力”,都是说项羽是个威武雄壮的人。
生:《鸿门》诗中 “樽前若取谋臣计”是说项羽不善听取谋臣意见,《垓下》诗中“那堪回首别虞姬”是说项羽太重感情,《乌江》诗中 “耻向东吴再起兵”是说项羽知耻但是太自负傲气。
师:分析到位,有理有据。谁来总结一下胡曾的态度。
生:胡曾认为项羽的失败是由他自己的很多原因造成的,为这样的败局感到遗憾、惋惜。
师:我们刚刚在项羽身上发现了很多的“看点”。很多诗人不约而同写下这样的句子:“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难道项羽的悲剧是个偶然?
[PPT展示。]
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因素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
——村上春树
师: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说:“我相信所谓的命运不过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因素造成的一个人行动的最终结果。”如果项羽的悲剧是必然的,请大家从“生理”“心理”“情感”“性格”等方面,回到《项羽本纪》去证明去印证。
生:我来讲讲生理吧。《项羽本纪》里说“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羽长得又高又壮,让他在鸿门宴中,面对突然闯帐、杀气腾腾的樊哙,无畏惧感且款待他。
师:如果你在鸿门宴中看到樊哙这样的壮士闯帐,你会有什么反应?
生:我害怕。(笑)
生:项羽长得高大,他不怕,这也是他狂妄自大、毫不在意的原因。
生:《项羽本纪赞》里说“项羽亦重瞳子”,项羽有两个瞳孔的特征与上古帝王舜一样,这一生理特质让他在年少时无心学习半途而废,在观秦始皇渡浙江时,口出狂言“彼可取而代也”。他的生理特质使得他更加狂妄自大,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师:生理角度这么难讲,你们讲得很有逻辑。
生:“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东城快战之前,项羽多次表达老天亡他,这一心理直接导致了即使在快战三胜只损失两骑的情况下,依然选择乌江自刎。
师:“天之亡我”是什么心理啊?
生:迷信心理,自我暗示。
师:这种暗示,直接指向了项羽最后的自刎。
生:定陶之战,打败秦军,宋义言“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暗示了大战之后项羽的骄傲自得。而四面楚歌之时,“项王乃悲歌慷慨”,项羽情绪起伏,感情用事。他无法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因此得胜后快速失去胜算,落败后急速走向灭亡。
生:项羽还很浮躁。
师:体现在哪些情节中?
生:在《鸿门宴》中,开篇他一听曹无伤告密的话,就立刻大怒,并且第二天就要去攻打刘邦,商量都不商量,思考都不思考。这和他最后走向败落时的行为处事风格一样。
生:自负自大,让他轻敌偏信,失谋臣失先机;自矜攻伐,使他自满于军事才能,无意补足谋略的缺失;重情重义,感情用事,令他优柔寡断。最后落得自刎乌江的结局。
师:大家能在把握项羽人物形象的同时,思考人物与其命运之间的关联,确证命运走向和历史必然之间的联系。
师:刚刚我们把项羽从历史中抓出来,把他还原成一个完整的项羽。我们今天能看到了解到的项羽,他后世的诗人们也都能看到了解到,为什么他们的诗歌没有一首比我们刚刚讨论的全面呢?
生:因为他们个人想表达的东西不一样。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村上春树的这段话吧。
[学生齐读村上春树的话。]
生:我来谈谈辛弃疾。他是南宋将领,命运多舛、壮志难酬。在他的词中项羽是人间芳草,春风得意,难得的奇才。“人间不识精诚苦”,无人赏识虞美人草,世间不予霸气项羽复国机会。这一感叹也与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壮士难酬的命运不谋而合。
师:说得太好了。辛弃疾借项羽表达了天时不助我的遗恨。
生:我要说说李清照的诗。李清照在二嫁后生活非常凄惨,她需要一个强大的男性保护她,所以在诗中她塑造了一个英雄项羽。
师:李清照仅仅是一个需要保护的小女子吗?她仅仅是个遇人不淑的小女子吗?
生:她还处在家国的患难中,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逃到了临安,丢失了北方的国土。她自己本来境遇就艰难,国事如此就更加雪上加霜。
师:我们回到诗当中,“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肯过江东”在其他人看来是一个败举,李清照的态度却大不一样,为什么?
生:李清照很赞许,因为南宋统治者南渡了,偏安一隅了,软弱了,而李清照希望统治者像项羽一样坚定地守住自己,坚决不妥协不过江。
生:哦,“直把杭州作汴州”,不能把杭州作汴州啊。不能过江啊!
师:我们把这句诗再念一遍体味体味李清照的心情。
[学生齐念。]
师:写给统治者看的啊,要有志气不能逃。所以,在《夏日绝句》第二首里,她又写到“乌江夜若渡,两汉不姓刘”,你读懂了吗?
生:南宋这样的政策,国将不国,要被侵略者改姓了,李清照对统治者说的这些话,态度表达得太强烈了,愿望太强烈了。
师:这就是李清照在《夏日绝句》里赞赏项羽、推崇项羽的诉求。这主要来自哪两方面的原因?
生:个人境遇和家国境遇。
生:毛泽东的诗是要赞美当时渡江战役中百万雄师过长江的壮举。描绘了解放军渡江解放南京的雄伟场面。
师:渡江战役当时为什么要打?
生:国民党提出分江而治,这是分裂国家政权。
师:班长给我们念一念最能表达毛泽东态度的诗句。
[班长念:“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师:事实上,项羽“追”了吗?
生:最后好像也没有追到底。
师:那么,不可学霸王的是什么内容呢?
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不能学霸王中途放弃,表达了要将战争进行到底的信念,这与作者的领袖身份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师:有气势,这是革命领袖的态度啊。
师:有没有人说说王安石的诗呢?他的诗好像最没情感。
生:王安石除了是诗人,还是政治家、改革家。
师:这有什么关系吗?
生:他的诗摆事实,讲道理,非常客观地评价历史事实,这跟他的政治家身份有关,因此无论是“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还是“肯与君王卷土来”都表现出他冷静、理性的政治家思维和耿直的个性特质。
师:这个评价非常中肯和合理。我们再来看看与王安石针锋相对的杜牧的诗吧。
生:杜牧诗的第一句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其实是在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要有胸襟气度去接受。
師:很好,你觉得他是写给谁看的?
生:写给统治者看,不能因为一两次失败就气馁了。可能有一个积极的讽谏的意思在里面。
师:杜牧批评项羽缺乏大将气度,立足点高远,眼界开阔,果然有三朝宰相之家的门风和深受杜甫影响的远见。
生:我想说说胡曾,注释中说他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他写了《咏史诗》150多首。一般咏史诗都是借古讽今,胡曾借项羽讽今。
师:很有想法,能具体说说怎么借项羽讽今吗?
生:在胡曾的三首诗中,有两首都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吸取项羽的教训。比如说不要太自负自大,要听取谋臣意见;关键时刻不能太傲气,“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师:千江有水千江月,文学作品里的历史人物形象,与作者的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时代、历史背景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诗作表达的是诗人个体的情感、态度和诉求。历史人物呈现出的是文学的影像。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师:所以我们之前讨论的项羽和他们写的项羽不是同一个项羽。
生:我们还原了历史人物项羽,而诗人们创作的是文学的项羽。
师:研读了这么多有关项羽的作品,你对项羽这个人有没有新的思考呢?请以“项羽影像”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人物小评论。
[学生写作。]
[学生作品示例。]
项羽之前的项梁,有“以兵法勒宾客”之才,却在破秦军之后,将娇士怠,不听宋义之言,身死军败。项羽亦步其后尘,陶醉于“诸侯膝行过辕门”,完全没有戒备之心。即使能万人敌,亦无权谋之术。战斗力强,格局却小。
《易》中有“谦”卦,谦则吉,可见古人对“谦”的重视。“谦”是驾驭成功。“谦”之于己,是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继续奋斗。“谦”之于人,是免诽谤之灾,韬光养晦。“谦”之于事,是尽善尽美,谨慎无差。这便是项羽之于后人的启示。
[PPT展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
师:这堂课我们从《项羽本纪》走进历史,又从九首诗词走进文学,最后从历史和文学中走出来,看到“人”。一个历史人物的文学影像,让我们感知“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引人深思;“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让我们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在当下的思想和价值。为大家今天的思维风暴点赞!
[PPT展示作业。]
作业:找一找、读一读和刘邦有关的文学史料和诗歌,结合你的感受和理解,写一写“刘邦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