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新形势与气候友好技术新潜能
2020-11-11仲平
编者按:气候变化并未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止步,全球在抗击疫情的同时依然需要携手应对气候危机。在2020年6月中旬举办的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CTCN)咨询委员会第15次会议上,仲平当选新一任主席,这也是中方代表首次担任联合国CTCN咨委会主席。面临新冠疫情全球持续蔓延和气候谈判停摆的严峻挑战,作为新任主席,仲平深感责任更加重大,对应对气候变化的现实挑战和未来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CTCN在助力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计划和目标。
当今的世界正徘徊在抉择未来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持续蔓延导致不少国家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甚至衰退,另一方面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仍在持续变化,全球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快速攀升。面对当前和长远的风险挑战,世界各国经济的复苏和新一轮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将更加依靠绿色低碳的气候友好技术。基于此,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开发与转让机制的执行机构,联合国气候技术中心与网络(CTCN)将在后疫情时代促进全球气候友好技术的开发与转让、推动发展中国家绿色复苏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新冠疫情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带来复杂深远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在全球造成的影响前所未见,如今依然在蔓延。它致使多个国家经济遭受重创,全球经济步入衰退的“至暗时刻”,气候变化形势也变得更加严峻复杂。
新冠疫情导致国际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谈判推迟,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进程整体延后。2020年是多个全球环境公约推进履行的关键年份,国际社会原本计划在这个“环保超级年”里“大展拳脚”的各类行动不得不被迫推迟甚至取消。其中,原定于2020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UNCBD)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2020年11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二十六次缔约方会议均已延期至2021年举行。面对新冠疫情造成的严峻挑战,国际谈判进程的停滞、各国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还可能会导致部分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策重心的转移,造成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行动力度的下降。
新冠疫情造成一些国家气候政策执行不力。受新冠疫情影响,巴西政府忙于开展疫情防控管理政策的制定,导致非法伐木者借机对亚马孙雨林砍伐的现象泛滥。据统计,2020年1月至4月期间就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雨林被夷为平地,是2019年同期遭受破坏土地面积的1.5倍。在美国,为加速经济复苏,特朗普总统签发行政令允许美国联邦机构暂停对高速公路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审核;美国环保署宣布,企业在人力短缺的情况下可行使“自由裁量权”,自行对于违反空气和水质保护政策法规的行为进行监测,而不再由环保署统一监督管理。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經济发展放缓、应对气候变化资金收缩。由于疫情期间大范围公共应急服务的启用、税收的减少、产业扩张的紧缩,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承受了不小的损失。对于正在从新冠疫情中走出来的国家而言,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复苏,部分国家不得不推迟并转移原计划用于气候变化适应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资金。
不过,新冠疫情也对气候变化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比如,新冠疫情期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暂时性降低。今年9月初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报告称:2020年4月初全球因疫情而采取封锁措施的高峰期间,全球来自化石燃料的二氧化碳日排放量与2019年相比下降了17%。疫情期间国际旅行几乎停滞,国际航空旅客预计减少15亿人次,航空排放大大降低。另外,疫情期间,远程办公让绿色低碳的工作和出行方式更加普遍。
二、新冠疫情并未阻止气候变化,气候系统多项关键指标继续向着更加危险的方向恶化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WMO)会同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共同发布了《2020团结在科学之中》,客观反映了地球气候系统的现实状态:2020年,气候变化仍然有增无减,多项关键指标呈现快速变化趋势。
全球大气CO2浓度再创新高。2020年上半年,WMO全球大气监测网(GAW)基准站数据显示: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已超过410ppm,是30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并且仍保持持续快速上升趋势。
全球平均气温处于有记录以来最暖时期。2016—202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850—1900年高出约1.1℃,比2011—2015年的全球平均气温高出0.24℃。格陵兰和南极冰盖的冰量损失速度加快,以及冰川质量持续下降和海洋热膨胀,全球平均海平面在加速上升。
气候变化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强趋频。201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1980-2018年间,与气象因素相关的天气灾害、水文灾害和气候灾害的发生次数,分别由1980年间的135次、59次和28次,增加到2018年的359次、382次和57次。
全球排放远高于《巴黎协定》目标要求,转型刻不容缓。根据UNEP《2019年排放差距报告》,从2020—2030年间,为实现《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需每年削减近3%的全球排放,为实现1.5℃温控目标,需每年削减7%以上。按目前趋势,到2030年距2℃温控目标的“排放差距”约为120亿~1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距1.5℃温控目标的“排放差距”约为290亿~3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只有各国采取紧急且一致的低碳转型行动,大力发展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推动低碳交通等,尽快淘汰煤炭,才可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
三、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增长将更加依靠绿色低碳的气候友好技术
为提振经济,多国制定了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经济复苏方案。欧盟委员会拟投资7500亿欧元实施经济复苏计划,为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改造、氢能等低碳产业提供支持,以实现2050年碳中和的目标。德国的复苏计划将1300亿欧元投资更可持续的农业以及减少航运和航空排放。韩国推出了新的绿色协定,成为首个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东亚国家。中国在疫情恢复中强调“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面向5G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高技术、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技术领域加大投入。
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应用,正在为全球绿色增长与低碳转型提供有力支撑。过去10年光伏、风电、光热效率不断提高,技术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自201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2%;陆上和海上风电成本分别下降了40%和29%;太阳能热发电成本下降了47%。成本持续下降使可再生能源逐步成为最有经济竞争力的电力来源,全球已有丹麦、挪威、芬兰等60多个国家承诺205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
中欧联手引领全球自主贡献力度提升,势必将激发新一轮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浪潮。在明确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基础上,欧盟最新提出将2014年设立的到2030年减排40%的目标提升到55%;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的讲话中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成为“至暗时刻”中的一盏明灯,势必将激发各国提升自主贡献力度,瞄准《巴黎协定》目标加快转型进度,加大对包括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储能、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催生新一轮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四、CTCN在助力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要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本世纪下半叶需要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和近零排放。CTCN以促进全球气候友好技术研发、气候友好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转让应用为目标,已经成为推动全球气候友好技术开发与转让的重要平台。自2013年成立以来,CTCN建立了拥有超过1.6万个数据源的技术信息平台,成为全球最大的气候技术共享信息平台;与超过160个国家的指定实体(NDEs)建立了工作联系;建立了包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等知名国际机构在内近700家机构组成的技术与知识网络。CTCN在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了约150个气候友好技术援助项目,资助金额超过4000万美元,吸引和撬动相关投入9.22亿美元,预期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180万吨,惠及全球9000万人,成为促进全球气候友好技术开发与转让的重要平台。
面对后疫情时代全球气候治理新形势,CTCN将为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具气候韧性的经济复苏提供科技助力。目前,CTCN正在制定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提升气候韧性、经济复苏的系统性方案,将结合自身的职能、工作基础和网络优势,在助力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重建美好未来(Build Back Better)”的同时,提升其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政策层面,CTCN将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执行委员会(TEC)加强合作,总结梳理有关国家在绿色复苏、国家创新體系建设、气候技术研发与示范伙伴关系等方面的最佳实践,形成可供发展中国家参考的政策与行动建议;在技术层面,CTCN将系统梳理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可持续交通、水资源与废弃管理等与经济复苏相关的重点领域实用技术,积极响应受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为其提供便捷高效的技术援助。在后疫情时代,CTCN将持续深化和拓展国际合作关系,继续探索推动区域技术需求响应模式,调动和发挥好网络成员的技术和资金资源,进一步释放其在促进气候技术研发与转让方面的潜能,发挥好在全球气候友好技术“知识库”、发展中国家气候技术能力提升“催化剂”和气候友好技术供需双方“连接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