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中国智慧

2020-11-11薛达元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生物战略生态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随着近期《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第5版)的发布和“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的召开,以及中国将主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等一系列信息的爆棚,生物多样性议题被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本文将在回顾过去10年国际社会在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进展的同时,介绍中国的行动与相关理念。

《战略计划》及“爱知目标”的实施进展

2010年10月18-29日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简称《战略计划》),以附件方式提出了具体实施《战略计划》的“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简称“爱知目标”)。

《战略计划》的远景与总目标。《战略计划》规划的远景是一个“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世界,即“到2050年,生物多样性受到重视、得到保护、恢复及合理利用,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地球,所有人都能共享重要惠益”。《战略计划》的总目标是:采取有效和紧急的行动,在2020年以前制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以确保在2020年之前,生态系统有复原能力并继续提供主要服务,从而能够保障地球生命的多样性,为人类福祉和消除贫困做出贡献。为此,要减轻对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恢复生态系统,可持续地利用生物资源,并公正和公平地分享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提供充足的资金,加强能力,将生物多样性问题和价值纳入主流,有效执行适当的政策,并根据健全的科学和预防办法进行决策。

“爱知目标”的具体内容。“爱知目标”围绕五个战略主题,并提出了2011-2020年的20个具体目标。五个战略主题包括:(1)通过将生物多样性纳入整个政府和社会的主流化以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本原因,到2020年,生物多样性价值得到全社会普遍认识,并纳入国家相关战略和政策体系;(2)减少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压力和促进可持续利用,到2020年,所有自然生境(包括森林)丧失速度至少减少一半,农业和渔业等实现可持续生产和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得到控制;(3)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改善生物多样性的现况,到2020年,至少有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以及10%的沿海和海洋区域得到有效保护,并有效防止濒危物种和农业遗传资源的灭绝;(4)增进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对人类带来的惠益,特别顾及土著和地方社区及贫困地区等弱势群体的需要,到2020年,至少15%的退化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到2015年,《名古屋议定书》得到实施;(5)通过参与性规划、知识管理、能力建设和资金投入,加强对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实施,并促进土著和地方社区的参与,尊重其传统知识。

《战略计划》及“爱知目标”的实施进展。基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于2019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并基于对全球范围内实际取得的成功进展和面临的挑战的实际评估,《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于2020年9月发布了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对《战略计划》的执行进度做出了客观评估。评估结果是:在全球层面,20个目标没有一个完全实现,但有6个部分实现(目标9、11、16、17、19、20);“爱知目标”的60个具体要素中,7 个实现,38 个有进展,13 个没有进展或偏离目标,2 个进展情况不明。

另根据各国提交的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情况国家报告分析,各国总的进展程度尚不足以实现“爱知目标”,其中:34%的国家目标有望实现;51%的国家目标取得了进展,但进展速度不足以实现目标;11%的国家目标没有显著进展,1%偏离目标。然而在范围和程度上,国家目标通常与“爱知目标”不一致,仅23%的国家目标与“爱知目标”完全一致,表明各国在对“爱知目标”的承诺程度以及在实现这些承诺的行动上都存在差距。

中国实施“爱知目标”的行动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名古屋议定书》的缔约方,并积极开展了国家履约行动,是全世界实施“爱知目标”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2020年,9月21日,外交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中方立场文件《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从生态文明思想、国内政策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全社会广泛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的经验成就和立场主张。自《战略计划》通过以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工作方面的进展,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

第一,成功实现生物多样性在国家和相关部门的主流化。2011年,中国成立了由国务院副总理任主任,23个国务院部门组成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有力地促进了各部门间沟通与协调,统筹推进了全国生物多样性工作。中国于2010年制定并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戰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提出中国未来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总体目标和3个阶段目标、8项战略任务、30项优先行动和39项优先项目。2020年6月,中国发布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全面提出未来15年生态系统综合治理目标。

第二,完善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中国颁布和修订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畜牧法》《渔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医药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多部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发布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等政策措施,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第三,加强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注重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完整性,物种栖息地的联通性,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恢复能力,科学推进生态系统修复工程。2009-2019年,全国共完成造林面积7130.7万公顷,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卫星观测数据发现,全球从2000-2017年新增的绿地面积中,25%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目前正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面积将达到国土面积的25%左右。2016年中国还发布了《湿地修复方案》,要求全国维持8亿亩湿地面积。

第四,建立了自然保护地网络体系。中国正致力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2018年底,各类自然保护地总数量已达1.18万个,其中国家公园试点1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64个,各类自然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达数千个,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超过172.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8%以上。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89%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第五,促进了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在开展扶贫项目中,中国注重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模式,发展特色产业,扎实推动农业、林业等领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积极推动林业、草原、湿地、农业、海洋等领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国实施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开展一系列资源养护政策和措施,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可持续利用现有渔业资源。中国还通过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地区间、产业间均衡发展。

第六,推动了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保护与惠益分享。中国致力于通过国家和地方立法实现与《名古屋议定书》的接轨,以促进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获取与公平惠益分享。在《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2018)和《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2020)中都明确规定了实施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制度。生态环境部实施的“生物多样性重大工程”,也将生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作为重点内容。中央民族大学等多年来开展了中国少数民族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整理、编目并取得进展,为传统知识的获取与惠益分享提供了技术支撑。

“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与中国智慧

《战略计划》及其“爱知目标”已经到期,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日程,将在2020年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达成“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作为2021-2030年期间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COP15将推迟至2021年5月在中国昆明召开,而“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将成为COP15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中国作为COP15的主办国,将为推动“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贡献中国智慧。

“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战略目标。“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将在2011-2030年《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将对全球今后十年以至更长时间内,自然生态系统是否健康、完整以支撑人类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1-2030年的战略目标是“从根本上扭转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并将努力实现:(1)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生物自然栖息地及自然空间的净零丧失;(2)消除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物种灭绝;(3)建立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以及绿色供应链,将人类生产与消费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负面影响至少减半。这将是一个宏大的目标,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数十个国家领导人将为此做出承诺。

“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远景与中国理念。COP15的主题是“实现生态文明-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与10年前《战略计划》提出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2050年远景基本一致,并与中国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该理念科学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内生关系,为认知自然界和处理人与生态环境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成为中国实施生态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在该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将通过推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保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和连通性,维护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的理念和实践将为实现“2020后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示范经验。

中国将对COP15做出新的贡献。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新冠肺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东道国,可借势而为,携手其他国家,成为人与自然新政的领军力量。从现在起至COP15召开的半年左右时间里,全世界的目光都会集中在中国的承诺和行动上,期待中国的领导力。中国政府应当积极进行绿色外交和高级别政治动员,和联合国相关机构、各国政府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等加强合作,共同主导“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目标和内容的讨论,将“实现生态文明-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思想贯穿在COP15全过程之中,并体现在“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等大会文件和会议决定之中。同时,中国应利用COP15契機,与其他缔约方共同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其他主题,如:绿色“一带一路”、零毁林供应链、海洋生态系统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疫情防治等更加广泛的议题,促进相关领域的协同增效。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生物战略生态
强国战略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美国“俄亥俄”级战略核潜艇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