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疼痛护理模式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干预效果分析

2020-11-11文锦香韩春红周家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21期
关键词:胎龄体征新生儿

文锦香 韩春红 周家凤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新生儿科 518000

以往认为因新生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对疼痛存在不敏感性,因此无须给予特意的疼痛评估和干预。但近年研究指出,新生儿出生后则可感知到疼痛,虽无法通过语言或动作阐述、表达出自身疼痛,但可借助其生理行为和反射表现出来,且长时间的疼痛刺激,会让其产生负性情绪,降低睡眠质量,出现喂养不耐受等状况,甚至影响其神经系统和脑部发育[1]。临床多种操作均可能会导致新生儿疼痛,如外科换药、采血、气管插管、静脉穿刺、皮下与肌肉注射等,但受疾病影响,此类操作的实施存在必须性。所以,近年不少学者倡导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干预质量,已有报告指出[2],疼痛护理模式可降低新生儿疼痛程度,稳定体征指标。但目前此方面报告较少。现纳入60例新生儿分组讨论此点。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9年2月收治的新生儿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入选标准:(1)胎龄≥37周;(2)足月新生儿;(3)出生体重>3 000g,出生时间>72h;(4)新生儿家属均自愿签字同意此次护理干预方式。排除标准:(1)先天性畸形者;(2)早产儿;(3)纳入研究前24h内使用镇痛、镇静类药物;(4)中途脱落研究者。按护理方式不同将所选新生儿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女12例,男18例,剖宫产12例,阴道分娩18例,胎龄37.2~42周,平均胎龄(39.2±1.1)周;研究组:女11例,男19例,剖宫产13例,阴道分娩17例,胎龄37.4~42周,平均胎龄(39.6±1.2)周。两组基本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包含常规照护新生儿,抚触新生儿,用纸质材料或口头向其家属宣教新生儿护理方式、注意事项等。研究组接受疼痛护理模式干预:(1)环境护理:保持病室湿度、温度适宜,降低光线暴露,暖箱可使用暖箱罩或遮光毯,确保床旁灯亮度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将音量控制在45dB以下,若出现报警音,及时做出反应。(2)非营养性吸吮:在实施有致痛操作前,可将安慰奶嘴放置在新生儿口中,让其吸吮,直至完成操作后再拿走安慰奶嘴。(3)袋鼠式护理:在实施致痛操作过程中,可让新生儿保持直立体式,贴在医护人员胸口,让其处于舒适体位,并感受到安全感和温暖,同时给予拥抱、按摩、轻拍等动作。(4)音乐护理:向新生儿家属了解其胎儿期有无做音乐胎教,了解其胎教音乐,在实施致痛操作前10min直完成操作后10min期间,播放新生儿熟悉的胎教音乐,确保播放器与胎儿头部保持50~60cm的距离,音量控制在55~60dB,重复播放音乐。对于未接受音乐胎教者,可选用舒适、柔和的轻音乐或摇篮曲,加以身体抚触进行安抚。(5)葡萄糖水:可适当给予患者葡萄糖水,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还可以缓解其疼痛。

1.3 指标判定 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NFCS)评估致痛性操作时、操作后1min、操作后5min时新生儿疼痛程度。NFCS(包含伸舌、嘴呈O型、下颌颤动、舌呈杯状、嘴水平伸直、嘴垂直伸展、张口、挤眼、皱眉等项目),0分:无,1分:有,总分值为0~10分,评分越低越良好。NIPS(包含哭闹、觉醒状态、呼吸、下肢活动、上肢活动、面部表情等6项),哭闹用0~2分进行评估,其余项用0~1分评估,总分值为0~7分,评分越低则越良好。记录两组新生儿致痛性操作后持续哭闹时间。致痛性操作前、操作后3min时测定其体征指标,包含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

2 结果

2.1 NIPS、NFCS评分 操作前,组间NIPS、NF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后1min、5min时,研究组NIPS、NF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NIPS、NFCS评分比较分)

2.2 新生儿持续哭闹时间 研究组新生儿持续哭闹时间为(22.21±2.32)min,低于对照组的(65.38±1.21)min(P<0.05)。

2.3 体征指标 操作前,组间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后3min时,研究组的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体征指标比较

3 讨论

新生儿具备疼痛感知能力,且此种能力与生俱来,但因新生儿不具有语言或动作表达能力,无法将自身疼痛表达出,加之医护人员忽视疼痛护理、家属缺乏对新生儿疼痛的认知等,造成疼痛对其产生较大影响[3-4]。若疼痛长时间刺激,会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造成影响[5],新生儿出现哭闹、血压增高、心率加快等状况,因此,近年不少学者倡导重视新生儿护理干预质量。但常规护理模式对其疼痛干预重视度较低,且护理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此则疼痛护理模式提供了发展空间,此模式属于新型护理模式之一[6],重视疼痛干预,并可按照新生儿状况选择干预方式,护理模式具有个体化。

目前,已有报告明确指出[7],疼痛护理模式可显著降低新生儿疼痛程度,缩短其哭闹时间,稳定体征指标。本文结果也显示,研究组新生儿NIPS评分、NFCS评分、新生儿持续哭闹时间、心率低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模式比常规护理更具应用价值,其结果与以往报告相符[8]。笔者分析原因为:疼痛护理干预中重视新生儿病房环境干预,保持病室舒适、安静,控制噪音,让其在安静的环境中,保持心境稳定,降低不良刺激,发挥镇痛作用。在实施致痛性操作前,给予非营养性吸吮,刺激其口腔触觉,增高疼痛阈值,对机体中5-羟色胺释放有促进作用[9],此外,吸吮还可转移其注意力,进而发挥镇痛作用。研究表明[10-11],袋鼠式护理在控制疫苗注射疼痛、采血疼痛等操作中效果明显,可达到安抚新生儿,缓解疼痛的目的。此护理方式可让新生儿感受到外界的安全感和温暖,协助生理稳定,身体平衡。另外,在袋鼠式护理干预上给予抚触,也可降低其对疼痛的反应,抚触会刺激熬表皮末梢神经,让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肾上腺素释放受到抑制,进而缓解疼痛[12]。加之音乐干预,刺激到大脑皮层,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调动其思维想象和联想,稳定其呼吸、心率等体征指标,提升疼痛阈值。

综上,将疼痛护理模式应用到新生儿护理中,可显著降低其疼痛程度,稳定体征指标,值的推广。

猜你喜欢

胎龄体征新生儿
非新生儿破伤风的治疗进展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期科学干预新生儿喂哺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研究
Endoscopic pedicle flap graf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esophageal fistulas: A case report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振幅整合脑电图监测不同胎龄早产儿宫外环境下脑发育的多中心观察性研究
以高热为主诉无明显甲状腺肿大的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分析
骨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进展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