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觉得我可以”,我才能真的可以

2020-11-11小马君

家教世界 2020年29期
关键词:驱动力爸爸家长

文/小马君

让孩子自主学习是每个老师和家长的梦想,为此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可效果呢?大概率是适得其反,越管成绩越差。

最近我学到一个概念,叫“学习能力的自我感知”,说白了就是一个人是否“觉得”自己能学好。

只有“我觉得我可以”,我才能真的可以

和以往的“你不要自我感觉太良好,骄傲使人落后”的观念不同,研究发现:只有孩子相信自己能学好,他才能在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好上加好,越来越好。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陈欣银教授与北京大学的王力教授今年联合发表了一篇对于北京小学生的追踪性研究,就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当孩子“觉得”自己能学好,然后得到了一个好成绩,他就会更加“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强,有了正向的心理暗示之后,成绩就更好了;反之,如果一开始,一个孩子“不觉得”自己能学好,然后得到了一个坏成绩,就加强了他对于自己能力弱的判断,这只会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说白了,信念感要强,首先相信自己行——要是自己连这点信念都没有了,还指望能学好?

“内在驱动力”是本能,不破坏就很好

这种“我觉得我行”的背后,其实是内在驱动力的体现,这样的孩子内心喜欢挑战,好奇心强,愿意尝试新知识,愿意去验证自己的自信,如果会做作业,又会反过来增强他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产生更多正面积极的感受,从而让他更有内在驱动力去学习和写作业。

等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老父亲老母亲们最“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是孩子们的“内在驱动力”。我们拼命发掘、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渴望有一天孩子“开窍了”,自己想学了,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儿,从此父母只管端茶递水。

好消息是,内在驱动力,其实是人的本能,坏消息是,它常常毁在了家长的逼迫中。

即使是看起来调皮的孩子、坐不住的孩子、看起来不是“学习的料”的孩子,都是有内在驱动力的。只要你愿意引导,孩子的内驱力会养成得越来越好,对学习的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无论是作业还是学习内容,我们需要迎合孩子们的“内在驱动力”,这样孩子会更容易“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强,从而在学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

怎么做才叫“迎合”呢?

说白了,别搞大跃进,别一下让孩子做太超出自己能力的题,否则给孩子太强的挫败感,就难以形成“我觉得我可以”和“我真的做到了”之间的良性循环。

每次都给孩子一个“我跳一跳好像就能够着”的小挑战,让孩子可以自己验证这种感受,这更容易把他带入一个正向的循环发展中,从长期来看,可以增加他的学习成就。

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就是“呵护”出来的,不是靠“逼着”和“唠叨”出来的。

孩子觉得自己能学好,但在学校就是受挫跟不上怎么办?

目前大部分学校不会细致到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来教学,有的孩子学得快,有的学得慢,学得慢的孩子一旦跟不上,就难免受挫。

随着年级上升,学校的竞争性变强,公开性的排名,学生之间的各种比赛等,都在迫使学生把学习能力的判断从淡定的内在归因向外在归因转移:

从“我觉得我自己能学好”,到依靠排名来判断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完全搞反了。

所以,在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

甘心让孩子做快乐的“鸡头”,而不是抑郁的“凤尾”

大部分家长都有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入好学校的执念,希望优质教学资源和身边勤奋的同学,能带动孩子跟着学习。这件事情上,我爸妈是比较独特的存在。

从小他们就不太在乎我的学习成绩,并且在亲戚有机会通过关系让我进入升学率更高的学校时,他们毅然拒绝这种机会,认为我在一个一般的学校当“鸡头”比去好学校当“凤尾”重要。

当时其实我不太明白,但是回头来看,可能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如果孩子在一个所谓的“好”学校里,被打压得连自己都丢了,那学校再好有什么用呢?

不是砸锅卖铁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孩子就一定能受环境影响,好好学习的。如果孩子无法在学习上找到自信,身边人越优秀,他压力越大,这所学校对于他来说只会“雪上加霜”。

所以还是那句话,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学习的节奏、接收程度,能不能跟上学校的教学进度,远比他的同桌是不是学霸更重要。毕竟自驱力是一个长期正向的循环,急不来。

用你的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学好

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是可以协作的,也就生出来了一个新词叫做“内化驱动”。家长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进行鼓励、表扬,让他重新相信自己的能力,便可以转化为内在驱动力。

比如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此时你不能和学校一样“结果导向”,你需要肯定孩子努力的价值,强调他的付出,而不是总要横向攀比,这会帮助孩子重新认识到“我也是可以的”。

大道理都懂,可平心而论,有几个家长真正做到了?考99分还被打击的孩子比比皆是,所以两年前“儿子考7分,爸爸放烟花庆祝”的故事才成了“新闻”。

那样的爸爸太少了,所以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孩子以前成绩不好,经常考零分,得知孩子这次考了7分,周爸爸非但没生气,还开车带孩子买了1000多元的烟花,庆祝儿子有进步。根据周爸爸介绍,受激励的孩子后来学习劲头可大了,自己激励自己,再考试能考到57分了。

出成绩的时候,“情绪氛围”搞起来

除了“内化”动机,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学好以外,每一次对于结果反馈时候的情绪氛围,也能影响他对自己能力的判断。

研究发现,在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情后,如果情绪氛围是骄傲、高兴、兴奋、感激、释然的话,孩子就会更加积极地判断自己的能力;但是,如果孩子失败后,周遭的情绪氛围是侮辱感、委屈、自责的,就会大幅度打击孩子对于自己能力的判断。

所以,在这里也想提醒各位小学生家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面对孩子的分数时,即使不理想,也不要过多指责甚至辱骂,我们一起呵护孩子“我觉得我可以”的自信心。

猜你喜欢

驱动力爸爸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基于关键驱动力要素的情景构建应用
温暖厚实,驱动力强劲 秦朝 QM2018/QC2350前后级功放
以创新为驱动力,兼具学院派的严谨态度 Q Acoustics
我和爸爸
爸爸
家长请吃药Ⅱ
爸爸冷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