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施肥措施对毛金竹新竹产量的影响

2020-11-11王海霞曾庆南

世界竹藤通讯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竹林分天然林

王海霞 程 平 曾庆南

(江西省林业科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毛金竹(Phyllostachysnigravar.henonis)是江西省优良的乡土笋材两用竹种,广泛分布于江西省海拔50~1 500 m的区域,以吉安、上饶等地居多。20世纪90年代末,上饶市铅山县有毛金竹资源1 300余hm2[1-2],且集中连片,是当地重要的森林资源,为产地居民提供了重要的生活物资。当地居民喜食毛金竹笋,而将毛金竹材用于制作农具、器皿、竹编等。但近年来,毛金竹资源质量和数量逐年下降,科学施肥是有效提高笋材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此,本文以毛金竹天然林和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毛金竹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毛金竹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林分分为人工林和天然林2种,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遂川县位于江西省西南边境,地理位置25°28′32″N—26°42′55″N、113°56′51″E—114°45′45″E,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1~18.1 ℃,年均降水量1 421.2 mm,年均无霜期284 d。境内土壤以红壤为主。

人工林分试验林位于低山谷地,海拔200~300 m,于1998年引种造林,立竹度最高达1 200株/667 m2。项目实施时,林分已常年荒废,所剩竹株极少,仅有零星存活,立竹地径不足1.5 cm、高度不到2 m,林下长满蕨类植物。

天然林分试验林位于高山,海拔1 380 m,林分立竹度500株/667 m2,平均地径1.8 cm,立竹平均高2.8 m,林下植被丰富,林灌植被盖度在20%~80%。无抚育管理,不定期采伐竹材,春季无序、掠夺式采笋。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设计

在五指峰林场天然林分和人工林分内设置试验林分,设置3种施肥方式:土壤施肥、竹腔施肥、复合施肥(竹腔施肥+土壤施肥),以不施肥的林分为对照,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共8个处理(表1)。每处理设置试验林分667 m2、重复3次、处理间林缘相距不少于10 m。在各试验处理林分内分别设置1个10 m × 10 m固定样地,2012年做好固定样地的本底资料调查,2013—2015年每年对样地内的出笋量、成竹率、新竹地径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调查。

表1 试验因素水平及处理

2.2 施肥方法

1) 竹腔施肥。每年5月中下旬新竹开枝展叶时,或8月底之前,对林分30%~40%立竹进行竹腔施肥。施肥方法是在新竹或1~3年生立竹的竹秆基部钻孔引洞后用注射器注入配制的竹腔注射专用液体肥料稀释液,每株立竹注射2.5 mL,注射后用黄心底土封口[3](稀释液按照增产剂使用说明及竹腔施肥技术规程配制)。

2) 土壤施肥。在试验林内均匀撒施复合肥10 kg(肥料有效成分比例为N∶P∶K=3∶1∶2)。

3) 复合施肥。在竹腔施肥的同时进行土壤施肥。

2.3 林分抚育措施

2011年底对试验林分采取砍杂、清理等抚育工作,清除林内杂灌、石头、大树蔸等,方便试验。

2.4 林分调查

2012年初采取每竹(木)检尺法进行样地本底调查,包括林分类型、立竹度、竹龄结构、成竹地径、成竹高度等指标,同时调查样地立地因子和林分经营状况等。2013—2015年连续3年对发笋和成竹情况进行监测,发笋期间每日记录发笋数量,笋期结束后调查新竹数量和新竹地径。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林分的发笋量

从表2可见,加强林分抚育管理能有效提高林分发笋量,无论是试验林分还是对照林分,林分的发笋数均逐年增加,而施肥能极大地提高林分发笋数,且整体上呈现出天然林分(556株/667 m2)高于人工林分(444株/667 m2)。

表2 不同处理林分的发笋情况

从林分自身发笋量年度增加量来看,人工林分(374株/667 m2)均高于天然林分(291株/667 m2),不同处理间有一定的差异,且规律一致,均以复合施肥处理增加幅度最大(处理3和处理7),其次为竹腔施肥林分(处理2和处理6),再次为土壤施肥,提高最低的为对照林分。其中,年度发笋量平均增加量和增加幅度人工林分以处理3的887株/667 m2、358.9%最高,以人工林的对照林分58株/667 m2、43%最低。

从试验林分与对照林分的比较来看,各项施肥措施对天然林分的影响更大。天然林分年均发笋量增加457株/667 m2、提高82.2%,而人工林分年均发笋量增加360株/667 m2、提高55.0%。整体上仍呈现出复合施肥>竹腔施肥>土壤施肥>不施肥。

对3年发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3),年度间发笋量呈极显著差异,施肥方式对林分发笋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林分起源对发笋数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施肥方式对林分发笋数均有较大的影响,而持续施肥对提高发笋数有极大的作用。

表3 不同处理林分发笋量的方差分析

3.2 不同处理林分的新竹数

从表4可见,加强林分抚育管理能提高林分新竹数,且无论是试验林分还是对照林分,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施肥林分新竹数远远高于对照林分,且每年增幅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大,以处理3人工林分复合施肥效果最好,特别是第3年新竹数达到了1 354株/667 m2,远高于其他处理。

表4 不同处理林分的新生竹情况

从林分自身新竹的年度增加量来看,人工林分(278株/667 m2)均高于天然林分(118株/667 m2),不同处理间有一定的差异,且规律一致,均以复合施肥处理增加幅度最大(处理3和处理7),其次为土壤施肥林分(处理1和处理5),再次为竹腔施肥,提高最低的为对照林分。其中,年度平均增加量和增加幅度均以人工林分处理3的787株/667 m2、437.0%最高,增量以人工林对照林分23株/667 m2最低、增幅以天然林竹腔施肥10.5%最低。

从试验林分与对照林分的新竹数量比较来看,各项施肥处理对人工林分的影响更大。人工林分新竹数量年均增加603株/667 m2、提高589.1%,而天然林分年均增加227株/667 m2、提高159.4%。整体上各处理呈现出:人工林,复合施肥>土壤施肥>竹腔施肥>不施肥;天然林,复合施肥>竹腔施肥>土壤施肥>不施肥。2种林分对单独土壤施肥和竹腔施肥表现出的差异性,可能是2种林分类型之间的差异所致:人工林分由于长时间荒废林地养分不足、土壤施肥能延长养分供应期;而天然林分由于林分生长年份较长、笋芽分化能力较弱,竹腔施肥能有效提高笋芽分化能力。

进一步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5),年度间新竹数呈极显著差异,施肥方式对新竹数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而林分起源对林分新竹数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无论是人工林还是天然林,施肥方式对林分新竹数均有较大的影响。

表5 不同处理林分新竹数的方差分析

3.3 不同处理林分的成竹率

从表6可见,施肥能有效提高林分的成竹率。相比对照林分的成竹率,人工林分提高21.0%,天然林分提高12.8%;各施肥方式对成竹率的影响整体上呈现为复合施肥>土壤施肥>竹腔施肥>不施肥。这与施肥方式对人工林分新竹数的影响规律一致,究其原因,竹腔施肥能有效提高林分笋芽分化能力、提高林分发笋数,而土壤施肥能延长养分供应期、进而提高成竹率和新竹数,这也是将二者结合的复合施肥方式能较大提高林分产量指标的主要原因。

进一步方差分析表明(表7),各处理间的成竹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以施肥方式间的差异较大。

表7 不同处理林分成竹率的方差分析

3.4 不同处理林分的新竹地径

从表8可见,无论是人工林分还是天然林分,除人工林对照林分外,所有施肥处理新竹地径均呈逐年增大趋势,且整体上增幅呈现为人工林分明显大于天然林分。新竹地径、年均增量及增幅均以处理3为最大,分别为2.9 cm、1.3 cm和108.3%。其次为处理1,相应为2.7 cm、1.2 cm和100%。可见施肥能有效促进林分地径增大,施肥方式对新竹地径增加的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复合施肥>土壤施肥>竹腔施肥>对照。这与施肥方式对林分新竹数、成竹率的影响规律相似。

表8 不同处理林分的新竹地径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表9),年度间新竹地径呈现出极显著差异,而林分起源、施肥方式对新竹地径的影响并不显著,可以认为,持续的施肥处理是有效提高林分产量的重要措施。施肥方式对天然林分及人工林分新竹地径的提高从大到小依次均为复合施肥>竹腔施肥>土壤施肥>对照。

表9 不同处理林分新竹地径的方差分析

4 小结

1) 毛金竹是喜肥树种,适当的施肥能有效提高林分产量。在施肥试验期间,所有产量指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表明持续的施肥处理是有效提高林分产量的重要措施。

2) 毛金竹林分,无论是人工林分还是天然林分,目前都无人经营,长期荒废导致林地瘠薄、林分退化,因而施肥措施对发笋量、新竹数、成竹率及新竹地径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 在施肥措施中,以复合施肥效果最好,产量指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可见,复合施肥结合了土壤施肥和竹腔施肥的优势,并且形成了交互效应,有效提高了林分产量各项指标。

猜你喜欢

新竹林分天然林
天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
抚育间伐对油松林下灌木多样性的影响
省委、省政府两办出台《关于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
天保工程:把天然林都保护起来
天然林保护任重而道远
4种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4种阔叶混交林的持水特性研究
长不大的调皮蛋
长不大的调皮蛋
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