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基因、绿色风控、服务蓝海
——机构合并后地质档案文化传承论

2020-11-11王晶晶

山东档案 2020年4期
关键词:山东省基因文化

文·王晶晶

(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已于2018年完成机构合并。“大地质、大资源、大生态”的综合工作格局,对合并后的自然资源档案管理提出更深阔的考量。地质档案作为自然资源档案中重要的基础性信息资源,承载着山东地调辉煌壮阔的历史记忆,蕴藏着自然资源发展壮大的红色基因。如何在机构合并后挖掘文化属性,发挥地质资料的先行性、基础性、公益性和服务性作用,如何在文化传承的同时实现服务全社会的“跨界变现”,一直是业界大讨论的焦点议题。

一、地质档案的“红色基因”属性

山东省的地质档案,源于建国以来山东省历次地质大调查积累的海量原始地质资料,包括图纸、图表、文字资料、照片、影片、录音留存、录像影音媒资料等技术成果、实物,以及全省地质队伍的文化建设成果,是地质成果的深厚沉淀。同时,地质档案特有的“红色基因”属性,地球科学发展中产生的高度学科交叉性,又让它具备了科普、人文的天然“跨界”优势。

(一)地质基因:红色基因的时空叠加

地质基因,是与“红色基因”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以“三光荣”“四特别”地矿精神为代表的地质基因,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地质工作者献身地质事业,艰苦奋斗,找矿立功,积淀凝聚而成。以沂蒙精神为代表的红色基因[1],“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经过战争的考验、精神的洗礼,以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鲜明时代特色的优良群众意识和珍贵的革命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巨大的、可传承的精神力量。”沂蒙精神与“三光荣”“四特别”精神,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生成的先进文化。“两种精神都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和舍身忘我的无私奉献精神等内容。”从时空叠加来看,地质基因承载红色基因发生的点位,是红色基因的空间叙事;红色基因是地质基因的时空传承,精神动力本源。

(二)机构合并:地质档案的文化传承

一是精神上传承,内涵上创新。作为地质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地质档案沉淀“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李四光精神”“青藏高原地质工作精神”,具备鲜明行业特色、时代特征、实践风格的传承基础。在内涵上,地质档案紧紧围绕国家、省市需求、地质调查工作的新要求,适用自然资源系统不断扩大的全兴模式,创新性的服务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的发展[2]。

二是队伍建设上传承,教育培养上创新。地质调查研究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的工作,人才接续在机构合并中、合并后都是极端重要的[3]。地质档案队伍的建设,以“五代传承、四世同堂,交叉综合、结构合理”为主思路,建设一支具备先进档案管理思想素养、深谙档案管理方法、探索档案文化传承精神、年龄结构合理的山东省新型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三是文化繁荣上传承,打造精品上创新。地质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全球地质文化产品、文化作品创意极大繁荣,为山东省地质文化挖掘创意蓝海提供方向。无论是打造地质文化村,搭建地质遗迹、推进地学科普、促进地学旅游等,还是搭建城市三维地质信息平台,亦或是地质调查+扶贫模式,打造精品,是实现文化繁荣的精准落脚点[4]。

四是文化特质上传承,数据库建设创新[5]。机构合并后,地调院档案工作者一直在传承本省地质文化特质、挖掘全球地质观的理论创新、培养人才公益创造力三方面进行突破。

二、地质档案的“绿色风控”

(一)机构合并中:地质档案的风险分析

伴随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的机构合并,山东省地调院进行下一轮机构改革已成为定局。对本院地质档案进行系统化梳理,确保档案信息资料的完整、真实、可控,资源梳理工作必不可少;同时将本院成立近20年以来的档案管理、档案文化、档案人员队伍建设等经验成果进行总结,对机构合并是一个重要补充。

经过梳理,本院地质信息档案、文化档案资源数目如下表所示。

表1 机构改革中山东省地调院地质档案数量清点统计

同时,机构合并中必然带来档案风险,主要是档案移交过程中,容易出现档案资料丢失、污损、毁灭,档案人员疏忽造成巨大安全漏洞引发泄密,以及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档案文化传承的不断层,首先在于资源信息的风险项目梳理[6]。

表2 机构改革中山东省地调院地质档案风险来源

(二)机构合并后:地质档案的“容灾架构”

由上表可以看出,档案风险项目来源众多、具备不可抗力因素。档案风险在物理、人为、自然灾害的因素叠加下,会酿成档案灾害。档案灾害永不可断绝,没有一劳永逸的安全监管体系可以从根源上杜绝灾害的发生。为此,本院地质档案工作者在借鉴、吸收国内外地质档案安全体系的优秀架构中,结合本院特有的文化特质,提出“地质档案容灾体系”这个全新的概念[7]。

档案容灾体系,即将自然、物理、人为灾害因子涵盖在内,更侧重对电子档案的升级改造、数据备份的网络技术、档案资料的修复技术以及外部修复服务商的合作协同等完善管理体系,以机动灵活的方式,确保档案安全得到充分保障。这不仅是机构合并后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更为山东省自然资源系统的档案整合提供一种新思路。

基于档案容灾体系是一种全行的机制建构模式,其实践应用中的动态持续改进,是达到体系优化、各项内容优化、数字支撑体系优化的唯一方式。因此,机构合并后,为检验容灾体系的可行性,首先对全省的地质档案进行了三轮风险调研。

调研框架,严格按照容灾体系制定方案(Plan)、方案内容实施(Do)、方案评价反馈机制(Check)、体系成熟度改进(Action)四方面进行实施[8]。

调研方法,严格应用管理学中的风险统筹理论,将Delphi法、 borda序值法、风险矩阵法三者结合定量定性,划分了地质档案风险等级,并进行排序。专家意见方面,专家积极系数均高于90%,Kendall 系数为0.36~0.5,具备统计学上的成功率[9]。

三、地质档案的“服务蓝海”

2019年11月6日,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的一项重大议题,即是介绍全球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方向。包括美加澳欧洲在内的发达国家,已经将地质调查服务资源的单一模式,转向了服务资源安全保障、国土空间再规划、生态修复战略转型的“星空地”立体调查模式。

(一)地质档案应用的“国际视野”

全球地质调查“向地球深部延伸”已经无可避免,欧美各发达国家地质档案工作的国际视野,为山东省地调院挖掘“服务新蓝海”提供了新思路:地质调查走向区域化、全球化发展;地质调查的基础先决于多要素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地质调查填图更加强调需求、问题和应用导向;利用5G技术、人工智能重塑地质调查发展方式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人地关系协调,是地质调查工作的根本目标[10]。

(二)地质档案应用的“跨界变现”

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提出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的最新目标,是“2021年完成区调整体改革、比肩欧美,2025年实现服务全球与国内生态文明建设并推动全球与区域问题的解决,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目标。”基于此,国家地质调查局依托强大的馆藏资源,文化资源,在中国地质信息云服务,城市地质信息平台的三维技术搭建,全国地质资料档案馆的创新应用三方面,实现了“创新变现”[11]。

1.地质信息“云服务”

“地质云”已发布地学科普产品,类型为科普图书、科普文章、多媒体模型,内容覆盖地球概况、自然资源及地质矿产资源状况、地质调查工作手段和方法、地质灾害科普、地质公园、地学文化等[12]。

2.城市地质信息平台的三维可视化搭建

这是一项极具创新性的地质调查大数据工程。上海市、武汉市已形成了“1+X”城市地质三维信息调查数据库框架体系。“1”是指基于核心数据库的三维可视化地质资料信息平台;“X”是指依托该平台构建的多元化应用服务系统,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三个不同层面的需求,提供不同类别、层次、方式的服务[13]。目前这也是山东省搭建“智慧城市”的发力目标。

3.全国地质资料档案馆助力抗疫

疫情期间,全国地质资料馆创新性开展互联网宣传,与用户互动;举行地质资料数据应用线上示范,融媒体展示传播地质科学知识;举办第三届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推动地质文化助力经济社会秩序恢复[14]。

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不忘初心”的红色叙事已经促使当代语境发生时代性转向,掀起一浪又一浪的红色文化旅游热。山东省地质文化独具“地质+创新创意”的文化特质,从空间上来说又是所有红色文化符号的承载发生地。挖掘可利用的产业发展资源和创新创意资源,就必须将地质档案的馆藏地质资料数据、地质图数据、目录元数据、珍贵地质资料数据包及实验数据包等集合为一个科学框架的、运行高效的、服务接地气的现代化自然资源科技文化体系。正如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加快战略性结构调整,推动区域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建成世界一流的区调业务体系和人才队伍体系,实现地质填图与科学研究一体化,提升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推进文化创新,才能引领全球地质调查发展。”[15]

猜你喜欢

山东省基因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年味里的“虎文化”
Frog whisperer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谁远谁近?
山东省即墨市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