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意外结局的多种方法
——《笔记》赏析

2020-11-11刘海涛

中学时代 2020年2期

■刘海涛

【原文呈现】

笔 记

□程琪友

太阳照进来,教室里亮堂堂的。A教授的心里也亮堂堂的。他讲得很好,很精彩,很富于魅力。

这是他最得意的,曾轰动一时的论文专著《关于×××的设想》。

教室里黑压压的一片脑袋,只听沙沙沙的写字声。末了,无数只饥渴的眼睛亮闪闪地盯着他,他的嘴、他的脸成了无数条直线的交点。他的声音更洪亮,表情更丰富,他简直像在朗诵一篇优美的散文。

他讲到最精妙处,甚至激动得满脸通红。

A 教授的心像被狠扎了一刀。语调乱了,手势乱了,这可是最佳论文的最精妙处。A教授走了过去,无数只惊恐的眼睛一齐看着他走过去。

“为什么不做笔记?”他本想大声训斥,但话一出口却变得非常温和,他毕竟是长者。

“我……”那学生满脸通红,垂着头。

“说吧。”

“做了……”

这分明在说谎!A教授不由怒火中烧。“交我看!”他命令道。

那学生怯生生地把蓝色封皮笔记本递给他。他翻开,一怔。又翻,呆了。上面不但把他已讲的内容工工整整地记了,而且连他还未开始讲的内容也都记上了。

通过对锅炉给水及机组循环汽水分析仪表数据的集成,进而自诊断,自分析。系统可以分析仪表的运行状态,诊断仪表测量结果,并且产生相应的部件故障及建议维护方案,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指导性的维护方案,提高仪表维护水平和维护效率。该系统可以实现如下功能。

“这……”A教授非常迷惑,“这是谁的笔记?”

那学生嗫嚅道:“我、我爸爸的。”

“你爸爸的?怎么会!”

“A老,我爸爸上大学时听过您的课,叫我带上它,我还有好几本呢!”

……

A教授很疲惫,他很想睡一会儿,但是还有无数饥渴的眼睛在等待着他……

(选自《小说界》)

【美文赏读】

A教授20年前就开始讲授他的《关于XXX的设想》,20年后还在重复着它,以致一个大学生有了他爸爸读书时的笔记本,在课堂上便可以不用听课,不用再记笔记了。这是《笔记》的故事内核。这个“单一场面的单一事件”有着一个精彩的意外结局。在意外结局出现之前,故事叙述有个逐步增大的故事悬念。

我们顺着A教授的目光,确实看到“学生”在看窗外的蝴蝶,他没有记笔记;确实看到“学生”竟当着老师的面撒谎说“记了笔记”。直到作品结尾,我们才突悟真相,“学生”确实有笔记,但这个笔记却是20年前“学生”爸爸的。这个出乎教授和读者意外的结尾,给了我们一个促人反思的深度立意:教学内容几十年如一日,教学方法又缺乏创新;学术研究脱离实践,总停留在课堂上。这正是中国的教育亟待改革的弊端之一。

这篇作品的魅力在于结构的反转“突变”,出乎读者意料。越是在短小的篇幅里能够完成情节开头与结尾的突变,就越容易制造文学的阅读震撼,越容易启发读者来思索它的意蕴。

那么,制造情节变化的“意外结局”究竟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美国的小说理论家罗伯特·奥佛法斯特把“立意新奇”“结构完整”“意外结局”并列为小小说的三大艺术要素。这是小小说读写规律的理论总结。按这条理论来创作情节型小小说,须在结尾处设计一个让读者猜不到的结局,如果读者猜到了结尾,就会使阅读索然无味。制造小小说的“意外结局”与小小说的“艺术突变”的理论有直接关联。构思真实的能让读者信服的“艺术突变”最能考验一个作者的艺术才华。而“艺术突变”的构成,有“曲转突变”“反转突变”“骤升突变”三种常见的方法。

“曲转突变”是指作品情节结尾的信息偏离情节开头的发展方向而发生不同的艺术变化,可用符号“A—B”来表示。《笔记》就是曲转突变的经典文例。

“反转突变”是指作品情节开端的信息与情节结尾的信息发生相反的艺术变化,可用符号“A—-A”来表示。

“骤升突变”是指作品情节结尾的信息与作品情节开头的信息相比出现一种同向的突然放大的变化,可用符号“A—AA”来表示。

由此看来,一篇优秀的小小说,它的结尾一般要形成读者猜不到的意外结局,而意外结局的形成规律是在文学叙述过程中出现“艺术突变”;构思“艺术突变”的方法有曲转突变(A—B)、反转突变(A—-A)、骤升突变(A—AA)三种最基本、最常见的样式。

在千变万化的创作实践中,矛盾反转、不同曲转、骤升突变,还可延伸发展演变为斜升反转、多重反转、释悬曲转等创作技巧。同学们能不能写出一篇让老师和同学都猜不到结尾的记叙文呢?能不能把小小说三种制造艺术变化的方法用于特定的故事题材中构成你的“意外结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