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基于儿童理解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0-11-11郑重
郑重
湖南省澧县澧澹中学长庆小学
引言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更加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则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特质的数学理解的思维方式,并能全方位保障结合儿童理解来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工作,利用一系列的对话、操作以及解释来开展系列化的学习活动,从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数学教学则应重视对于儿童的本原理解,有效基于儿童认知来开展教学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找准关键词,理解关键词内涵
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往往是肤浅的、不完整的,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从一个问题中准确的找出关键信息点,就算是发现信息点和关键词也不能正确地理解他们所能表达的意思,从而导致问题出错。小学数学概念都有关键词,学生只有对关键词的正确解读才能更好的去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注重对概念的认真思考,体现数学语言的严谨性,使学生在阅读理解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同时,在解决问题时抓住关键词至关重要,了解问题在阅读中的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题目,学生应该去注意题目中具体的概念。不断去理解关键词,具体的分析题目。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第二册“圆柱圆锥”的教学中,教师讲解圆柱圆锥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过程中,与之前所学的长方体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区分圆柱圆锥与长方体的异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对圆柱圆锥有深刻的认识,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接触和辨别能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更多的热情和兴趣。此外,教师在日常训练中要注意对学生关键词的训练,使学生把关键词标注出来。避免遗漏有用的关键信息点。同时,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对一些关键信息无法理解。比如,小明买书包花了65 元,他付的钱正好。那么问小明付了几个十元?这个话题的关键词之一是“他付的钱正好”,这是低年级很难理解的一个小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单词直接转换成数字文字,以便于学生理解。例如,问学生们,“为什么说他付的钱正好”学生就会理解到并且回答说:“他刚好付了65 元。”。这样,学生可以尝试自己进行转换,从而培养自己独立的文本转换能力。下一次遇到学生不理解的点时,学生将有能力去转换文字。
二、通过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是对文章的文本进行加工以及理解的过程。小学数学更是涉及了好多文本的问题,比如一些应用题、课文题、图表等课题。一些数字、抽象符号、语言词汇共同组成了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进行的教学技术与小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平等的。一些学生在面对困难的词汇问题和应用问题时很“笨”。事实上,许多学生不能理解数学的基本语言,甚至不能准确地解决问题。数学语言总是简单的。一些数学的概念都是隐藏的。小学生在阅读数学问题时,会采用使用“加法”的方式。只有通过自己的数学知识,才能充分了解课题所提供的信息和意义。因此,在数学活动的指导下,学生应自觉提高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五年级教师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应该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分组讨论一个类似于“为什么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可以同时加减”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用例子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不可行。比如举例一个分数,然后给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进行加减,让学生自己对未加分子分母之前和加了分子分母的进行计算,看是否可以得出一样的结果。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将不断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并且通过深刻的理解和深刻的记忆,让学生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可以得出新的推论。此外当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中,遇到不能理解的词语和符号时,教师应在指导过程中训练学生以各种方式去理解和处理同一数学主题。具体的方法就是可以用同一个问题去得出多个公式,或者反过来,根据一个公式计算出具有不同数量关系类型的多个应用问题。有些同学如果不善于区分不同数量关系,那么可以根据其包含的集合关系,比如:组合问题、比较问题、转换问题等问题进行分类;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表达式的敏感度可以让学生采用完形填空的方式进行培训。
三、构建知识网络,加深数学理解
数学知识不应该是独立的,而是一种相互交织的网状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忽视系统知识网络的构建,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在知识体系建设中,要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通过比较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重新去审视知识和开辟对新知识的思考。同时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思想的理解。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学生可以在基础理论的支持下解决发现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来完成,让学生形成综合看问题的思维模式。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绘制“概念网络结构”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得学习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组织化。将各种知识的学习都结合起来。教师不仅要讲解题目的计算方法,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法的应用环境,使知识成为“活”的、可应用的知识。此外,应鼓励学生更多的去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经验,为解决问题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比如小学四年级二册《多样性与因素》的教学中,教师要学生理解倍数因数之间的多样性以及两者互相的依赖性。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去运用这个概念解决问题时,小组之间进行举例,一个学生进行举例,然后根据该学生举出的例子,让小组中其他成员推断结论。只要学生理解了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解答出该题,由此可见,仔细阅读对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结:综上所述,教师可结合构建知识网络,加深数学理解等策略,合理制定教学内容,以期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