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探讨

2020-11-10罗杨陶红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4期
关键词:案例教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罗杨 陶红

摘  要 在高校教育中,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展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如今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在教学中突出环境类课程思政特色,以问题导向促兴趣、课堂讨论促交流的方式,将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将思政融入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的专业目标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 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德树人;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4-0124-04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ealth//LUO Yang, TAO Hong

Abstract In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 how to carry out an appropri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issues in the recently tea-ching refor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ealth course highlight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promotes the interest and communica-tion of students by problem orientation and class discussion, respec-tively. This course combin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reasonable teaching mode and assessment method, and finally achieve the professional goal of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ealth; course-rela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moral values estab-lishment and people cultivation; case teaching

1 前言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将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形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1]。如今,全国高校正积极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积极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2],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青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党的未来与希望[3]。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培养大学生具有国家荣誉感、社会责任感与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国家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上海市于2014年率先提出课程思政的理念,并于部分学校开始试点思政教学改革[4]。上海理工大学积极响应思政教学改革的政策,开设“智慧中国”等系列课程进行专业课程与育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环境污染与健康”是上海理工大学环境类专业的一门公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起因,了解环保政策与法规,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污染与健康之间紧密的联系,培养大学生对环保事业的责任感。

2 环境保护的历史沿革

环境保护是人类始终需要坚持的事业,我国早在商朝时期就出现了“弃灰之法”,《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

“殷之法,邢弃灰于街者。”這反映出我国较早就出现了环境资源“立法”的雏形。西周时期颁布的《伐崇令》中有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命令虽本为军事纪律,却体现出在先秦时期已初步具有了环保的理念。同时,春秋时期的管仲在齐国为相时曾提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认为政府应该管理保护好山林等自然资源,可见我国早期已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972年,我国代表团参加了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这次会议标志着整个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觉醒,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中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次年,中央组织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通过的《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是我国第一个具有法规性质的环保文件[5]。1979年,国务院颁布的环境保护法明确了“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基本原则。1983年,环境保护被确立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我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化的道路。此后,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不断健全,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全国开展了基于“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理念的环保教育工作,将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保障。

3 “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

“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的主旨是从人人关心的人类健康问题出发,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环境、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其对人体、对社会的危害与防治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该怎么做才能有效保护环境,如何治理污染,理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理念,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最终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因此,这门课的目标定位不仅是一门专业课程,更是一门环保知识的宣讲课。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思考环境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门课的目的是通过揭示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让学生了解当今国内外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同时了解我国的环保方针政策及环境治理的成效,认识到党和政府为了人民世代的幸福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方面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社会责任感。另外,在学生学习专业的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传授最新的国内外污染防治研究进展,丰富学生的科学理论体系,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逐步树立环保意识,思考与探索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在环保理念中融入思政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融入环保理念,是传输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须要求。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升环保意识,形成环保文明理念,从而将环保意识和环保思想融入整个国民精神文明建设体系中,提高社会的环保自觉性[6]。

立德树人融课堂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在教学中讲究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典范。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观、道德观等,欲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中,就得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等。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的关键在人,因此,高校教育应将立德树人融入课程专业知识教学中,形成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发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德育作用,教师应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在“环境污染与健康”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育人作用,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思考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环境知识教育与育人为一体的环境类思政课程改革。

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融合  “环境污染与健康”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吸引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包括车辆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英语、金融学等各专业的学生,很多学生并没有环境科学与工程的专业背景知识。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教师充分考虑课程专业知识的传授方式,通过引入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分析与讲解,由浅入深地为学生传授生活中的基本环保知识及环境类专业知识,让来自不同学科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都能明白课程的核心专业知识,了解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能结合自身专业知识探讨环境污染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领域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成因,思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途径,最终达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如在本门课的课后作业中,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讨论“蓝天保卫战”时,充分结合专业知识讨论汽车制造、尾气排放等问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并从专业的角度提出有关空气污染治理方面的个人见解。多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学生对不同专业知识的汲取,同时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

4 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通过案例分析与讲解,启发学生思考环境污染的成因及保护环境的措施,在课堂中提出思考问题,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案例教学促思考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是将思政内容潜移默化地交织融汇在专业知识中。“环境污染与健康”的思政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讲解互动、课后线上讨论、作业等方式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并传授给学生。其中,案例教学是本课程开展的基础,教师通过展示有关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图片、音视频等直观的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思考典型的环境污染案例背后所涉及的环境污染的成因、对人体的危害及有效的污染防治途径等问题。

首先,在绪论中讲解全球环境问题,通过播放视频《自然不需要人类,但人类需要自然》,让学生明白保护环境并不是为了拯救地球,而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暖等热点问题,探讨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与污染。

其次,在第一章节中通过介绍生存的环境,引出我国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生存压力及发展瓶颈,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如通过“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等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目前全球及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点,在思想上促进学生对环境保护产生共鸣。同时,通过介绍我国在大气污染、水污染等方面的治理进展,让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效,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培养学生爱国爱党情怀的同时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斗志和科学使命感。

另外,在讲解化学污染与人体健康这一章节内容时,通过生动的图片资料展示缺乏各種微量元素所引起的病症,如碘缺乏引起的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硒缺乏造成的克山病、大骨节病,以及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微量元素过多引起的中毒现象,以此让学生意识到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注重环境与人体健康。在讲解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时,通过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典型案例的解读,让学生意识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保护人类生活的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同时,在大气污染典型案例的讲解中,让学生学习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性质、来源及危害,并让学生了解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和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的定义及分级标准,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出现了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的案例。在本门课的教学中介绍一些企业为了经济利益而偷排污废水,政府部门由于不重视环保而对企业监管不到位,最终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的典型案例。在课程教学中举例的“癌症村”事件,就是典型的企业为了利益偷排污染物,而政府不作为导致饮用水污染,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的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教育教导学生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要具有诚信的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的章节回到大学生的生活,结合近年来大学生患艾滋病的人数持续增多的调查结果,向学生普及艾滋病传播及对其有效的防范措施等相关知识,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

问题导向促兴趣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在本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向促进学生的思考及交流兴趣,从北京大气雾霾、滇池水体富营养化、上海市垃圾分类等生活中具体的问题出发,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问题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可能造成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有效减少环境污染,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意识到社会的需求及大学生对于环保事业应具备的社会责任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7]因此,提出社会现存的很多热点问题,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启发学生切身体会环保的意义。

在讲解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内容时,在问题讨论环节提出目前全国人民积极关注的“限塑令”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近年来“限塑令”的实施与垃圾分类的推广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同时促使学生思考仍需要完善的规范及个人对环保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在讲解微生物因素与健康这一章节时,向学生普及典型环境微生物疾病的防护措施及我国的有关政策,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同时在讨论中加入今年暴发的新冠肺炎这一热点社会问题,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防范疫情蔓延的方法和途径、对全国及全球疫情防控的看法及观点等,促进学生积极讨论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思考保护环境与注重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课堂讨论促交流  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有赖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良性的互动,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目标,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本课程通过超星学习通线上讨论区、微信群、线上答疑辅导等方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其中,在讲解核污染课程时,通过举例日本福岛核电站及切尔诺贝利事件,让学生关注国际上的环境污染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对环保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作为青年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应具备的责任与使命;同时鼓励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辩证的态度看待问题。另外,在课后讨论中引导学生关注政府為了治理噪声所颁布的有关条例,帮助学生了解国家为保护环境而颁布的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个人责任感。

在介绍与生活相关的手机、电器等的辐射问题时,很多学生通过线上讨论表示,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获取了很多曾经没有意识到的与生活相关的辐射问题的知识,让自己更加注意周边环境的污染,思考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由此可见,在本课程的讲解中,教师所讲解的生活案例分析对学生汲取知识与思考问题具有良性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国际环保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建立了更广阔的思维方式。

5 思政融入教学的成果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我国目前的环保政策与措施,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环保事业尽一份力。其中,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将思政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切身体会环保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积极宣传弘扬环保理念,最终取得很好的教学成果。在本课程的期末论文中,学生撰写出很多如“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环境,共建美丽绿色中国”“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等主题的优秀的有关环境保护及人类健康的文章。其中有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领悟到珍爱生命的前提是要保证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科技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清洁能源的开发和绿色建材的使用,同时意识到当代大学生应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方面完善自己。

另外,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也明白了环保教育的重要性,呼吁强化青少年的环保意识,通过宣传片、电影记录等方式让中国青少年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及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位来自传播学专业的学生撰写了一篇名为“我国垃圾分类制度的推广历程及发展现状分析”的期末论文,详细分析了我国垃圾分类制度推行的原因、现实意义及垃圾分类制度的立法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目前垃圾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从个人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等方面提出有助于垃圾分类的措施及意见,最终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出发,呼吁全民环保意识和道德修养的提升。而一位来自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则以“我国环保状况和成就的思考”为题,详细分析了我国过去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及意义。学生通过撰写期末论文,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环保政策,深刻意识到环境污染与人类生活紧密的联系,同时培养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增强了保护环境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猜你喜欢

案例教学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EXCEL在《投入产出法》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