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与展望

2020-11-10肖敏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24期
关键词: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

肖敏

摘  要 校长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组织者和实践者,其信息化领导力是近年来热议的话题。当前学界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认识存在差异,并造成一定的研究局限。未来研究应在内容上关注信息时代的被领导者和领导情境;在目标上明确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理论层面深入探究信息技术与学校领导的融合机理。

关键词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学校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0)24-0064-03

1 前言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在这一重要政策文件具体实施的背景下,校长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带头人、组织者和实践者,是教育治理信息化的关键因素,其信息化领导力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引发的全球范围内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学校的领导实践环境、领导群体和组织管理模式也必定发生嬗变。因此,重新审视当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要义,反思当前有关研究的现状与局限,探析未来学校领导研究的新思路,无论是对教育治理的研究者还是实践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辨析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信息化领导力的分支。关于信息化领导力的定义,当前学界尚未达成统一认识,我国学者也常称之为技术领导力或信息技术领导力,而国外研究者则常使用“e-leadership”“ICT leadership”和“technology leadership”等术语。经文献梳理发现,大部分有关研究对信息化领导力的概念界定可以归纳为“能力说”或“过程说”两类说法,分别强调信息化领导力是信息化时代领导者的能力或领导发挥作用的影响过程。然而,结合我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综合考虑领导概念的本质、领导的目的和手段的差异,可在有关研究者已有的定义基础之上,重新划分出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三种理解。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在信息化时代的综合能力  第一种定义认为信息化领导力的本质是一种能力,即领导者在信息化时代影响被领导者及利益相关者,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因此,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学校领导者“吸引和影响全体师生和广大教职员工开展信息化建设并持续实现学校信息化发展目标的能力”[1]。这种能力是“技术融入校长领导过程之中所形成的一种复合型能力”,本质上是“技术能力与领导能力二维融合的产物”[2]。因此,这类定义中的能力不仅包括校长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组织和落实能力,还包括校长运用与时俱进的价值和理念引领学校实现信息化时代发展愿景的能力。具体而言,作为一种综合能力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体现为信息时代高效学习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交流和决策的能力、信息化管理中的执行力等[3],主要反映在校长个体的素质和行为上。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的信息化建设执行力  第二种定义认为信息化领导力是信息化建设效果的一种反映,所以在本质上是领导者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执行力,即领导者影响被领导者和利益相关者,实现信息化建设目标的能力。因此,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指校长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的能力。我国早期的有关研究[4-6]中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解读,虽然此前常被划入“能力说”或“过程说”的范畴,但是实际上均是指向一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執行力”,或者说学校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力”,其共同点在于将学校信息化的实现作为领导的目的。具体而言,作为信息化建设执行力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体现为制订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建立信息技术使用制度等[7]。也有学者归纳为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整合与应用、信息技术规划与评估、信息伦理与规范[4]。总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如何,主要反映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信息化建设要求的落实情况、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情况上。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校长引领信息时代学校发展的过程  还有一种定义认为信息化领导力是一个过程,如美国学者Avolio等人认为,信息化领导力是指“在先进信息技术(AIT)干预下,促使个体、群体和(或)组织在态度、感情、思维、行为和绩效方面发生变化的社会影响过程”[8]。因此,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可以理解为学校领导者“通过其所特有的权力、人格魅力、专业素养等,对信息化的建设和规划、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与学生发展、信息化与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化与办公自动化以及教育信息化的评估等方面产生引领作用,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升群体的生命质量”的过程[9]。也有学者将上述过程阐释为“技术采用、流程再造和范式转换”三个发展阶段[10],体现出学校领导者利用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变革所产生的引领作用。与前述的定义不同,这一类定义中,信息化领导力所服务的目标是更高层面的学校改进与教育发展,而学校信息化建设只是作为一种手段。因此,基于这种内涵理解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实践环境、影响因素和领导效能等方面。

3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查找到有关研究文献共176篇,经人工判读和筛查,剔除与研究主题不符的文献及非研究型文章后,获得可供分析的有效文献共128篇,其中期刊文章103篇,学位论文25篇。从发表时间上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在2006年之后得到持续发展,并且在2009年、2013年和2017—2018年这三个阶段呈现文献数量的高峰。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现状调查、提升策略、内涵及模型介绍上,这些研究分别占样本文献总数的24.2%、23.4%和14.1%;针对领导过程的实证性研究(如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因素、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对学校领导效能的影响等)则较少,仅占样本总数的7.8%。

当前我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为教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认识、理解、建设和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供了有益参考。然而,当前多数研究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采用的是前文所述的前两类理解,即将其理解为“校长在信息化时代的综合能力”或“校长的信息化建设执行力”,在内容上有所侧重,导致出现以下研究局限。

对领导者之外的领导要素关注不够  当前大部分研究的视角主要落在静态的领导力上,关注重点在领导者本身,因此忽视了领导过程中更为丰富的要素特征和更为复杂的作用机理。根据美国领导学家哈格斯(Hughes)等人的观点,领导是领导者、追随者及其所处的领导情境三个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11]。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学校领导情境发生巨变,而情境的变化会带动所有要素的变化。除了学校领导者之外,学校中的被领导者(如教师、学生等)作为情境中的因变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价值观与期望等,均会随之产生前所未见的新特征。这些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的方向、内容和方法,属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然而,当前有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上述这些重要的领导要素的考察有待加强。

对校长个体之外的组织领导力探讨不深  当前许多研究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界定为前文所说的“校长在信息化时代的综合能力”,关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备的能力特质,但容易形成一种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片面化的倾向。这是因为:一方面,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对被领导者的吸引和影响,领导力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领导力实际上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双向互动的合力,所以被领导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另一方面,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养成,而学校的信息化事务不可能留待校长能力养成后再进行解决,而且校长也可能会被调离岗位,因此仅关注校长的个体领导力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已有学者关注到校长信息化领导需要“从个体领导力走向组织领导力”[12],但是组织领导力如何构建、如何培养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则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对信息化建设之外的研究目标贡献不足  在现有研究中,尤其是在有关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策略的研究中,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实际上被当作校长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执行力。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这类观点更像是对教育信息化政策所要求的各项任务如何落实的回应,是对信息化背景下校长“领导什么”的细致解读。也就是说,这类研究更多地服务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而非真正的学校领导变革。因此,这些研究虽然对于校长的实践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对于当代教育领导的理论贡献却是十分有限的。对于信息技术如何变革校长领导力、信息时代的校长领导力如何培育、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如何作用于当代教育教学变革和学校的转型发展等维度的内容,还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

4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展望

为了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实践价值和理论贡献,有必要从源头开始,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理解进行反思,并尝试从三方面更新思路、创新行动、丰富研究。

内容补充:关注信息时代的被领导者和领导情境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需要对信息时代的领导情境及被领导者予以更多关注。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学校领导情境和被领导者都发生深刻变化,由此导致学校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学校领导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都与此前有所不同,只有对复杂的情境和新一代的被领导者予以更多了解,才能明确领导者应将学校发展引向何方、应如何施加领导以及如何保证领导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学校需要一种组织领导力或团队领导力,尤其是随着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需要让每个人都成为智能时代教育新征程的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13],因此,包括教师、学生等在内的被领导者的特征和作用都应成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研究内容。

目标匡正:明确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需要回归教育信息化服务于教育现代化的初心。所谓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是“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系统地提升和变革教育的过程”[14]。信息化只是作为一种手段,而优化教育过程、促进教学变革、培养创新型人才,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才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然而,当前多数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理解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执行力”的研究存在“响应号召”和“盲目适应”两类误区。“响应号召”是指一味响应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号召,研究仅停留在对政策内容的多角度阐释。“盲目适应”是指让教育进程一味地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在一种“技术至上主义”,强调让师生个体发生转化,从而在“软硬件”上达到信息化要求。这两类误区都是因为混淆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所服务的根本目的所致。需要认识到,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根本目的,因此需要以一种更加立足根本、更为高瞻远瞩的视角来开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

理论升华:深入探究信息技术与学校领导的融合机理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还需要在理论层面对信息技术与学校领导的融合机理进行更有深度的阐释,提升研究对当代领导理论的贡献度。从信息技术与校长领导力的关系上看,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校长领导力的背景,也可以作为校长领导力的内容,还可以作为校长领导力的工具。具体而言,作为背景,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全新的领导情境,并为学校领导创设了特殊的内外部环境;作为内容,信息化建设工作是校长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工作任务;作为工具,信息技术是校长提高决策科学性和领导效能的现代化手段。对信息技术和学校领导在我国具体学校教育情境中的融合机理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并且对当代教育领导理论进行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荣怀,胡永斌.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J].開放教育研究,2012(5):11-17.

[2]赵磊磊.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概念、生成及培养[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7(3):19-24.

[3]桑新民.基础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时代的教育领导力[J].中小学管理,2018(12):26-29.

[4]王佑镁,杜友坚,伍海燕.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与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18-20.

[5]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探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视野[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6]孙祯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构成与模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2):3-7.

[7]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4):73-77.

[8]霍国庆,孟建平,刘斯峰.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8(4):31-38,24,64.

[9]张仙,鲁绍坤,郭睿南.面向信息化的学校领导力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0-23,9.

[10]赵晓伟,沈书生.学校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演变与构建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9(11):34-40.

[11]哈格斯,吉纳特,柯菲.领导学:在经验积累中提升领导力[M].4版.朱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2]蒋志辉.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的困境与转向[J].现代教育技术,2011(8):30-33.

[13]雷朝滋.教育信息化:从1.0走向2.0:新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走向与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8-103,164.

[14]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1):25-32.

猜你喜欢

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
智慧教育平台助推大连教育现代化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